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古詩清明反思
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在清明節期間為幼兒設計一系列的相關活動,讓大班幼兒在活動中了解傳統節日的由來。現在小編為你分享關于大班古詩清明的反思,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大班古詩清明反思
讓教學過程中的"意外"收到意外的效果
一堂完美的教學課需要教師做大量的準備工作,充分的教學設計是其重要的一個環節,教師要根據幼兒的認知規律和學習特點精心設計,但是教學過程中突發的意外事件是教師無法預知的,處理好突發的意外情況旺旺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做了20年的小學教師,由于工作需要,20xx年秋我被安排到幼兒園教大班,突然的轉變讓我一時間不太適應,我有著剛參加工作時的感覺:好奇、刺激、迷惘還有一點忐忑。我通過一段時間的揣摩、探索,了解掌握了幼兒們的心智特點、行為習慣及語言接受速度,摸索出一些適合幼兒教育的規律與方法。在本次教育局組織的幼兒教育科教學督導活動中,被我校推薦成為作課教師,使我有幸得到幼兒教育專家們的提攜、斧正。在此訴諸筆端,愿與同行共享:
一、莫明奇妙地"被講過"
在導入環節,一切盡在掌握:我從幼兒已有的知識經驗入手,先帶領幼兒回顧春節里那些有趣的事兒,激發起了幼兒的`興趣:這一環節目的是為了增加幼兒話語表現機會和提高幼兒講話的能力。小朋友們活動得很踴躍,在他們表達了自己感興趣的事兒之后,我進行課程導入:春節是我們中國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有很多的風俗習慣,再過幾天,我們又要迎來一個中國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小朋友們你們知道是什么節日嗎?這是所有小朋友都靜靜地等待我說出答案。我告訴他們是清明節,利用這個機會我達成了我制定的情感目標:讓幼兒了解清明節使人們追思故去的那些親人的節日,潛移默化的對幼兒普及國學知識和弘揚傳統美德的教育。但是當我說出課題時,小朋友就開始齊聲誦讀,當時我有些發懵,這是一節新授課并且有教育局領導在聽課,但是多年的教學經驗形成的教學機智讓我迅速化險為夷,并未呈現窘態影響教學。
下課后校長和我說"昨天你不在時,我給他們講過了!"
講過了---講過了---我汗!不過轉念一想:作教師必然會有意想不到的事兒隨時會發生!處理好意外事件,能夠化腐朽為神奇,不然怎么說教學是一門藝術呢?這節"被講過的課"經過教育局領導和幼兒專家點評后我有如下心得:
1、導入階段可以更加精彩 可以利用網絡資源中的音頻視頻材料,展現形象具體的清明追思情境,4周歲的幼兒理解問題是感性的、直觀的,一張清明追思的圖片勝過繪聲繪色的描述。
2、練習過程可以更加完美 幼兒的誦讀都是亢奮的、激昂的,更何況有聽課的老師在場。這種激昂的語調不適合《清明》這首詩的意境,若結合著相應背景音樂可以達到較為理想效果;個別幼兒存在著"假會"現象,若能夠按照幼兒教育專家提出的詩歌接龍游戲則可克服。
二、處理突發狀況反思
在講課過程中,當講到清明有一些習俗:比如焚燒紙錢、敬獻鮮花、掃墓時,一個幼兒舉手發言:"我還和我爸爸一起給我爺爺燒紙來著……"說著就有些哽咽,這是一個絕佳的教育機會,我及時的因勢利導并得到了領導和專家的首肯。在這一點處理上我認識到今后更應多從幼兒認知、理解的角度進行教學設計,讓每一節課都與幼兒產生共鳴,形成更強的教育合力。
三、對于學生極強表現欲的處理
每個幼兒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本堂課有一名幼兒早誦讀過程中總是比其他幼兒語速快,我撫摸著他的頭說:"XXX咱們慢一點和其他同學讀齊好么?"果然收到了預期的效果,這說明教師的眼神、語氣、肢體接觸,在達成教育目標過程中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每個幼兒,都是一個有生命的個體,最初都有自信心。而通過一段或較長的學習過程,有些幼兒就失去了自信心,究其原因,或者由于自我理想通過努力沒能實現,或者由于他人期望而努力后沒能令他人滿意。學生一旦失去自信心,就不會再努力,從而距離理想目標就更加遙遠。我今后努力讓"羅森塔爾效應"發揮作用,讓每個學生都能感覺到他被老師重視,老師對他都很期待。
【擴展閱讀】
幼兒園大班語言活動《古詩“清明”》教案
設計意圖:
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在清明節期間為幼兒設計一系列的相關活動,讓幼兒在活動中了解傳統節日的由來。
活動目標:
1.通過欣賞古詩、觀察圖片,初步了解古詩大意。
2.能正確熟讀古詩。
3.了解清明節的風俗習慣,感受清明節人們掃墓的心情。
活動準備:
1.古詩教學的自制PPT。
2.幼兒前期經驗準備:了解清明節的風俗習慣。
活動過程:
一、入場:聽《琵琶語》學古人漫步進場,感受古曲的氣氛。
二、了解清明節的風俗。
1.請你們回憶一下,清明節你和家人都做了些什么事情?
2.播放“清明介紹PPT”,教師做相應的小結。
3.小朋友說了很多清明節做的事,我們看看其他人會做些什么呢?
教師:清明節這天,路上來來往往的人們帶著悲傷的表情,手捧著鮮花去祭拜去世的親人……所以,清明節要去掃墓,是對已經去世的人的尊敬與懷念,也因此在清明前后,人們的心情都比較難過和悲傷。
三、學習古詩,初步了解古詩大意。
1.完整欣賞古詩兩遍。
2.看背景圖,初步了解古詩大意,幼兒看圖自由回答。
3.句卡配對,進一步了解古詩大意。
(1)出示圖卡,引導幼兒發現詩句與畫面的匹配關系
(2)觀察圖片,幼兒為詩句匹配圖片。
四、朗誦古詩
1.幼兒整體誦讀。
2.記憶大考驗兩遍。
3.幼兒跟讀兩遍。
4.表演讀。
5.古詩接龍。
五、認字活動:學習“明”字并講述“明”的字源故事。
“明”在甲骨文中是由一個日和一個月組成,表示日月照耀、明亮的意思,也解釋為帶來光明。金文和小篆的名字是由月和一個窗形的結構組成,意思是月光照進窗內,表示光亮之意。現在的明字則確定為日月之明了,一般用為光亮之義。
六、結束活動:欣賞歌曲《清明》。
七、活動延伸:學習歌曲《清明》。
【大班古詩清明反思】相關文章:
古詩《清明》教學反思03-30
清明古詩教學反思08-18
清明的古詩02-23
清明古詩02-23
清明 古詩02-23
清明的古詩05-12
清明的經典古詩08-30
幼兒園大班清明古詩欣賞教案02-24
《清明》古詩賞析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