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一地理科目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總結是事后對某一階段的學習、工作或其完成情況加以回顧和分析的一種書面材料,寫總結有利于我們學習和工作能力的提高,讓我們抽出時間寫寫總結吧。總結怎么寫才是正確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一地理科目必修一知識點總結,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高一地理科目必修一知識點總結1
熱力環流
(一)熱力環流的形成
1.熱力環流是由于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它是大氣運動最簡單的形式。
2.形成過程:地面冷熱不均引起大氣的.垂直運動,造成同一水平面上存在氣壓差,導致大氣的水平運動,形成熱力環流。
3.兩個方向:垂直方向(與冷熱有關,熱上升冷下沉);水平方向(與氣壓差異有關,從高壓流向低壓)。
4.等壓面的凹凸關系:在同一高度上,氣壓高,等壓面向上凸;氣壓低,等壓面向下凹。
(二)常見的熱力環流形式
1.海陸風: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是前提和關鍵。白天陸地增溫快,氣壓低,風從海洋吹向陸地,形成海風;夜晚,陸地降溫快,氣壓高,風從陸地吹向海洋,形成陸風。
2.山谷風:山坡的熱力變化是關鍵。白天山頂升溫快,氣流上升,形成谷風;夜晚,山頂降溫快,氣流下沉,形成山風。
3.城市風:城市熱島效應是關鍵。
高一地理科目必修一知識點總結2
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
1、正午太陽高度的空間變化規律:
由太陽直射點所在緯線向南北兩側遞減,離直射緯線越近,正午太陽高度越大。
①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兩側遞減。
②夏至日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
③冬至日由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
2、正午太陽高度的時間變化規律:
(1)太陽高度日變化:當某地太陽高度達一天中的值時,地方時為12時。
(2)正午太陽高度年變化:太陽直射點向某地所在緯線移來,則正午太陽高度增大,移去則減小。
①夏至日: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一年中,南半球達一年中最小。
②冬至日: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一年中,北半球達一年中最小。
③南北回歸線之間,每年有兩次太陽直射,南北回歸線上,每年有一次太陽直射,受太陽直射緯線上的正午太陽高度為90度。
3、某地正午太陽高度計算
公式:H=90°-兩點緯度差(兩點是指所求地點與太陽直射點)
兩點緯度差的計算遵循“同減異加”原則,即兩點同在北半球,則緯度差為大數減小數;兩點分屬不同半球,則緯度差為兩點緯度相加。
4、正午太陽高度的應用
①確定地方時:當某地太陽高度達一天中值時,此時日影最短,當地的`地方時是12時。
②確定房屋的朝向:在北回歸線以北地區,正午太陽位于正南方,房屋朝南;
在南回歸線以南地區,正午太陽位于正北方,房屋朝北。
③正午太陽高度越大,日影越短,正午太陽高度越小,日影越長,且日影方向背向太陽。
④太陽能熱水器的傾角調整:集熱板與地面的夾角與正午太陽高度角互余。
高一地理科目必修一知識點總結3
水循環
1、環節:蒸發(包括植物蒸騰)、降水、水汽輸送、地表徑流、下滲、地下徑流。
2、類型:海陸間大循環、海上內循環、陸地內循環
3、意義:塑造地表形態;促進物質遷移、能量交換;維持全球水量動態平衡;促進陸地淡水資源的更新和補充。
4、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影響:
①人類影響最顯著的環節是地表徑流,如修建水庫、跨流域調水等。
②植樹造林、保護濕地:起到涵養水源的作用,使下滲增多,地表徑流減少,減少洪澇災害;
同時使蒸發增加,降水增多,調節氣候。
③圍湖造田:導致湖泊蓄洪能力下降;減弱湖泊對周圍地區氣候的調節作用。
④城市路面硬化:下滲減少,減少地下徑流,增加地表徑流,造成城市內澇。
⑤用水不當:河流上游地區過度飲水灌溉,會導致下游水量減少,甚至出現斷流。
高一地理科目必修一知識點總結4
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
1、晝夜長短的`緯度變化規律
①春分日(3月21日)、秋分日(9月23日),太陽直射于赤道處,全球各地晝夜平分。
②夏至日(6月22日),太陽直射在23.5°N,該日全球晝夜長短分布特點有:
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出現極晝;南極圈及其以南地區出現極夜;從北極圈到南極圈晝逐漸變短夜逐漸變長;北半球晝最長夜最短;南半球晝最短夜最長;赤道晝夜等長。
③冬至日(12月22日),太陽直射在23.5°S,該日全球晝夜長短分布特點有:
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出現極夜;南極圈及其以南地區出現極晝;從北極圈到南極圈晝逐漸變長夜逐漸變短;南半球晝最長夜最短;北半球晝最短夜最長;赤道晝夜等長。
④赤道上永遠晝夜平分。
2、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規律:
①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則北半球晝長夜短,且越往北,晝越長夜越短;
太陽直射點在南半球,則南半球晝長夜短,且越往南,晝越長夜越短。
②太陽直射點向北移動,則北半球晝變長、夜變短;向南移動,則南半球晝變長夜變短。
3、晝夜長短的變化幅度:赤道與極圈之間,緯度越高,晝夜長短變化幅度越大。
4、太陽直射點位置與日出、日落方位的對應關系
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則日出東北、日落西北;太陽直射點在南半球,則日出東南、日落西南;太陽直射點在赤道,則日出正東、日落正西。
5、晝夜長短的計算:
常規計算:根據晝弧或夜弧所占比例計算或根據日出、日落時間計算。
規律計算:同一緯線上各地晝長相等;北半球某度數緯線上的晝長=南半球同度數緯線上的夜長。
高一地理科目必修一知識點總結5
大氣水平運動——風
1.風向的判斷:
首先明確高低氣壓;其次確定水平氣壓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壓線,方向由高壓指向低壓);確定南北半球后,畫出風向(北右南左,近地面風向偏轉300-450,高空風偏轉900);讀出風向(風的來向)。
2.風力的`判斷:同一幅氣壓形勢圖中,等壓線越密集,水平氣壓梯度力越大,風力越強。
3.判讀天氣狀況:低壓中心和低壓槽控制區多陰雨天氣;高壓中心和高壓脊控制區多晴朗天氣。
鋒面多出現在低壓槽,無論是南北半球,一定是左冷右暖。
4.判斷季節:大陸上形成低壓,說明陸地比海洋氣溫高,為夏季(北半球7月,南半球1月);
大陸上形成高壓,說明陸地比海洋氣溫低,為冬季(北半球1月,南半球7月).
高一地理科目必修一知識點總結6
1、判斷依據:
第一步,根據最冷月、最熱月判斷南北半球
若最冷月為1月、最熱月7月,則該地處在北半球;
若最冷月為7月、最熱月1月,則該地處在南半球
第二步,確定最冷月的溫度值范圍,即>15
第三步,判斷降水的季節分配類型,年雨型(>20xx)
2、位置:
緯度位置:大致在南北緯10度之間
海陸位置:主要分布在非洲的`剛果盆地,南美的亞馬孫流域,亞洲印度尼西亞群島等。
3、氣候特點(特征):常年高溫多雨。
4、氣候形成原因:終年受到赤道低氣壓帶控制,盛行上升氣流,多對流雨。
5、該氣候條件下所形成的陸地自然帶:熱帶雨林帶
該氣候條件下所分布的植被類型:熱帶雨林
該氣候條件下所分布的典型動物:猩猩、河馬
該氣候條件下所形成的典型土壤:磚紅壤
高一地理科目必修一知識點總結7
影響氣溫的因素
(1)緯度(決定因素):影響正午太陽高度的大小、白晝的長短等,獲得太陽輻射的.多少。
緯度低,氣溫高;緯度高,氣溫低。
(2)地形(高度、地勢):
海拔高,氣溫低;海拔低,氣溫高。陽坡溫度高,陰坡氣溫低。
盆地地形,熱量不易散失,溫度高。高大山地對冬季風的阻擋,溫度高。
背風坡,焚風效應,溫度高。
(3)海陸位置:
距海近,海洋性越強,與同緯度陸地相比,夏季涼爽,冬季溫和,氣溫年較差小;
深居內陸,距海遠,大陸性強,與同緯度海洋相比,夏季炎熱,冬季寒冷,氣溫年較差大。
(4)洋流:暖流增溫增濕;寒流降溫減濕。
高一地理科目必修一知識點總結8
1.經度的遞變:向東度數增大為東經度,向西度數增大為西經度。
2.緯度的遞變:向北度數增大為北緯度,向南度數增大為南緯度。
3.緯線的形狀和長度:互相平行的圓,赤道是最長的緯線圈,由此往兩極逐漸縮短。
4.經線的形狀和長度:所有經線都是交于南北極點的半圓,長度都相等。
5.東西經的`判斷:沿著自轉方向增大的是東經,減小的是西經。
6.南北緯的判斷:度數向北增大為北緯,向南增大為南緯。
7.東西半球的劃分:20°W往東至160°E為東半球,20°W往西至160°E為西半球。
8.東西方向的判斷:劣弧定律(例如東經80°在東經1°的東面,在西經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與圖示范圍:相同圖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圍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圍愈大。
10.地圖上方向的確定:一般情況,“上北下南,左西右東”;有指向標的地圖,指向標的箭頭指向北方;經緯網地圖,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11.等值線的疏密:同一幅圖中等高線越密,坡度越陡;等壓線越密,風力越大;等溫線越密,溫差越大
12.等高線的凸向與地形:等高線向高處凸出的地方為山谷,向低處凸出的地方為山脊。
13.等高線的凸向與河流:等高線凸出方向與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溫線的凸向與洋流:等溫線凸出方向與洋流流向相同。
【高一地理科目必修一知識點總結】相關文章:
高中地理必修一總結04-28
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識點總結08-12
科目一知識點快速記憶口訣07-21
高一地理個人總結01-04
高一地理工作總結03-10
高一地理教學個人總結02-24
高一地理期末工作總結11-19
《短新聞》 教案教學設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03-29
科目一試題總結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