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學碩士畢業論文參考文獻
管理學是一門綜合性的交叉學科,是系統研究管理活動的基本規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學。管理學是適應現代社會化大生產的需要產生的,它的目的是:研究在現有的條件下,如何通過合理的組織和配置人、財、物等因素,提高生產力的水平。
管理學碩士畢業論文參考文獻范本一:
[1]徐立青.關于大學生創業者素質的探討.創新與創業教育,2011,2(4) :74-78
[2]宋山梅.創業者素質及其培養方式探析.文教資料,2011,(16): 138
[3]劉云,陳德棉,謝勝強.創業人才素質的不同境界研究.現代管理科學,2011,(1)
[4]鐘坤峰.創業者核心素質研究述評.商場現代化,2010, (31) : 161-162
[5]吳琳,龍建成.技術創業者素質能力評價與建設研究.科技創業月刊,2010,(9):120-122
[6]培養你的創業者素質.科技導報,2010,(9)
[7]創業者素質及其培養方式淺析.中國高教探討雜志,2009,(10)
[8]柚臻.創業者.新世界出版社,2010,(06)
[9]毛翠云.創業者素質綜合測評信度多元概化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09,29(12):473-476
[10]毛翠云.創業者素質模型與綜合測評方法.統計與決策,2009,(24)
[11]浙人.創業者的素質.中國青年研究,2004,(6)
[12]鄭美群.創業者素質模型的構建.人j幵發,2008,(10) : 18-19
[13]姜軍,陳德棉,謝勝強.創業者素質的獨立性和完全性指標集合研究.財貿研究,2008,19(4) : 17-19
[14]張婧.創業者素質研究綜述.科學與管理,2008,(2) : 47-48
[15]姚曉芳.合肥、深圳兩地科技型創業者素質的比較研究.中國軟科學,2008,(1):96-101
[16]陳方.寫在評選之后創業者素質關系企業興衰.科技創業,2006,(1): 70-71
[17]陳海濤,趙海剛,靖續迪.科技型創業者素質與能力評價方法研究.情報科學,2006,24(7) : 974-979
[18]陳德棉,姜軍,蔣士杰.不同視角下的創業者素質研究:文獻綜述.現代管理科學,2005,(6)
[19]常建坤.中外成功創業者素質研究.山西財經大學學報:高等教育版,2004,(4):66-69
[20]譚翔艦.創業環境和創業者素質.中國建設信息,2003,(F04) : 67-68
[21]姜軍陳德棉謝勝強.創業者素質的獨立性和完全性指標集合研究.財貿研究.2008’ 19(4). -147-148
[22]葛林.行為科學在企業中的應用100例中國經濟出版社.ISBN 7-5017-0084-2/Z .41.1988: 56-90
[23]劉穿石.創業能力心理學.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參考蒂蒙斯創業過程模型)
[24]葛玉輝,李肖鳴,申舒萌.大學生創業測評.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25]柳宏志.科技型中小企業的企業家經營能力與思維創新研究[D].浙江大學管理學院,2007.
[26]尚培.創業者應具備的素質和條件.成長與就業,2005,(2)
[27] Yin, R.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 Applied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Series, vol. 5, Thousand Oaks: Sage. 1994.
[28] Eisenhardt K M. Building theories from case study research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8, 14(4): 531-550.
[29]約翰.麥那著.李璞良譯.創業高手-心理學人師講述創業企業家人格特質.知識出版社,2001.
[30]章立早.若干領導藝術案例點評[J].中外企業家,2004,(7) :84-85.
[31]張勝楠.創業者素質對新創企業創業過程的影響研究——以武漢市A企業為例[D].中國地質大學(武漢),2009.
[32]邱月波.成功創業者傳記特征的質性研究一基于中國優秀民營企業家的多案例研究[D].北京師范大學,2011.
[33]李華晶,姚琴.綠色創業者的類型與行為路徑:基于中國企業的探索性案例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10,(6) : 99-106.
[34]姚曉芳.機會型新企業創業過程研究[D].合肥工業大學,2008.
[35]郭劍蘭,井潤田.高科技企業創業機會辨識的案例研究[J].管理案例研究與評論,2009,2 (3) :164-173.
[36]雷善玉,王振興.草根企業動態能力的`演化一基于創業者二面能力的視角[J].管理案例研究與評論,2012,5(1) : 17-33.
[37]鄧家益.個人創業者特質研究——以創飛學校為例[D].西南財經大學,2006.
[38]陳海濤,趙海剛,靖續迪等.科技型創業者素質與能力評價方法研究[J].情報科學,2006,24 (7) : 974-979.
[39]肖建忠,付宏.創業初期企業家如何組織企業:一個多案例研究[C]. //第五屆中國管理學年會(MAM2010)論文集.2010:276-283.
[40]吳曉波.激蕩三十年.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管理學碩士畢業論文參考文獻范本二:
[1] 阿爾欽,德姆塞茨.生產、信息成本和經濟組織:企業的經濟性質[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
[2] 陳清泰,吳敬璉.股票期權Ji勵制度法規政策研究報告[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1
[3] 陳樹文,劉念貧; 上市高新技術企業高管人員持股與企業績效關系實證分析[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6,(2): 137-143
[4] 陳志廣.高級管理人員報酬的實證研究[J].當代經濟科學,2002,(5):32-35
[5] 諶新民,劉善敏.上市公司經營者報酬結構性差異的實證研究.經濟研究,2003,(8):55-63
[6] 程國平.經營者Ji勵[M].經營管理出版社,2002
[7] 鄧莉.股票期權在美國“失寵” [J].經營與管理,2006,(6):21-22
[8] 付強,吳娓.限制性股票獎勵、Ji勵性股票期權與企業薪酬制度的選擇[J].財會月刊,2005,(11):47-48
[9] 顧斌,周立燁.我國上市公司股權Ji勵實施效果的研究 [J];會計研究;2007,(2):79-84
[10] 郭福春.股權Ji動機制的理論基礎及效應介析[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02,(9):45-48
[11] 國資委.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內)實施股權Ji勵試行辦法[J].2006.12.6
[12] 黃俊峰,股權Ji勵:證券市場新期待[J].中國證券報, 2006.12.11
[13] 黃湛冰,萬迪日方.期權和限制性股票的行為因素比較分析[J].預測,2005,(6):37-39
[14] 蔣文杰.回歸模型中虛擬變量的設定與應用[J].探索爭鳴,2007(2):12-13
[15] 雋娟.管理層持股與經營績效的實證研究:來自深市的經驗證據[J].市場論壇,2007,(2):64-65
[16] 李廣林,周來振.國有企業產權的改造與Ji勵[M].南海出版公司,2004
[17] 李維友.中國實行經理人股票期權可行性研究[N]. 中國證券報 2001-7-26
[18] 李曜.股權Ji勵與公司治理案例分析與方案設計[M].上海遠東出版社 2001
[19] 李增泉.Ji勵機制與企業績效— 一項基于上市公司的實證研究[J].會計研究,2000(1):41-45
[20] 梁洪學,李慧燕.七種股權Ji勵模式的利弊分析[J].稅務與經濟,2003(5):32-34
[21] 米紅,張文璋.實用現代統計分析方法與spss應用[M].當代中國出版社2000:121-193
[22] 寧相東.公司治理理論[M].中國發展出版社,2005[23] 潘穎.上市公司高管股權Ji勵于公司業績關系的實證研究[J].西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6)
[23] 潘穎.上市公司高管股權Ji勵于公司業績關系的實證研究[J].西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6)
[24] 彭祥敏.股權Ji勵模式效果比較的實證研究[J].華中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
[25] 少波.黃欣.企業Ji勵機制創新-對三種股權Ji勵模式選擇的研究[J].財經理論與實踐,2002,(4):27-28
[26] 沈沛.中國資本市場前沿理論研究文集[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27] 沈學軍.我國實施股權Ji勵主要模式的分析與研究[J].華中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
[28] 石建勛.中國企業家的股權革命[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3
[29] 童晶駿.關于我國上市公司股權Ji勵效應的實證分析[J],理論探討,2003,(5):48-51
[30] 魏剛.高級管理層Ji勵與上市公司績效[J].經濟研究,2000(3):32-39
[31] 吳叔平,虞俊健.股票Ji勵[M].上海遠東出版社,2000
[32] 徐振斌,方宇.股權Ji勵要慎用限制性股票[J].中國改革報,2007-2-13
[33] 許曄珉.股票期權:一把雙刃劍[J].新理財,2006,(3):27-27
[34] 楊賀,柯大鋼,馬春愛,等.經理層持股與上市公司經營績效相互作用機制研究[J].河北大學學報 ,2005,(1):24-26
[35] 楊紅炳.委托代理理論與國有企業Ji勵約束機制的建[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6,(8):42-43
[36] 楊家親.對股票期權及其會計處理的系統認識[J].會計研究,2000,(12):34-37
[37] 楊志剛.股票期權方案一枝獨秀--股權Ji勵方案綜述[J] ,中國證券報:2006-05-31
[38] 于東智,谷立日.公司的領導權結構與經營績效[J].中國工業經濟,2002,(2):70-78
[39] 于武等.國有企業經營者物質Ji勵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1999,(7).21-24與經濟管理,2000,(5):40-45
[40] 岳旭琴.期權期股兩種股權Ji勵方式的比較及其在我國的運用[J].市場周刊.財經論壇,2002,(1):41-42
[41] 張俊瑞,趙進文.,張建,等.高級管理層Ji勵與上市公司經營績效相關性的實證分析.會計研究,2003,(9):29-34
[42] 張培剛.微觀經濟學的產生和發展[M].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
[43] 張維迎.產權、Ji勵與公司治理[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
[44] 張維迎.企業的企業家-契約理論[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45] 張湛彬.股票期權與國有企業Ji勵制度[M].遼海出版社,2002[46] 證監會.上市公司股權Ji勵管理辦法(試行) [J].2005年12月31日
[47] 周建波,孫菊生.經營者股權Ji勵的治理效應研究[J].經濟研究,2003(5):74-82
[48] 周璐 高管人員股權Ji勵與公司業績的實證研究[J].內將科技,2006(5):32-33
[49] Aggarwal, R. K. and A. A. Samwick. Executive Compensation, Relativ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Strategic Competition: Theory and Evidence[J].Journal of Finance, 54(6), 1970-1999, 1999b.
[50]Berle, A. A., and G. C. Means. The Modern Corporation and Private Property[M].New York, 1932.
[51] Core, John and Wayne Guay. The Other Side of the Tradeoff: The Impact of Risk on Executive Compensation–A Comment[J]. forthcoming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002.
[52]Garen, John E.. Executive Compensation and Principal-Agent Theory[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02(6), 1175-1199, 1994.
[53]Hermalin, B. and M. Weisbach. The Effects of Board Compensation and D irect Incentives on Firm Performance[J]. Financial Management 20, 101-112, 1991.
[54]Hubbard, R.G., and D. Palia. Executive Pay and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 m the U.§.Banking Industry[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39, 105-130, 1995.
[55]Incentiv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I,1990,(8):225-264
[56]Jensen, Michael C., Kevin J. Murphy.Performance Pay and Top- Management La Porta, R. , F. Lopez2de2Silanes, A. Shleifer and R. W. Vishny. 2000.
[57]M. C. Jensen, K. J. Murphy. 1990. Performance Pay and Top2manangement Incentive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A2p ril, Vol. 98, No. 2, p225~264
[58]McConnell, J. J., and H. Servaes. Additional evidence on equity ownership and corporate value[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 27, 595-612, 1990.
[59]Morck, R., A. Shleifer, and R. W. Vishny. Management Ownership and Market Valuation:An Empirical Analysis[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 293-315, 1988.
[60]Palia, Darius. The Endogeneity of Managerial Compensation in Firm Valuat ion: A Solution[J].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14, 3, 735-764, 2002.
[61]Ross, S. A. . 2004. Compensation, Incentives, and the Duality of Risk Aversion and Riskiness. Journal of Finance. 59:207~225.41
管理學碩士畢業論文參考文獻范本三:
[1] 繆清照 劉煥榮:知識經濟時代企業培訓的變革.石油教育,2003(1).
[2] 陳維政:人力資源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李小勇:100個成功的人力資源管理[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
[4] 張一馳.人力資源管理教程[J].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212-213.
[5] 章景萍.企業員工培訓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安徽大學,2007.
[6] 崔毅:人力資源管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
[7] 李浩:企業培訓與企業創新.成人教育,2001年第10期.
[8] 陳良政黃儉:人力資源管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9] 張曉彤:員工關系管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
[10] 羅伯特L馬希斯人力資源管理培訓教程[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0,(12) .
[11] 朱鈞侃現代企業人才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11) .
[12] 郁義鴻著.知識管理與組織創新.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78-79.
[13] 李世成著.企業競爭優勢.北京:臺海出版社,2005:138-140.
[14] 方永飛著.贏在中層.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160-163.
[15] 余來文著.管理競爭力.北京:東方出版社,2006:115-116.
[16] 徐芳著.培訓與開發理論及技術[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17] 侯書森.美國著名商學院MBA核心課程人力資源整合精華讀本[M].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04.
[18] 郭愛英.人力資源管理[M].科學出版社,2004.
[19] 李長祿,尚久悅.企業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M].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6.
[20] 馬鈞.中外最新管理模式全集[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
【管理學碩士畢業論文參考文獻】相關文章:
碩士畢業論文參考文獻格式05-16
藝術碩士畢業論文參考文獻05-15
管理學碩士畢業論文提綱01-21
碩士畢業論文參考文獻格式標準02-21
碩士畢業論文的參考文獻標準格式05-16
法律碩士畢業論文參考文獻范例01-11
工程碩士畢業論文參考文獻匯總02-13
法律碩士畢業論文參考文獻范文07-02
碩士畢業論文參考文獻標準格式規范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