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學開題報告范文
開題報告是提高選題質量和水平的重要環節。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幼兒園交流會心得體會,希望大家喜歡。
一、課題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多元智能理論:智能即智力。美國哈佛大學霍華德·加德納教授在1983年出版的《智力的結構》一書中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提供了一種獨特的哲學視角,描述了人類學習和解決問題的八種方式。他在《智力的重構:21世紀的智力》中將智能定義為:在一種文化環境中個體處理信息的生理和心理潛能,這種潛能可以被文化環境激活以解決實際問題和創造該文化所珍視的產品。實際生活情景是智能存在的前提,解決實際問題是智能的表現形式,能對自己的文化提供重要的創造和服務,也就是創新,是智能的最高境界。言語-語言智能包括用語詞思維、用語言表達及洞察復雜內涵的能力;邏輯-數理智能指計算、量化、思考命題和假設及進行復雜的數學運算的能力;視覺-空間智能指人們以三維的方式進行思維的能力;身體-運動智能指人們操作物體和精準調整自己身體動作的能力;音樂智能在那些對音調、旋律、節奏和音色具有敏感性的人身上則表現顯著;人際交往智能指能夠有效地理解他人,并有效地與他人交往的能力;自知自省智能指人們建構準確的自我感知以及應用這種知識規劃和指導自己生活的能力;自然觀察智能包括觀察自然界中的各種形態,對物體進行識別和分類以及認識自然系統和人造系統的能力。加德納還設想了幾種潛在新智能,分別是存在智能、道德智能和精神智能。存在智能是指思考生死之意義的能力;道德智能涉及價值判斷;精神智能使我們有能力把握宇宙和超自然的信念,但它最終依賴一定的感受能力。
小學有效課堂教學實踐:課堂教學是教學的基本形式,是學生獲取信息、鍛煉提高多種能力和養成一定思想觀念的主渠道。《現代漢語詞典》把“教學”定義為“教師把知識、技能傳授給學生的過程”,顧明遠教授認為“教學是以課程內容為中介的師生雙方教和學的活動”,我們這里研究的課堂教學是指教師引起、維持、促進學生學習的活動。教師行為、學生行為、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設計、教學心理環境等組成有效課堂教學體系。“有效”就是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效果是指通過教師的教學之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和發展;效益是產出、收益,教學的結果與預期教學目標、與社會和個人的教育需求一致或吻合的程度;效率是指投入與產出之比,教師通過有效的教學行為以較小的投入,花費較少的時間、精力和努力,獲得較大的教學效果,即通過課堂教學活動最大程度地促進全體學生素質和個性的最優化發展。“小學有效課堂教學實踐”,指立足農村小學課堂,以小學生為本,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為目的,實踐于課堂,作用于學生,優化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改進教師教學行為的過程。
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小學有效課堂教學實踐:“基于”不是照搬,而是借鑒,強調小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重視教學過程的探索,使教師通過教學過程的合規律性,成功引起、維持和促進學生的學習,從而相對有效地達到預期教學效果。教學實踐在多元智能理論指導下,實施“揚長”教育,直擊學生智能底線,兼顧知識的傳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養和個性的塑造,全面地關照學生成長與發展。
二、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域現狀與研究的價值
國內外研究概況
關于多元智能理論研究:
國外,美國哈佛大學和馬薩諸塞州馬德福德的塔夫茨大學附屬埃立特兒童學校發起了光譜課程項目,光譜方案的研究者和美國華盛頓州泰勒斯高中等6所以多元智能為指導思想的學校的教師們聲稱,幾乎所有的學生都確實表現出智能強項。特別是6所多元智能學校的學生們在地區性和全國性基礎技能領域以及標準化測驗方面的成績均超過了同齡人,而教師一直只是強調他們開發的課程,卻沒有教授學生們與這些測驗相關的內容。美國的第一所多元智能學校--奇異學習社區,從幼兒園開始課程就被擴展,并以視覺藝術、音樂、創作性戲劇、舞蹈為特色;美國明尼蘇達州圣保羅市的卓越示范小學創立之初將多元智能理論應用于教學實踐,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是天才”,在班級、教學、課程方面形成特色;密蘇里州圣路易斯市的新城小學在學校管理、辦學理念、教學和課程改革、教師專業成長和學生評價方面都進行了有意義的探索。學校運用多元智能理論研究組研究了美國41所應用多元智能理論至少3年以上的學校,其中78%的學校宣稱他們在標準化測驗分數上有明顯的進步,其中63%的學校把他們的進步歸因于使用多元智能理論中所建議的教學方式,78%的學校也提出有困難學生的學習成績進步了,80%的學校提出學生家長對學校活動有更多的參與,81%的學校認為學生的紀律有明顯的改善。
國內,陶西平在借鑒多元智能理論,開發學生潛能方面做了大量的實踐研究。他倡導“正視差異、善待差異”的學生觀,主張“機會就是教育”和“教育面前無差生”等教育理念。霍力巖4年前開始在北京、深圳等地嘗試將多元智能理論運用于教育實踐,還承擔了教育部“十五”課題“多元智力理論與幼兒教育改革”,研究成果有《實踐中的多元智力理論》叢書。臺灣地區永建國小通過多元智能理論促進教師自身的專業發展,成功小學則在統整課程與教學方面頗有建樹;北師大二附中把多元智能理論引進了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特別是獨特多元的教學設計,導語設計、板書設計、情景設計、活動設計都突出多元化;上海交大子弟小學借鑒多元智能理論的人才觀,建立了合格教師--骨干教師--個性化教師的三級臺階的教師管理模式;上海靜安區市西小學從學校特色“紙藝”入手,在促進學生多元智能發展方面做了有益嘗試;上海市虹口區教育學院實驗中學開展了《初中學生多元智能綜合開發的教育策略》的課題研究,認真分析了學生的學習風格、類型和學生智能發展的不均衡性,構建了課堂、學校、社會相關,開放、多元、立體的德育課程體系;徐州市教科所引進多元智能理論,在幼兒教育階段做了嘗試,主要進行幼兒課程的開發,除注重課內的多元評價,還注重了家庭評價的多元化,在真實的游戲情景中使幼兒運用多種智能嘗試機智地解決問題,進行創作活動,開發腦功能。這些研究成果都可為本課題的研究提供理論和實踐上的參考與借鑒。
關于有效課堂教學研究:
國內,湖南師大姚利民教授承擔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課題《大學教師投身教學和有效教學研究》,編著《有效教學論:理論與策略》,在對國內外關于有效教學的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述評的基礎上,論述有效教學的理論,闡述有效教學的發展,分析中小學有效教學的現狀,全面深入地探討了有效教學的策略;淮安市楚州區教研室的《使用蘇教版實驗教材,組織實施有效課堂教學的研究》倡導學生學習方式的改善,重視學生個性的發展,對有效課堂教學的研究和操作模式進行構建;邳州市教研室承擔的徐州市教育事業發展專項招標課題《教師行為與教學有效性研究》強調有效課堂要培養學生的學習經驗,提倡學生自主地思考,把課堂營造成以學生為主體的活動場,引導學生進行再創造,把經驗、思考、活動、再創造概括為有效學習的四要素,教師的教學行為則體現在過程和方法上,體現在教學的設計上,認為教師教學行為的有效是有效課堂教學的關鍵。
國外,有效教學在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關注主題。從夸美紐斯開始,有效教學落實在規模效應及其相應的教學模式上。《大教學論》的理想寄托在班級教學中,它是有效教學的原始狀態;夸美紐斯及赫爾巴特學派所倡導的“大”的、“普遍”的教學模式后來受到挑戰:一是人們對普遍有效的定型化的教學模式逐漸產生懷疑,有效教學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二是以杜威教育理論為代表的進步主義教育開始突破教學模式的思路而從人的問題、教育與生活的關系來考慮有效教學的出路。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探索基礎上,人們認識到無論“大”的、“普遍”的教學模式,還是個性化的、多元化的教學模式,都不能完整地實現有效教學的理想。于是有效教學越來越強調設計意識和反思意識,它需要在教學理念的支持下展開教學設計。在教學設計的道路上,有效教學大體有三種取向:一是科學主義(以加涅的設計教學思想為代表);二是建構主義(以杜威的參與者知識觀為代表);三是多元智能(以加德納的理論為代表)。本課題旨在以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為取向對有效課堂教學進行實質性的實踐探索。
研究的價值
(1)推進對多元智能理論的理解和把握,實踐于課堂教學,著眼于人的發展,挖掘學生的潛能,優化學生學習過程,促進學生腦功能的協調發展,培養學生的個性,提升課堂內在品質,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2)推動教師從新的視域反思和改進課堂教學行為,促進教師專業發展與個性化教學風格的形成。
(3)推助多元智能課堂的生成,形成學校課堂教學特色,促使多元智能理論本土化。
三、研究的目標、內容(或子課題設計)與重點
研究的目標
研究當前農村小學課堂教學中實踐多元智能理論的方法和策略,改進教師課堂教學行為,優化學生學習過程,促成學生智能的多樣化與個性化發展,培養學生自我效能感,構建多元智能理論觀照下的新型小學有效課堂教學模式,探索基于學生優勢智能發展的不同課程教學的策略,歸根于教師個性化教學風格的形成和課堂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
研究的內容
(1)“多元智能理論”和“有效課堂教學”的文獻研究
包括:多元智能理論和有效課堂教學的內涵;多元智能理論和有效課堂教學之間的關系;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小學有效課堂教學的理性思考;扎根課堂教學,各項智能在問題解決方面作用的文獻研究;各種智能在發展過程中開展活動的內容研究。
(2)小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優勢智能的鑒別研究
包括:多元智能理論中小學生各項智能特征的指標研究;參照多元智能理論中各項智能特征的指標,運用觀察法、調查法、資料對比法等,從定性方面對小學生優勢智能鑒別的研究。
(3)實驗前后師生課堂行為的調查研究
包括:當前課堂教學行為存在的.問題;當前小學生課堂學習行為調查;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小學有效課堂特征;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學生個性化課堂學習行為研究;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教師個性化課堂教學行為研究。
(4)多元智能理論觀照下的小學有效課堂教學模式構建研究
包括:從農村小學實際出發,小學課堂教學中尋求各項智能間的融合點,開發學生智能,促其有效性的實踐研究;結合各科課堂教學活動,建立每種智能發展的不同層次分級體系,探尋小學課堂教學中每個學生各項智能發展的合格點;建立小學課堂教學中學生智能發展的分段升級體系,促進學生智能最優化發展的研究。
(5)基于學生優勢智能發展的不同課程教學的策略研究
包括:小學課堂教學中憑借學生強項智能有效發展弱項智能的策略研究;多元智能理論觀照下的學科個性化課堂教學設計;學生多元智能個別化教育方案。
研究的重點
(1)小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優勢智能的鑒別研究
(2)多元智能理論觀照下的小學有效課堂教學模式構建研究
四、研究的思路、過程與方法
研究的思路
系統深入地學習借鑒多元智能理論,立足于課堂教學,綜合運用文獻研究法、行動研究法、案例研究等研究方法,科學地從定性方面鑒別學生優勢智能,調查實驗前后師生課堂行為現狀,構建基于此理論的小學有效課堂教學模式,探索基于學生優勢智能發展的不同課程教學的策略,促成學生智力的多樣化發展和教師個性化教學風格,注重課堂教學與課外研討相結合,注重實踐應用與經驗總結相結合。
研究的過程
(1)準備階段(2006年4月-2007年4月):完成課題研究方案的設計與課題申報及開題論證工作,確定課題組成員及分工。進行多元智能理論與有效課堂教學理論的學習,做好資料的匯編與書籍的購買工作。參照多元智能理論中各項智能特征的指標,采取觀察、調查、資料對比等措施,從定性方面對學生優勢智能進行鑒別。主要研究方法為文獻研究法、教育調查法,成果為學生優勢智能鑒別結果匯總表、目前教學模式下學生學習態度的調查等。
(2)研究階段(2007年5月-2008年7月):定期舉行課堂教學研討活動,主要探求不同課程的課堂教學中引進多元智能理論,促成學生智力多樣化發展和教師個性化教學風格,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方法和策略,為學生搭建智能發展和潛能開發平臺,完成研究目標及子課題的研究任務。主要研究方法為行動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成果為階段性研究報告、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學科教學設計集錄、實驗前后師生課堂行為調查報告、研究論文等。
(3)總結階段(2008年8月-2008年12月):對本課題研究的過程及資料進行系統分析,形成研究報告。并及時整理研究成果,為鑒定推廣及進一步研究奠定基礎。主要研究方法為經驗總結法,成果為論文集、編著多元智能課堂教學案例解讀、研究報告等。
研究的方法
行動研究法:這是本課題的主要研究方法。以多元智能理論為基,根植于課堂教學實踐,以教師教學行為的有效性優化學生的學習過程,促進學生智力的多樣化與個性化發展。
文獻研究法:用于尋求理論的支撐,在正確的先進的理論成果導引下,將其作用于課堂實踐,達成理論與實踐的創新。
教育調查法:用于對學生優勢智能的鑒別、學習態度的調查與師生課堂行為的準確定位,了解學生多元智能的相似性、差異性及師生課堂行為現狀,評估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與學生智能的發展狀況。
案例研究法:用于教師有效課堂教學的失敗與成功案例反思,學生成功案例的解讀,從而探尋課堂教學中實踐多元智能理論的策略和方法與學生多元智能個別化教育方案。
敘事研究法:用于及時記錄有效課堂中生發的有意義的鮮活的教學細節,融入教師的理性思考與獨特認識,形成寶貴的智慧結晶。
經驗總結法:用于研究過程的反思與成果的積累,不斷總結多元智能理論觀照下小學有效課堂教學實踐的經驗,以供其他學校、教師參考、借鑒。
五、主要觀點與創新之處
主要觀點
(1)人的智能是多元的,也是不斷發展的,人各有智,智各有異,學生無優劣之分、輕重之別,人人都是可育之才,學生的差異只是學生智能優勢表現的領域不同而已。我們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有成功的可能,大多數學生有可能將任何一種智能發展到令人滿意的水平,也就是說即使是在綜合素質都很優秀的情況下,也會有一項智能特別拔尖。并且那些暫弱一些的智能,也可以在強項智能的影響帶動下,慢慢被激活,重新變成強項。
(2)多元智能理論是建構有效課堂的重要理論支撐。作為一線教學工作者,我們應基于多元智能理論對小學有效課堂教學進行實踐和探索,促使適應學生多元智能發展的個性化教學風格的形成。
(3)“為了一切學生”要求我們必須在多元智能理論等先進理念的支撐下,改進不“順應民心”的課堂教學,使之迎合于不同的學生個體和學生個體的不同差異,真正達其有效性。多元智能的課堂更有助于因材施教,更有助于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也有助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態度,消除厭學情緒。
(4)小學有效課堂教學中實踐多元智能理論的過程,是學生個性發展的過程,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過程,是校本研究的過程,也是教學質量提高的過程。
發展與創新
(1)多元智能理論與素質教育、新課程改革理念相得益彰,將其引入課堂教學實踐中,以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體現了先進理念與日常實踐的創意契合,且注重探討如何把多元智能理論與新課程理論進行整合,將有助于推進新課程的改革。
(2)本課題立足于農村小學,偏重于實踐應用性研究,直接作用于課堂實踐,反哺于學生發展,教研一體化,師生同受益。
(3)本課題矢志在小學課堂教學中探求學生各項智能發展到不同層次的分級評價標準及促使學生優勢智能最佳發展的分段升級評價標準。
(4)本課題強調教師對學生智能的全新解剖,注重從課堂中挖掘資源開發學生的智能。
(5)本課題致力于生成多元智能課堂,建構學校辦學特色,促使多元智能理論本土化。
六、預期研究成果
階段成果:
2007年4月完成目前教學模式下學生學習態度的調查報告
2008年7月完成實驗前后師生課堂行為的調查報告
2008年7月完成階段性研究報告
2008年9月匯編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學科教學設計集
2008年10月匯編課堂中的學生智能發展評價手冊
最終成果:
2008年10月完成研究報告
2008年11月匯編研究論文集
2008年12編著《多元智能課堂教學案例解讀》
七、完成研究任務的可行性分析
1、學校水平:2004年4月被命名為徐州市實驗小學,榮獲徐州市模范學校稱號。江蘇省教育學會、徐州市陶研會單位會員,徐州市學陶師陶活動先進集體、江蘇省陶行知實驗學校、江蘇省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先進集體。
2、研究基礎:“十五”期間,學校完成了四項課題(其中市規劃課題兩項,市教育學會課題一項,省陶研會課題一項)的研究任務,市規劃課題均在優秀階段成果評選中獲獎(市一等獎、三等獎各一項),積累了一定的課題研究經驗,同時造就了一支特別愛學習、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的科研骨干隊伍。
3、人員素質:本組成員都是從事一線教學工作六年以上的學科骨干教師,來自語、數、英、音、體、美等學科,都具有大專以上學歷,全部獲得過縣級以上優質課競賽獎,80%教師有過論文市級以上獲獎或縣級以上發表的經歷。他們善于學習,勤于調查,樂于實踐,所有人員均主持或參與過省市級教育科研課題的研究。
4、理論積淀:結合“閱讀經典,豐富人生”讀書活動,我校教師對多元智能理論的學習起步較早,已購買了近500元的相關書籍,開設過專題講座,并且組織人員進行了研討交流活動。
5、經費保障:學校有教育科研專項經費,除去外出培訓、教學研討、購買書籍等的開支,以往僅用于課題研究的費用每學期均不少于1500元。基于此,本課題的研究經費完全可以得到落實。
6、管理到位:科研是一把手工程,下設教科室。作為學校主課題,教科室具體負責為本課題把脈,日常布置、督促、檢查本課題的研究工作,并會有計劃地適時與市縣教育科研部門領導專家交流、匯報,保障本課題朝著科學、有序、健康的方向發展。
八、本課題已啟動工作
1、購買了與本課題研究相關的書籍,組織全員通識培訓。
2、形成穩定的教育科研沙龍制度。一月一次,安排在每月最后一周的周四。
3、開通徐州教育信息網課題管理博客,該課題博客列為十大熱門博客之一。
4、建設了學校網站,友情鏈接k12、教育在線等知名網站。
5、定位于為校長行政決策服務,審視學校辦學理念,重新修訂教風與學風。
教風:尊重差異,正心啟智。 學風:張揚個性,多元發展。
6、改常規聽課為調研式聽課,診斷課堂。
7、正在商討書綱,力爭月底上報市教科所。
8、計劃10月份赴張家港參加省教育學會、省心理學會聯合舉辦的“多元智能研討會”。
9、已有多篇論文參與評獎或投稿。
【暨南大學開題報告】相關文章:
開題報告-開題報告12-15
開題報告評語06-20
運動開題報告01-26
開題報告樣本02-15
開題報告記載02-20
英語開題報告11-14
認識開題報告01-30
開題報告感想02-02
護理開題報告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