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工藝馬尾繡
水族馬尾繡是水族婦女世代傳承的以馬尾作為重要原材料的一種特殊刺繡技藝。馬尾繡,是水族最古老又最具民族特色的一種刺繡工藝。馬尾繡的制作過程繁瑣復雜,成品古色古香,華美精致,結實耐用。馬尾繡的刺繡圖案古樸、典雅、抽象并具有固定的框架和模式。
貴州省三都是全國惟一的水族自治縣,位于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東南部。水族馬尾繡是水族婦女世代傳承的以馬尾作為重要原材料的一種特殊刺繡技藝。這種水族獨有的民間傳統工藝,分布在三都境內三洞、中和、廷牌、塘州、水龍等鄉鎮的水族村寨。
水族馬尾繡工藝獨特,刺繡制品十分精美,有媒體甚至譽之為"刺繡藝術的活化石"。
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心靈手巧的水族婦女創造了色彩斑斕的民族民間工藝,聞名遐邇的水族馬尾繡獨樹一幟,被譽為中國刺繡的活化石,堪稱世界一絕。
是研究水族民俗、民風、圖騰崇拜及民族文化的珍貴藝術資料。最近馬尾繡入選了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這一古老的原始藝術的保護帶來了更好的機遇。
刺繡是流行于水族地區的民間藝術,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廣泛的群眾基礎,其藝術造型豐富多彩,充分體現了水族人民對生活的感受以及對美好事物的執著追求。水族刺繡技法的種類很多,有平繡、馬尾繡、空心繡、挑繡、結線繡及螺形繡等。
關于水族馬尾繡的歷史,相關資料上不見記載,但這是一門傳承了上千年的`技藝,是水族先民智慧的結晶。傳統大節水族端節(相當于漢族的春節)有賽馬的習俗,看來養馬賽馬已經有了很長的歷史。在這歷史長河中,水族婦女發明了用馬尾制作刺繡的藝術。在傳統節日里,男子們賽馬,女子們身著馬尾繡盛裝參與節日活動,成了美麗動人的習俗。
可能主要是水族有養馬賽馬的習俗,馬尾繡應運而生。其實,這種以絲線裹馬尾制作圖案的刺繡方法,有兩個較為明顯的好處,一是馬尾質地較硬,能使圖案不易變形,二是馬尾不易腐敗變質,經久耐用。另外,馬尾上可能含有油脂成分,利于保養外圍絲線光澤。
馬尾繡還有另一奇特之處,就是繡品上綴有銅飾。銅飾形狀做成古代錢幣的樣子,但很小,薄薄的直徑只有黃豆大小,以紅線穿貼于馬尾繡片里,如星星點點的小花,除了做裝飾外,水族同胞還認為銅有驅邪避兇的功能。在封建社會,銅是鑄幣之物,一些朝代嚴禁民間鑄銅,而水族的馬尾繡里卻有銅飾。這又是體現馬尾有價值的一個地方。
隨著時代變遷,馬尾繡藝術也在變化。兩條背帶主色調發生了變化,解放前的背帶色調主黃色。與封建社會以黃色為高貴相關聯,解放后的背帶色調主紅,與今天人們以紅色為吉利的觀念相同。水族婦女在長期的生產生活過程中,對自然界中的各種事物有著敏銳的觀察力和審美能力,她們將自然萬物和民俗事象經過想象加工后,反映在馬尾繡工藝上,繡品上的花鳥蟲魚造型別致,頗富民族韻味和藝術效果。
馬尾繡繡品在水族人民的生產生活中具有深遠影響。馬尾繡背帶、馬尾繡尖角鞋、馬尾繡童帽等在水族生活禮儀中具有不同的特殊意義。同時,水族馬尾繡是研究水族民俗、民風、圖騰崇拜及民族文化的珍貴藝術資料。目前,馬尾繡已入選了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這一古老的原始藝術的保護帶來了更好的機遇。[1]
在當地,人們把是否精通刺繡作為判斷一個姑娘是否心靈手巧的標志。她們這里的姑娘出嫁,母親必須備一條馬尾繡小兒背帶作為嫁妝送給女兒,預祝早日生兒育女。
貴州省三都縣是全國惟一的水族自治縣,位于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東南部。自治縣三洞鄉板告村是馬尾繡的發祥地,那里的馬尾繡工藝品遠近聞名,成品遠銷海內外。板告村的女孩子從小就跟長輩學習馬尾繡制作技藝,一般十歲左右就可以單獨完成小型工藝品的制作。現在,板告村的所有女性公民都精通馬尾繡制作技藝,而且馬尾繡已經成為該村的知名副業,成為該村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途徑。這種水族獨有的民間傳統工藝,分布在三都境內三洞、中和、廷牌、塘州、水龍等鄉鎮的水族村寨。在當地,人們把是否精通刺繡作為判斷一個姑娘是否心靈手巧的標志。她們這里的姑娘出嫁,母親必須備一條馬尾繡小兒背帶作為嫁妝送給女兒,預祝早日生兒育女。
水族婦女在長期的生產生活過程中,對自然界中的各種事物有著敏銳的觀察力和審美能力,她們將自然萬物和民俗事象經過想象加工后,反映在馬尾繡工藝上,繡品上的花鳥蟲魚造型別致,頗富民族韻味和藝術效果。
馬尾繡的一個奇特之處,就是繡品上綴有銅飾。銅飾形狀做成古代錢幣的樣子,但很小,薄薄的直徑只有黃豆大小,以紅線穿貼于馬尾繡片里,如星星點點的小花,除了做裝飾外,水族同胞還認為銅有驅邪避兇的功能。在封建社會,銅是鑄幣之物,一些朝代嚴禁民間鑄銅,而水族的馬尾繡里卻有銅飾。這又是體現馬尾有價值的一個地方。
工藝特色
水族刺繡的技法種類有平繡、馬尾繡、空心繡、挑繡、結線繡及螺形繡等。馬尾繡的主要產品形式有馬尾繡背帶和馬尾繡花鞋等。四川成都織繡和其他民族的刺繡技藝也有用馬尾為原材料,但只有水族才如此集中地將之用于背帶等繡品。
馬尾繡工藝十分復雜,采用此工藝制作的繡品具有淺浮雕感,造型抽象、概括、夸張。馬尾繡工藝主要用于制作背小孩的背帶(水語稱為"歹結")及翹尖繡花鞋(水語稱為"者結")、女性的圍腰和胸牌、童帽、荷包、刀鞘護套等。雖歷經時代和環境的變化,但其造型理念和程式化符號基本不變。
馬尾繡的"歹結"背帶是水族地區公認的最好背帶之一,往往要經過52道工序才能完成,水族人也常常把是否擁有馬尾繡背帶看作是否體面和富有的標志。馬尾繡背帶主要包括三部分,上半部為主體圖案,由二十多塊大小不同的馬尾繡片組成,周圍邊框在彩色緞料底子上用大紅或墨綠色絲線平繡出幾何圖案,而在上部兩側為馬尾繡背帶手,下半部為背帶尾,有精美的馬尾繡圖案與主體部位相呼應,"歹結"成為通體繡花的完整藝術品。制作這樣一件"歹結"要花一年左右的時間。水族中老年婦女制作"歹結"尾花,一般不用剪紙底樣,而直接在紅色或藍色緞料上用預制好的馬尾繡線盤繡,綜合運用結繡、平針、亂針,靈活自如,圖案美觀耐看。
【水族工藝馬尾繡】相關文章:
傳統民族工藝苗繡10-13
水族文化水書10-13
水族傳統民俗禁忌01-26
水族過年的風俗02-24
水族傳統年節端節11-06
馬尾有什么好玩的地方11-04
新式馬尾的編發方法有哪些01-25
水族特色九阡酒10-13
水族傳統節日端節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