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吊喜燈的由來和傳說
吊喜燈:燈火在祀神禮節中是作為光明喜樂的象征。從正月十一到正月十八,潮汕家家戶戶有點燈、吊燈的習俗。因潮語“燈”和“丁”同音,點燈和添丁是近音,故潮人認為點燈即為添丁的佳兆。元宵此日,人們紛紛提著燈籠、備齊紙銀香燭,到鄉中神廟點火,回來分別吊在家里的神龕和床頭,這叫做“吊喜燈”。
吊喜燈 - 由來
宋代,吊喜燈節無論在規模和燈飾的奇幻精美都勝過唐代,而且活動更為民間化,民族特色更強。以后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發展,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兩日,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吊喜燈節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為五天,一直延續到今天。
燈在臺灣民間具有光明與添丁的涵義,點燃燈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臺語燈與丁諧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節婦女都會刻意在燈下游走,希望“鉆燈腳生卵葩”(就是鉆到燈下游走,好生男孩)。
在潮汕鄉村,上年生過男孩的人家,元宵夜要點燈,還要在祠堂設宴請客,以慶“出丁”,俗稱“做丁桌”。 宴客時有兩種席式,一種叫“龍船席”即用好多只方桌連結起來,客人圍在兩旁吃飯,形同劃龍船;另一種叫“走馬席”,即無論親朋疏厚,認識不認識的人都可以進來吃,吃完就走,主人再重新擺上菜色,招待另一批客人的來臨,接連不斷。這后一種席式一般是較有錢且較慷慨的人家才會這么做。在舊社會,潮人攀比心強,死愛面子,凡生了男孩的人家都十分注重辦丁桌,并以辦得體面為榮。即使是貧困人家,為了不失面子,便四處借錢,造成負債累累,或者是忍痛賣了哥哥,將所得之錢銀用來應付沉重的辦桌費,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生阿細賣阿大”這一俗語的來歷。解放后,由于時代的前進,思想在進步,潮人雖仍有元宵辦丁桌的習俗,但多改為在自家里進行,且單限于宴請較親的親戚和較好的朋友,豐儉由人,無人計較。
元宵此日,鄉村中多有設壇拜神活動。各神廟宗祠燈火齊明,煙霧彌漫,善男信女爭先參拜,擁擠異常,熱鬧非凡。神壇前所擺設的雞、鵝、鴨、糖果、米果品、花燭、大吉(潮州柑)等祀品被視為神物。參拜的男女紛紛卜取祭品,取回家中,這就叫做“求喜物”。人們認為用了這些神物后,就可以讓家門平安、添財添丁。卜取神物回家的人家,明年要照還或多還所拿的神物。于是有些人便乘擁擠之機會,偷偷拿走壇前的祭品回家吃,意謂“吃興盛”。
元宵此日,鄉村大都有人在祠堂大埕、街頭巷尾的開闊處,搭起一個彩棚,里面用泥土塑成一尊巨型的彌勒佛,袒胸露乳、笑容可掬。彌勒佛光禿禿的頭、肩、肚臍、大腿等部位都擺設有男女“泥喜童”。人們站在一丈多遠的竹欄桿外,用銅錢瞄準彌勒佛身上的泥喜童。中者喜童即歸其所有,而在一些較難命中的部位,如頭頂、耳朵等,命中者則一贈二三不等;不中者銅錢即歸擺彌勒佛的棚主所有。這是一項老少都喜愛的活動。據說命中“男喜童”者,今后就生男孩。因此,那些結婚不久的年輕夫妻,或者剛娶兒媳婦又急于抱孫子的公公們、奶奶們也積極參與此項活動。一經命中,棚主和周圍的人就會向他喝彩、道賀。自己更是喜滋滋甜蜜蜜地把“男喜童”抱回家中,認為中了頭彩,有好兆頭,今年定能早生貴子發財。
家家戶戶有點燈、吊燈的習俗。因潮語“燈”和“丁”同音,點燈和添丁是近音,故潮人認為點燈即為添丁的佳兆。元宵此日,人們紛紛提著燈籠、備齊紙銀香燭,到鄉中神廟點火,回來分別吊在家里的神龕和床頭,這叫做“吊喜燈”。
吊喜燈 - 傳說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 ---75),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此后,元宵放燈的習俗就由原來只在宮廷中舉行而流傳到民間。即每到正月十五,無論士族還是庶民都要掛燈,城鄉通宵燈火輝煌。
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當時的京城長安已是擁有百萬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會富庶。在皇帝的親自倡導下,元宵燈節辦得越來越豪華。中唐以后,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唐玄宗(公元685--762)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這就是延續到今日的“吊喜燈”。
目的
青年一代對于吊喜燈節拜祭祖先的習俗已經不似上一輩那么重視,大多數青年人只是把祭祖當成上一輩的事,對于祭拜的實質并不了解,只是形式上的遵從。盡管對于拜祭的各種情況并不甚了解、重視,但是仍有一半比例的青年人認為春節祭拜神靈是有必要的,拜祭所花的費用屬于不可節省的正常開支。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過年應該拜神祭祖的想法是根深蒂固的,無論是這一代還是上一代,對于拜祭的花費帶有一定的盲目性。
向親友拜年的主要方式仍然是登門造訪。隨著手機的普遍,使用短信拜年的人數也逐漸增多,這點在青年人的身上體現得更為明顯。另外網絡也是青年人拜年的主要方式,而通過電話拜年的人比例不大。信息技術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聯系方式,擴大了人們的交往圈子,使拜年變成手指上的功夫。少了面對面的一些客套,雖然節省了時間,可以把時間充分利用在其他事情上,但是似乎也少了一點兒人情味。
吊喜燈節大多數的家庭在這幾天都有拜祭的習慣,而所花的費用大多在一兩百塊錢之間。有大部分的青少年并不知道這幾天是什么日子、有什么習俗,不過認為吊喜燈期間的各種拜祭活動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必要的開支也屬于正常。
舊時潮汕地區的吊喜燈中國民俗活動,總免不了有祀神祭祖以及游神賽會的項目,既有祭祀色彩,又具有喜慶娛樂的氣氛,成為潮汕人不可或缺的風俗。經過歷代的演變,潮汕民間傳統節日習俗在繼承民族傳統節日風俗的基礎上,又表現出一定的地方特色。中國民俗活動在與各地大體相同的前提下,其不同之處在于反映了由于氣候、環境的變化,飲食、工藝和奉祀等呈現出的地方特色,從更深的層次反映了潮汕人的心理特點。
【吊喜燈的由來和傳說】相關文章:
端午節的由來和傳說故事06-06
中秋節的由來和傳說故事09-18
中秋節的由來和民間傳說10-13
中秋節的由來和傳說民間故事09-23
中元節是什么節日由來和傳說03-31
中元節由來及傳說11-16
中秋佳節的由來及傳說09-14
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06-28
春節的由來與傳說04-10
中國清明節的由來與傳說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