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中議論文的寫作方法
相信大家都寫過作文吧,尤其作為作文里的重要分類的議論文,議論文的語言,要準確鮮明,生動形象。這類型的作文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中議論文的寫作方法,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怎樣寫議論文
議論文重在以理服人。
“說理”是議論文的關鍵所在。對所議論的問題,必須持有自己的觀點。論點是議論文的靈魂,一定要正確、鮮明。事實論據要求真實可信,道理論據要求說服力強。
議論文絕不等于簡單的論點加論據,寫議論文用論據來證明論點的過程與方法,這就是論證。事實勝于雄辯,舉出確鑿而典型的事實,觀點就會得到有力的證明,因此,舉例論證用得最為普遍。根據正確可信的科學原理和名人言論來論證觀點,屬于道理論證,往往使論述帶有權威,因而也更有說服力。大家一定要學會這兩種基本的論證方法。此外,對比論證是拿正反兩方面的論點或論據作對比,在對比中證明論點;比喻論證是用人們熟知的事物作比喻來證明論點等等。
只要大家多接觸自然,多了解社會,多感悟生活,多體味人生,多進行寫作實踐,并能持之以恒,一定能寫出好的文章來。
1、議論文是議論說理表達作者的見解和主張的文章。
2、議論文的三要素包括論點、論據和論證。
3、寫簡單的議論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據。
考試說明:我們在報刊上、書籍中經常看到的政論文、社論、短評、小評論、雜感、序跋、宣言、聲明、開幕詞、以及用文字記錄下來的講話稿、報告等都屬議論文。議論文在“兩個文明建設”和日常生活中有著極大的作用。我們必須努力學習和掌握這種文體的寫法。
論點
論點是作者對要議論的問題所持的見解或主張,是議論文的靈魂,起著統帥全文、綱舉目張的作用。確立論點是寫好議論文的前提。議論文的論點有以下5點要求:
①正確。寫議論文的目的是為了宣傳真理、明辨是非、分清正誤、區別美丑,所以,思想觀點正確是首要的。
②鮮明。作者在文章中必須旗幟鮮明地表明自己的觀點,毫不含糊地說出自己的見解,使讀者一目了然,明確理解。
③嚴密。論點的表達必須周密嚴謹,無懈可擊,不給持有異議的人以可乘之機。
④集中。在一議論文中,只能提出一個中心論點,全文章始終圍繞一個論點展開論述,把道理說深說透,解決問題。要求集中,也就是要避免發生論點轉移,后文的論說跟前文的論點有變化,或者概念上混淆。
⑤深刻。文中提出的論點,應該是作者對于事物的新鮮、獨到的見解,能夠深入地揭示事物的本質,而不是一般化的老生常談,以便更有力地說服讀者,給人以深刻的啟迪。
寫議論文時,要注意把中心論點和分論點交代清楚。中心論點是議論文的基本觀點,它是全文的主旨和核心,在文章中起主導作用。從屬論點是說明中心論點的論據,是為中心論點服務的。
提出論點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一般大致有以下四種:一是開頭提出論點。二是結尾提出論點。三是中提出論點。四是論點貫穿在全文中。通常的寫法,以①②兩種為主,習作議論文也應以這兩種方式為主,然后進而學習后兩種寫法。
論據
論據是用來證明論點的事實和道理。因此,論據包括事實材料和道理即理論材料。事實材料中又包括正面和反面事實材料,另外,數據材料也是其中一種。選擇事實材料和理論材料要遵循哪些原則呢?
對于正面的事實材料,首先是真實原則。論據真實,論點就可信;論據不真實,論點就可疑。其次是典型原則。就是要求選用那些能夠深刻揭示事物的本質,亦即具有廣泛代表的材料作論據。一個論點,往往有許多論據能夠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來證明它。但是在可以論證它的眾多論據中,總有一些是最恰當最有說服力的論據,就是典型的論據。此外,還要遵循新穎原則。人們在閱讀文章時,容易被新穎的材料所吸引,也容易對陳舊的材料產生厭惡。因此,對事實論據的選擇,也必須遵循新穎這一原則,重新輕舊,求近舍遠,在“新”字上下功夫。
對于反面事實材料應以有襯托作用為原則。議論文為了把道理講深講透,需要多角度地分析、論證論點,這就要求我們從不同角度去選擇論據,既要選擇正面的材料,從正面闡述事理;也需要選擇反面材料,從相反角度剖析事理,正反對照,以反襯正,突出中心論點。反面材料補充不能說透的結果。
對于數據材料應遵循科學的原則。從表面上看,數據只是幾個簡單的數字,其實它有豐富的內涵,往往是眾多勞動的結晶、輝煌成績的表現、不懈努力的反映。將科學的數據引進議論文,能增強論證的效果,具有無可辯駁的說服力。
二、議論文的論證結構
議論文有一些基本結構形式,如總分式、并列式、遞進式、正反式、對比式、歸納式等。下面以《說“思”》這一作文題目為例,分別加以說明:
一、總分式
先提出自己對某一問題的看法,即論點,然后加以分析、論證,最后得出結論。這種結構形式是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順序來展開論述的。
說“思”:
1、學會動腦筋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提出問題)
2、搞好學習、工作、科研等都需要多動腦筋(分析問題)
3、要養成多動腦筋的習慣(解決問題)
二、并列式
先提出總論點,然后并列地從幾個方面分別對總論點加以論述,即論述部分是由并列的幾個分論點的論述組成的。并列式的幾個分論點常常放在每段開頭,以顯示層次。運用這種結構形式的關鍵,是對一個總論點能夠從不同的側面來加以認識,并能夠并列地排出幾個能說明總論點的分論點來。
說“思”:
1、要養成多想的習慣(總論點)
2、多思才能把知識學活(并列分論點一)
3、多思才能有所發明創造(并列分論點二)
4、多思腦子才越用越靈(并列分論點三)
三、遞進式
按客觀事物的內在聯系,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一層深入一層地論證論點。“深入”的路子很多:可由現象說到本質;可由可能說到必然;可從經驗說到問題,再說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可從“是什么”說到“為什么”,再說到“怎么樣”……這種結構形式能使問題的剖析如層層剝筍,步步深入。
說“思”:
1、“思”就是提倡動腦筋(是什么)
2、“勤思”的重要(為什么)
3、還要“善思”(怎么樣)
四正、反式
提出論點后,從正反兩個方面進行論證。任何一個論點,既可以從正面論述,又可以從反面論述;把兩方面結合起來,說明才更透徹。有些論點可側重從正面論述,結合進行反面論述;有些論點可側重反面論述,結合進行正面論述。
說“思”:
1、要提倡多動腦筋(提出論點)
2、多動腦筋的重要(正面論述)
3、不動腦筋的危害(反面論述)
五、對比式
通過對比來論證論點。對比有正與反的對比,現在和過去的對比,這一事物與另一事物的對比,同一事物各個不同發展階段的對比,等等。對比可以使觀點更為鮮明。
說“思”:
1、生活中的兩種人:勤于動腦的人;懶于動腦的人。(態度對比)
2、不同態度的不同結果(結果對比)
3、不同態度的不同思想根源(思想根源對比)
4、應學習第一種態度,做勤于思考的人(結論)
六、歸納式
先擺出一系列能說明總論點的事實,然后歸納得出總論點。歸納式往往用于段落里對某個觀點的論證,而用作全文結構形式的較少,一般與其他形式結合使用。
說“思”:
1、牛頓從觀察蘋果落地到發現萬有引力定律(實例一)
2、瓦特從觀察燒開水到發明蒸汽機(實例二)
3、馬克思從觀察商品交換到發表剩余價值學說(實例三)
4、凡事必須多動腦(歸納)
三、怎樣分解分論點
當一議論文的中心論點明確之后,如何準確地分解成幾個分論點,這是寫好議論文的一個重要環節。分論點是與中心論點相對而言的,但又從屬于中心論點,為論證中心論點而服務。一文章如果不設置分論點,或者分論點立得不好,中心論點就得不到證明或論證無力。那么,如何設置分論點呢?下面介紹幾種常見的分解方法。
1、概念分析法。這里的概念指的是文章中心論點中的關鍵詞語,對這些詞語加以分析,明確其內涵和外延,有助于我們對中心論點進行分解。
如“說‘面子’”,有文章論證的中心是“維護國家人民尊嚴的‘面子’不可丟,太看重個人‘面子’的思想不可留”。
要論述這個中心,必須分兩層來說:
一是強調要維護國家和人民的尊嚴;
二是強調不要太注重個人的虛榮。這就是從中心論點中分解出來的兩個分論點。
2、因果分析法。這里的“因”是指分論點,“果”是指中心論點。在確立了中心論點(果)后,再來分析達成這個結果的原因。
如要論證“青年時代是黃金時代”,可以先提問一下,為什么說青年時代是黃金時代呢?可以列出下面幾個分論點:
①青年時代是體力充沛,精力旺盛的時代;
②青年時代是積累知識,增長才干的時代;
③青年時代是建功立業的時代。這三個分論點分別從三個不同角度證明了中心論點。
3、辯證分析法。它包括兩個方面:
①對中心論點進行正反對照分析,②對中心論點進行一分為二的分析。
①正反對照分析,如要證明“實踐出真知”,我們可以從正反兩個方面立論:
a、只有通過實踐才能認識事物,把握事物的發展規律;
b、不參與實踐,不從實際出發,閉門造車,就不能尋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這樣正反對照,就可以進一步明確“實踐出真知”的觀點。
②一分為二地分析,如要論證 “成才的關鍵不在于逆境”,便應該一分為二地分析:a、逆境可以造就人才,古今中外有許多事實證明了這一點;b、并非所有的逆境都可以造就人才。這兩個論點看似矛盾,但都統一在“逆境能否出人才”的總論點之下。
4、條件分析法。這里的中心論點是指結果,而分論點是指滿足結果的“條件”。
如要論證“爭做跨世紀的接班人”,對于這個題目就可以采用條件分析的方法,先設想一下,“要做跨世紀的接班人需要具備什么條件?”這樣就可以得到下列三個分論點:
①要有報效祖國的決心,②要有過硬的本領,③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
5、比較分析法。這是將中心論點展開為分論點常用的比較簡易的一種方法。
如“常立志與立常志”,這文章的中心是提倡樹立遠大志向,而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在論述時,可以把“常立志”和“立常志”這兩種做法進行比較,分析它們各自的特征和不同的結果,通過比較闡明只有樹立遠大的理想,并且為之奮斗才能有所建樹。
以上是我們常用的幾種方法,如果一時想不到好的分析方法,我們還可以采用一種常規的分析方法,即面對論題,可以提一些問題,如“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就此列出分論點,然后再進行篩選。 何永康先生曾經說過:“在高考作文中,由于通字數有限,每一小論點的闡述最好控制在260字左右,大體闡述過程是:先用幾句話點明小論點,然后再簡要地分析議論一番,接下去可聯系實際,擺出事實,最后收攏。”這段話較具體地講明了一個分論點的實施過程。
在閱讀中要有“思”的過程
樊新強介紹,小初階段,老師時常會讓學生在閱讀時摘抄好詞好句,促進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的提升。在高中階段,老師則更注重引導學生邊閱讀邊思考,能夠形成自己的觀點,促進思維發展與提升。
閱讀中究竟該思考什么?樊新強舉例:
比如讀一論述性、說理性的文章,學生可以思考:
作者為什么會持有這樣的觀點?
作者是如何論證這樣的觀點的?
我是否贊成他的觀點?
我贊成或不贊成的依據是什么?
放在如今的時代,哪一種觀點可能更有意義?
……
再舉個更具體的例子:
比如讀《鄉土中國》時,學生可以思考:
書中的理論在現實生活中有闡釋力嗎?
生活中哪些現象能夠或不能夠印證其中的觀點?
如果印證不了,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是時代變化所致,還是理論缺陷所致?
……
從預習開始形成思考習慣
樊新強介紹,上海中學要求學生必須在上課前對課文進行預習,預習完要能夠提出一個問題。
這個問題,可以是疑問:有哪些地方讀不懂?
也可以是質疑:作者有哪些看法我不是很同意。
樊新強表示,學生可以在預習時從“疑中找疑”,也可以從“不疑中找疑”,從預習就開始形成帶著思考閱讀的習慣,對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創新精神都是很有好處的。
“選、讀、寫”結合,提升思維力
樊新強表示,邊讀邊做批注或是寫讀書筆記,都是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思考的方式。
而上海中學在語文學習上有個“傳統”——請學生每兩周做一份剪報。
學生可以從報刊雜志中或網絡上選擇一兩文章。選擇的過程中,也是泛讀和思考的過程。
選出文章后,學生需要寫600-800字的評論文章。至于評論什么,學生有很大的發揮空間:
可以發表自己的觀點:是否同意作者的意見?贊同或不贊同的理由是什么?
可以聯系自己的生活:用自己生活中的現象,或印證,或反駁,或反思……
可以進行文章鑒賞:寫寫覺得這文章好在什么地方,不足在什么地方,甚至嘗試改寫不喜歡的地方……
樊新強表示,以“選、讀、寫”結合的方式,綜合性地進行思維水平的訓練,長期堅持,對學生的寫作是非常有幫助的。
思辨能力的培養方式還有很多
伍春紅提出,我們的大腦并不具備天然遺傳的思辨能力,思辨能力是通過后天學習和訓練得以提高。
在她看來,思辨能力的培養方式有很多:多讀、多寫、多說、多分析思考等等都是培養思辨能力的方式渠道。
“多讀”,多讀讀文學經典、時評雜論等等,見多識廣,自然就能提升思辨能力。
“多說”,關注時事,身邊發生的事情,多想想是非得失,并經常與同學、家人、朋友交流;上課積極回答問題,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演講比賽、辯論賽等活動,對思辨能力的提升大有好處。
“多寫”可以鍛煉思維的敏捷性、嚴密性和靈活性,提高運用語言文字的技巧。
伍春紅介紹,高一學生使用的統編教材語文必修上冊第六單元“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直接指向思維發展與提升,旨在引導學生學習思辨性的閱讀和表達,增強思維的邏輯性和深刻性,提高理性思維水平。
在她看來,這個單元的課文很經典。《勸學》《師說》《拿來主義》都是很好的學習寫作的范本。上課認真聽講,緊跟老師思路,積極思考,課后能運用所學的方法模仿寫作,思辨能力就慢慢提升了。
她還表示,思維能力的提升不僅僅限于語文學科,用思辨一以貫之地在各門課程學習中運用,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思辨,最終良好的思辨能力就慢慢具備了。
議論文的概念
議論文又叫說理文,它是一種剖析事物、論述事理、發表意見、提出主張的文體。作者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辨是非等方法,來確定其觀點正確或錯誤,樹立或否定某種主張。議論文應該觀點明確、論據充分、語言精煉、論證合理、有嚴密的邏輯性。
議論文是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通過擺事實,講道理,直接表達作者的觀點和主張的常用文體。它不同于記敘文以形象生動的記敘來間接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也不同于說明文側重介紹或解釋事物的形狀、性質、成因、功能等。總而言之,議論文是以理服人的文章,記敘文和說明文則是以事感人,以知授人的文章。
議論是作者對客觀事物進行分析、評論、說服,以表明自己的見解、主張、態度的表達方式,通常由論點、論據、論證三部分構成。議論文題目分為論題,論點,寓意型。論題型為作者觀點但以簡潔為主,所以中心論點一般不能直接抄論題,論點型,論點型一般沒有觀點傾向性,例如:君子之交淡如水。寓意型一般與論題論點并存且不能直接作為中心論點要還原本意。
語言特點:①準確、嚴密;②概括性和簡潔性;③使用修辭,體現其用詞鮮明、生動和感情色彩。
議論文是對某個問題或某件事進行分析、評論,表明自己的觀點、立場、態度、看法和主張的一種文體。議論文三要素是論點、論據、論證。又可分為三部分: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論題是有待于證明的命題。
議論文的三要素
論點
論點(需要證明什么),是正確、鮮明闡述作者觀點的句子,是一篇文章的靈魂、統帥。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個中心論點,一般可以有分論點。
論點應該正確、鮮明、概括,是一個完整的判斷句,絕不可模棱兩可:
①正確性:論點的說服力根植于對客觀事物的正確反映,而這又取決于作者的立場、觀點、態度、方法是否正確,如果論點本身不正確,甚至是荒謬的,再怎么論證也不能說服人。因此,論點正確是議論文的最起碼的要求;
②鮮明性:贊成什么、反對什么,要非常鮮明,千萬不能模棱兩可,含糊不清;
③新穎性:論點應該盡可能新穎、深刻,能超出他人的見解,不是重復他人的老生常談,也不是無關痛癢、流于一般的泛泛而談,應該盡可能獨特、新穎。
論點的位置一般有四個:文題、開頭、文章中間、結尾。但較多情況是在文章的開頭,段落論點也是如此。當開始與結尾出現類似的語句時,開頭的為論點,結尾處的是呼應論點。
有的議論文的論點在文章中用明確的語句表達出來,我們只要把它們找出來即可;有的則沒有用明確的語句直接表述出來,需要讀者自己去提取、概括。概括出的句子不應含有修辭等手法。
注意,反問句與比喻句不能作為論點,必須是陳述句。
論據
論據(用什么來證明)是支撐論點的材料,是作者用來證明論點的理由和根據,分為事實論據和理論論據兩種。
1、事實論據:事實在議論文中論據作用十分明顯,分析事實,看出道理,檢驗它與文章點在邏輯上是否一致。(代表性的事例,確鑿的數據,可靠的史實等)。事實論據又包括事例和數據。
2、理論論據:作為論據的理論總是讀者比較熟悉的,或者是為社會普遍承認的,它們是對大量事實抽象,概括的結果。理論論據又包括名言警句、諺語格言以及作者的說理分析。
使用論據的要求:
①確鑿性。我們必須選擇那些確鑿的、典型的事實。引用經過實踐檢驗的理論材料作為論據時,必須注意所引理論本身的精確涵義。
②典型性。引用的事例應該具有廣泛的代表性,代表這一類事物的普遍特點和一般性質。
③論據與論點的統一。論據是為了證明論點的,因此,兩者聯系應該緊密一致。
【高中議論文的寫作方法】相關文章:
高中議論文寫作要點07-21
高中議論文寫作指要07-18
高中議論文寫作指導08-06
議論文如何入題高中議論文寫作指導07-22
高中階段議論文寫作教案08-15
高中議論文寫作素材大全07-18
關于高中談包容議論文07-21
高中議論文寫作指導方法07-21
管窺新時期高中議論文寫作問題及建議論文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