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就業傾向調查與分析論文
一、引言
自實行高等教育改革以來,寬口徑招生使得畢業生的數量逐年遞增,根據教育部統計,2014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總數達到727萬人,較2013年增加28萬人,畢業生總量再創歷史新高。大學生就業競爭愈來愈激烈,就業質量愈加難以保證。獨立學院作為一種新興的辦學模式,其畢業生的就業出路如何?自身有哪些競爭優勢,又有何不足?這些都亟待我們去深入研究。
近年來,關于研究大學生就業的文獻已經較多,但從微觀角度考察大學生自身資源的較少,包括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對大學生就業傾向的影響。大學生人力資本是指大學生在就業前通過各種教育投資形成的凝結在大學生體內的,將來能為大學生本人和社會帶來各種效益的知識和勞動能力。[1]微觀層面的社會資本是側重討論個體通過社會網絡調動資源的能力。本文通過對天津市某獨立學院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生的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及就業傾向調查進行分析, 深入了解畢業生就業時面臨的各種問題和實際需求, 有助于幫助畢業生了解自我和發現問題, 同時希望為獨立學院的就業指導工作提供客觀的數據資料。
二、現狀調查分析
本次調查對象為天津市某獨立學院學前教育專業2015屆畢業生,實際發放問卷166份,收回166份,有效問卷153份,有效問卷回收率92.17%。樣本中男生5人,女生148人;城市籍生源為110人,農村籍為43人。
1.人力資本與大學生就業傾向
1.1人力資本現狀。“英語過級情況”,18.3%的學生通過大學生英語四級考試,僅0.7%的學生通過英語六級考試,由此看出,絕大數學生的英語水平令人堪憂。“計算機過級情況”,25.5%的學生通過國家計算機二級考試,1.3%的學生通過國家計算機三級考試。“兼職經歷”,40.5%的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有兼職的經歷。“獲獎學金情況”,有47.7%的學生在校期間獲得過不同等級獎學金。“擔任學生干部經歷”,46.5%的學生曾擔任院級、班級等各級各類學生干部。
1.2學生對自身職業發展和就業前景的認識
根據學生“就業傾向”的描述性統計可發現:畢業后選擇直接就業的學生達86.3%,并且有意愿在本行業就業的達91.5%,這說明獨立學院學生更多以就業為導向,而且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對本專業認可度較高。
在“職業發展目標”方面,有9.2%的學生認為自己目標非常明確,59.5%的學生比較明確,但仍有30%的學生目標模糊。在“就業態度”方面,七成學生的態度是樂觀的。他們認為成功就業的最主要因素分別是個人能力、工作或實習經驗和社會關系。并且“擇業時最主要心理障礙”分別是擔心自己知識和能力不夠,缺乏自信心、不敢冒風險,缺乏獨創意識和舍不得離開父母以及害怕自己沒有社會關系,被他人排擠。
在“意向就業地點”方面,超過半數的學生愿意去沿海開放城市,有24.2%的學生會選擇內地省會城市,13.7%的學生選擇內地中小城市等。在“意向薪金待遇”方面,32.7%的學生期望的最低月薪是2500元以上,26.8%的學生期望月薪2001-2500元,20.9%的學生可以接受 1801-2000元的月薪。只有不到兩成的學生可以接受1800元以下的.月薪。由此可見,學生們對于薪金有著過高的期待。學生在擇業時最為看重的前三項是:發展前途(35.3%)、經濟收入(26.8%)、福利待遇(17.6%)。
1.3 人力資本對大學生就業傾向的影響分析
按照人力資本的高低分排列,將其分成高低分兩組(總人數之27%),通過獨立樣本T檢驗發現,從“職業定位和職業目標”看,t=2.467,p<0.05,說明人力資本高分組與低分組在職業目標上有顯著差異。
對于“生源地”與“畢業后是否直接就業”,通過Pearson 相關性分析,p<0.05,二者呈顯著負相關,說明生源地為農村籍的學生畢業后更傾向于直接就業。
2.社會資本與大學生就業傾向
大學生的社會資本來源主要有四個渠道:家庭、親戚朋友、學校、大學生在校期間通過與他人的社會互動而形成的自身的社會網絡資源。
2.1學校因素
學生認為有效求職途徑的前三名是:各種社會關系(44.4%)、校園招聘會(18.3%)、全國各大人才市場(16.3%)。累積七成的學生認為就業指導工作比較重要。對于實踐機會,累積八成的學生希望得到充分的實踐機會,這也從另一方面表現出學生對于實習、工作經驗積累的重視和迫切希望。
2.2家庭因素
對于“家庭月收入水平”與“運用家庭社會關系”,通過Pearson 相關性分析,p<0.01,兩者呈顯著相關,說明月收入水平越高的家庭越容易使用家庭社會關系。
2.3社會網絡對大學生就業傾向的影響分析
按照社會網絡的高低分排列,將其分成高低分兩組(總人數之27%),通過獨立樣本T檢驗發現,從“職業定位和職業目標”看,p<0.05,說明社會資本高分組與低分組在職業目標上有顯著差異。
三、促進獨立學院學生就業的舉措
1.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突出辦學特色,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
專業和課程的設置反映了學校的發展思路和教學資源的分配格局,直接決定著學生的知識結構和專業技能的掌握情況。[2]獨立學院作為市場發展需求的產物,專業設置應多變靈活,課程組合方式、教學方式以及評價體系也應與時俱進,符合時代特點、學生特點。同時,使專業設置和就業狀況掛鉤,將有助于激勵學院提高辦學質量,做到圍繞社會需求來培養學生,進而提升其就業競爭力。
2.加強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樹立正確的擇業觀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就是根據大學生自身的特點,有計劃的進行的、旨在實現大學生可持續的職業發展的全方位的教育活動。[3]它對改善就業狀況、提高就業質量、減輕就業壓力、完善就業工作體系都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通過調查問卷我們可以發現,很多學生對自己的職業目標和職業定位是非常模糊的,希望得到學校給予的就業指導。因此,學校應加強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和就業指導工作,幫助他們科學合理地規劃自己的人生,培養其職業興趣,激發其職業熱情,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和職業觀,提高專業技能以及交際能力等。
【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就業傾向調查與分析論文】相關文章:
高職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就業傾向分析論文08-05
音樂表演專業就業方向與就業前景分析06-22
農學專業就業方向與就業前景的分析06-14
制藥工程專業就業前景與就業方向分析01-16
高職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就業因素分析論文03-30
外語專業的就業形勢分析論文02-11
工商管理專業就業分析論文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