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六年級上冊古詩詞教案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觸過一些經典的古詩吧,古詩的格律限制較少。古詩的類型多樣,你所見過的古詩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六年級上冊古詩詞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六年級上冊古詩詞教案1
活動目標:
1、了解梅花的特點,能有感情地朗誦古詩。
2、通過手指點畫進一步了解梅花的基本形態。
3、感受古詩所表現的意境美,體會梅花不畏酷寒、凌霜傲雪的品格。
活動準備:
1、古詩《梅花》掛圖1幅、課件、語言CD。
2、古箏《漁舟唱晚》音樂。
3.顏料、彩紙
活動過程:
一、以談話形式引出活動內容。
請幼兒猜一猜:在冬天里,大部分花受不了寒冷的襲擊都凋零了,可有一種花卻不怕嚴寒,傲然挺立在風雪之中,這是什么花?
二、欣賞梅花圖片,了解梅花。
1、出示梅花圖片,請幼兒觀察和欣賞。
2、啟發幼兒用“梅花”說一句話。
3、小結:冬天是梅花盛開的時候,梅花有很多枝干,沒有葉子,有白色的、黃色的、粉色的,還有紅色的,散發出淡淡的香味。
三、引導幼兒想象畫面,初步感知古詩的意境。
1、欣賞教師配樂朗誦,啟發幼兒在腦海中想象出古詩中所描繪的畫面。
2、跟隨課件輕聲朗誦,讀準字音,想象畫面。
3、引導幼兒說說:你想到了什么畫面?這首詩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4、設計提問:“凌寒獨自開”是什么意思?從這句話里,你感到梅花是一種怎樣的花?在這首詩里、嚴寒中盛開的梅花是什么顏色的?它有沒有香味呢?你是從哪一句知道的?培養幼兒不畏嚴寒、凌霜傲雪的品質。
四、啟發幼兒在音樂的伴奏下,邊朗誦古詩邊根據古詩情境進行手指點畫。
1、幼兒操作、教師巡視。
2、欣賞幼兒作品,結束活動。
活動反思:
活動開始,通過談話,引起了幼兒對梅花的興趣。在欣賞梅花的`圖片及課件中,了解了梅花的特點:顏色、形狀還有花瓣的數量等。多數幼兒對古詩的內容非常熟悉,所以在教師引導下,大多數幼兒朗誦的較熟練,并且還能夠用“梅花”說出一句完整的話。
通過朗誦,使幼兒感受到了古詩的意境美,體會到了梅花不畏酷寒、不屈不撓的品格。
為了讓幼兒進一步了解梅花的基本特征,在結束環節讓幼兒嘗試手指點畫,不僅增加幼兒對梅花的印象,還會使動手能力得到提高。
六年級上冊古詩詞教案2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邊讀邊看插圖和注釋,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古詩所描繪的景物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3、會認“畔、御、侯”等3個字,會寫“畔、鶯、啼、御、暮、侯、隔”等7個字。
教學重點:
邊讀邊看插圖和注釋,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古詩所描繪的景物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古詩所描繪的景物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寒食》《泊船瓜州》。
2、邊讀邊看插圖和注釋,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古詩所描繪的景物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3、能正確書寫生字新詞。
教學重點:
邊讀邊看插圖和注釋,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古詩所描繪的`景物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邊讀邊看插圖和注釋,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古詩所描繪的景物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解題
寒食是古代一個傳統節日,清明前的一兩天,古人從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飯,所以叫寒食,我們一起來看看當年寒食節時的長安城什么樣?
二、學習《寒食》一詩
1、自讀,讀準字音
2、指導學習第一句
出示:春城天處不飛花
(1)把詩句劃分成詞語
春城/天處/不/飛花
(2)想想每個詞的意思,不會的怎么辦?(、看注釋)
(3)把詞語連成句子,說說這句話的意思.
3、照樣子自學后三句
4、檢查出示(斜……御柳……漢宮……)
5、指導朗讀
(1)想象一下,春天滿城飄柳絮什么樣?
(2)舉國上下都在過寒食節而皇宮又在干什么呢?如果你是長安的百姓看到這些你會有什么感受?
6、有感情地朗讀。
三、學習《泊船瓜州》
1、回顧上首詩的學習方法。
2、分小組學習
3、匯報交流
4、指導朗讀
出示課件:在這樣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你獨自一人在外漂泊,心里會怎樣想?(回家)帶著這樣的思鄉之情再讀。
5、背誦
六年級上冊古詩詞教案3
古詩《烏衣巷》
教學目標:
1、帶著感情和詩意認讀古詩,并準確背誦古詩。
2、引導幼兒初步了解古詩的創作背景,感悟作者創作時的凄涼心情。
3、引導幼兒感悟詩意,培養幼兒的理解能力與表達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1、認讀古詩,并準確背誦古詩。
2、引導幼兒感悟詩意,培養幼兒的理解能力與表達能力。
教學方法與手段
情景教學法、互動交流法
教學準備
語言表達書、PPT課件
一、常規部分:
1、兒歌律動《祖國祖國我們愛你》;
2、師生問好
二、導入部分:
小朋友們,我們學過很多描寫春天的.詩,誰能說一說?
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描寫春天的詩,看看它是怎樣來展現春天的。(出示PPT課件)
三、新授部分:
1、請幼兒翻開課本第7頁,你從圖片中看到了些什么?
2、師泛讀《烏衣巷》(請幼兒注意聽老師泛讀的語氣及詩句如何停頓)。
3、師講解古詩的創作背景,出示朱雀橋繁榮和凄涼景象圖片的對比。
提問:你覺得朱雀橋繁華時,可能是什么樣子的?凄涼時,又是什么樣子的?
4、分句教讀古詩。
5、師根據詩句,講解古詩全文大意,請幼兒用自己的話來說一說詩意。
6、古詩游戲:“填一填”。
7、引導幼兒帶著感情和詩意齊讀古詩。
8、分形式朗讀古詩。
9、幼兒準確背誦古詩。
四、課堂小結:我們今天學的《烏衣巷》,
是一首懷古詩。全詩通過對
眼前荒涼景物的描寫,暗示
了烏衣巷舊日繁榮的景象,
抒發了詩人懷舊的感慨,讀
起來感慨萬千,回味無窮。
作業設計
回家把古詩《烏衣巷》背給爸爸媽媽聽。
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幼兒逐句理解古詩的意思,體會古詩的意境,知道是在什么樣的環境和情景下,作者創作了這首詩,并能夠用自己的話完整地講述詩意。課堂中用各種形式帶領幼兒認讀古詩,在認讀古詩和背誦古詩時,重在引導幼兒在讀和背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讀出古詩的韻味,結合詩意和作者創作古詩時的凄涼心情來讀。
六年級上冊古詩詞教案4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課,導入新課。
1.指名朗讀古詩,讀出節奏和情感。
2.分析《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中景物的特點。
二、學習《西江月o夜行黃沙道中》
1.品讀上闋。
出示: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1)此時詩人看到了、聽到了、聞到了什么呢?學生結合詞的意思來分析。
A:看到的:明月、別枝、驚鵲、鳴蟬、稻子
B:聞到的:稻花香體會豐收的景象。
C:聽到的:蟬鳴、鵲啼、蛙聲、說豐年
同學們,詞中說伴隨著清風吹拂,傳來陣陣稻花香和哇鳴聲,仿佛是青蛙們在爭說豐年,那青蛙們會說些什么呢?請同學們發揮想象,說一說,談一談。
(2)同桌試著演演說說。
(3)小結:同學們演得真是太好了,說得真是太好了!這兒的“說”字,是青蛙在說嗎?那是誰在說?(青蛙、農人、作者自己,都可以,重在體會作者那一刻的喜悅之情)對呀,作者聞著飄于黃沙嶺的稻花香,多么盼望有一個豐收年呀!
(4)讀完上闋,你的腦海里呈現出怎樣的一幅畫面呢?先想一想,然后根據詞的畫面說一說。
月光十分明亮,把沉睡的鵲兒都驚醒了,撲棱棱地離開枝頭,飛起來了,引起樹枝搖曳,半夜里,清風徐徐地吹來,讓人感到真涼爽、舒服,風兒還送來一聲聲蟬的'鳴叫,似乎在唱歌呢!田野里,稻花開了,一陣陣清香撲鼻而來,讓人感到神清氣爽。詞人辛棄疾走在鄉間的小路上,一路上碰到許多納涼的老農,都在說著“今年真是一個豐收年”,池塘里,傳來一片青蛙的叫聲,似乎也在爭說豐年。
(5)齊讀詞,讀出意境,讀出畫面的美。
2.品讀下闋。
過渡:這么充滿詩情畫意的月夜,真讓人走進了畫卷一般,詞人走著走著,天氣突然發生了變化,接下來又是一幅怎樣的情景呢?自讀下闋,在腦海中勾勒畫面,也可以和同伴交流感受,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相互討論。
(1)出示: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2)學生交流畫面,相機指導朗讀。
詞人完全沉浸在展望豐收的巨大喜悅之中,渾然不覺天氣的悄然變化,他猛一抬頭,看到了----“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此刻他的心情怎樣?(很著急)
引讀----“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3)提出質疑:詞人疾步向前走,想找個避雨的地方,過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邊,詞人為什么找不到了呢?
生:道路非常的彎曲、林木茂盛。
生:更是因為詞人沉浸在“稻花香里說豐人,聽取哇聲一片”的愉悅心境之中。
(4)總結下闋,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表達了詩人陶醉于黃沙道中的喜愛之情,更為農民豐收流露出欣喜之情。
(5)朗讀整首詞,并背誦。
三、比較《宿建德江》和《西江月o夜行黃沙道中》
1.相同點:都寫了月亮,都借月抒發感情。
2.不同點:抒發的感情不同,《宿建德江》借月亮抒發詩人旅途寂寞、孤獨之情,《《西江月o夜行黃沙道中》抒發了詩人陶醉于黃沙道的美景之中,并流露出喜愛與興奮之情。
四、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三首古詩。
2.默寫《西江月o夜行黃沙道中》。
板書設計
3.古詩三首
宿建德江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西江月o夜行黃沙道中
教學反思:
1.朱熹說過:“教人不見意趣,必不樂學。”教者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去感受和體驗詞的優美意境,體會詩詞的心境。同時教者還要通過美麗的畫面和音樂,創設出其樂融融的學習情境,讓學生走進情境,走進詩詞的畫面美,并在誦讀中感悟情感,體會古詩的節奏美、情感美。這樣的教學,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情趣,也豐富了文本的內容。
2. 詩詞的教學重在想象、品讀、悟情。在學生自主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交流自己的想象,在關鍵處給予巧妙引導,這樣便能充分把握詞的基本內容。其次還要通過品讀悟情,媒體煽情,把學生帶入如詩如畫的美好意境之中,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感其情,并與詩詞產生共鳴。
六年級上冊古詩詞教案5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認識本課生字,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詞,背誦古詩詞。
2.讀懂詞句的意思,理解古詩詞的內容,體會古詩詞所蘊藏的情感,感受“詩眼”在古詩詞中的作用。
過程與方法:
根據課文插圖想象詩人看到或想到的畫面,體會詩歌所蘊藏的情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想象詩人所描寫的景色,體會詩人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邊讀邊想象畫面,品詞賞句,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感情。
【課時安排】3課時
第一課時宿建德江
【教學過程】
一、閱讀古詩詞,揭示課題。
1.同學們,你們喜歡古詩詞嗎想必大家平時一定積累了不少古詩,誰來背一首古詩詞給大家聽聽呢一段優美的音樂配合著同學們的誦讀讓我們感受到古樸的美。今天,我們來學習第3課“古詩詞三首”(板書題目),現在學習第一首詩,讓我們通過學習再次感受古詩的美好意境吧!(板書:宿建德江)我們一起讀一讀。
2.解題:宿是住宿、留宿的意思。誰留宿在建德江這首古詩是孟浩然仕途受挫后,南下經過建德江時寫下的。
設計意圖:
由背誦積累的古詩詞導入,既復習舊知,也激發了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
二、自讀古詩,初步感知。
1.把這首詩多讀幾遍,要按自己的節奏和速度讀,把生字讀準,讀通詩句。
2.檢查學生的自讀情況。
指名讀詩,讀準生字,強調字音,注意節奏。
3.大家齊讀
設計意圖:
多層次地朗讀,有助于學生初步理解古詩大意。
三、再讀古詩,理解詩意。
1.學生根據注釋或字典釋義理解詩義。
2.字詞解釋。
結合注釋理解詩句的意思。
移舟:劃動小船。
泊:劃船靠岸。
煙渚(zhǔ):渚,水中間的小塊陸地。煙渚指江中霧氣籠罩的小沙洲。
愁:為思鄉而憂思不堪。
野曠:野,原野;曠,空闊遠大。
天低樹:幕低垂,好像和樹木相連。
3.小組討論說說詩義。
設計意圖:
理解了古詩的意思,才能更好地領悟作者的情感。
四、入境悟情,體驗升華。
1.自學提示。
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孟浩然,這是一首描寫秋江暮色的詩,作者把船停靠在江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學生匯報、教師點撥。
(1)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看到的景色。(夜幕降臨,江中小舟,煙霧迷蒙,孤身夜宿,身處異鄉,曠野無邊,天幕低垂,月與人親)
(2)作者的心情是怎樣的(孤獨、愁、凄涼)
3.讓我們帶著這種感覺再讀一讀,把這種感覺讀進詩的字里行間。(齊讀)
設計意圖:
用朗讀的方式與詩人對話、與文本對話,培養語感,體會詩情。
4.詩中哪個字眼最觸動你的心(愁)
5.體會作者的愁緒:
(1)作者的愁是什么(思鄉之愁)你是怎么知道的呢詩中的哪一個字可以看出來
預設:(客)客是指誰(詩人)詩人把自己說成是客,是因為此時他身處異鄉。
(2)同學們,你們還記得王維的那首詩嗎“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佳節思親我們都能夠理解,而此時是什么景物勾起了孟浩然的思鄉之情呢(日暮)
(3)日暮是日落黃昏、夕陽西下的時候,這個時候你在干什么呢(背著書包回家去)還有人在干什么呢想象一下,詩人此時正在干什么呢
(4)現在我們回到詩人所處的建德江,你又看到了什么(空曠的原野和江面上只有詩人一人),如果這時候你是詩人,你會想到什么呢
①(如果我能和家人在一起多好啊!)思念親人;
②(如果這時候有人陪我說說話就好了)感到寂寞;
③(如果這時候我在家鄉多好啊!)懷念家鄉。
(5)滿懷的愁緒向誰訴說呢(月亮)孤人對月是何等蒼涼、孤寂,讓我們帶著這種感受再讀古詩。
設計意圖:
抓住“愁”字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運用想象畫面的形式,體會詩人的處境,感悟詩情。
五、拓展延伸、情感朗讀。
1.聽了同學們的描述,此時的詩人雖置身于孤舟之上,思緒卻早已隨月飛遠。他想到了往日與親人朋友相聚的情景,那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呢
預設1:在一個寒冷的夜晚,詩人和朋友圍坐爐邊,把酒言歡。
預設2: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里,詩人和朋友在桃花林中吟詩作對,流連忘返。
預設3:在一個秋風送爽的日子里,詩人和家人相聚樹下,其樂融融。
2.故鄉的點點滴滴都是幸福的,絲絲縷縷都是甜蜜的,然而,這里卻只有——“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看不到熟悉的家鄉山水,聽不到親切的鄉里鄉音,這里只有——“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設計意圖:
情感朗讀,進一步體會作者借景抒情的寫法。
3.明月千里寄相思。在我國古代詩歌中用明月來寄托情感是很常見的,月亮已成了古人抒發情感的憑借。與月有關的古詩。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月夜憶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泊船瓜洲》。
設計意圖:
引領學生賞析與月亮有關的詩句,鼓勵學生多讀多積累,并由課內延伸到課外。
六、全詩回讀,情感共鳴。
這是孟浩然、李白、杜甫曾經守望過的月,也是我們的月,是古往今來唯一不變的月。學完這首古詩我們已然成了孟浩然的知己,我們可以體會到他在日暮時分“人在江中,心隨月去”的滿腔愁緒。
七、拓展閱讀。
孟浩然是著名的田園山水詩人,課下搜集孟浩然的詩,進一步了解孟浩然。
【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課時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感受古詩詞文化的魅力。
2.讀準字音,理解古詩詞句的意思。
3.品析詩句,并能借助閱讀來想象,感受六月的西湖在晴雨之時的奇特景象,體會詩人的情感和詩句的語言之美。
【教學過程】
一、聯系生活,談話導入。
1.提問:你們見過夏天的陣雨嗎誰來說說當時的情景
2.引入詩題:今天我們來學習宋代詩人蘇軾寫的一首古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看看他是怎樣寫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氣的。(板書并領讀課題,注意停頓)
3.讀了這個題目,你們知道了什么還有什么疑問
知道了“六月二十七日”是寫這首詩的時間,此時正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經常會有陣雨或雷雨出現,地點是望湖樓。
4.解疑:“醉書”,在似醉非醉的情況下寫的詩。
5.作者介紹:蘇軾,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
設計意圖:
談話式的導入,意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自由朗讀,理解詩意。
1.自由朗讀,讀準字音,提出疑問。
2.解疑:
翻墨——打翻的黑墨水
跳珠——跳動的珠子
3.學生嘗試理解詩句的意思。
(1)天空中的烏云,像潑翻了的黑墨水一樣散開,還沒有把整座山遮住。
(2)大雨點像跳動的珠子一樣,胡亂地往船上濺。
(3)忽然刮來一陣大風,把滿天烏云吹得無影無蹤。
(4)望湖樓下水的顏色和藍天的顏色一樣。
設計意圖:
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根據注釋自學交流,理解古詩的意思。
三、細讀品味,體會感情。
1.插圖。
學生自學并討論。
(1)古詩是怎樣寫出這些奇特景色的(品味古詩中精妙的字詞)
(2)同學們仔細觀看插圖,你看到了什么畫面用自己的'話說說晴雨時奇特的景色。
設計意圖:
讓學生自學,感受作者用詞的精妙。
2.教師點撥,學生匯報:
(1)黑云翻墨未遮山
①“翻”字讓你想到了哪些詞語(翻騰、翻滾、涌動……)你感受到烏云黑壓壓的迅猛來勢了嗎
②有感情地朗讀,讀出來勢洶洶的氣勢。
(2)白雨跳珠亂入船
①“亂”字讓你感受到了什么(雨急、雨大)急到什么程度亂到什么程度
②看到這個畫面,你會用哪些詞語來形容這樣的雨(傾盆大雨、狂風驟雨……)作者在詩中是怎么形容的(白雨跳珠)
③“跳”字說明了雨大而急以及作者對雨的喜愛之情。
(3)卷地風來忽吹散
①“忽”字讓你感受到了什么(雨來得快,下得大)體會出本句詩中狂風的急,可更深一層地感受到狂風過后,西湖景色帶給詩人的美。
②有感情地讀這一句。
(4)望湖樓下水如天
①這句詩給蘇軾帶來驚喜了嗎齊讀這一句,這時站在望湖樓上的“你”看到了怎樣的景色
(引導學生通過換位想象,描述雨后西湖碧水如天的景色,感受雨后西湖的美)
②此情此景怎能不讓人陶醉鐘愛西湖的大詩人蘇軾又一次醉了,這回他是醉在了西湖的美景中。
3.交流討論: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通過詩句看到的景色。
設計意圖:
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體會作者描寫的美麗景色。
四、回歸整體,背誦全詩。
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蘇軾禁不住提筆寫下了千古名篇……(生齊讀全詩)
醉于酒,醉于景,我們更醉于詩,大家都來當一回詩人……(生齊讀全詩)
最后讓我們帶著對這場雨的驚嘆和對雨后景色的陶醉,齊背全詩。
設計意圖:
引導背誦,在誦讀中感悟西湖在六月晴雨之時的奇特景象。
五、拓展“雨詩”,以讀現景。
1.課前我們背誦了許多描寫雨的優美詩篇,剛才又領略了這場急來驟去的西湖雨,老師這里還收集了幾句也是描寫雨的詩句,你們想看嗎
2.描寫急雨狂風的詩。
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許渾《咸陽城東樓》
風如拔山怒,雨如決河傾。
——陸游《大風雨中作》
雷聲千嶂落,雨色萬峰來。
——李攀龍《廣陽山道中》
你們喜歡這些詩句嗎請你們和老師一起大聲朗讀。
設計意圖:
這一環節的設計旨在引導學生養成積累同類古詩的習慣。
六、課堂小結。
中國詩文是蘊藏在無數中國人心中傳誦的經典,希望同學們今后都能傳承祖國經典文化,沐浴書聲,健康成長。
【板書設計】
第三課時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課時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這首宋詞,并背誦、默寫。
2.通過自己的豐富想象,感悟這首詞所描繪的意境。
3.感受詞中所表現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熱愛大自然、關心人民、企盼豐年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唐詩宋詞是傳統文學的精華,千百年來,廣為傳誦。今天這節課讓我們走進宋詞,領略它獨特的魅力。(板書課題)
2.介紹黃沙嶺及作者。黃沙即黃沙嶺,在今江西上饒的西面,那兒風景優美,農田水利條件好。作者是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曾因貶職在黃沙嶺閑居多年,因此對那一帶非常熟悉。
設計意圖:
談話導入,介紹作者的背景,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求知欲。
二、初讀課文,疏通字詞。
1.課文全文。
輕聲朗讀詞句,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檢查自讀情況。
(1)指名讀課文,正音。
(2)讀得真棒,要把這首詞讀好,我們要注意什么(停頓和重音)
3.自由讀。
4.齊讀。
設計意圖:
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在熟讀中感悟詞的意境。
三、再讀詩詞,理解詞句意思。
1.自讀要求。
默讀,自主理解詞句。
(1)用學過的方法理解。(如借助注釋、看圖、聯系前后句等)
(2)不懂的地方反復多讀幾次。
(3)有疑問或不懂的地方做標記。
2.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3.匯報。
設計意圖:
學生借助注釋理解詞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四、體會美景,寫作指導。
1.自學提示。
(1)詩中寫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點
(2)在一個夏天的晚上,詩人來到了黃沙嶺的一條小路上,他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聞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提示:展開豐富的想象,使用優美的詞句,結合詩人的動作、語言、心理等,把當時的畫面描繪出來。)
設計意圖:
把學習的自主權交給學生,并給予適當的方法指導。
2.學生先自主思考,然后小組討論。
3.學生匯報。
4.教師點撥。
(1)品讀上闋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①看到的:明月、別枝、驚鵲、鳴蟬、稻子。
聞到的:稻花香。
聽到的:蟬鳴、鵲啼、蛙聲。
②同學們,詞中說伴隨著清風吹拂,傳來陣陣稻花香和蛙鳴聲,仿佛是青蛙們在爭說豐年,它們在說些什么呢
同桌之間試著說說。(提示:豐收、老百姓的生活、多捉蟲子等。)
小結:同學們說得真是太好了!這兒的“說”字,是青蛙在說嗎那是誰在說(青蛙、農人、作者自己,都可以,重在體會作者的喜悅之情)
③感受到的:夏夜的清幽、靜謐。
④你的腦海里呈現出一幅怎樣的畫面
⑤釋義:皎潔的月光從樹枝間掠過,驚飛了枝頭喜鵲,清涼的晚風吹來,仿佛聽見了遠處的蟬叫聲。在稻花的香氣里,耳邊傳來一陣陣青蛙的叫聲,好像在討論,說今年是豐收的好年景。
設計意圖:
通過想象,感悟美景。
(2)品味下闋
過渡:在如此美好的夏夜,詞人的心情怎樣(興奮、愉悅、沉浸在豐收的喜悅之中)是啊!這么充滿詩情畫意的月夜,讓人感覺像是走進了畫卷一般,詞人走著走著,天氣突然發生了變化。
①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②學生交流畫面,教師指導朗讀。
詞人完全沉浸在展望豐收的巨大喜悅之中,渾然不覺天氣的悄然變化,他猛一抬頭,看到了“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此刻他的心情怎樣
體會詞人可能因為天黑、心急、樹茂而沒發現,而后路轉溪橋后忽然看見茅草屋的喜出望外之情。
陸游有一句詩,寫的也是這種峰回路轉的驚喜,你知道嗎(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想象作者在看到舊時茅店后的神態、動作、語言,感受作者的喜悅。
設計意圖:
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畫面,想象作者的心情、感受,體會作者的心理活動。加深學生的理解,幫助學生體會意境。
③釋義:天空烏云密布,星星閃爍,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往日的小茅草屋還在土地廟的樹林旁,道路轉過溪水的源頭,它便忽然出現在眼前。
(3)大家知道辛棄疾的號是什么嗎(稼軒)“稼”就是種植莊稼的意思,他一直很看重農事,關心農民憂樂,這首詞就很鮮明地體現了這一點。讓我們再來讀全詞,體會作者夜行黃沙道中時的眼中之景、心中之情,讀出詞獨有的韻味。
五、課堂小結。
1.這首詞為我們展示了兩個美好的畫面,讓我們一起來感受,愿這美好的意境永遠留在我們的記憶里。
2.師:《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描寫的既不是出奇的名山勝水,也不是引人注目的奇觀壯景,但是這首醉人的鄉間夜行曲卻讓我們得到了一種美的享受,喚起了我們對農村田野風光的熱愛,這源于詞人自然清新的語言、真摯樸實的情感、精湛的創作手法。我們學習古詩詞就是要從詩詞美妙的語言中領會作者細膩、真切的情感,學習他獨特的創作手法。
六年級上冊古詩詞教案6
【教學內容】
浙教版六年制小學語文第十二冊古詩三首的兩乎《題臨安邸》、《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教學理念】
1、語文課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其途徑之一就是整合,對三維目標的整合,對教學內容的整合,對教與學方式的整合,在整合中實現學生語文素養最大程度的提升。
2、語文課堂中,預設與生成應該實現最高程度的統一。預設不充分的課堂不可能是高效率的課堂,而沒有生成的課堂不可能是人性化的課堂。充分的預設能為生成提供寬廣的平臺與深厚的知識背景,即時的生成能為預設增添靈動的色彩和跳躍的節奏。
3、語文課堂應該成為傳承和宏揚民族優秀文化的舞臺。古詩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古詩本身又是一種獨特的民族文化。古詩教學應該引領學生最大限度地走進這種文化,潛心會文,虛心涵詠,熟讀精思,切己體察,使這種文化滋養學生心智成長。
【文本解讀】
這兩首古詩都是南宋詩人的作品,反映的是相同時代背景下的社會生活情況。但是兩首詩所反映的社會角度又是不一樣的。《題臨安邸》表現了南宋的統治者們在南逃至臨安后,依然窮奢極欲、置國恥家難于不顧而終日沉湎于酒色香風中的種種丑態,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原淪陷的原因及江南面臨的命運。《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表現了中原淪陷區的人民在侵略者鐵蹄下苦苦掙扎、空盼王師的情景,表達了詩人的`一腔憂憤與同情。若再聯想到南宋統治者的種種所作所為,則更令人憂其所憂、憤其所憤。這兩首詩正好是從一正一反兩個角度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種種特征。因此,如果將這兩首詩整合起來,互為表里,互相映襯,則必收事半功倍之效果。
【學習目標】
1、借助注釋,獨立學習,正確理解兩首詩的意思。
2、在兩首詩的對比學習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達方式。
3、在反復誦讀與想象中感受詩歌的意象,體會詩歌表達的感情,受到情緒的感染和心靈的震撼。
【教學策略】
對課文中的兩首古詩進行整合,構建“主題式”、“立體式”的詩歌教學框架。即以對南宋這一時代的整體觀照為核心,將文中的兩首詩組織納入這一個主題。再適量補充同時期的相關詩詞。建構起一個互相聯系、互相映襯、互相比照、互相延拓的立體課堂。
【教學過程】
一、交流資料,了解背景。
1、師:今天我們要學的兩首古詩,他們的作者所處的朝代都在南宋。你們對宋王朝有哪些了解?
2、是的,那是個非常復雜的時代。今天我們所學的兩首詩正是從不同側面反映那個時代的。相信同學們通過學習,會對歷史上曾經建都杭州的南宋王朝有更為全面的認識。
二、自學詩意,感受詩境。
1、了解詩題。
2、根據注釋,利用收集的資料,自學理解詩意。
四人小組交流。
3、集體交流。
(1)質疑,提出解釋不清或不順的詞、句。
(2)交流,說說這兩首詩的詩意。
(3)隨機引入,展開想象。
關于《題臨安邸》-----------“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當汴州。”
1、你知道汴州是一個怎樣的城市嗎?
2、課件展示《清明上河圖》
師:汴梁曾經是北宋的都城,是當時歷史上最發達、最繁榮的一個城市。北宋畫家張擇端的這幅全長5米多的《清明上河圖》,就生動地再現了一個都城的繁華與富裕:風景如畫、街道縱橫、店鋪林立、人來人往、富足安寧……但是這一切都不復存在了,從城門被金兵攻破的那一刻起,從北宋的最后兩個皇帝被俘成為階下囚起就不復存在了。山河破碎,城市蕭條,人民流離失所。汴州失守了,中原淪陷了,可是那些達官貴人又在杭州建起了自己的小朝廷,過上了暖風襲人、昏昏欲醉的日子。杭州山外青山樓外樓的今天,仿佛就是汴州繁華似錦的昨天:只是不知道汴州破碎蕭條的今天,會不會變成杭州的明天?
3、指名朗讀《題臨安邸》
4、“暖風熏得游人醉”,你能看到那游人中有哪些人嗎?你能看到他們在干些什么嗎?
學生想象說話。(游人——掌握國家命運的統治者們。想象他們窮奢極欲、沉迷酒色的無恥丑態)
5、自由練讀。指名讀。
關于《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抓住“遺民淚盡胡塵里”
1、什么是“胡塵”?
2、聽錄音,想象:金兵的鐵蹄踐踏在什么地方?
3、交流
4、誦讀
三、誦讀想象,體悟詩情。
1、充分地、飽含深情地朗讀兩首詩,想象:你在兩首詩中分別看到了些什么、聽到了些什么?
2、交流。
將兩首詩所勾勒的畫面相互交織起來,形成對比。教師隨機點撥,將情感引向深入。
(北方的壯麗山川陷落了——西湖邊還是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北方的老百姓在異族的欺壓下度日如年——西湖上的權貴們在歌與酒之間昏昏度日;北方老百姓盼望克復中原的部隊,望眼欲穿——南宋的統治者們終日尋歡作樂,早已將失地與那兒的老百姓一起忘到了九霄云外……)
①當你看到這些、聽到這些以后,你覺得“遺民”應該怎樣理解?是“遺留在淪陷區的人民嗎?(被南宋統治者們拋棄的人民)
②南宋王朝的當權貴族們在小小的臨安城中住了一年又一年,年年月月西湖上游船不斷、歌舞不絕;淪陷區的老百姓在侵略者的鐵騎之下苦苦掙扎了一年又一年,分分秒秒幾乎將眼淚流干。他們還掙扎著,是因為他們的心底還有一絲期盼,期盼有朝一日能望見南宋軍隊的旗幟在南邊遠遠的地平線上出現。
③補充陸游《示兒》。
過渡:他們哪里知道,自己早已被拋棄了,被那些終日沉醉在湖光山色、鶯歌燕舞中的游人們拋棄了。
④有感情的朗誦兩首詩。
四、拓展學習,激情練筆。
1、“直把杭州做汴州“,是啊,無論在汴州還是杭州,那些權貴們不都是日日飲酒、朝朝作樂嗎?汴州已經淪陷了,杭州的命運又會怎樣呢?那些昏昏度日的當朝統治者斷送了一個汴州,難道不會再斷送一個杭州嗎?
2、練筆。
面對終日尋歡作樂、醉生夢死的南宋權貴們,面對淪陷區苦苦掙扎、度日如年的老百姓,面對野心勃勃、對江南之地虎視眈眈的侵略者,以及面對這兩首詩的作者,你想對誰說些什么?
①自由選擇,自由練筆。
②交流。
3、強敵的入侵,面對淪陷的家園,面對人民的悲泣,一位位愛國志士站出來了,陸游就是其中一個;一個個民族英雄誕生了,岳飛就是南宋歷史上一位最著名的愛國將領、民族英雄。他的抗金事跡連同他的千古絕唱《滿江紅》,一同流芳百世,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人。
4、放歌曲《滿江紅》
【六年級上冊古詩詞教案】相關文章:
六年級語文上冊古詩詞(精選30首)08-23
古詩詞教案05-15
六年級下冊古詩詞誦讀教案06-15
小學古詩詞教案05-15
吟唱古詩詞音樂教案06-29
高中古詩詞教案01-20
古詩詞三首教案03-06
古詩詞教案 (15篇)06-20
高一上冊語文必背古詩詞11-28
八年級上冊語文古詩詞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