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習慣法的概念與作用論文
作為地方志編輯,筆者認為必須切實發揮好三個方面的重要作用。
首先,是協調作用。通過協調,改“坐著等稿”為“走出去組稿”,這是修志作風的一大轉變。一方面深入部門單位,宣傳修志意義,提高對修志工作的認識,協調領導支持修志人員工作,為其解決經費、場所、設施等,提高修志人員的積極性,使前期工作迅速鋪開,快速拿回初稿。另一方面,是要有的放矢,組織部門單位修志人員,針對資料搜集中出現的“瓶頸”和初稿中存在的問題,深入社會各層面,用社會學的調查統計方法進行調查,包括普遍調查、典型調查、抽樣調查和個案調查,掌握相關事物的真實情況,沖破“瓶頸”,解決問題。
通過協調,改“單一征稿”為“多渠道供稿”。社會日趨多元化,要征集到多角度、多層面的資料,就必須切實改變過去那種靠單一的行政手段征稿辦法,在各部門單位確定文字功底厚、政策水平高、編纂能力強的離退休老同志,建立相對穩定的`兼職修志隊伍,并聘請當地資深人員擔任學術顧問、建立修志智囊團等,形成專兼職、復合型的多渠道修志體系。
其次,是鑒別作用。
一是對資料的鑒別。鑒別的原則是:(1)圖書資料與檔案資料出現矛盾時,一般以檔案資料為準。(2)內部資料與外部宣傳資料有矛盾時,一般以內部資料為準。(3)距離事件發生時間近的資料同距離事件發生時間遠的資料有矛盾時,應以時間近的為準。(4)親身經歷者的資料同旁證者的資料有矛盾時,應以親身經歷者的為準。(5)統計數據不一致時,一般以統計局正式公布的數據為準,但要注意統計口徑的一致。(6)第一手資料與第二手資料有矛盾時,應以第一手資料為準。
二是對稿件內容的鑒別。稿件的思想性、科學性、資料性如何,要進行認真分析和科學評價。修志一般不退稿,但要求修改、補寫甚至重寫的卻很多。編輯只有對初稿加以認真鑒別,作出科學細致的評價分析,并提出明確的修改方案,作者才能樂于接受、易于修改,同時,只有做好鑒別評價工作,才能取得與作者互動交流的前提,才能團結作者,與他們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從而密切配合,愉快工作。
再次,是把關作用。地方志編纂從初稿到終審稿,必須經過多道工序修改補充、精雕細刻,才能去偽存真,去粗取精,臻于完善。
具體要把好六關:(1)政治關。稿件思想內容是否符合黨的方針政策,觀點是否正確,提法是否準確,必須慎之又慎。(2)體例關。是否橫排豎寫、橫不缺席、豎不斷線,是否只述不評、述而不作,是否生不立傳、以事系人等。(3)史實關。要對所記述資料進行全面核實,特別是數據資料必須細致審核,看其是否準確,是否前后統一,數據的統計口徑是否一致,分量之合是否等于總量等。(4)內容關。內容記述是否全面合理,既有廣度,又有深度,既涵蓋全局,又突出重點。(5)文字關。
編輯要力求行文嚴謹、樸實、簡潔、流暢,消除錯字、別字、不規范的簡化字、已簡化的繁體字;改正錯句、病句、語意模糊、概念不清、存在歧義的語句等違反漢語語法規范的句子;刪除“穿靴戴帽”的套話和沒有信息量的“虛言浮語”等“假、大、空”話;標點符號按2012年6月1日起實施的國家標準《標點符號用法》規范使用。(6)保密關。刪除涉嫌泄密的資料,嚴肅審慎把好保密關。
以上是多年從事地方志編輯工作一些體會和看法。筆者雖參與《運城地區志》《永濟市志》編纂,也主編過多部企業志和村志,但內心深知,如何認識地方志編輯工作的特殊性,發揮地方志編輯的重要作用,是一個需要不斷探討的課題。只有在探討中積淀,在積淀中提升,才能把握規律,科學編纂,提高質量,多出精品,共創地方志工作新輝煌。
【探究習慣法的概念與作用論文】相關文章:
論文開題報告的含義與作用03-31
畢業論文開題報告的含義與作用09-22
民法總則的地位與作用03-15
論文開題報告作用09-23
《路史》的寫作特征探究論文07-29
小學語文寫作教學探究論文04-03
關于教師備課探究開題報告的論文07-24
畢業論文參考文獻的作用05-01
概念分析議論文寫作方法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