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陽節的來歷和習俗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重陽節的來歷和習俗
重陽節,是中國傳統節日,節期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熬拧睌翟凇兑捉洝分袨殛枖,“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重陽節的來歷和習俗,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重陽節的來歷和習俗 1
重陽節的來歷
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稱之為叫重陽節,這是因為,我國古代對數字的稱謂頗有講究:一、三、五、七、九等奇數稱陽數;二、四、六、八、十等偶數叫陰數。九月初九,兩九相重,故稱為“重九”。兩陽相重,故名重陽。
古時候,重陽節人們要登高望遠,所以又叫登高節。這源于“桓景避難”的一個神話故事。東漢時汝南縣有一個叫桓景的農村小伙子,父母雙全,妻子兒女一大家。日子雖然不算好,但半年糠菜半年糧也能過得去。誰知不幸的事兒來了。汝河兩岸發生了瘟疫,很多人病倒了,尸橫遍野,無醫能治。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桓景小時候聽大人們說:“汝河里住有一個瘟魔,每年都要出來到人間走走。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帶到哪里。桓景決心訪師學本領,戰瘟魔,為民除害。聽說東南山中住著一個名叫費長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裝,起程進山拜師學藝。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妇霸缙鹜硭,披星戴月,不分晝夜地練開了。轉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到跟前說:“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被妇盎氐郊亦l,召集鄉親,把大仙的話給大伙兒說了。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子每人分了一些,說隨身攜帶,瘟魔就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喝了一口,說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鄉親們安排好,就帶著他的降妖青龍劍回到家里,獨坐屋內,單等瘟魔來時交戰降妖。不大一會兒,只聽汝河怒吼,怪風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來,穿過村莊,走千家串萬戶也不見一個人,忽然抬頭見人們都在高高的山上歡聚。它竄到山下,只覺得酒氣刺鼻,茱萸沖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只見一個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聲向前撲去;妇耙灰娢聊鋪恚泵ξ鑴τ瓚。斗了幾個回合,瘟魔戰不過他,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聲把降妖青龍劍拋出,只見寶劍閃著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此后,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此后,人們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的事,父傳子,子傳孫,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并有了重九登高的習俗。
其實,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節日,此后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又稱“踏秋”,類似三月三日“踏春”,重陽這天人們要出門登高“避災”,插茱萸、賞菊花。到魏晉時期,重陽氣氛日更加濃郁,為歷代文人墨客吟詠最多的幾個傳統節日之一。
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諧音“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民間常在此日祭祖,并推行敬老活動。在古代,人們借九月初九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祭祖,向天地、先祖表達感恩之情與崇敬之意,祈求人生歡樂,祈禱長壽的夙愿。如今,重陽節祭祖這一傳統禮制還在一些地方延續。而“敬老”傳統,不僅得到保留,還被當代人發揚光大。
今天的重陽節,已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因為我國把每年農歷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節日,在這一天,子女們會帶老人們秋游賞景、或臨水玩樂,或登山健體,或家人團聚,共度佳節。充分展現我國尊老愛老的傳統美德。
重陽節的起源
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并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
在民俗觀念中,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所以有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同時,我國把重陽節定為“老人節”,取九月九日有“久久”長壽之意。2006年國務院又將“重陽節”確定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日”。
據史料考證,重陽節始于遠古,形成于春秋戰國,普及于西漢,鼎盛于唐代以后。九九重陽,早在春秋戰國時的《楚詞》中已提到了。屈原的《遠游》里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鐘繇書》中,則已明確寫出重陽的飲宴了:“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并應,俗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睍x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于言”。這里同時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晉時期,重陽節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重陽正式被定為節日是始于唐代。也許這就是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的原因。詠唱重陽節的詩章中,最為膾炙人口的是唐代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其一,重陽節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秴问洗呵铩分小都厩锛o》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倉,祗敬必飭!薄笆侨找,大饗帝,嘗犧牲,告備于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的活動。這是遠古時期,重陽節作為一種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漢代《西京雜記》就有記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令人長壽!毕鄠髯源藭r起,有了求壽的習俗。這是受古代巫師追求長生、采集藥物服用的影響。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的宴會發展來的。《荊楚歲時記》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宴”。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本內容。
其二,重陽節的原型是古代的祭祀“大火”星的儀式。作為古代季節星宿標志的“大火”星,在九月隱退!按蠡稹毙堑耐穗[,讓一直以“大火”星為季節標識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坐標,同時也讓把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產生恐懼。因此,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季節有了新的認識,九月祭火星的儀式逐步衰落,但人們對九月因陽氣的衰減而引起的自然物侯變化仍然有著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舊傳承。如果說上巳(清明節)是人們度過漫長冬季后出室暢游的節日,那么重陽大約是在秋寒新至、人們即將隱居時的具有儀式意義的秋游,所以民間有清明節“踏青”,重陽節“辭青”的風俗。
其三,重陽節的起源。據說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后,宮女賈某被逐出宮,從而將飲宴、賞菊等風尚傳入民間。
重陽節的習俗
重陽節是我國源遠流長的一個民俗文化豐富多彩的節日。重陽節的民俗活動主要有登高、賞菊、插茱萸、佩茱萸囊、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所以重陽節還有登高節、茱萸節、菊花節等說法。
1、登高
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由于重陽為秋節,節后草木開始凋零,所以有人稱重陽節野游活動為“辭青”,與三月春游“踏青”之說法相對應。
早在西漢,《長安志》中就有漢代京城九月九日時人們游玩觀景的記載。明清時,北京地區登高頗盛,《燕京歲時記》云:“京師謂重陽為九月九。每屆九月九日則都人提壺攜楹,出都登高。”故宮御花園里也有登高之山。而近代的北京香山、江西南昌的滕王閣等等,也都是登高勝地。尤其是滕王閣,因唐代王勃于重陽節時在閣上寫出千古名文《滕王閣序》,更聞名天下。
關于登高習俗的起源,有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是,源于古人對山神的崇拜,以為山神能使人免除災害。所以人們在“陽極必變”的重陽日子里,要上山游玩,躲避災禍。或許最初還要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后來才逐漸轉化成為一種娛樂活動了。另一種說法是,重陽時節,秋收已經完畢,農事相對比較空閑。這時山野里的野果、藥材之類又正是成熟的季節,農民紛紛上山采集野果和藥材。這種上山采集農民們把它叫做“小秋收”。
2、吃重陽糕
和登高相聯系的有吃重陽糕的.風俗。高和糕諧音,作為節日食品,最早是慶祝秋糧豐收、喜嘗新糧的用意,之后民間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F在重陽節吃糕之所以受到人們的青睞,正是取其吉祥之意。
據史書記載,重陽節吃糕早在漢代《西京雜記》就有記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食人長壽!别D,即古代之糕!吨芏Y》記載,餌用作祭祀或在宴會上食用。蓬餌就是最初的重陽糕。
九月正是桂花盛開之時,所以重陽糕又稱桂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并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3、飲菊花酒
菊花,是我國是長壽名花,又名“延壽客”。早在屈原筆下,就已有“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即服食菊花瓣。晉代葛洪在《抱樸子》中記河南南陽山中人家,因飲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壽的事。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晉代陶淵明也有“酒能祛百病,菊能制頹齡”之說。后來飲菊花酒逐漸成了民間的一種風俗習慣,尤其是在重陽時節,更要飲菊花酒!肚G楚歲時記》載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蓮耳,飲菊花酒,令長壽!泵鞔t學家李時珍指出,菊花具有“治頭風、明耳目、去瘺癉、治百病”的功效。
釀制菊花酒,早在漢魏時期就已盛行。據《西京雜記》載稱“菊花舒時,并采莖葉,雜黍為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花酒。”時逢佳節,除登高插茱萸外,親友們三五相邀,同飲菊酒,共賞黃花,確實別有一番情趣。尤其是詩人們,賞菊飲酒,吟詩唱酬,給后世留下不少佳句。
4、佩茱萸
茱萸是一種可以做中藥的果實,也叫越椒或艾子,秋后成熟,果實嫩時呈黃色,成熟后變成紫紅色,有溫中、止痛、理氣等功效。茱萸葉還可治霍亂,根可以殺蟲。
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茱萸雅號“辟邪翁”,它是重陽節的重要標志。重陽佩茱萸的習俗在唐代很盛行,人們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戴于臂,或做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戴,稱為茱萸囊,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重陽茱萸其實也和端午節的雄黃和菖蒲的作用差不多,目的在于除蟲防蛀。因為過了重陽節,就是十月小陽春,天氣有一段時間回暖;而在重陽以前的一段時間內,秋雨潮濕,秋熱也尚未退盡,衣物容易霉變,這時必須防蟲。但是在近代,佩茱萸的習俗逐漸稀見了。其變化的因由大概是,茱萸在早期民眾的生活中強調的是避邪消災,隨著文明的進步,人們對未來生活給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長生與延壽。所以“延壽客”(菊花)的地位最終蓋過了“避邪翁”(茱萸)。
5、尊老敬老
九九重陽節,今天成了象征老年人長壽的佳節。是日習慣慰問老人。老人們喜歡到門外遛達遛達,鍛煉鍛煉。體魄強壯者還要登上附近的高處,極目遠舒,以壯暮志。
6、賞菊
賞菊也是重陽節的一項傳統活動。金秋時節,正是菊花盛開的季節。古人在賞菊之時,還習慣飲菊花酒。今天,不少人仍喜歡在這天飲菊花酒。多數是在酒中泡點干菊花。晉北一些地方,飲酒喜在門外,稱為辭青,意喻告別秋天。
城市在九月九日前后,習慣舉辦菊花展覽。萬人空巷,齊睹勝景。山西民間卻習慣采一朵野菊花。插在頭頂或戴在胸前。
7、宴師
舊俗九月九日,各村由學董牽頭,組織村民殺一只羊做飯菜,盛情招待先生。同時商討本村下一年的教書事宜,或繼續留聘,或另請高明。今天學校教師多為公職人員,不少農村仍然習慣在這一天宴請老師。
8、婦女休息
農歷九月九日,農村婦女習慣休息一天,不干農活。嫁出去的閨女,習慣回娘家過節。
9、吃糕吃面
農歷九月九日吃棗糕,取意早日升高。晉東南地區及五臺縣等地,則習慣吃壽面。晉南地區有“九月九,家家有”的民諺,意思是說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改善生活。
10、登高出游
古人重陽登高,本是為了避邪。唐人王維詩句:“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便是這種情景的寫照。茱萸,是一種中藥植物,氣味辛烈。燃薰后可以辟蟲虺。古人習慣在九月佩戴以驅邪。
在山西晉南地區,自古也有九月九日登高的傳統習慣。飽覽大好河山,觀仰名勝古跡,成為節日的盛舉。至今還在民間傳誦著“乾坤開勝概,我輩合登高”,“東風留不住,冉冉起峰頭”,“九月欣新霽,三農慶有秋”等名言。
過去在鄉寧縣,重陽節這天各學校一般要放假,由教師帶領學生進行登山活動。家長們往往要乘興觀看,有的還跟著一起登山。而萬榮縣這一天的傳統,是在稷王山舉行廟會,趕會的人,都以登高為樂事。
而在晉北地區,登高習俗則比較淡薄,過去在農歷九月九日,年輕人常常去打兔子或山雞,屬于古代北方少數民族騎馬練射的遺風。近年來,一些青年學生,逢節喜歡相邀結伴,攜帶佳肴,欣然出游。登高環視,天高氣爽,云淡山清,枝頭碩果,田園禾熟,往往陶醉忘返。
重陽節的來歷和習俗 2
重陽節的由來
重陽節是個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由于年代久遠,跟中國的許多傳統節日一樣,重陽節的形成已經不易考察明確,但民間流傳著眾多關于重陽節起源的說法。其中有一種說法是認為重陽節的原型是古代祭祀“大火”的一種儀式。
“大火”即心宿二(天蝎座的主星),是古代用作確定季節的標志。“大火”在季秋九月隱退,故而《夏小正》有“九月內火”之說。大火星的隱退,意味著漫漫長冬的到來,這不僅使一向以大火星為季節生產與季節生活標識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坐標,同時使將“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內心產生了莫名的恐懼,因此,在“內火”時節,正如其出現時需要迎火儀式那樣,人們也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
現在我們雖然很難知曉古人的祭拜儀式,但從后世重陽節習俗中,我們可以尋找到一些古俗遺痕。如,江南有些地區重陽節有祭灶神的習俗,灶神就是家居的火神,這便是古代九月九祭祀“大火”的遺俗。
漢劉歆在《西京雜記》中稱:“三月上巳,九月重陽,使女游戲,就此祓禊登高。”可見,古人是將重陽與上巳或寒食,九月九與三月三作為相對應的春秋大節,而上巳、寒食與重陽的對應,便是以“大火”出沒為依據的。
隨著人們謀生技術的進步,人們對時間有了新的認識,“火歷”讓位于一般歷法,九月祭火的儀式衰亡,但人們對九月因陽氣衰減而引起的自然物候變化仍然有著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舊代代傳承。
重陽節的習俗
雖然世人對重陽節已經有了新的解釋,但是慶祝重陽節的一些傳統活動仍然被世人所接受,并流傳下來。慶祝重陽節的活動多彩浪漫,一般包括登高遠眺、出游賞景、遍插茱萸、觀賞菊花、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1.登高遠眺
登高是重陽節最重要的節日活動之一,故重陽節又名“登高節”。登高所到之處并無定數,一般是登高山、高塔。相傳此風俗始于東漢,唐代非常盛行,唐代文人墨客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其中有大部分是寫重陽節的習俗,如杜甫的七律《登高》成為了寫重陽節登高的名篇。
2.出游賞景野餐
人們登高并非單純的攀登而已,還要觀賞山上的紅花綠草,并飲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與野宴結合起來。明清時期,北京地區登高之風頗盛,不論文人百姓,都喜歡登高后在山上野餐、烤肉食用。有些貴戚富家則帶上幕帳、烤具、車馬、樂器,登高臺、土坡,架起幕帳、桌椅,大吃爆烤羊肉或涮羊肉,并唱戲奏樂,聽歌看舞,別有一番趣味。
3.佩茱萸簪菊花
茱萸是重陽節的重要標志,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早在唐代就已經很盛行了,人們或將茱萸佩戴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佩戴茱萸的大多為婦女或兒童,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重陽節人們還喜歡頭戴菊花,唐代就已經如此,后來歷代盛行。宋代,人們會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互贈送佩帶。到了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
4.賞菊飲酒
重陽節恰逢一年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正是賞菊之時。據傳,重陽節賞菊及飲菊花酒均起源于晉代詩人陶淵明。陶淵明可謂是晉代家喻戶曉的大詩人,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而菊花酒在古代則被看作是重陽必飲、去災祈福的“吉祥酒”,晉代陶淵明有“酒能祛百病,菊能制頹齡“之說,后來,飲菊花酒逐漸成為了重陽節的一種風俗習慣。
5.吃重陽糕
在重陽節眾多的食品中,最為有名的就是重陽糕。據《西京雜記》載,漢代時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餌之俗,即最初的重陽糕。因為“糕”與“高”諧音,寓意吉祥,所以重陽節吃重陽糕尤為盛行。在九九重陽節當天天明之時,父母會將片糕搭兒女頭額上,口中念念有詞,祝愿子女百事俱高。講究的重陽糕要做九層,仿佛一座寶塔,上面還要做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會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旗,代替茱萸。
【重陽節的來歷和習俗】相關文章:
除夕的來歷和習俗02-05
立夏節的來歷和習俗06-10
有關除夕的來歷和習俗03-29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06-18
端午節來歷和習俗06-21
中秋節的來歷和習俗11-18
春節的來歷和習俗03-12
中秋節的來歷和習俗【推薦】06-13
最新端午節來歷和習俗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