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做人爱视频免费,97久久精品人人搡人妻人人玩,欧洲精品码一区二区三区,999zyz玖玖资源站永久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中考歷史知識點總結

時間:2024-02-05 07:46:18 中考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中考歷史知識點總結

  總結就是把一個時段的學習、工作或其完成情況進行一次全面系統的總結,它可以幫助我們總結以往思想,發揚成績,不如立即行動起來寫一份總結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總結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中考歷史知識點總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考歷史知識點總結

中考歷史知識點總結1

  一、隋唐

  1、581年,楊堅(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長安;589年,隋滅陳,統一全國結束了長期的分裂割據局面。隋文帝實行了改革在中央設三省六部制。

  2、隋朝開鑿的大運河分為三點四段即以洛陽為中心,北通涿郡,南到余杭,分為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熟記P2,隋運河圖)。隋、元兩朝大運河的南北起點都相同,南起今杭州,北到今北京,都以洛陽為中心,元朝南糧北運比隋朝更有優勢的理由:新開了兩段運河,運河從杭州直達北京(大都),還開辟了暢通的海道。

  3、618年,李淵(唐高祖)稱帝,建立唐朝,定都長安;隋朝時李春主持修趙州橋,它是我國最古老的石拱橋。

  4、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5、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統治時出現“貞觀之治”(23年);唐朝中期唐玄宗(李隆基)統治時,經濟空前繁榮,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29年)。

  6、曲轅犁和筒車的出現,表明唐朝農業生產工具有了很大改進。史書記載:“水激輪轉,眾筒兜水,次第下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絕勝人力”這種提水灌溉工具最早出現于唐朝。

  7、唐朝疆域,東到大海,西達咸海,東北至外興安嶺以北和庫頁島,南及南海。

  8、唐太宗實行較開明的民族政策,受到北方民族的擁護被北方各族稱為“天可汗”。

  9、回紇是維吾爾族的祖先,六詔人是彝、白族的祖先,吐蕃是藏族的.祖先。

  10、唐太宗派大臣護送文成公主入藏與吐蕃贊普松贊干布成親。他們為促進漢藏兩族的友好關系做出了重大貢獻,在拉薩大昭寺有她的塑像。唐中宗時,把金城公主嫁給尺帶珠丹,進一步密切了唐蕃的友好關系。

  11、中日交往歷史悠久,早在漢朝時就有往來。唐朝時,中日往來頻繁,日本先后13次派遣唐使。日本到唐朝的留學生中最有名的是阿倍仲麻呂;唐朝時期東渡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中,最有影響的是鑒真和尚(他6次東渡日本,最后一次才成功)。

  12、唐朝初年著名僧人玄奘西游天竺取經,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3、755年,唐朝節度使安祿山發動叛亂,后來,其部將史思明繼續進行叛亂,直到763年,唐朝才平定叛亂,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危害:使北方生產遭到嚴重破壞。

  14、隋唐時期,最杰出的醫藥學家是孫思邈,其名著《千金方》對我國的醫藥學發展影響巨大。后人尊稱孫思邈為“藥王”。

  15、唐朝最著名的詩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李白被稱為“詩仙”,他的不朽名作有《蜀道難》和《望廬山瀑布》等;杜甫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名作有《三吏》、《三別》等作品;白居易的著名作品有《長恨歌》和《琵琶行》。

  16、隋唐時期,著名的書法家有柳公權、顏真卿;著名的畫家有隋朝的展子虔和唐朝的閻立本、吳道子,其中的吳道子被后人尊為“畫圣”,代表作為《天王送子圖》

  17、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金剛經》;在隋唐時期開鑿的敦煌莫高窟,是石窟藝術的典型代表。

  二、五代、遼、宋、夏、金等政權

  1、唐朝滅亡后的50多年里,中原地區先后出現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個朝代,總稱五代。

  2、960年,后周大將趙匡胤(宋太祖)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北宋,定都開封。

  3、916年,契丹國首領耶律阿保機統一各部,在上京稱帝,建立契丹國后,契丹改國號為遼;1038年,元昊建立西夏(我國西北地區由黨項族建立并定都興慶的政權);

  4、1115,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打建立金國,定都會寧。1127年,金滅亡北宋;1127年,趙構建立南宋,定都臨安。

  5、訂立“澶淵之盟”的雙方是遼與宋

  6、南宋的抗金名將有岳飛和韓世忠等,岳飛于1140年在郾城之戰中大敗金兵。

  7、北宋時發明了插秧農具“秧馬”;還出現了牛轉翻車;政府把從越南引進的占城稻由福建推廣到北方一些地方。南宋時,農業生產技術進步,太湖流域一帶的水稻產量很高,當時流傳著“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

  8、北宋的開封和南宋的臨安都有夜市、曉市,還出現了娛樂場所“瓦肆(瓦子)”;北宋前期,在四川地區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三、元朝

  1、1206年,蒙古貴族推舉鐵木真為大汗,尊稱成吉思汗,統一蒙古政權。1271年,忽必烈(元世祖)建立元朝,定都大都(為政治中心、聞名世界的商業中心);

  2、我國古代史上,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第一個全國統一的封建王朝是元朝,第二個是清朝。

  3、為了加強對全國的統治,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元朝在中央設宣政院管轄吐蕃(西藏地區),使西藏正式成為我國中央政府直接管轄的行政區域。(圖)

  4、元朝還設置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和琉球,這是最早將臺灣納入其行政管轄范圍,表明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5、元朝時意大利人馬可·波羅在中國生活了十多年,并經常巡視各省或出使外國,元朝對外貿易的最大港口是泉州。

  6、火藥用于制

中考歷史知識點總結2

  【時代特征】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20世紀90年代的近半個世紀里,世界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

  美蘇冷戰:1947年,美國提出杜魯門主義,美蘇冷戰開始。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和蘇聯為首的華約先后建立,形成美蘇對峙的兩極格局。

  資本主義國家:

  (1)美國經濟實力膨脹,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霸主。20世紀90年代開始出現新經濟;

  (2)西歐各國加強聯系與合作,組建了歐共體。1993年,歐共體發展為歐盟。

  (3)戰敗的日本充分利用各種有利因素,在美國的扶植下,經濟迅速恢復發展,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第二經濟大國。

  社會主義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社會主義從一國走向多國。為了改變蘇聯模式的弊端,蘇聯和東歐各國通過一系列改革探索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但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相繼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世界格局多極化在曲折中發展。

  亞非拉美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亞非拉地區民族解放運動空前高漲,世界資本主義體系逐漸崩潰。

  【核心考點】

  美國“冷戰”政策措施:政治上,杜魯門主義標志著美蘇冷戰的開始;經濟上,馬歇爾計劃,援助西歐;軍事上:建立北約組織。

  德國分裂歐洲冷戰對峙的局面基本形成。1955年,華約組織成立,標志兩極格局形成。1991年,蘇聯解體,標志兩極格局結束。

  年,成立歐洲共同體。1993年,組成了歐洲聯盟,大大加快了歐洲一體化的進程。

  世紀90年代,美國出現了以全球化和信息化為特征的“新經濟”,促進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年,日本成為資本主義世界僅次于美國的第二經濟大國。

  西歐、日本經濟發展的共同原因:美國的援助、大力發展科技、制定適當的經濟政策。

  年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是蘇聯模式(斯大林模式),直接原因是戈爾巴喬夫改革失敗。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的實質是社會制度發生變化。

  年被稱為“非洲年”,這一年非洲有17個國家獲得獨立。1990年,納米比亞獨立,標志著所有非洲國家都擺脫了殖民主義的枷鎖。

  年底,巴拿馬人民從美國手中收回了運河區的全部主權。

中考歷史知識點總結3


  一、我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1、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是云南的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

  2、北京人生活的時間距今約70萬年至20萬年,最早使用天然火。

  3、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和粟的國家,6000多年前,生活在長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已栽培了水稻,5000多年前生活在黃河流域的半坡人已栽培了世界上最早的粟和蔬菜。

  二、夏、商、西周奴隸制王朝

  1、約公元前21世紀,禹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這表明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通過推舉選出部落聯盟首領的辦法叫禪讓制)。

  2、約公元前16世紀,湯滅夏建立了商朝。商朝時盤庚遷都至殷并使統治穩定下來。

  3、商朝制造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發現的最大青銅器。(記熟書P12的司母戊鼎圖)湖南寧鄉出土的四羊方尊是青銅器中的精品。

  4、約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發兵滅亡了商朝建立了西周。

  5、西周實行分封制,春秋時期,分封制開始瓦解。戰國時期,分封制逐漸被郡縣制取代。秦時實行中央集權制。唐三省六部制,唐朝以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為中央政府最高統治機構。元朝的中央和地方機構:中央實行一省制:元朝廢除三省,設中書省,為最高行政機構,設樞密院,為最高軍事機構,同時設宣政院,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地方實行行省制:除河北、山西、山東由中書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

  三、春秋戰國(東周)

  春秋時期是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戰國時期是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

  1、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春秋時期從公元前770年開始到公元前476年結束。戰國時期從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2、春秋時期第一個稱霸的諸侯是齊國的齊桓公,他任用管仲為相,改革內政,使國家日益強大。最后一個霸主是越王勾踐。春秋五霸是指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3、戰國時期的主要諸侯國有齊、楚、秦、燕、趙、魏、韓,史稱“戰國七雄”(各主要諸侯國的'位置——北燕南楚、西秦東齊、上中下是趙魏韓)。趙、魏、韓是由春秋時期的晉國分裂而來的。

  4、秦國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主要原因是實行商鞅變法,戰國時,地處最西邊的諸侯是秦國。

  5、我國最早的音樂教育制度形成于西周。最早出現鐵農具的時期是春秋時期

  6、戰國時,秦國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是著名的水利工程,它使成都平原變成“水汗從人,不知饑饉”,有“天府之國”美稱。

  7、漢字的演變(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漢字源于甲骨文,商周時期,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叫金文,又稱鐘鼎文。雕塑藝術在商朝和西周時期已發展到很高水平。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開始于商朝。

  8、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是老子(李耳),其樸素辯證法思想反映在《道德經》里;莊子是戰國時道家學派的繼承人物。

  9、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孔子(孔丘),他整理了《詩經》,編訂了《春秋》,其言行記載在《論語》中;戰國時期的孟子是孔子學說的繼承人物,他們主張實行“仁政”,認為“民為貴,君為輕”,反對連年不斷的兼并戰爭。

  10、墨家學派的創始人是墨子,他主張“兼愛”、“非攻”、反對不義戰爭。

  11、法家代表人物是韓非,他主張權力集中到君主手中,按現實需要進行改革,以法治國。

  12、孫武是春秋晚期齊國杰出的軍事家,著有《孫子兵法》一書;戰國時杰出的軍事家孫臏著有《孫臏兵法》。

  13、戰國時期,許多思想家對社會變化提出不同的看法,著書立說,宣傳自己的主張,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四、秦漢時期

  1、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始皇帝)滅亡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結束了春秋戰國時期割據局面。(書P44秦始皇像)。

  2、秦朝規定全國規范的文字是小篆,全國統一使用的貨幣是圓形方孔錢。秦萬里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寧。

  3、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領導的秦末農民起義在大澤鄉爆發,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

  4、公元前202年,劉邦(漢高祖)建立西漢,定都長安。

  5、西漢初年漢高祖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文帝與景帝兩代,繼續推行休養生息政策,重視發展農業,輕徭薄賦,減輕刑罰,提倡節儉,社會比較安定,經濟發展迅速,出現文景之治的局面。休養生息的政策實行,促進了西漢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為西漢的強盛奠定了基礎。

  6、漢武帝的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經濟措施,促成大一統局面的出現。

  7、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著名學者是西漢時期的董仲舒。

  8、公元25年,劉秀(光武帝)建立東漢,定都于洛陽。劉秀在位時,政局漸趨穩定,經濟狀況明顯好轉,國力日益強盛,史稱為“光武中興”。

  9、西漢時的播種工具是耬車;東漢時出現了新型灌溉工具是翻車;杜詩發明水排,利用水力鼓內冶鐵,比歐洲早1000多年。

  10、秦朝末年,匈奴首領冒頓單于在蒙古草原建立統一的

中考歷史知識點總結4

  第14課文藝復興運動

  一、文藝復興

  1、文藝復興是在什么背景下興起的?

  14世紀中葉,意大利的佛羅倫薩、威尼斯等地,一些城市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形成中的資產階級不滿羅馬教廷對精神世界的控制,對教會宣揚的苦行禁欲、追求死后升入天堂的生活態度漸生異議,要求建立一種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的生活哲學;他們提倡發揚人的個性,追求享受現世生活。

  2、興起的時間、地點:14世紀意大利。

  3、核心思想:人文主義思潮。

  4、性質:反對教會“神權至上”和提倡人文主義的新文化運動。

  5、方式:

  采取復興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的方式,但對古典文化并非是簡單的“復興”,有繼承,更有創新。

  6、意義或影響:

  (1)促進了人們思想的大解放,延續了近300年之久。

  (2)涌現出了許多文學家、思想家和藝術家,他們推動了歐洲文化思想領域的繁榮,為歐洲資本主義的產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

  二、但丁

  1、文藝復興的先驅是:但丁。

  2、代表作:長篇詩作《神曲》。

  (1)《神曲》分為“地獄”“煉獄”“天堂”三部分。

  (2)表達的思想:描寫現實生活中的各色人物,抨擊教會的貪婪腐化,把許多主教、僧侶甚至教皇都打入地獄,表達了市民階級的情感與理想。

  3、文藝復興文學三杰指的是: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

  三、達·芬奇

  1、達·芬奇最大的成就是繪畫。

  2、文藝復興美術三杰指的是:達·芬奇、拉斐爾、米開朗琪羅。

  3、達·芬奇的代表作:《蒙娜麗莎》和《最后的晚餐》。

  四、莎士比亞

  1、文藝復興向外傳播時間及范圍:15、16世紀開始向西歐其他國家和地區傳播。

  2、莎士比亞的成就及體現的思想內容?

  (1)一生創作了30多部戲劇和許多詩篇。

  (2)這些作品反映了時代風貌和社會本質,深刻批判了封建道德倫理觀念和社會陋習,充分體現了人文主義者的生活理想。

  3、莎士比亞的代表作:《哈姆雷特》和《羅密歐與朱麗葉》。

  第15課探尋新航路

  一、探尋新航路的熱潮

  1、經濟根源(根本原因):

  商品經濟日趨發達,歐洲人渴求開拓新的貿易市場。

  2、社會根源:

  馬可波羅在行紀中描述了東方的富庶,激起歐洲人對東方的無限想象和的向往。

  3、商業因素:

  15世紀中期,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滅掉拜占庭帝國,控制東西方貿易的所有重要商道。

  4、客觀條件:

  地圓學說的流行、“羅盤”導航技術及造船技術也取得了突破。

  二、新航路的開辟

  1、航海家及及航海成就:

  A、迪亞士和他的航海

  (1)時間:1487——1488年。

  (2)資助國:葡萄牙。

  (3)路線:從葡萄牙出發沿非洲西海岸南下,1488年到達了非洲的好望角。

  (4)成就:打開了繞道非洲南端通往東方的航路。

  B、達·伽馬及航海成就

  (1)時間:1497——1498。

  (2)資助國:葡萄牙。

  (3)路線及成就:從葡萄牙出發,繞過好望角,溯非洲東海岸北上,橫渡印度洋,1498年到達印度西海岸。

  C、哥倫布及航海成就

  (1)時間:1492年8月。

  (2)資助國:西班牙。

  (3)路線及成就:從西班牙出發,開始橫渡大西洋。10月到達巴哈馬群島的圣薩爾瓦多島。后來,他們又“發現”了古巴和海地等。接下來的10年間,哥倫布先后三次西航。

  D、麥哲倫船隊及航海成就

  (1)背景:

  哥倫布并沒有給西班牙帶來預想中的財富,但是向西航行尋找達到亞洲航線的夢想依然激勵著歐洲人繼續探險。

  (2)時間:1519——1522、

  (3)資助國:西班牙。

  (4)路線:從西班牙出發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返回歐洲。實現全球航行。

  (5)意義:這次航行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次創舉,麥哲倫成為第一位橫渡太平洋的歐洲人,他的船隊第一次完成了環球航行,證明了地圓說的正確。

  5、四位航海家航海順序:迪亞士、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

  三、新航路開辟的意義

  (1)歐洲大西洋沿岸工商業經濟繁榮起來,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

  (2)歐洲和亞洲、非洲、美洲之間建立起了直接的商業聯系,往來日益密切。

  (3)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世界的觀念也從此逐步確立起來。

  第16課早期殖民掠奪

  一、葡萄牙與西班牙的殖民掠奪

  1、殖民掠奪的背景(目的.):拓展市場,推銷產品,尋找原料。

  2、時間:新航路開辟后。

  3、最早進行殖民國家:葡萄牙和西班牙。

  4、葡萄牙的殖民活動:

  (1)殖民地分布情況:

  在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建立了一些殖民據點,如巴西、印度果阿、馬六甲和中國澳門。

  (2)貿易方式:

  以殖民據點為基地在當地進行劫掠式的貿易。

  5、西班牙的殖民活動:

  (1)16世紀,西班牙擁有“無敵艦隊”。在美洲建立起一個殖民大帝國。

  (2)使用武力強迫印第安人無償開采金銀礦,還在當地開發種植園,強迫印第安人和黑人作為奴隸在種植園里勞作。

  二、英國的殖民擴張

  1、擴張的背景:

  16世紀,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確立,英國的手工業尤其毛紡織業迅速發展,促使其開拓海外市場。英國位于海上貿易航道的要沖,只有打破西班牙的海上霸權才能向海外發展。

  2、擴張的開始:

  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英國逐漸成為海上霸主,開始在海外擴張殖民地。

  3、殖民活動:

  17世紀,英國在北美建立了殖民地。英國殖民者在北美建立大種植園,生產英國工業所需要的棉花、煙草、藍靛、糖等原材料。英國殖民者也從事販賣非洲黑奴的活動。

  4、罪惡的三角貿易:

  (1)目的:為了獲取更大的利潤,英國殖民者也從事販賣非洲黑奴的活動。

  (2)路線:

  出程:商船從英國港口出發,滿載火器、機械制品和酒等運往非洲傾銷;

  中程:在非洲擄獲黑奴,運往西印度群島和美洲殖民地,賣給當地的種植園主獲利;

  歸程:在美洲購進殖民地盛產的蔗糖、煙草等產品返回英國。

  這個航程的路線呈三角形,故被稱為“三角貿易”。

  (3)影響:為英國帶來了巨額利潤,對非洲人的摧殘和對非洲社會經濟的破壞卻是不可估量的。

  三、荷蘭、法國、英國殖民爭霸1、荷蘭法國的殖民擴張情況:

  (1)荷蘭的殖民地:

  一度控制波羅的海、印度及美洲的全部貿易,有“海上馬車夫”之稱。

  17世紀,奪取了爪哇島、馬六甲、錫蘭和中國的臺灣;在非洲的好望角建立殖民地;在北美洲建立新尼德蘭殖民地。

  (2)法國的殖民擴張:

  17世紀下半葉,先后在北美洲、非洲和亞洲建立了法屬殖民地。

  2、英國與荷蘭、法國的爭霸戰爭:

  (1)目的:爭奪美洲、亞洲、非洲的殖民地和世界市場。

  (2)時間:從17世紀下半葉起。

  (3)結果:最終戰勝荷蘭和法國,奪取了大片殖民地,自詡“日不落帝國”。

  3、殖民掠奪的影響:

  (1)歐洲殖民國家掠奪殖民地的財富,客觀上有助于歐洲殖民國家的資本原始積累;

  (2)有助于世界市場逐漸形成;

  但也給殖民地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3)在此期間,歐洲文化傳到殖民地,對殖民地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第17課君主立憲制的英國

  一、議會與王權的斗爭

  1、英國議會制度的確立:

  (1)法律傳統的形成:

  1215年頒布《大憲章》,規定沒有經過協商,國王無權征稅,逐漸確立了“王權有限”和“王在法下”的基本原則;

  (2)議會制度的確立:

  13世紀末,英格蘭基本確立議會制度,議會由上下兩院構成,上院由貴族組成,下院由騎士和平民代表組成,稅收權掌握在議會手中。

  2、詹姆士一世的專斷:

中考歷史知識點總結5

  1.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紙出現在西漢早期。

  2.東漢改進造紙術的重要歷史人物是蔡倫。意義:世界各國的造紙術,大多是由我國直接或間接傳去的。造紙術的發明是我國人民對世界文化的'巨大貢獻。

  3.東漢時期的張衡制造的地動儀。作用:測定地震的方向。是世界公認的最早的地震儀器。

  4.東漢華佗最早制成了“麻沸散”,是世界醫學史上的創舉。主要著作《五禽戲》。

  5.東漢末年的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書中闡述中醫理論和治病原則。他醫德高尚,醫術高明,后世尊稱他為“醫圣”。

中考歷史知識點總結6

  1、收復新疆

  “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這首詩歌頌揚了19世紀70年代中期,欽差大臣左宗棠率領湖南戰士收復新疆,治理邊疆的偉大業績。1、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是我國西北的門戶。

  2、新疆危機:

  <1>1865年,阿古柏率兵入侵新疆,自立為汗。

  3、“海防”與“塞防”之爭:

  李鴻章主張放棄西北塞防,保東南海防;

  左宗棠提出“不能扶起東邊倒卻西邊”,主張“海防”與“塞防”并重,力主收復新疆。

  4、左宗棠收復新疆:

  ①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

  ②戰略方針“先北后南,緩進急戰”。

  ③1878年,收復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區。19世紀80年代,通過外交努力,中俄簽訂《伊犁條約》,中國收回伊犁,但是損失了中國西部的一塊土地和大量賠款。

  5、歷史意義:

  鞏固了祖國的.西北塞防,捍衛了祖國的領土和主權。

  6、評價左宗棠:

  (見課本第15頁自由閱讀卡,見課本13頁畫像。)

  左宗棠是湘軍的重要將領,后做了清朝的封疆大吏,他和李鴻章都是洋務派的重要人物,但是左宗棠與李鴻章在對待外國侵略的態度是有很大不同,左宗棠對外國侵略勢力主張抵御,是抵抗派的著名將領,左宗棠認為新疆乃西北屏障,新疆一失,必禍及內地,因此,他堅決主張出兵新疆,驅逐外患,收復失地,維護祖國統一和領土完整。

中考歷史知識點總結7

  原始的'農耕生活

  原始居民地域距今時間生產工具房子畜牧手工業。

  河姆渡居民長江流域約七千年磨制石器耒耜干欄式家畜紡織陶器。

  半坡居民黃河流域約五六千年磨制石器骨箭頭半地穴式豬狗紡織彩陶。

  1、我國較早種植粟的是半坡居民。

  2、我國較早種植水稻的是河姆渡居民。

  3、我國早期文字的雛形源于半坡彩陶。

  4、河姆渡原始居民用耒耜耕地,種植水稻;

  半坡原始居民用石刀收割莊稼,主要糧食作物是粟。

中考歷史知識點總結8

  【時代特征】

  19世紀,隨著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世界形勢變得更加紛繁復雜。歐洲國家的殖民擴張激起了殖民地人民的抗爭,同時,19世紀中期資本主義力量得到進一步增強。

  殖民抗爭:面對殘酷的殖民統治,殖民地人民奮起抗爭,玻利瓦爾、圣馬丁領導的拉丁美洲獨立運動,章西女王參加的印度民族大起義,體現了殖民地人民不畏強暴、反抗侵略的`決心和勇氣。

  統治加強:美國通過南北戰爭,廢除了奴隸制度,掃清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又一障礙。俄國和日本分別通過1861年改革和明治維新,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得以迅速擴展,資產階級的統治得到加強。

  【核心考點】

  玻利瓦爾和圣馬丁領導了拉美獨立運動,他們被譽為南美的“解放者”。

  印度民族大起義反抗的是英國的殖民統治,民族女英雄是章西女王。

  彼得一世改革是封建性質的富國強兵的改革。廢除農奴制改革是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

  俄國廢除農奴制改革的原因是農奴制阻礙俄國資本主義發展;日本明治維新的原因既有國內矛盾,又有民族危機。

  俄國廢除農奴制改革的領導者是亞歷山大二世,農奴獲得人身自由,需要出錢贖買土地。改革是俄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推動俄國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

  美國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的兩大障礙是英國殖民統治和黑人奴隸制,分別通過獨立戰爭和南北戰爭解決。

  林肯是美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領導了南北戰爭,頒布了《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維護了國家統一,解放了黑人奴隸,為美國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掃清了障礙。

  明治維新政治上廢藩置縣,實現中央集權。軍事上實行征兵制,建立新式軍隊;經濟上以“殖產興業”為口號,大力發展近代經濟。社會生活上提倡“文明開化”。

  明治維新成為日本歷史的重大轉折點。日本迅速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開始躋身資本主義強國之列。

中考歷史知識點總結9

  一、考點

  1、581年,楊堅(隋文帝)奪取北周政權,建立隋朝,定都長安。

  2、589年,隋朝滅掉陳統一南北。

  3、隋煬帝從605年起,開通了一條縱貫南北的大運河。

  4、隋朝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余杭全長兩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

  5、隋朝大運河分為四段: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溝通五大水系: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

  6、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

  7、618年,李淵在太原起兵反隋進入長安建立唐朝。

  8、我國歷史上唯一女皇帝是武則天,她晚年稱帝,改國號為周。

  9、唐太宗重視發展生產,減輕農民的賦稅勞役;注重任用賢才和虛心納諫。他任命富于謀略的'房玄齡和善斷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稱“房謀杜斷”。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為著名的諫臣

  10、唐太宗統治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發展較快,國力逐步加強。歷史上稱當時的統治為“貞觀之治”。

  11、唐朝出現了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作者陸羽被后人稱為“茶神”。

  12、由武則天提拔,被唐玄宗任命為宰相的名臣是姚崇。

  13、陶瓷業在唐朝有重要發展,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和唐三彩最為有名。唐三彩是世界工藝的珍品。

  14、唐朝時期,全國的大都市有長安、洛陽、揚州、和成都。

  15、長安城內分為坊和市,坊是居民區,市為繁榮的商業區。

  16、長安既是當時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17、唐玄宗統治時期進入全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

  18、用分科考試的方法來選拔官員,始于隋文帝時。

  隋煬帝時正式設置進士科,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

  19、唐朝科舉制度常設的考試科目很多,以進士和明經兩最為重要。

  20、唐朝時期完善科舉制度人物是唐太宗、唐玄宗和武則天。

中考歷史知識點總結10

  中考歷史知識點總結梳理

  1.鴉片戰爭的直接原因——林則徐虎門銷煙。

  2.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為了開辟國外市場、推銷工業品、掠奪廉價的工業原料。

  3.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英法等列強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

  4.太平天國運動爆發的原因——鴉片戰爭激化了中國社會的階級矛盾

  5.日本發動甲午中日戰爭的根本原因——日本為實現征服朝鮮、侵略中國、稱霸世界的夢想。

  6.八國聯軍發動侵華戰爭的根本原因——進一步瓜分中國

  7、八國聯軍發動侵華戰爭的直接原因——為了鎮壓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

  8.中國近代史清朝屢戰屢敗的根本原因——封建制度的落后、腐朽。

  9.洋務運動的直接目的——師夷長技以制夷

  10.洋務運動的根本目的——維護清朝的統治

  11.戊戌變法運動的目的——救亡圖存,發展資本主義,挽救民族危機。

  12.戊戌變法運動失敗的原因——沒有依靠和充分的發動廣大人民群眾,維新派手中無實權,只沒有實權的光緒帝。

  13、戊戌變法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妥協性

  學好歷史的五大技巧

  一、要對歷史感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覺得歷史年代、人物、歷史事件比較難背,把學歷史當做一種負擔,那么,永遠學不好歷史。只有真正融入到歷史長河中,認真閱讀每一個歷史故事,去感受歷史人物的狀態,對歷史產生興趣,才有學習歷史的動力,才能更好的學習歷史。

  二、學會讀歷史材料

  “讀歷史教材”需要“讀”目錄、引言、課文、插圖、材料、地圖、引文、注釋、思考題和大事年表。第一,在理解章節目錄及內在聯系的基礎上明確此章節講了什么問題,以及圍繞此問題講了哪幾方面的內容。第二,根據教材,分析、歸納每個方面講了幾點,每點都包括哪些基礎知識,并用簡明扼要的文字表達出來。第三,找出書上的核心詞、關鍵語,明確哪些是必須記住的,劃出來加強記憶。

  三、關注歷史年代

  如果沒有歷史年代,就根本無法考察歷史事件之間的因果關系,更不能發現歷史時間的內在聯系及找出歷史發展規律。由此可見,歷史年代對于歷史學科的'意義。想要掌握歷史年代,就必須要通過恰當的方法來記憶。

  常見的方法有:分類記憶法,就是把我們所學的歷史知識,按內容、性質、特征歸納分類,使本來分散的歷史知識加以系統化、條理化,以便更多的記憶、如:6個主要的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愛琿條約》、《北京條約》、《伊犁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然后注明各自的時間,這樣就能一目了然。

  化簡記憶是把復雜的歷史基礎知識內容,刪掉復雜,遵從簡單,理出提綱。用簡單的文字或抓準本質性的語文,以便加深理解,增強記憶。如:秦末農民戰爭爆發的原因概括為“苛稅”、“重役”、“酷刑”6個字,就掌握了秦末農民戰爭的根本原因,也掌握了化簡記憶的技巧和方法。

  四、勤于復習鞏固

  “溫故知新”歷史的學習是以記憶為基礎的,所以不斷地回顧以前所學知識和對新的歷史知識進行思考是很有必要的,這樣不僅能增強記憶,還能鍛煉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閑暇之余,突然想到一個歷史名詞或者某個故事中涉及歷史,應該馬上回憶教材上的知識,如果有可能的話追本溯源,思考通過其他渠道得到的歷史知識和教材所述知識的聯系,把知識弄清楚,這樣也算是時間的充分利用。

  五、整理歷史知識

  針對歷史知識比較瑣碎的問題,我們就需要自己動手去整理和整合所學知識,把教材中大量的史實根據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加以整理,簡化成歷史線索,以建立主干知識的結構和知識間的相互聯系。當然,在整合的時候可以參考一下試題調研,把上面的精彩總結內容摘抄或剪下來,反復消化,變成自己的知識。

  怎樣記歷史的人名、地名、年代

  (1)記人名

  記人名可用串字法和諧音法,用這兩種方法記外國人的名字尤為適用。諧音法就是將外國人的名字按照它的同音漢字去理解,使原來無意義的音節成為有意義的名詞或詞組,便于記憶。有些人名不妨給它取個雅號,使用諧音法(雅號)記人名盡量要能順口、生動,防止低級和粗俗。對歷史人物不僅要記住讀音,還要書寫正確,若寫錯別字,則前功盡棄。如把齊桓公的“桓”寫成“恒”,把“贏政”寫成“嬴政”等等。

  (2)記地名

  歷史學習中常常要記許多地名,尤其是古今異名和外國地名,更使同學們感到頭痛,成為學習的攔路虎。如何記住這些地名呢?

  首先,在學習有關歷史地名時,一定要借助地圖冊來加深理解和掌握地理方位,以形成正確的空間表象。如學習《中國古代對外經濟交流》一章,要記的地名較多,一定要對著書本或圖冊,弄清它的位置,才能記住;學《隋朝大運河》,只有看著地圖冊,才能記住一個中心(洛陽)、兩個點(東北到涿郡,東南到余杭)、四個段(自北而南),否則就會把方向搞錯。對于中外史上有關軍事的地名更應借助于圖冊和其中的各種標記,才能記住。

  其次,要記住地名還要仔細看課本中歷史地圖下列的古今地名對照表,才不會將古今名稱相同其實并不是同一地方的地名弄錯。如南宋趙構在“應天”稱帝,課本注明“應天”是“河南商丘”;1368年朱元璋正式稱帝,建立明朝,定都在“應天”,這里的“應天”則是在江蘇南京。兩個“應天”不是同一地方,不看課本注釋或圖冊,就誤認為是一個地方了。

  (3)記年代

  時間概念是歷史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歷史學科的特點之一。中外歷史綿延幾千年(若從原始人群算起則有兩三百萬年),其中需要重點掌握的年代也有一兩百個,牢記這些重要年代既是歷史學習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最使同學們感到困難的一個方面。

  學好歷史的五個“必須”

  1、正確閱讀教材的三種方法:粗讀,瀏覽教材,知其大意(第一遍預習);細讀,精讀課本,掌握時間、地理、人物等基礎知識,并作出勾畫(第二遍預習);精讀,能對重點內容進行分析概括,歸納成要點(課后復習)。

  2、正確記錄課堂筆記的方法:符號筆記,可以選擇自己熟悉的符號。如用“ ”標明重點,用“......”引起注意;用“ ”表示重點,用“?”表示疑問等;不同顏色的筆標記不同的內容,如用黑色標記上課筆記,用紅色標記復習筆記。

  3、哪些是學習的重點:①凡是發生在歷史轉折時期,對歷史進程有重大影響的歷史人物和事件;②凡是教材文字表達中具有“最大”、“最早”、“第一”、“領先”、“標志”、“開端”、“序幕”等字眼的內容;③凡是和當今世界時政熱點、社會焦點有密切聯系的歷史知識;④凡是教材內容配有插圖,課后有思考題、討論題和練習題的內容。

  4、學習歷史的方法:①學習每個歷史事件要掌握五個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意義;②分析歷史事件的三步曲,原因、經過和結果;③完成練習題。

  5、科學的記憶方法:把握教材,化繁為簡,理清線索;在理解的基礎上,搞清因果關系,理清知識的內在聯系。同時注意知識點的前后聯系和同類知識的拓展延伸。

  歷史考試的方法與技巧分別是什么

  一、調整身心,有備無患。

  首先,考前要學會調整自己,不論是生理還是心理,都要調整到最佳狀態。生理上,考前一周要按照考試的作息時間走,這樣在考場上才能更投入。辛辣刺激的食物考試前不宜多吃,容易引起腸胃不舒服影響狀態發揮。心理上要做到不驕不躁,無論復習結果如何,都應該正視結果,很多考生容易把緊張的心態帶進考場,適當的緊張能提高我們的答題注意力,但是過渡緊張會導致各種失誤,因此,我們學會給自己釋放壓力,不要讓緊張成為我們考試的絆腳石。

  二、支配時間,合理答題。

  初中歷史真正的難點就在后面的簡答題上,文字多,考查的范圍大,因此,要預留出足夠的時間來做。很多學生容易在某一道題上糾結,耽誤大量的時間。任何時候都要遵循“先易后難、不會跳過”的宗旨,尤其是選擇題,跳過一定要做好標記,以防最后沒時間檢查而棄選。

  三、巧用材料,輔助答題。

  考試過程中必然有很多不會的題,這時千萬不要慌,更不能輕言放棄,把所有題做完后,回過頭來在思考一下,如果是材料題,不妨從給出的歷史材料中挖掘一些有用的知識,比如:概括核心思想、劃分層次,從材料中尋找靈感,很多時候都能“化腐朽為神奇”。簡

  四、勞逸結合,相信自己

  有的同學覺得考場就是戰場只有“勞”沒有“逸”,其實勞逸結合就是在感覺自己思路混亂或者是由于緊張造成“記憶堵塞”時,不妨喝喝水、深呼吸、瞄一下窗外、稍稍放松一下頸肩等,這能有效幫助我們找回靈感,也讓接下來的答題過程更加輕松。

  有的考生做題后檢查對自己不信任,總喜歡更改自己的答案,很多時候我們發現一開始“蒙”對的題往往都是改錯了,因此,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優柔寡斷反而不能幫助自己。

  五、仔細審題,針對答題。

  珍惜考場時間,并不意味著匆忙答題,很多學生總是怕時間不夠,其實,大部分考試時間都有剩余,大家只需要按部就班答題就可以了。匆忙答題,很多時候題目沒有審完就開始盲目答題,會導致失分嚴重,為了避免不必要的失分,動筆前應仔細審題,弄清出題人問的是什么,然后再針對答題,否則會出現答非所問的情況,最終影響考試成績。

  六、條理清晰,規范答題。

  在做歷史試卷的時候,一定要規范,清晰;選擇題的答題卡不能涂的太重,也不能太清;在做簡答題的時候要保證條理清晰,一條一條的來回答,分出“1、2、3……”來,這樣答題有層次,簡明、全面,同時要規范書面語的使用,不能口語化表達,此外0,字跡要清晰。

中考歷史知識點總結11

  【時代特征】

  14—16世紀,在經濟、思想、市場方面,歐洲醞釀著一場重大的歷史變革,人類歷史開始步入近代。

  經濟方面:13、14世紀,租地農場、手工工場出現,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出現、發展,新興的資產階級不斷發展。

  思想方面:14—16世紀,新興資產階級強調人性的解放,文藝復興運動興起,這是一場資產階級的思想文化運動,促進了人們思想的大解放。

  市場方面:新航路的開辟及歐洲殖民者早期的殖民掠奪,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打破了世界各地區相對隔絕的狀態,為世界市場的形成創造了重要的條件。

  【核心考點】

  租地農場和手工工場,體現了一種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資產階級逐漸形成。

  土地關系的變化和手工業的發展,推動了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組織逐漸資本主義化,開始改變了中世紀歐洲社會的整體面貌。

  文藝復興興起于意大利,其指導思想是人文主義。是資產階級思想文化運動,促進了人們思想大解放。

  但丁是文藝復興的先驅,代表作是《神曲》;達·芬奇代表作是《蒙娜麗莎》《最后的晚餐》。莎士比亞的代表作是《哈姆雷特》《羅密歐與朱麗葉》。

  達·伽馬繞非洲南端到達印度。哥倫布第一個發現新大陸美洲。麥哲倫船隊環球航行,證明了地球是圓的。

  新航路開辟的`影響:歐、亞、非、美之間建立起了直接的商業聯系;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人類社會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

  新航路開辟后,最早進行殖民的國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

  “三角貿易”的路線是歐洲——非洲——西印度群島和美洲——歐洲。其中從非洲到美洲一段販運的是黑奴,充滿了血腥性。

  早期的殖民掠奪對殖民地的社會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客觀上有助于殖民國家的資本原始積累,有助于世界市場逐漸形成。同時給殖民地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主站蜘蛛池模板: 莱州市| 临清市| 翼城县| 肇东市| 土默特右旗| 喜德县| 勃利县| 柘城县| 怀安县| 罗甸县| 什邡市| 鄢陵县| 商洛市| 定襄县| 荣成市| 周至县| 南昌市| 页游| 龙泉市| 赤水市| 广西| 闽侯县| 全南县| 武平县| 江山市| 临颍县| 莒南县| 抚顺市| 玉树县| 喜德县| 分宜县| 义乌市| 阿拉尔市| 鄂托克旗| 临西县| 南木林县| 南江县| 滨州市| 潞西市| 调兵山市| 沂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