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期刊論文格式參考
從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乃至工作,大家肯定對論文都不陌生吧,通過論文寫作可以培養我們的科學研究能力。為了讓您在寫論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學術期刊論文格式參考,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學術期刊論文標準是什么?
首先學術期刊論文格式標題需要控制在20個字以內,附有英文標題,中國作者姓名的漢語拼音采用如下寫法:姓前名后,中間為空格。姓氏的全部字母均大寫,復姓應連寫。名字的首字母大寫,雙名中間加連字符;名字不縮寫。例: ZHANG San (張 三),在學術期刊發表論文,論文標準格式規定文章應標明所有作者的個人信息,包括工作單位,包括單位全稱、所在省市名及郵政編碼,以便于聯系和按地區、機構統計文章的分布;單位名稱與省市名之間應以逗號分隔。整個數據項用圓括號括起。英文文章和英文摘要中的作者工作單位還應在省市名及郵編之后加列國名,其間以逗號分隔。
學術期刊論文格式要求通常需要注意,切忌把應在引言中出現的內容寫入摘要;一般也不要對論文內容作詮釋和評論(特別是自我評價)。不得簡單重復題名中已有的信息。用第三人稱。不必使用"本文 "、"作者"等作為主語。縮略語、略稱、代號,除了相鄰專業的讀者也能清楚理解的以外,在首次出現時必須加以說明。
學術類期刊格式標準通常要求:每篇文章可選3~8個關鍵詞。多個關鍵詞之間應以分號分隔,以便于計算機自動切分。中、英文關鍵詞應一一對應。
一篇學術類期刊雜志論文的參考文獻是將論文在研究和寫作中可參考或引證的主要文獻資料,列于論文的末尾。參考文獻由正規出版刊物檢索而來,具備可驗性,參考文獻標明序號、著作或文章的標題、作者、出版物等信息。
拓展:
一、從參考文獻的學術性進行評價
參考文獻是學術研究的起點和基礎,體現科學研究的繼承性和延續性。論文作者在科學研究的選題論證、研究方法、理論探討和論文撰寫過程中,都要參考和利用大量與選題相關的參考文獻,掌握相關領域的發展動態,吸取前人研究成果,避免重復他人的勞動。在介紹研究背景、實驗設計和研究目的時,必然要對已知的研究成果進行比較分析和消化吸收,確定作者自己論文研究方向的理由、起點、深度和依據,這都需要引用參考文獻作為基礎,體現作者研究論文的創造性,然后通過科學研究得出創新性成果。作為論據的參考文獻實質上隱含著作者對引用參考文獻觀點、理論、方法或結論的認可,更是論文作者對所引用參考文獻的評價。
通過對所引用參考文獻學術內涵的比較分析,可以大抵了解論文的學術水平是超過前人,還是簡單重復他人已完成的科研工作,從而判斷論文的學術價值是否具有獨創性和先進性。只有論文具備新理論、新方法、新觀點或新結論時,才表明科學研究有實質性成果,作者的學術水平才能得到人們的認可和肯定[4]。可見,參考文獻能體現作者事前進行文獻調研的細致程度,反映論文的起點、深度和廣度,即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論文的學術水平。此外,若參考文獻多是作者以前所發表的文章,可以認為作者研究的基礎比較扎實可靠,關鍵是鑒別在前有研究基礎之上的進展。因此,認真審閱參考文獻是編輯評審學術論文的創新性和新穎性的一種有效輔助方法。
二、從參考文獻的權威性進行評價
權威性文獻是指某學科領域中的經典理論著作、權威專家論著和核心期刊論文等。每個學科都有一些權威專家論著、核心期刊及高水平論文等,這些文獻學術水平高、創新性強,反映了學術發展的前沿,備受學術界關注。學術論文應以引用這些文獻為主,否則很難反映出作者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的創新性、新穎性和先進性,及其研究的起點和深度。
若學術論文所附參考文獻多出自這類文獻,說明作者學術視野開闊,學術功底深厚,對該學科的前沿領域有所掌握,同時可使作者論文的論點更加明確,論據更具說服力,這是創新性研究的必要前提,也可間接證明該類論文具有相當的學術水平[5]。相反,若論文所引用的參考文獻不是權威性或是代表性文獻,而是一些低水平的文獻,說明作者較少參考那些高水平的文獻,其所引用的理論、論點和論據可能不具有代表性和權威性,那么此類論文的結論可靠性不強,學術質量不會高。因此,編輯在評閱論文時,要根據參考文獻的權威性來預估作者的學識水平和學術視野,從而判斷論文的起點、廣度和深度。
三、從參考文獻的時效性進行評價
時效性原則是引用參考文獻的原則之一,即參考文獻要“以近期為主”,屬于新穎性原則范疇,是體現科學研究起點的重要標志。當今科技發展迅速,知識更新快,參考文獻的引用要注意文獻的時效性,時效性也是評價學術論文質量的參考指標。學術論文選題要新穎,就必須創新,就要以最新文獻為主,尤其是近兩三年的期刊文獻。因期刊的出版周期較短,研究內容較新穎,所以其更能反映科學研究選題的背景及最新發展動態[7],顯示作者論文選題的現實性、新穎性或前瞻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論文水平。
根據參考文獻時效性的特點,編輯在審閱稿件時,要注意近期參考文獻的'引用情況,依此初步判斷論文的起點和新穎性。一般來說,參考文獻越新、越權威,說明該文起點越高;反之,說明該論文所進行的研究尚處于較低水平[8]。如果作者引用的參考文獻比較陳舊,說明作者沒有及時跟蹤學科發展動態,思想觀點較陳舊,所從事的科學研究缺乏創新性,廣度和深度不夠,基于此所形成的論文學術水平不會高。但應當注意的是,有些學科(如史學、中醫學)因其涉及年代久遠,故需要引用某些重要的經典理論;或是某些剛剛興起的交叉學科或研究領域,尚無近期文獻可引用,只能以過去的理論和長期的研究實踐文獻為基礎。這些學科的某些研究領域的研究成果不能以參考文獻的時效性來判斷其論文學術水平。
四、從參考文獻的全面性進行評價
參考文獻的全面性并不是指全部參考文獻,而是指經過精選后最能代表該方面研究成果和水平的文獻。科學研究之前,作者要對該學科相關領域進行過全面熟悉、系統分析和整體把握,才能確定研究方向。所以,論文中參考文獻引用得越全面,表明作者對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研究進展把握得越準確全面,尤其是作者自己前期的研究內容和結論就越全面,這正是選題具有獨特性、創新性、新穎性的前提。編輯在審閱參考文獻的全面性時,可以了解作者對該研究方向的研究現狀及發展動態的深度和廣度,以及作者研究工作的起點和論文的學術水平。許多國際刊物將“文后參考文獻引用是否全面合理”作為論文的評審指標之一,要求審稿人員明確論文所引參考文獻是否全面,是否存在漏引情況。
五、從參考文獻的數量進行評價
學術論文中參考文獻的引用數量也是評價學術論文質量的一個指標。參考文獻的數量取決于學科性質、學術研究熱點和論文類型等方面。盡管我國科技期刊論文所附參考文獻數量近年有所上升,但仍少于國外同類期刊,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我國科技期刊論文的學術質量與國外科技期刊論文質量有差距。 學術論文所附參考文獻是科研人員進行選題調研、了解研究進展等活動的記錄,參考文獻的數量反映了科學研究的起點和深度。參考文獻數量多,表明作者查閱的資料多,前期準備工作充分,作者獲取、吸收和消化文獻信息的能力較強,其學術論文的質量有一定保證。當然,參考文獻數量多應以其權威性、代表性和時效性等為前提,不是所附參考文獻越多,論文水平就越高。如果只是將文獻中的研究成果堆積在一起,不加以分析提煉,沒有形成自己的見解,就體現不了作者的科學研究水平;如果參考文獻過少,說明作者獲取文獻的能力不強或缺乏科學研究經驗;如果作者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而未標注,則說明作者治學不嚴謹,學術論文的質量不可靠。但是,對于新興學科,由于前人研究成果缺少,可引用的參考文獻也就很少,故不能因為其少而判定學術論文的質量不高。
六、從參考文獻的.語種分布進行評價
參考文獻的語種分布是反映作者對所從事研究領域所掌握文獻的廣度和深度指標。如果學術論文所引用的參考文獻全部為中文文獻,或外文文獻很少,表明論文作者可能只掌握了國內該研究領域的現狀和進展情況,而對國際研究進展掌握不夠。這類學術論文的學術水平多為國內研究水平,難以達到國際水平,但國內水平并不是說不如國際水平。外文文獻引用少可能是由于作者忽略了或很少查閱外文文獻,其論文的研究內容或許是重復國外研究人員的勞動,這樣就很難達到國際水平與超越國際同行。但是,國內有些學科(如中醫藥學)一直處于國際領先水平,自然可引用的參考文獻就少,不能因為外文文獻少而懷疑或否認其論文學術水平。
因此,參閱適量的外文文獻是研究人員選題論證和撰寫高質量學術論文的前提之一。只有查閱了一定量的本專業研究領域權威的外文文獻,并進行比較分析和有效引用,才能證明作者掌握了該學科的國際研究進展,是從事高水平的科學研究,其學術論文的質量達到了國際水平。所以,編輯人員可根據論文中參考文獻的語種分布情況,推斷論文可能達到的水平。
七、結語
在學術期刊的編輯出版過程中,審稿是編輯的一項日常且重要的工作,只有高水平的審稿,才能確保學術論文的質量。參考文獻是學術論文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稿件審閱不可忽略的環節,是判斷論文質量的優劣的有效輔助方式。通過審閱學術論文所引用參考文獻的學術性、權威性、時效性、全面性,及其數量和語種分布,可以了解作者在進行科學研究和論文撰寫過程中所參考的資料,以及作者的研究水平、研究思路和研究程度,判斷作者是否掌握了該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是否佐證該論文的觀點,進而能夠比較準確和客觀地評價論文結論的可信度及其學術水平。因此,編輯應當鼓勵作者適當增加學術論文引用參考文獻的數量和不斷提高引用參考文獻的質量。
【學術期刊論文格式參考】相關文章:
學術期刊論文格式模板01-01
學術期刊參考文獻格式01-11
論文格式模板參考02-07
大學論文格式參考12-23
畢業論文格式參考02-07
議論文格式參考12-29
碩士小論文格式參考12-29
論文格式參考文獻06-15
碩士畢業論文格式參考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