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學生一杯水,老師要有一桶水. 請你談談看法?
自己以前學的時候只要心里明白、會做了就好,教別人的時候卻要前前后后、腳腳落落所有的知識點,以及這個知識點的衍生都要了解。特別是知識點的衍生知識,就好象9宮格,自己學的時候只要知道中間這格,教別人的時候卻要把其他8格也了解,更甚至這八格中每格的周圍8格,類似掃雷游戲。教育學家曾說:“要給學生一杯水,老師要有一桶水。”我們是人民教師,我們肩負著教育跨世紀的建設價值規律的歷史重任。但在這個信息化飛速發展的時代,知識、技術的更新可謂是一日一個樣。教師還老是只會用粉筆加口水,照本宣科地進行教學,大部分學生會“吃”不飽。
“一桶水”的理念,要求教師掌握更多更新更活的知識,這是無庸置疑的。但是,如果我們用新課程的理念來觀照,就會發現,它含著濃厚的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的觀念。說到底,它逃不脫“學生只能成為等待裝盛的容器”的前提。
我們教育的根本目標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教是為了不教”,而硬要以教師的“一桶水”給學生“一杯水”,這不是說學生永遠都翻不出 “掌心”嗎?教師不是永遠都可高高凌駕于學生之上嗎?這樣的教育,也仍舊只是停留在一種“傳授”、一種“灌輸”的狀態,與新課程的理念是格格不入的。
在教育過程中,教師的主體作用應逐漸隱蔽,逐漸減少,而讓學生凸現出來,讓他們自己去體驗、感悟,去探究、發現。所以,如果要用“水”作喻,那也應理解為:教師怎樣以自己的“一杯水”引出學生的“一桶水”,甚至是“一條奔騰不息的河流”,這才是我們的教育,才是教育的本源。
三千年前古希臘生物學家、散文家普多塔戈告訴我們:“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塞滿的容器,而是一個需被點燃的火把。”課堂教學我們不要“灌水”,而要“點火”。要激起學生的學習愿望,要在你的引導下,他們欲罷不能,將探究的觸角延伸到課本以外,課堂以外。這樣,我們的課堂教學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增殖。
你調整好自己的心態 ,說其實這位同學還是蠻有畫畫天賦的,美中不足的是(說出哪里畫的比較過分,不符合實際的地方).這位同學可以再畫得真實些嗎,畫得更完美后,如果愿意的話送到我的辦公室,讓我收藏起來. 你還可以花10分鐘時間,讓大家畫你的畫像,比比誰畫的最好,給予適當的獎勵. 你遇到這樣的事也不要生氣,同學還是孩子嘛。
一、加強教師師德修養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人類文明的建設者和傳播者,學生健康成長的引路人。孔子曰:“不正其身,如正人何!”柯瓦列夫說:“兒童從小就把自己的老師看成是他們要努力學習的道德模范。所以,教師的道德面貌就起著這樣重要的作用,他在課堂內外,在社會生活和個人生活中的全部言行,都是給學生作出的榜樣。”可見,教師的道德風尚、言談舉止對學生的影響是極大的。我國正處于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機的社會轉型時期,面對這種形勢,教師必須堅持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武裝頭腦,自覺加強道德理論學習,發揚無私奉獻的精神,處處以身作則,為人師表,真正做到: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二、優化教師知識結構
當前,知識發展的總趨勢和新特點就是知識正在以高度分化走向高度綜合。這就要求教師必須適應知識經濟發展的要求,在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的基礎上,掌握廣博的文化科技知識和教育科學理論。只有這樣的教師,才能讓學生對多門學科知識進行有效的遷移和綜合,真正做到對知識的融合貫通,提高知識應用能力,從而培養出適應時代要求的創新型人才。
三、增強教師創新能力
教師創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所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強弱。如果教師僅拘泥于“一支粉筆,一本書”的舊教學模式,就會扼殺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因此,教師應不斷更新教育教學觀念,大膽創新,大膽探索,不斷豐富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在掌握學科知識和常規教學方法、手段的基礎上,還要掌握與學科有關的學科知識及現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真正的到“常教常新”。
四、心理素質
教師職業的特殊性,決定了從事這一職業的人應具有特殊的心理素質。首先要有敏銳的感受力,能對學生學習、生活中的變化明察秋毫,及時做出反應,這種敏感性還會促使教師時刻關注外界新知識、新信息,不斷充實自己。第二、教師要具有創造性思維能力。教育的環境不會始終不變,教育對象也不會完全相同。教師必須有隨機應變的能力,具有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同時教師若能將創造性的思維引入到教學中,必然會促進學生創造力的發展。第三、教師要具有較高的“情商”。即教師對自己的情緒有良好的調節和控制能力。教師做為社會中的一員,也會同常人一樣,經歷各種挫折、打擊,也會有喜怒哀樂各種復雜的情緒體驗,但其中消極的情緒是不宜帶入課堂的,所以教師必須學會情緒的調控,以良好的心境進入角色。第四、具有堅強的意志品質。教學是一復雜的過程,人的培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教師如果缺乏堅韌、百折不撓、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質,就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第五、具有較好的人際交往能力。良好的人際關系能創造出和諧的工作氛圍,友好、互助的同事關系能減輕工作中的巨大壓力。第六、能主動地適應和改善新環境,熟練地進行角色轉換等。
總之,一個能夠不斷從以上六方面提升自己素質的老師必將成為教育工作中的行家
師德是教師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構成要素主要是教師的機體素質、文化知識素質、道德素質與心理素質等。
在學生心目中,教師是社會的規范、道德的化身、人類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們都把師德高尚的教師作為學習的榜樣,模仿其態度、情趣、品行、乃至行為舉止、音容笑貌、板書筆跡等。
兒童、青少年接受知識的過程中,正是個性與品德形成時期。盡管社會環境、家庭等因素對兒童、青少年的個性形成和品德發展具有一定的影響,但許多研究表明,教師的作用最大。教師的影響主要通過兩方面進行。一方面是教師通過一定的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對學生的影響。另一方面是通過教師本人的人格特征、言行舉止等對學生的影響。在兒童眼里,教師是正確的,教師的話都是對的。由于兒童好模仿,因此,教師的言行就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兒童的個性、品德的發展。例如,在我們研究觀察中發現,在小學階段,如果這位班主任連續帶了兩年,那么,這個班的學生的說話的語氣、語調,辦事風格在很多方面與班主任有類似之處。
陶行知有一句著名的座右銘:“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如果缺乏無私奉獻的精神,教育是無法成功的。教師是繼承和發揚文化遺產的橋梁,是連接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工程師。
“育苗有志閑逸少,潤物無聲辛勞多”愛是教師最美麗的語言。要當好一名教師,就要愛崗敬業,熱愛學生,愛得專心致志,愛得無私無畏!教師對學生的愛,就是“師愛”。在一定程度上,熱愛學生就是熱愛教育事業。但熱愛學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讓學生體會到教師的愛更困難。林崇德教授認為,“疼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熱愛別人的孩子是神圣!”因為教師對學生的愛“在性質上是一種只講付出不記回報的、無私的、廣泛的且沒有血緣關系的愛,在原則上是一種嚴慈相濟的愛。這種愛是神圣的。這種愛是教師教育學生的感情基礎,學生一旦體會到這種感情,就會‘親其師’,從而‘信其道’,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教育實現了其根本的功能。因此,師愛就是師魂,是師德最好的體現。
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教師不僅以自己的知識技能去影響學生,而且還以自己的道德文化修養、儀表作風等對學生起著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影響,這種表率作用,是任何其他教育因素都無法取代的。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首先教師應該自我雕塑和不斷完善,否則又何以塑人呢?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也是學生的道德榜樣,因此,必須以完善美好的人格出現在學生面前,用時代精神去塑造新一代。
“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自己就要有一桶水。”這是人們通常對教師提出的要求。教師在不斷端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的前提下,知識也需要不斷的更新,并不是"一桶水"就夠了,應該具有源源不斷的"活水"。教育人、培養人是一種富于藝術性、創造性的復雜勞動。教育者不應只是“教書匠”,而應當是“工程師”。教師必須具有敏銳的觀察力、深刻的思考力、靈活的應變能力。這就要求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德高學精,這些都與是否具有高尚的師德,因為高尚的師德是一切的動力。
相關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