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疲勞》英譯的格式塔分析論文
中國文化的傳播離不開翻譯,翻譯是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溝通與交流的橋梁。莫言是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作家,其長篇小說《生死疲勞》深受西方評論家和讀者的好評,被譽為“向古典小說致敬”的標志性作品,并獲香港第二屆紅樓夢文學獎和美國首屆紐曼華語文學獎等多項國際大獎,已被譯成英文、瑞典文、日文、德文、法文、意大利文等十幾種文字,為中國文學和中國文化的傳播做出了杰出的貢獻。在莫言作品的眾多譯者中,葛浩文是唯一的英譯者,也是影響最大的譯者。葛浩文是深諳中國文化的漢學家,被譽為中國現當代文學首席翻譯家。在三十余年的翻譯生涯中,他共翻譯出版了大陸、臺灣及香港等地 30 多位中國作家的 50 余部小說,對中國文學翻譯及文化傳播貢獻突出,影響巨大。
一、格式塔理論
格式塔心理學,20 世紀初誕生于德國,是西方現代心理學的一個主要流派。根據格式塔理論的觀點,整體與部分的關系為: 整體大于其各部分相加之和; 部分的性質和意義由整體決定并受整體制約。格式塔理論把人們組織視覺刺激源的方式分為接近性、相似性、閉合性、簡約性及連續性等幾個法則。文本具有格式塔整體性,正如潘衛民教授指出:“文本不是語言成分的簡單疊加,而是言、象、意及其結構的高度整合,具有藝術的完形特征。”
二、格式塔法則在《生死疲勞》英譯中的應用
( 一) 接近性法則
根據 Plotnik 的觀點,接近性法則是指距離較短或相互鄰接的部分容易組合成整體。接近性法則在小說翻譯的詞義選擇與理解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根據接近性法則,詞匯往往與鄰近的各個語言元素相互關聯、相互作用,從而構成一個有機整體,這個有機整體就是語境,詞匯意義的確定,要取決于整體語境。莫言在《生死疲勞》中使用了許多高語境詞匯和多義詞,因此,譯者葛浩文遵循了接近性法則,充分考慮了相鄰的各個語言元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在整體語境中進行詞義選擇與詞義確定。
在漢語中,風水主要有兩種意思,一是指自然現象“風”和“水”; 其次,風水是漢民族歷史文化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一門玄術,本為相地之術,也叫地相,是一種研究環境與宇宙規律的哲學。在例 1 中,“風水”與其鄰近的“先生”、“裝神弄鬼”、“沖撞了太歲”和“主著嬰兒不利”等語言元素相互關聯、相互作用,構成了一個整體語境。這個整體語境決定了“風水”在此例中是第二個意思,即“地相”,因此“風水先生”不能翻譯成“Wind&Water M aster”,這樣翻譯會誤導西方讀者。葛浩文在《生死疲勞》英譯本中將“風水先生”音譯為“feng shui master”,有助于西方讀者在英譯本所構造的整體語境中正確理解其含義。
“字”在漢語中有很多含義,可以指: 記錄語言的符號,如: 字典、字句; 書法作品,如: 字畫、字幅; 合同、契約,如: 字據; 人的別名,也稱“表字”,用于古代成年男子,不便直呼其名,所以另取一別名,稱之為字。在例 1 中,“字”與其鄰近的兩個詞語“門市”和“賢弟”相互影響,構成一個整體,而這個整體決定了“字”在本例中的意思是“別名”。葛浩文將其翻譯成“style name”,準確地向西方讀者傳遞了原文本的信息。
( 二) 相似性法則
根據 Plotnik,相似性法則主要是指相互類似的部分往往更加容易構成一個整體。趙艷芳指出: “這一原則在概念和語言的形成中是最重要的原則。相同或相似的事物被給予相似的名稱,類似事物可用來互為比喻等等。”《生死疲勞》的英譯本中運用了大量的明喻和隱喻,將一個個新意象與人們熟知的意象進行類比,從而幫助讀者加強對新意象的理解。
例如:疼痛使我的皮膚不可抑制地顫抖,宛如微風吹過水面形成的細波紋。
The pain made my skin twitch like ripples on a pond.
此句采用了明喻修辭,譯文同樣運用了明喻修辭法,對“我的皮膚顫抖的狀態”與“水面形成的細波紋”進行類比。并不是每個人都見過疼痛導致的皮膚顫抖的狀態,但是絕大多數人都看過微風吹過水面形成的細波紋。因此,“我的皮膚顫抖的狀態”是個新意象,“水面形成的細波紋”是人們已經熟知的意象,通過類比,讀者可以更加形象、清晰地理解這個新意象。
( 三) 閉合性法則
根據格式塔理論的觀點,閉合性法則主要是指人們的心理存在著一種“趨于完形”的壓強,因此當人們看到不完整的圖形時,往往會產生一種“內驅力”,不由自主地去填補“空白”并完善“缺陷”,在頭腦中將不完整的圖形構建成一個“完形整體”,從而實現心理平衡,達到感官愉悅的效果。閉合性法則強調事物的整體性和連續性,是格式塔心理學的.核心內容。閉合性法則對小說翻譯發揮了重要的指導作用。意義空白是人們進行心理閉合的重要條件,而小說中普遍存在著意義空白,尤其是《生死疲勞》之類魔幻現實主義小說,意義空白體現得尤為突出。譯者只有填補和完善這些“空白”,才能實現對原文本完形的認知,最終將譯文構建成一個“完形整體”。
( 四) 連續性法則
根據格式塔理論,連續性法則是指: 在一條直線上保持一致而不會突然中斷的視覺元素往往容易構成一個整體。因此,人們往往更傾向于將“X”看成兩條相交的直線,而不是兩個“V”的榫合。在《生死疲勞》英譯本中,譯者葛浩文遵循了連續性法則,通過使用大量的時間名詞、方位詞及系列動詞,將故事情節條理清晰地呈現在目標讀者面前。
例如:在此之前,我的活動范圍沒出高密東北鄉,跟了縣長后,我的足跡北到渤海的沙灘,南到五蓮山的鐵礦場,西至波濤滾滾的母豬河,東邊到達能嗅到黃海腥咸氣味的紅石灘。
譯文: Up till that time,my movementshad been restricted to Northeast Gaomi Town-ship,but after I became the county chief'scompanion,my traces were found north to thesandbars of the Bohai,south to the iron minesof the Wulian M ountain Range,west to the bil-lowing waters of Sow River,and east to RedRock Beach,where the fishy smells of theYellow Sea permeated the air.
(五)簡約性法則
根據 Plotnik,簡約性法則主要是指一個整體往往是通過最簡潔的方式組織起來的。人們在潛意識里會簡化所感知的事物。如果一個整體包含了多個互不相干的部分,人們往往會傾向于把各個部分加以整合及簡化,使之成為一個簡潔的整體,這一點與語言經濟性原則相符合。由于莫言在《生死疲勞》中運用了大量的文化負載詞、習語、俗語及童謠,使得這部小說鄉土色彩濃重,葛浩文在翻譯時,充分考慮到目標讀者的接受力,遵循了簡約性法則。為減少譯文的閱讀障礙,他省譯了許多文化空缺的內容、難處理而又對主題貢獻不高的內容以及與意識形態和消極文化相關聯的部分。
三、結語
格式塔理論與翻譯之間有著密切關系,二者的關系體現在譯者與原語文本的相互作用上。確切地說,原語文本是由其各個部分相互作用而成的整體,而譯者的認知機制具有知覺信息整體性。通過二者的相互作用,譯者能夠在目的語文本中將原語文本的整體性忠實地再現出來。因此,格式塔理論可以指導小說的翻譯。中國文學的傳播需要優秀的翻譯家在格式塔理論的指導下對原作進行忠實的“再創造”
【《生死疲勞》英譯的格式塔分析論文】相關文章:
關于論文格式規范分析09-21
電影《港囧》中的格式塔心理學解析論文07-26
音樂教育本質格式塔式特征分析論文04-04
關于小論文格式字體要求分析07-27
論文提綱的格式10-25
英文簡歷的格式分析01-05
中藥說明書項目格式現狀調查與分析論文04-29
論文提綱格式10-13
論文標準格式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