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的古詩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聽說過或者使用過一些比較經典的古詩吧,古詩泛指中國古代詩歌。究竟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十一月”的古詩,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十一月”的古詩1
1、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八月十五夜月》 (唐 杜甫)
2、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辛棄疾
3、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 李白
4、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王維
5、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霜月》 (李商隱)
6、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 李白
7、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王維
8、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王維
9、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李白《月下獨酌》
10、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
11、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 李煜
12、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李白〈〈古朗月行〉〉
13、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李商隱
14、星臨萬戶動,月傍九霄多。 杜甫
15、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16、一彈流水一彈月,半入江風半入云。 對聯
17、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18、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王維〈〈鳥鳴澗〉〉
19、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 盧綸
20、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李白
21、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 李白
“十一月”的古詩2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風卷江湖雨暗村,四山聲作海濤翻。
溪柴火軟蠻氈暖,我與貍奴不出門。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鑒賞四
此詩作于宋光宗紹熙三年(公元1192年),時年詩人67歲,閑居在故鄉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原詩共兩首,此處所選的是其中的第二首。與詩人其他的老年詩相比,這首詩在寫法上別具一格。其主要特色在于以夢境抒發情懷。寫到夢境的詩詞,在陸游之前已有不少佳作。李白的詩《夢游天姥吟留別》,描繪的是光怪陸離、異彩紛呈的夢;杜甫的詩《夢李白二首》,摹寫的是滲透了詩人與李白形離神合、肝膽相照友誼的夢;蘇軾的詞《江城子》,記敘的是詩人悼念亡妻、寄托哀思的夢。而陸游詩中的夢,大都是愛國之夢。在陸游的《劍南詩稿》中有近百首記夢的詩。清代趙翼《甌北詩話》卷六曾評陸游詩道:"即如記夢詩,核計全集,共九十九首。人生安得有如許夢!此必有詩無題,遂托之于夢耳。"此評語認為陸游的詩記夢并非全是寫真夢,有的屬于托夢詠懷。這是頗有見地的。事實上,陸游的詩記夢,有的是寫真夢,而更多的還是托夢詠懷,當然,也不排除二者兼而有之。這首《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似可視為既寫真夢又托夢詠懷之作。
此詩前三句,寫夢因。"僵臥":躺著不動。"孤村":一作荒村。"輪臺":漢代西域地名,即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輪臺縣;詩中泛指邊防重鎮。個中包含三個層次。一是夢境產生的前提:"僵臥"、"夜闌"。俗話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詩人白日憂國憂民,才會在夜闌臥床睡眠中"有所夢",而倘若不是"僵臥",不是"夜闌",就不可能有夢的出現。故"僵臥"與"夜闌"是夢境產生的前提。二是夢境產生的主觀因素:"尚思為國戍輪臺。"如果詩人沒有為國戍邊的情懷,就不可能有"鐵馬冰河入夢來"。三是夢境產生的'外界條件:"風吹雨。"可以說,正是有了"風吹雨"這一外界條件,詩人才在似睡非睡、模模糊糊之中生出"鐵馬冰河"的夢境來。
最后一句,寫夢境。與詩人那些通篇記夢的詩作有別,此詩寫夢境也獨樹一幟。全詩由夢因引出"鐵馬冰河"的夢境之后便戛然而止,給人留下更多聯想、想象的空間。人們盡可以據此夢境展開豐富的想象,具體想象詩人當年是如何身披鐵甲,手持兵器,騎那披著鐵甲的戰馬馳騁沙場、英勇殺敵,作此詩時他又是如何夢繞神牽"九州同"的。
可見,思想性與藝術性較為完美的統一,使得此詩成為陸游的代表作之一,也成為中國古代包括老年詩在內的所有詩歌的代表作之一。
“十一月”的古詩3
僵臥孤村不自哀,
尚思為國戍輪臺。
夜闌臥聽風吹雨,
鐵馬冰河入夢來。
注釋
(1) 僵臥:靜臥。僵:僵硬,僵直。
(2) 孤村:孤寂荒涼的村莊。
(3)不自哀:不為自己而感到悲傷,不為自己哀傷。
(4)尚:副詞,還,仍然;表示事情的繼續或殘存狀態。
(5) 思:想著,想到。
(6)為:介詞,為,為了;表示動作行為的目的。
(7) 戍輪臺:在新疆一帶防守。戍(shù),守衛。輪臺:現在的新疆輪臺縣,漢代曾在這里駐兵屯守。 這里泛指北方的邊防據點。
(8) 夜闌:夜將盡。闌(lán):殘盡。
(9) 臥聽:躺著聽。
(10) 風吹雨:風雨交加,和題目中“風雨大作”相呼應;當時南宋王朝處于風雨飄搖之中,“風吹雨”也是時局寫照,故詩人直到深夜尚難成眠。
(11) 鐵馬:披著鐵甲的戰馬。
(12) 冰河:冰封的河流,指北方地區的河流。
譯文
我僵直地躺在孤寂荒涼的鄉村里,沒有為自己的處境而感到悲哀,心中還想著替國家防衛邊疆。
夜將盡了,我躺在床上傾聽那風雨的聲音,披著鐵甲的戰馬馳過冰河征戰疆場的情景又進入我的夢境。
創作背景
陸游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罷官后,閑居家鄉山陰農村。此詩作于南宋光宗紹熙三年(1192)十一月四日。當時詩人已經68歲,雖然年邁,但愛國情懷絲毫未減,日夜思念報效祖國。詩人收復國土的強烈愿望,在現實中當然已不可能實現,于是,在一個“風雨大作”的夜里,觸景生情,由情生思,在夢中實現了自己金戈鐵馬馳騁中原的愿望。感情深沉悲壯,凝聚了詩人所有的愛國主義激情。原題有兩首詩,這是其中的第二首。
鑒賞
這首詩以“癡情化夢”的手法,深沉地表達了作者收復國土、報效祖國的壯志和那種“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精神,向讀者展示了詩人的一片赤膽忠心。
詩的開頭兩句,意思緊密相聯:“僵臥孤村不自哀”述訪了作者的現實處境和精神狀態,“尚思為國戍輪臺”是對“不自哀”這種精神狀態的解釋,前后照應,形成對比。“僵、臥、孤、村”四字寫出了作者此時凄涼的境遇。“僵”字寫年邁,寫肌骨衰老,“臥”字寫多病,寫常在床蓐(rù,草墊子):“孤”字寫生活孤苦,不僅居處偏僻,而且思想苦悶,沒有知音;“村”寫詩人貧困村居,過著荒村野老的凄苦生活。四字寫出了作者罷官回鄉后處境寂寞、窘迫、冷落的生活現狀。籠罩著一種悲哀的氣氛,讓人十分同情。但接下去“不自哀”三字情緒急轉,又現出一種樂觀豪放之氣。詩人對自己的處境并不感到悲哀,貧病凄涼對他來說沒有什么值得悲哀之處;詩人自己尚且“不自哀”,當然也不需要別人的同情。他需要什么呢?他需要理解,理解他終生不渝的統一之志,理解他為這個壯志奮斗的一生,理解他的滿腔熱血、一顆忠心,就是“尚思為國戍輪臺”的精神狀態。這兩句詩是詩人靈魂和人格的最好說明山河破碎,國難當頭,自有“肉食者謀之”,詩人何必多此一舉呢?另外,詩人不正是因為“喜論恢復”、熱心抗敵才屢屢受打擊,最后罷官閑居的嗎?作為一個年近七旬的老人,他一生問心無愧,對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盡到了自己的責任,而今后國運如何他可以毫不負責。其次,雖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詩人作為年邁多病的老人也已不能承擔報國殺敵的義務了。作為一個既無責任也無義務的七旬老人仍有“為國戍輪臺”的壯志,這就不能不讓人肅然起敬慷慨扼腕。相比之下,那些屈辱投降的達官貴人和茍且偷生的人,他們承擔著責任和義務卻無心復國,不就十分渺小和可鄙了嗎!
“夜闌臥聽風吹雨”緊承上文。因“思”而夜闌不能成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風吹雨打聲,由自然界的風雨又想到國家的風雨飄搖,由國家的風雨飄搖自然又會聯想到戰爭的風云、壯年的軍旅生活……這樣聽著、想著,輾轉反側,終于幻化出一幅特殊的夢境:“鐵馬冰河”。
俗語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鐵馬冰河入夢來”正是詩人日夜所思的結果,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詩人的英雄氣概。這也是一代志士仁人的心聲,是南宋時代的民族正氣。岳飛有“駕長車踏破賀蘭山闕”的詞句;辛棄疾有“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豪情;張元干有“夢繞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同樣魂牽夢縈的語言。……這些不朽的精神構成了我們中華民族的“民族魂”
“十一月”的古詩4
農歷十一月,為“冬月” ,又稱辜月、暢月、后十月、仲冬。一年十二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的話,又稱“子月”稱“建子”。
《冬月長安雨中見終南雪》
唐代:賈島
秋節新已盡,雨疏露山雪。
西峰稍覺明,殘滴猶未絕。
氣侵瀑布水,凍著白云穴。
今朝灞浐雁,何夕瀟湘月。
想彼石房人,對雪扉不閉。
《黃魯直示千葉黃梅余因憶蜀中冬月山行江上聞》
宋代:范祖禹
江上清香隔水聞,林間不見雪紛紛。
春寒忽憶登山屐,歸夢猶尋谷口云。
《沁園春 仲冬初四夜,小園梅始著花,雪月交映,效稼軒體》
清代:樊增祥
晴雪在檐,寒梅始花,新月媚之。
把雪為艷友,梅為香友,月為清友,伴我娛嬉。
雪謂梅花,白雖遜我,疏影暗香還妒伊。
嫦娥笑,且莫爭春色,自畫修眉。
待儂三五圓時。向明鏡臺前滿意窺。
更梁園雪里,招回玉兔,樓東劫后,喚起梅妃。
綽約瑤華,伶俜縞袂,姊不主張將待誰。
梅和雪,愿同依月府,長奉清輝。
【“十一月”的古詩】相關文章:
十一月的唯美文案10-30
十一月的優美文案10-30
關于十一月的優美文案10-25
十一月情人節空間留言07-27
給對象的十一月情人節文藝留言01-26
十一月朋友圈優美文案10-24
十一月朋友圈唯美文案10-30
十一月教師工作總結5篇07-28
古詩中的成語09-13
有關春天的古詩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