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鑒賞15篇(精華)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很多優秀的古詩吧,古詩是中國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又稱古體詩或古風。那什么樣的古詩才是經典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古詩詞鑒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古詩詞鑒賞1
《小至》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
刺繡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琯動浮灰。
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沖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鄉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
翻譯
天時人事,每天變化得很快,轉眼又到冬至了,過了冬至白日漸長,天氣日漸回暖,春天即將回來了。
刺繡女工因白晝變長而可多繡幾根五彩絲線,吹管的六律已飛動了葭灰。
堤岸好像等待臘月快點的過去,好讓柳樹舒展枝條,抽出新芽,山也要沖破寒氣,好讓梅花開放。
我雖然身處異鄉,但這里的景物與故鄉的沒有什么不同之處,因此,讓小兒斟上酒來,一飲而盡。
賞析
由于冬至特定的'節氣和自然環境,詩人墨客們都會感嘆時光與人生,感嘆歲末與寒冬,謳歌冬至節。詩圣杜甫《小至》詩中的“小至”,是指冬至日的第二天(一說前一天)。
《小至》寫冬至前后的時令變化,不僅用刺繡添線寫出了白晝增長,還用河邊柳樹即將泛綠,山上梅花沖寒欲放,生動地寫出了冬天里孕育著春天的景象。詩的末二句寫他由眼前景物喚起了對故鄉的回憶。雖然身處異鄉,但云物不殊,所以詩人教兒斟酒,舉杯痛飲。這舉動和詩中寫冬天里孕育著春天氣氛的基調是一致的,都反映出詩人難得的舒適心情。
全詩緊緊圍繞“小至”的時令,敘事、寫景、抒感,充滿著濃厚的生活情趣,切而不泛。開篇二句:“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是說冬至后白晝漸長,陽氣漸舒,冬至既到,春天也就不遠了。作者以詠嘆筆調點明“陽生春來”與冬至的詩題緊扣,作為總起。中間兩聯:“刺繡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管動飛灰。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沖寒欲放梅”,是分承:頷聯,直承首聯“冬至”的自然節令特征;頸聯,直承冬去春來的景物特征;最后是尾聯:“云物不殊鄉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它以抒情作結。
在這無可奈何的情景下,就讓兒子取酒來盡飲吧!“事”、“景”、“感”三者烘托,從中可自然地悟出詩人寫的只能是“小至”時令,而斷非其他什么節候,這正是詩人感受敏銳,立意高遠,選材典型,熱愛生活的不俗體現,正是:“莫思身外無窮事,且盡生前有限杯”了。
杜甫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古詩詞鑒賞2
宋代張镃《寒食》
地僻人稀到,檐虛燕未過。
清愁詩酒少,寒食雨風多。
名字因農具,襟懷屬釣蓑。
莫驚時節換,安分看如何。
譯文/注釋
譯文
即使冷冷清清開著幾扇柴門的村落里,也還是要插幾根楊柳枝條,標志出每年的節令。寒食的傳統雖然沒有傳到遙遠的廣東,但清明上墳奠祭祖先的禮儀還是和中原一樣。時至今日,漢唐兩代的'王陵巨冢,已經沒有人前去祭祀;而山邊溪間的小路上仍生長著許多梨花。世代更替,非人力所能左右,不如喝上他一杯醉臥在青苔上,莫管關城門的號角聲是否響起來。
注釋
1、寒食:節令名,清明前一天(一說清明前兩天)。相傳起于晉文公悼念介之推事,以介子推抱木焚死,就定于是日禁火寒食。
2、龐老家:指龐德公一家。龐德公,東漢襄陽人,隱居在峴山種田。荊州刺史劉表幾次邀他出來做官,他拒絕了,帶領全家到鹿門山中采藥。后來另一個隱士司馬徽來看他,正碰上他上墳掃墓歸來。此泛指一般平民百姓全家上墳事。
古詩詞鑒賞3
攜扙來追柳外涼,畫橋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參差起,風定池蓮自在香。
譯文翻譯
攜杖出門去尋找納涼圣地,畫橋南畔,綠樹成蔭,坐靠在胡床之上愜意非常。
寂寂明月夜,參差的笛聲響起在耳邊縈繞不覺,晚風初定,池中蓮花盛開,幽香散溢,泌人心脾。
注釋解釋
倚胡床:坐靠胡床。倚:坐靠。
詩文賞析
這句連用“攜”、“來”、“追”三個動詞,把詩人攜杖出戶后的動作,分出層次加以表現。其中“追”字更是曲折、含蓄地傳達出詩人追尋理想中的納涼勝處的內在感情,實自杜甫《羌村》“憶昔好追涼”句點化而成。這樣,詩人急于從火海中解脫出來的情懷,通過一系列動作,就自然而然地表現出來。
次句具體指出了柳外納涼地方的方位和臨時的布置:“畫橋南畔倚胡床。”這是一個綠柳成行,位于“畫橋南畔”的佳處。詩人選好了目的地,安上胡床,依“倚”其上,盡情領略納涼的況味。在詩人看來,這也可算“最是人間佳絕處”(《睡足軒》)了。胡床,即交椅,可躺臥。陶潛“倚南窗以寄傲”(《歸去來兮辭》),是為了遠離塵俗;秦觀“倚胡床”以“追涼”,是為了驅解煩熱,都是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向往,他們或多或少是有相通之處的。
一二兩句寫仔細尋覓納涼勝地。三四兩句則展開了對它的美妙景色的描繪:“月明船笛參差起,風定池蓮自在香。”月明之夜,船家兒女吹著短笛,笛聲參差而起,在水面縈繞不絕。晚風初定,池中蓮花盛開,自在幽香不時散溢,沁人心脾。詩人閑倚胡床,怡神閉目,不只感宮上得到滿足,連心境也分外舒適。這兩句采取了對偶句式,把納涼時的`具體感受藝術地組合起來,于是,一個納涼勝地的自然景色,就活現在讀者面前。
此詩以納涼為題,詩中著力表現的是一個絕離煩熱之處。詩人首先經過尋訪,發現了這個處所的秘密,其次進行具體布置,置身其間,與外境融而為一,把思想感情寄托在另外一個“自清涼無汗”的世界。
宋人呂本中曾在《童蒙詩訓》中評論“少游此詩閑雅嚴重”(《詩林廣記》引),“閑雅”當指此詩詞語上的特點而言,“嚴重”則涉及此詩嚴肅而鄭重的內容。它很可能是秦觀在仕途遭到挫折后的作品。
《納涼》是一首描寫景物的短詩。從字面上看,可以說沒有反映什么社會生活內容。但是,透過詩句的表面,卻隱約地表現出:詩人渴望遠離的是炙手可熱的官場社會,這就是他刻意追求一個理想中的清涼世界的原因。秦觀是一個有用世之志的詩人。他對官場的奔競傾奪表示厭棄,力求遠避,此詩表達的就是這種感情。這種把創作念圖隱藏在詩句背后的寫法,讀者應著意體會。
古詩詞鑒賞4
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歷向來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
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
朝代:宋代
作者:李清照
原文: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櫥通:廚)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人比一作:人似;銷通:消)
譯文
薄霧彌漫,云層濃密,日子過得愁煩,龍涎香在金獸香爐中繚裊。又到了重陽佳節,臥在玉枕紗帳中,半夜的涼氣剛將全身浸透。
在東籬邊飲酒直到黃昏以后,淡淡的黃菊清香溢滿雙袖。莫要說清秋不讓人傷神,西風卷起珠簾,簾內的人兒比那黃花更加消瘦。
注釋
云:《古今詞統》等作“雰”,《全芳備祖》作:“陰”。永晝:漫長的白天。
瑞腦:一種薰香名。又稱龍腦,即冰片。消:一本作“銷”,《花草粹編》等作“噴”。金獸:獸形的銅香爐。
重陽:農歷九月九日為重陽節。《周易》以“九”為陽數,日月皆值陽數,并且相重,故名。這是個古老的節日。南梁庾肩吾《九日侍宴樂游苑應令詩》:“朔氣繞相風,獻壽重陽節。”
紗廚:即防蚊蠅的紗帳。宋周邦彥《浣溪沙》:“薄薄紗櫥望似空,簟紋如水浸芙蓉。”櫥,《彤管遺篇》等作“窗”。
涼:《全芳備祖》等作“秋”。
東籬:泛指采菊之地。陶淵明《飲酒詩》:“采菊東籬下,悠悠見南山。”為古今艷稱之名句,故“東籬”亦成為詩人慣用之詠菊典故。唐無可《菊》:“東籬搖落后,密艷被寒吹。夾雨驚新拆,經霜忽盡開。”
暗香:這里指菊花的幽香。《古詩十九首·庭中有奇樹》:“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這里用其意。
消魂:形容極度憂愁、悲傷。消:一作“銷”。
西風:秋風。
比:《花草粹編》等作“似”。黃花:指菊花。《禮記·月令》:“鞠有黃華”。鞠,本用菊。唐王績《九月九日》:“忽見黃花吐,方知素節回。”
賞析
這首詞是作者婚后所作,抒發的是重陽佳節思念丈夫的心情。傳說李清照將此詞寄給趙明誠后,惹得明誠比試之心大起,遂三夜未眼,作詞數闋,然終未勝過清照的這首《醉花陰》。
“薄霧濃云愁永晝”,這一天從早到晚,天空都是布滿著“薄霧濃云”,這種陰沉沉的天氣最使人感到愁悶難捱。外面天氣不佳,只好待在屋里。永晝,一般用來形容夏天的白晝,這首詞寫的是重陽,即農歷九月九日,已到秋季時令,白晝越來越短,還說“永晝”,這只是詞人的一種心理感覺。時間對于歡樂與愁苦的心境分別具有相對的意義,在歡樂中時間流逝得快,在愁苦中則感到時間的步履是那樣緩慢。一個人若對“薄霧濃云”特別敏感,擔心白天總也過不完,那么,她的心境定然不舒暢。李清照結婚不久,就與相愛至深的丈夫趙明誠分離兩地,這時她正獨守空房,怪不得感到日長難捱了。這里雖然沒有直抒離愁,但仍可透過這層灰蒙蒙的“薄霧濃云”,窺見女詞人的內心苦悶。“瑞腦消金獸”一句,便是轉寫室內情景:她獨自個兒看著香爐里瑞腦香的裊裊青煙出神,真是百無聊賴。又是重陽佳節了,天氣驟涼,睡到半夜,涼意透入帳中枕上,對比夫婦團聚時閨房的溫馨,真是不可同日而語。上片寥寥數句,把一個閨中少婦心事重重的愁態描摹出來。她走出室外,天氣不好;待在室內又悶得慌;白天不好過,黑夜更難挨;坐不住,睡不寧,真是難以將息。“佳節又重陽”一句有深意。古人對重陽節十分重視。這天親友團聚,相攜登高,佩茱萸,飲菊酒。李清照寫出“瑞腦消金獸”的孤獨感后,馬上接以一句“佳節又重陽”,顯然有弦外之音,暗示當此佳節良辰,丈夫不在身邊,“遍插茱萸少一人”,不禁叫她“每逢佳節倍思親”。“佳節又重陽”一個“又”字,是有很濃的感情色彩的,突出地表達了她的傷感情緒。緊接著兩句:“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丈夫不在家,玉枕孤眠,紗帳內獨寢,難免有孤寂之感。“半夜涼初透”,不只是時令轉涼,而是別有一番凄涼滋味。
下片寫重陽節這天黃昏賞菊東籬、借酒澆愁的情景。把酒賞菊本是重陽佳節的一個主要節目,大概為了應景,李清照在屋里悶坐了一天,直到傍晚,才強打精神“東籬把酒”來了。可是,這并未能寬解一下愁懷,反而在她的心中掀起了更大的感情波瀾。重陽是菊花節,菊花開得極盛極美,她一邊飲酒,一邊賞菊,染得滿身花香。然而,她又不禁觸景傷情,菊花再美,再香,也無法送給遠在異地的親人。“有暗香盈袖”一句,化用了《古詩十九首》“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句意。“暗香”,通常指梅花。“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就是北宋詩人林逋詠梅花的名句。這里則以“暗香”指代菊花。菊花經霜不落,傲霜而開,風標與梅花相似,暗示詞人高潔的胸襟和脫俗的情趣。同時也流露出“馨香滿懷袖,路遠莫致之”的深深遺憾。這是暗寫她無法排遣的對丈夫的思念。她實在情不自禁,再無飲酒賞菊的意緒,于是匆匆回到閨房。“莫道不消魂”句寫的是晚來風急,瑟瑟西風把簾子掀起了,人感到一陣寒意。聯想到剛才把酒相對的菊花,菊瓣纖長,菊枝瘦細,而斗風傲霜,人則悲秋傷別,消愁無計,此時頓生人不如菊之感。以“人比黃花瘦”作結,取譬多端,含蘊豐富。
此詞在藝術上的一個特點是“物皆著我之色彩”,從天氣到瑞腦金獸、玉枕紗廚、簾外菊花,詞人用她愁苦的心情來看這一切,無不涂上一層愁苦的`感情色彩。在結構上自起句至“有暗香盈袖”,都是鋪敘筆法;而把節日離索的刻摯深情留在結拍,使它如高峰突起。“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成為全篇最精彩之筆。以花木之“瘦”,比人之瘦,詩詞中不乏類似的句子,這是因為正是“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這三句,才共同創造出一個凄清寂寥的深秋懷人的境界。“莫道不消魂”,直承“東籬把酒”以“人擬黃花”的比喻,與全詞的整體形象相結合。“簾卷西風”一句,更直接為“人比黃花瘦”句作環境氣氛的渲染,使人想象出一幅畫面:重陽佳節佳人獨對西風中的瘦菊。有了時令與環境氣氛的烘托,“人比黃花瘦”才有了更深厚的寄托,此句也才能為千古傳誦的佳句。
此詞的另一個特點是含蓄。唐司空圖認為含蓄的主要特征是:“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語不涉及,若不堪憂。”(《詩品·含蓄》)從字面上看,這首《醉花陰》沒有寫離別之苦,相思之情,但仔細尋味,它的每個字都浸透了這一點。從她不時去看香爐里的瑞腦燃燒了多少(也即時間過去了多少)的細節中,讀者可以感到她簡直是度日如年。白天好不容易挨過去了,晚上更加難捱。李清照不直接寫“每逢佳節倍思親”,而是寫失眠,寫一直到半夜都沒有睡著。看來她不只是身體感到涼,主要的還是內心感到涼。于是她對趙明誠那苦苦思念之情便從字里行間洋溢而出。讀罷全詞,一位不堪忍受離別之苦的少婦形象生動地立在讀者眼前。
全詞明白如話,沒有冷澀難懂之處,表達的感情卻十分深沉細膩。暢達與深沉相結合,這正是李清照詞風的一個重要特點
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李清照前期的懷人之作。公元1101年(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十八歲的李清照嫁給太學生趙明誠,婚后不久,丈夫便“負笈遠游”,深閨寂寞,她深深思念著遠行的丈夫。公元1103年(崇寧二年),時屆重九,人逢佳節倍思親,便寫了這首詞寄給趙明誠。
作者介紹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號易安居士,漢族,山東省濟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后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詞》輯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古詩詞鑒賞5
古詩原文
蠟光高懸照紗空,花房夜搗紅守宮。
象口吹香毾覴暖,七星掛城聞漏板。
寒入罘罳殿影昏,彩鸞簾額著霜痕。
啼蛄吊月鉤闌下,屈膝銅鋪鎖阿甄。
夢入家門上沙渚,天河落處長洲路。
愿君光明如太陽,放妾騎魚撇波去。
譯文翻譯
高懸的燈燭透過細薄的紗罩放光明,花房的宮女們深夜里搗制紅守宮。
香爐的象口中噴著香氣,地毯暖烘烘,北斗七星掛在城頭,漏板聲聲報深更。
寒氣侵入殿前網罩,宮殿的暗影昏蒙蒙,繡著彩鸞的門簾橫額,沾滿了霜痕層層。
螻蛄對著月光在曲欄下哀鳴,失意的宮女被牢牢關鎖在大院深宮。
宮女夢中走進了沙洲上的家門,天河落處的長洲上留下了她的倩影。
“希望君王能像太陽那樣光明,放我走吧,跨魚破浪我也馬上起程!
注釋解釋
⑴宮娃:宮女,吳語稱美女為娃。唐王維《從岐王夜宴衛家山池應教》詩:“座客香貂滿,宮娃綺帳張。”
⑵蠟光:燭光。照紗空:燭光射過薄薄的燈紗,透明通亮。
⑶花房:宮女的居室。紅守宮:宮中婦女們化妝用的一種顏料。據《博物志》載:“蜥蜴或名蝘蜓,以器養之,食以丹砂,體盡赤,所食滿七斤,治搗萬杵,點女人肢體,終身不滅,惟房室事則滅,故又號守宮。”
⑷象口:象形香爐的出煙口。毾(tà)覴(dēng):細密的地毯。七星:北斗七星。
⑸漏板:古代報時辰的銅板。明高啟《馬璘畫》詩:“風傳漏板還堪數,月混梨花不易尋。”
⑹罘(fú)罳(sī):古代設在門外或城角上的網狀建筑,用以守望和防御。《漢書·文帝紀》:“未央宮東闕罘罳災。”顏師古注:“罘罳,謂連闕曲閣也,以覆重刻垣墉之處,其形罘罳然,一曰屏也。”
⑺彩鸞簾額:繡著彩色鸞鳥的門簾上的橫額。著(zhuó):沾著。
⑻啼蛄(gū)吊月:螻蛄在月光下悲鳴。鉤闌:彎曲鉤錯的欄桿。
⑼屈膝:門簾上的環扣。銅鋪:銅制的鋪首。阿甄:魏文帝曹丕的皇后,清姿麗貌,初入宮時得寵,后被讒言失意,幽禁宮中。泛指失寵的宮女。
⑽沙渚:水中的小陸地。南朝宋謝惠連《泛湖歸出樓中玩月》詩:“哀鴻鳴沙渚,悲猿響山椒。”
⑾天河落處:銀河落下的地方,比喻家鄉十分遙遠。長洲:縣名,唐朝時屬于蘇州,代指宮女的故鄉。
⑿君:指皇帝。
⒀妾:宮女自稱。騎魚撇波:騎魚破浪,形容宮女思鄉情切,等不及坐船。《文選·王褒〈四子講德論〉》:“故膺騰撇波而濟水,不如乘舟之逸也。”李善注:“《說文》曰:‘撇,擊也。’撇與撇同也。”
創作背景
從《詩經》開始,中國文學便產生了一系列揭示婦女不幸命運,為她們鳴不平的感人詩章。李賀的《宮娃歌》可以說是這悲愴組歌中一支哀惋低回的小曲。此詩當作于唐憲宗元和五年(810年)至元和八年(813年)間,這段時間李賀常住京師長安。
詩文賞析
“蠟光高懸照紗空,花房夜搗紅守宮。”開篇便是一個耐人尋味的場面。時間是秋夜,地點是宮中花房。歌詠的對象——宮娃,正在花房持杵夜搗紅守宮。宮娃在宮中雜役甚多,然詩人只選擇其“搗紅守宮”,極富象征性將宮娃們不幸的處境披露出來了。守宮,宮娃們一生只能廝守宮中,過著幽禁森嚴的生活。她們的青春和生命如同蠟燭,在漫漫長夜中漸漸消逝,那滴滴蠟珠,仿佛是她們傷心的眼淚。
夜色越來越濃了,北斗七星已斜掛城頭,四周一片寂靜,只聽得報時的漏板聲間或傳來。宮娃長夜不寐,顧影自憐,心底時時生出一片悲涼。
“寒入罘罳殿影昏,彩鸞簾額著霜痕。”寒氣透進戶網,殿影漫入濃霧中,依稀難辨,連繡著彩鸞的簾頭上也沾滿了清霜。此聯雖為景語,卻是情語。這里詩人著意描出“寒”、“霜”二字,以景襯情,道出宮娃身心俱寒,傷神刺骨的痛苦感受。
如果說詩的前六句以濃墨渲染出秋夜的濃重和寒冷,以此暗寓宮娃凄苦的處境和悲涼的心境,那么,詩的后六句則徑直揭示出宮娃深宮生活的幽閉、壓抑與孤獨,昭示出她們向往自由的強烈的`生的企盼。
“啼蛄吊月”是一個境界:漫漫秋夜,月下螻蛄嘶鳴,噓唏如泣,幽咽如吊,使人不忍卒聽。詩人巧借自然界中的昆蟲做比,進一步隱喻、鋪陳宮娃之孤獨與悲苦。
“屈膝銅鋪鎖阿甄”,又是一個境界:深宮大院,壁壘森嚴。有形無形的鉸鏈銅鎖隔絕了宮娃與外面世界的聯系。“鎖”,這里是禁錮宮娃自由與生命的象征。后宮成為宮娃們生活的一所牢獄。“阿甄”,這里詩人是借甄氏喻失意幽曠的宮娃。的確,在森森后宮,宮娃們的榮辱富貴,全系于君王一時之恩遇與喜怒。有幸運者,如白居易《長恨歌》“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而暫時得意的楊玉環;有失意者,如司馬相如《長門賦》中“魂佚而不反兮,形枯槁而獨居”,被漢武帝遺棄的陳阿嬌;有遺憾者,如王安石《明妃曲》里“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而被迫遠嫁匈奴的王昭君;亦有終生不得幸遇者,如杜牧《阿房宮賦》:“雷霆乍驚,宮車過也;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盡態極妍,縵立遠視,而望幸焉;有不見者,三十六年”的眾多宮女。然而宮娃們的命運,大都像白居易筆下“綠衣監使守宮門,一閉上陽多少春”的“上陽白發人”。她們年青貌美時選入宮中,從此與親人再不得相見。耿耿殘燈,蕭蕭暗雨,陪伴她們度過多少歲歲月月,直至滿頭白發。既便宮娃中幸運者,如曹雪芹筆下的賈元春,榮至貴妃,然而在省親時也忍不住向自己的親人傾出腹中的辛酸,稱宮中是“不得見人的去處”。萬惡的封建制度,不知葬送掉多少婦女的青春和幸福,臨此絕境,她們不能不從內心深處發出生的吶喊。
“夢入家門上沙渚,天河落處長洲路。”宮娃們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著家鄉,思念著自己的親人。可是,這只是她們的癡想。家鄉的路途是那樣遙遠,仿佛是在“天河落處”,而宮中的制度又是那樣森嚴,誰也不敢邁出宮門一步。也許,只有在夢中,她們才能返回家門,享受與骨肉團聚的短暫歡樂。詩句至此,寫得最為動情。人非游雁,都有家園;人非草木,都有親情。深墻大院,銅鋪金鎖,可以鎖住她們的身子,可是鎖不住她們對親人的思念、對自由的企盼。
“愿君光明如太陽,放妾騎魚撇波去。”宮娃終于壓抑不住內心騷動的激情,勇敢地喊出久已埋在心底的愿望:離開宮中,回到自己的世界里去。宮娃的要求是正當的,口氣亦極為謙卑,但她們“請去”的意志卻是十分堅強的。“騎魚撇波”句,淋漓盡致地描摹出宮娃欲從宮中脫身的急切心情。然而,這顯然又是宮娃的一片癡想。封建帝王視宮娃為宮中玩物,不會管她們幸福與否。盼望光明如太陽的君王出現,無異于西望日出,是根本不可能的,最后只能是一種“無望的期望”。詩人寫出這樣一種情狀,尤其震撼人心。
在藝術表現方法上,這首詩亦頗有可稱道之處。比興的運用,情與景的交融,且不必論,單是構思之巧妙,便足以稱奇了。詩人為表現宮娃這一形象,妙造出“三境”:環境、夢境與心境。秋夜漫漫,簾額著霜,啼蛄吊月,銅鋪鎖宮,描繪的是宮娃凄冷、幽閉的生活環境。“夢入家門”,“天河落處”,描繪的是宮娃幽遠、縹緲的夢境。而大夢初醒,幻影依稀,恍中情不自禁地直道出“放妾騎魚撇波去”的熱切渴望,則將宮娃強烈思歸,不甘寂滅的心境和盤托出了。當然,環境、夢境與心境是互相映襯、互為因果的,它們共同構成詩的意境。隨著畫面的拓展,感情的渲泄,這意境也就愈轉愈深,愈轉愈明。特別是詩的結句,豁然開朗,仿佛于重重陰霾中透露出一抹亮色,讀者至此,那沉重而挹郁之氣方稍許得到些釋放。贊其章法,這可稱之為“跌宕生姿”。
古詩詞鑒賞6
〖唐〗李白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
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將進酒》注解:
⑴將進酒:屬漢樂府舊題。將(qiāng):愿,請。
《將進酒》選自《李太白全集》。
這首詩大約作于天寶十一年(752)。距詩人被唐玄宗“賜金放還”已達八年之久。當時,他跟岑勛曾多次應邀到嵩山(在今河南登封市境內)元丹丘家里做客。
⑵君不見:你沒有看見嗎?是樂府體詩中提唱的常用語。君:你,此為泛指。
天上來:黃河發源于青海,因那里地勢極高,故稱。
⑶高堂:在高堂上。另譯為父母。
朝:早晨。青絲:黑發。此句意為在高堂上面對明鏡,深沉悲嘆那一頭白發。
⑷得意:適意高興的時候。
⑸須:應當。盡歡:縱情歡樂。千金:大量錢財。還復來:還會再來。且為樂:姑且作樂。會須:應當。
⑹岑夫子:指岑(cén)勛。丹丘生:元丹丘。二人均為李白的好友。
⑺杯莫停:一作“君莫停”。
⑻與君:給你們,為你們。君,指岑、元二人。
⑼傾耳聽:一作“側耳聽”。傾耳:表示注意去聽。
⑽鐘鼓:富貴人家宴會中奏樂使用的樂器。
饌(zhuàn)玉:美好的食物[4]。形容食物如玉一樣精美。饌,食物。玉,像玉一般美好。
⑾不愿醒:也有版本為“不用醒”或“不復醒”。(現高中教材之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中國古代詩歌詩歌散文欣賞中是----但愿長醉不愿醒)
⑿陳王:指陳思王曹植。
平樂:平樂觀,宮殿名。在洛陽西門外,為漢代富豪顯貴的娛樂場所。
恣(zì):放縱,無拘無束。
謔(xuè):玩笑 。
⒀言少錢:一作“言錢少”。
⒁徑須:干脆,只管,盡管。
沽(gū):通“酤”,買或賣,這里指買。
⒂五花馬:指名貴的馬。一說毛色作五花紋,一說頸上長毛修剪成五瓣。千金裘:價值千金的皮衣。將出:拿去。
⒃爾:你們,指岑夫子和丹丘夫。
銷:同“消”。萬古愁:無窮無盡的愁悶。
⒄圣賢:一般指圣人賢士,又另指古時的酒名。
《將進酒》翻譯:
你難道看不見?
那黃河之水從天上奔騰而來,波濤翻滾直奔東海,從不掉頭返回。
你難道看不見?
那年邁的父母,對著明鏡悲嘆自己的白發,早晨的滿頭青絲,怎么才到傍晚就變成雪白一片。
人生得意之時應當縱情歡樂,不要讓這金杯無酒空對明月。
每個人只要生下來就必有用處,黃金千兩一揮而盡還能夠再來。
我們烹羊宰牛姑且作樂,一次痛飲三百杯也不為多!
岑夫子和丹丘生啊!
快喝吧!不要停下來。
讓我來為你們高歌一曲,《將進酒》
請你們為我傾耳細聽:
整天吃山珍海味的豪華生活有何珍貴,只希望長駐醉鄉而不愿清醒。
自古以來圣賢無不是冷落寂寞的,只有那喝酒的人才能夠留傳美名。
陳王曹植當年宴設平樂觀你可知道,斗酒萬千也豪飲賓主盡情歡樂。
主人呀,你為何說錢不多?
只管買酒來讓我們一起痛飲。
什么名貴的五花良馬,昂貴的千金狐裘,都讓令兒拿去換美酒來吧。
讓我們共同來消除這無窮無盡的萬古長愁!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將進酒》是一首樂府詩,作于唐玄宗天寶十一載(公元752年),時李白在政治上失意之后,離開長安,漫游梁宋,在嵩山與友人元丹丘和岑勛相會。此時,詩人在政治上受到打擊和排擠,找不到出路,心中充滿悲憤和苦惱,常借酒澆愁,發泄心中的積郁,表現對現實的不滿。兩句中前句表現了對自己才能的高度自信,并非大言不慚,而是積極進取精神的自然流露,是為壯志;后句顯示為了實現抱負,廣結有識之士,為朋友慷慨解囊,輕財仗義,揮金如土,是為豪情。在豪邁曠達氣概下,透露“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的悲慨。氣勢雄渾,感情奔放,語言平易自然,顯出深厚的功力,為后世傳誦之千古名句。
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這兩句詩表現了李白懷才不遇、仕途蹭蹬的憤慨情緒。世之所重也,李白之所輕,詩人在這里對圣賢表示了大不恭。他說,自古以來的圣賢,都已變得默默無聞,非常寂寞,他們生受尊榮,死受冷落,只有善于飲酒的寫詩人,死后才能留下盛名。詩人的憤懣情緒升華到如此程度,說明了他的叛逆精神和反抗情緒十分強烈,這是封建社會對人才壓抑的結果。情發于衷,滿紙不平,一語千鈞,氣度豪縱。
將進酒原文、翻譯及賞析2
原文: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君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側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愿醒。
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譯詩:
你沒看見嗎?黃河之水是由天上而來。
波濤滾滾奔向東海,永不回頭。
你沒看見嗎?可悲的是高堂明鏡照見了白發,早晨如青絲般烏黑,傍晚白得如雪。
人生得意時,要盡情地尋歡作樂,別讓金杯玉露,空對天上明月。
天地造就我的才干,必有它的用處,即使千金耗盡,還會重新再來。
烹羊宰牛,且圖眼前歡樂,應該痛痛快快一口氣喝它三百杯。
岑勛先生呵,丹邱先生呵,快快進酒吧,杯兒不要停!
讓我為你們唱一曲,請你們側耳仔細聽:鐘鳴鼓響飲食如玉,何足珍貴?
我只愿長醉享樂,不愿醒來受罪!
古來圣賢,生活恐怕都寂寞,世上唯有酒徒,他們卻芳名永駐。
古時陳王曹植曾在平樂觀宴飲尋歡,斗酒十千不嫌貴,任性地享樂一番。
主人呵,為何說我少銀錢?
直接沽取醇酒,咱對飲個醉意綿綿。
這一匹名貴的五花馬,這一件價值千金的皮裘,叫孩兒們拿去換美酒吧。
我與你喝個大醉,同消萬古長愁。
評析:
這首詩意在表達人壽幾何,及時行樂,圣者寂寞,飲者留名的虛無消沉思想,愿在長醉中了卻一切。詩的開頭六句,寫人生壽命如黃河之水奔流入海,一去不復重返,如此,應及時行樂,莫負光陰。“天生”十六句,寫人生富貴不能長保,因而“千金散盡”“且為樂”。同時指出“自古圣賢皆寂寞”,只有“飲者留名”千古,并以陳王曹植為例,抒發了詩人內心的不平。“主人”六句結局,寫詩人酒興大作,“五花馬”、“千金裘”都不足惜,只圖一醉方休。表達了詩人曠達的胸懷。“天生我材必有用”句,是詩人自信為人的自我價值,也流露懷才不遇和渴望用世的積極思想感情。詩深沉渾厚,氣象不凡。情極悲憤狂放,語極豪縱沉著,大起大落,奔放跌宕。詩句長短不一,參差錯綜;節奏快慢多變,一瀉千里
將進酒原文、翻譯及賞析3
唐代:李賀
琉璃鐘,琥珀濃,小槽酒滴真珠紅。
烹龍炮鳳玉脂泣,羅幃繡幕圍香風。
吹龍笛,擊鼉鼓;皓齒歌,細腰舞。
況是青春日將暮,桃花亂落如紅雨。
勸君終日酩酊醉,酒不到劉伶墳上土。
譯文及注釋譯文 酒杯用的是琉璃鐘,酒是琥珀色的,還有珠紅的。經過烹、炮的馬肉(龍)和雄雉(鳳)拿到口中吃的時候,還能聽到油脂被燒烤時的油爆聲,像是在哭泣。用綾羅錦繡做的帷幕中充滿了香氣。羅幃之中,除了食品與酒的香氣外,還有白齒的歌伎的吟唱和細腰的舞女和著龍笛的吹奏、鼉鼓的敲擊在舞蹈。宴飲的時間是一個春天的黃昏,他們已歡樂終日了,他們飲掉了青春,玩去了如花的大好時光。桃花被鼓聲震散了,被舞袖拂亂了,落如紅雨...
顯示全部
譯文及注釋
佚名
譯文
酒杯用的是琉璃鐘,酒是琥珀色的,還有珠紅的。經過烹、炮的馬肉(龍)和雄雉(鳳)拿到口中吃的時候,還能聽到油脂被燒烤時的油爆聲,像是在哭泣。用綾羅錦繡做的帷幕中充滿了香氣。羅幃之中,除了食品與酒的香氣外,還有白齒的歌伎的吟唱和細腰的舞女和著龍笛的吹奏、鼉鼓的敲擊在舞蹈。宴飲的時間是一個春天的黃昏,他們已歡樂終日了,他們飲掉了青春,玩去了如花的大好時光。桃花被鼓聲震散了,被舞袖拂亂了,落如紅雨,他們把如花的青春白白地浪費了。我奉勸你們要像他們那樣,終日喝個酩酊大醉吧,由于酒已被你們喝光,酒鬼劉伶墳上已經無酒可灑了!
注釋
①琉璃鐘:形容酒杯之名貴。
②琥珀:琥珀是數千萬年前的樹脂被埋藏于地下,經過一定的`化學變化后形成的一種樹脂化石,是一種有機的似礦物。琥珀的形狀多種多樣,表面常保留著當初樹脂流動時產生的紋路,內部經常可見氣泡及古老昆蟲或植物碎屑。顏色一般為黃紅色,透明到半透明。這里借喻酒色透明香醇。
③真珠紅:真珠即珍珠,這里借喻酒色。
④烹龍炮鳳:指廚肴珍異。
譯文及注釋二譯文 明凈的琉璃杯中,斟滿琥珀色的美酒,淅淅瀝瀝槽床滴,濃紅恰似火齊珠,煮龍肝,爆鳳髓,油脂白,點點又似淚珠涌,錦鄉帷簾掛廳堂,春意呵濃濃,笛聲悠揚如龍吟,敲起皮鼓響咚咚,吳娃楚女,輕歌軟舞,其樂也融融,何況春光漸老日將暮,桃花如雨,飄落滿地紅,勸世人,不如終日醉呵呵,一日歸黃土,縱是酒仙如劉伶,望一杯,也只是,癡人說夢。注釋將進酒:原是漢樂府短蕭鐃歌的曲調,這里意為“勸酒歌”。鐘:盛酒的器皿。...
顯示全部
譯文及注釋二
佚名
譯文
明凈的琉璃杯中,斟滿琥珀色的美酒,淅淅瀝瀝槽床滴,濃紅恰似火齊珠,煮龍肝,爆鳳髓,油脂白,點點又似淚珠涌,錦鄉帷簾掛廳堂,春意呵濃濃,笛聲悠揚如龍吟,敲起皮鼓響咚咚,吳娃楚女,輕歌軟舞,其樂也融融,何況春光漸老日將暮,桃花如雨,飄落滿地紅,勸世人,不如終日醉呵呵,一日歸黃土,縱是酒仙如劉伶,望一杯,也只是,癡人說夢。
注釋
將進酒:原是漢樂府短蕭鐃歌的曲調,這里意為“勸酒歌”。
鐘:盛酒的器皿。
琥珀:色黃凈,喻指美酒。
槽酒:釀酒的器皿。真珠:喻酒色的柔潤瑩潔。真珠紅:名貴的紅酒。
玉脂泣:比喻油脂在烹煮時發出的聲音。
羅幃:一作“羅屏”。
龍笛:長笛。
鼉(tuó)鼓:用鼉皮制作的鼓。鼉:揚子鱷。
酩酊:大醉。
劉伶:晉人,“竹林七賢”之一,以嗜酒著稱,著有《酒德頌》。▲
參考資料:
1、 林庚 .林庚詩文集 第7卷 .北京市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xx年 :452頁 .
2、 李哲 .古詩詞經典 唐詩 宋詞 .西寧市 :青海人民出版社 ,20xx年 :68-69頁 .
鑒賞這首詩將一個宴飲歌舞的場面寫的繽紛絢爛,有聲有色,形神兼備,興會淋漓,并且以精湛的藝術技巧表現了詩人對人生的深切體驗。這首詩的前五句描寫一幅奇麗熏人的酒宴圖,場面絢麗斑斕,有聲有色,給讀者極強烈的感官刺激。作者似乎不遺余力地搬出華艷詞藻、精美名物,目不暇接:“琉璃鐘”、“琥珀濃”、“真珠紅”、“烹龍炮風”、“羅幃繡幕”,作者用這樣密集的華麗字眼描繪了一場華貴豐盛的筵宴。其物象之華美,色澤之瑰麗,簡...
顯示全部
鑒賞
佚名
這首詩將一個宴飲歌舞的場面寫的繽紛絢爛,有聲有色,形神兼備,興會淋漓,并且以精湛的藝術技巧表現了詩人對人生的深切體驗。
這首詩的前五句描寫一幅奇麗熏人的酒宴圖,場面絢麗斑斕,有聲有色,給讀者極強烈的感官刺激。作者似乎不遺余力地搬出華艷詞藻、精美名物,目不暇接:“琉璃鐘”、“琥珀濃”、“真珠紅”、“烹龍炮風”、“羅幃繡幕”,作者用這樣密集的華麗字眼描繪了一場華貴豐盛的筵宴。其物象之華美,色澤之瑰麗,簡直無以復加。
諸物象之間沒有動詞連接,就像一組蒙太奇鏡頭,將畫面與畫面按照內在邏輯順序一一呈現出來。杯、酒、滴酒的槽床……這些具體意象的相繼出現,給讀者酒宴進行著的意念。這種省略敘寫語言的手法,不但大大增加了形象的密度,同時也能啟迪讀者活躍的聯想,使之主動地去填補、豐富那物象之間的空白。
“吹龍笛,擊鼉鼓,皓齒歌,細腰舞。”四句寫宴樂的鼓點愈來愈急,連串三字句法襯得歌繁舞急,僅十二字,就將音樂歌舞之美妙寫得盡態極妍。不僅讓讀者目不暇視,甚至耳不暇接。這似乎已不是普通宴飲,而是抵死的狂歡。下面的詩句作者開始解釋這炊金饌玉,浩歌狂舞的原因。
“況是青春日將暮,桃花亂落如紅雨。”春光正美,太陽卻冷酷地移向地平線;青春正美,白發卻已在悄悄滋長。曾在繁茂的桃花園中,看花瓣隨風如雨而落,那真是令人目眩神迷的美。但每一秒的美麗,都是以死亡為代價的。何等奢侈的美麗。人們伸出手想挽留殘春,但最終留下的,只是那空蕩蕩的枝頭和指間的幾片殘紅。在這凄艷的花雨中,在這漸漸拉長的日影下,愈轉愈急的歌弦舞步是想追上時間的腳步,在時間鼓點均勻而無情的敲擊聲中,入唇的玉液瓊漿己變得苦澀。
“勸君終日酩酊醉,酒不到劉伶墳上土!”詩的前一部分是大段關于人間樂事瑰麗夸張的描寫:美酒佳肴,歡歌曼舞,人生之樂似乎莫過于此。但結尾筆鋒倏轉,出人意料地出現了死的意念和“墳上土”的慘淡形象,透露出一片苦澀幽怨的意緒。時光難逗留,詩人遂道,罷了,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既是壺中日月長,就多喝幾杯,終日酩酊吧,無知無覺也就沒有困擾了。何況哪怕好酒如劉伶,死后想喝酒亦不可得。可酒并不是真的就能令人忘憂。劉伶“一醉一石,五斗解醒”也未必真的逃避了痛苦。狂呼痛飲,及時行樂固然痛快,但是,即使秉燭夜游,人生又有幾何,再回首已百年身,酒閑人寂之后,留下的只有深沉的孤獨和空虛之感。況且生時的輝煌更加襯托出死后的悲涼,正是前后這種極度的反差和不協調給讀者帶來極大的震撼。人間樂事極力地反襯出死的可悲,終日醉酒和暮春之愁思又回過來表露出生的無聊,這就是詩人內心深處所隱藏的死既可悲而生亦無聊的最大的矛盾和苦悶。人生總難免面對差別,在差別面前,莊子喜歡否定它,以求心靈的寬慰和淡泊;作者李賀則喜歡確認它、甚至放大它,以強化主體對生命、生活的敏感和執著。他為此寧愿悲憤傷感,寧愿陷入感性的深淵而不愿自拔。
這首詩以幽遽朦朧、瑰艷凄冷的意境,生動靈澈、神奇超常的意象,構設意與境渾的美學特質,充分表達詩人身處病態社會的煩悶、壓抑、凄涼與憤激心緒,給讀者以深刻的精神啟示和審美感受。▲
古詩詞鑒賞7
《水調歌頭》
蘇轍
徐州中秋
離別一何久,七度過中秋①。去年東武今夕,明月不勝愁②。豈意彭城山下③,同泛清河古汴④,船上載涼州⑤。鼓吹助清賞,鴻雁起汀洲。坐中客,翠羽帔⑥,紫綺裘。素娥無賴⑦,西去曾不為人留。今夜清尊對客,明夜孤帆水驛,依舊照離憂。但恐同王粲,相對永登樓⑧。
注釋 ①“七度”一句:蘇軾與蘇轍自熙寧三年(1070)分別以來,到熙寧十年(1077)始相見,中間隔了七個中秋。②“去年”二句:指熙寧九年(1076)中秋,蘇軾在密州任上,對月懷人,寫下了著名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東武,密州州治在東武,隋時改名諸城。③彭城山:在徐州州治彭城,蘇軾時知徐州。④清河古汴:清河、古汴是淮水支流泗水的兩條支流,匯聚于徐州彭城,往東入泗水。⑤涼州:本是唐代大曲名,此處泛指優美的曲調。⑥帔(pèi):披肩。⑦素娥:傳說月宮里住有嫦娥仙子,月光素潔像仙子之態,因此古人以素娥借指月亮。無賴:即無奈,無可奈何。⑧“但恐”二句:漢末王粲寫有著名的《登樓賦》,表達自己去國離鄉、壯志難酬的愁緒,以及憂國憂民的情懷。永,即“詠”,吟詠。
鑒賞這是一首寫給兄長蘇軾的贈別詞。
熙寧二年(1069),蘇轍任制置三司條例司檢詳文字時與王安石政見不合,上《制置三司條例司論事狀》《條例司乞外任狀》,全面批評新法,且請外任。王安石大怒,欲加以罪,后奏除河南推官。熙寧三年正月,張方平出知陳州,奏改辟蘇轍為陳州教授,蘇轍離京,從此與蘇軾一別達八年之久。蘇轍離京后不久,蘇軾也受到舊黨排擠傾軋,外調杭州通判,此后幾年兩人長期任職在外,不能團聚。雖然兄弟之間多有音書傳問、詩文唱和,但始終不能相見。熙寧九年中秋,蘇軾在密州寫下著名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表達了對弟弟的深深思念。此年,蘇轍從齊州掌書記任上罷職還京,年底蘇軾也離密州任,改知河中府。熙寧十年,改著作郎、被張方平辟為南京簽書判官的蘇轍南下迎接兄長,兩人會于澶、濮之間。行至陳橋驛時,朝廷告下,蘇軾改知徐州。四月蘇轍送蘇軾赴徐州,并留百余日,兄弟重聚歡會。是年中秋夜,兄弟兩人作詞話別。八月十六日蘇轍離開徐州,赴南京簽判任,兄弟再次分離。
溪亭秋色圖【元】趙原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蘇轍在徐州中秋夜所作的詞,正是這一首《水調歌頭》(離別一何久),詞中提到了蘇軾去年寫的那首《水調歌頭》,故屬于唱和之作,只是沒有進行“次韻”而已。蘇軾的詞,是在分離中抒寫懷念,最后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愿望,來安慰彼此,體現了樂觀曠達的胸懷。蘇轍這首詞,是在相聚中描寫歡樂,最后卻以“明夜孤帆水驛,依舊照離憂。但恐同王粲,相對永登樓”這樣憂傷的筆調寫即將到來的離別,體現了他對兄長的深厚感情。
詞的上闋主要寫兄弟相聚歡宴的場景,極力鋪陳久別重逢的歡樂。開篇二句直抒胸臆,“一何久”“七度”等詞,反復強調離別時間之長,作者抓住“中秋”這個特定的節日作為時間的標記,顯得非常獨特。我們知道,蘇軾一生幾乎每次中秋都會寫下紀念的詩歌,并且寄給蘇轍,這些詩詞大多成了廣為傳唱的名作。對于久別的兄弟來說,“中秋”是一個具有獨特意義的節日。“去年東武今夕,明月不勝愁”兩句是回憶去年蘇軾在密州的生活和那首著名的中秋詞。“明月不勝愁”五字,非常含蓄精練地點出了當時兩人的心情。接著“豈意”二字一轉,從離別的愁緒轉入了相聚的歡樂。“彭城山下”“清河古汴”,這是用當地最具有代表性的景物來寫二人這些日子來的共同游賞。蘇轍這次隨哥哥到徐州,待了有百日之久,其間兄弟二人想必把徐州各處名勝都游覽了一遍。當然,游玩的樂趣不在景色,而在于人,這從“同泛”二字可以讀出。這兩句與“船上載涼州”一句,共同描寫了兄弟二人月夜泛舟的歡樂情形。太守的船上燈火輝煌,鼓樂齊鳴,大船仿佛載著美麗歌聲,隨河水漂流,流向幽遠的四方。
《涼州》本是唐代大曲名,從曲名來看,其題材應該是屬于邊塞一類,曲調必然帶著悲涼。蘇轍這里用《涼州》指代樂隊吹奏的曲子,有意無意間,已流露出一種隱隱的悲傷。果然在“鼓吹助清賞,鴻雁起汀洲”二句中,前一句仍然是寫船上歌樂游宴的清雅歡樂,后一句則忽然轉寫外面凄清的景物。一邊是輝煌熱鬧的游船,一邊是棲宿在寒冷汀洲上的被歌聲驚起的鴻雁。兩幕場景一對照,有無盡的意味。蘇轍似乎想到,這短暫的相聚、片刻的歡樂,都無法改變外界環境的寒冷幽暗,無法改變兄弟二人坎坷的前途,無法改變即將到來的離別。于是全詞的下闋,開始著重抒發對歡宴不永、離別在即的感傷。
過片三句,寫“坐中客”的衣飾,突出其華美。聯系下文,這種華美卻能讓人產生年華逝去、富貴不常的感慨。“素娥無賴”二句寫月光的流轉,漸漸偏西,預示著中秋即將過去,預示著離別即將到來。“曾不為人留”一語,有作者無限的埋怨,而卻以“無賴”(無奈)解之,顯得更加哀傷。“今夜”三句,以想象中分別之后的情形與眼前的場景作對比,“清尊對客”“孤帆水驛”二語寫得極為清空,把原本濃重的離愁,表達得清遠異常,也凄楚異常。“依舊照離憂”一句,主語依然是明月,其含義是:今夜的明月雖然照著相聚的二人,而明夜的明月,卻又將如以前無數夜的明月一樣,照著分別之人的離愁。“依舊”二字,含義極深。結句用王粲作《登樓賦》的典故(見本詞注⑧),想象兄弟二人分別之后,只能天涯遙遙相對,吟詠著《登樓賦》,來表達內心的'思念和哀傷。
值得補充的是,蘇轍當時寫下這首詞贈別兄長,蘇軾讀后認為它過于哀傷,為了勸慰弟弟,也次韻了一首《水調歌頭》,其小序云:“余去歲在東武,作水調歌頭以寄子由。今年,子由相從彭城百馀日,過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別余。以其語過悲,乃為和之。其意以不早退為戒,以退而相從之樂為慰云耳。”詞中以謝安等典故,表達隱居的情懷,并與弟弟相約早退,一起過“我醉歌時君和,醉倒須君扶我”的生活。蘇軾詞的感情,依然是樂觀曠達,充滿了對弟弟的安慰,很能體現作為一個兄長的愛憐之情,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出兩人性情、詞風的區別。(姚蘇杰)
鏈接王安石變法。又稱“熙豐變法”,為神宗熙寧(1068—1077)、元豐(1078—1085)年間以王安石為首的變法派進行的政治改革。北宋中期,社會矛盾激化,積貧積弱之勢已成,要求改革的呼聲日益高漲。王安石主張改革“祖宗之法”,制定一些“合當時之變”的法度,通過理財,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以維護趙宋王朝的長治久安。求治心切的宋神宗對此頗為贊賞,決定任用王安石,實行變法。這一改革涉及政治、軍事、經濟、財政、科舉、教育等各個方面。
其主要內容為:
(1)均輸法(熙寧二年七月)。宋政府從東南六路調運物資時,往往供需不符,且多求于不產之地,責于缺乏之時,以致“遠方有倍蓰之輸,中都有半價之鬻”,豪商富賈趁機囤積居奇,操縱市場和物價。均輸法即針對這些弊端而制定,規定按照實際需要征購東南物產,以“徙貴就賤,用近易遠”為原則,盡量在較近的產地采購。既可調濟馀缺,滿足供應,減省價款和運費,又能奪“商賈之利”。還進行了漕運改革的嘗試,召募商船與官船競運,以絕漕吏奸弊。
(2)青苗法(熙寧二年九月)。即官府每年兩次貸錢或糧食予民,春貸夏還,夏貸冬還。每次借貸為期約半年,利息二分。聽民戶自愿請貸,第一等戶每次借貸不過15貫,第五等戶及客戶不過1。5貫,馀等差有別。此法旨在保證農民春種秋收時不至缺乏種子和糧食,可以“赴時趨事”,并抑制豪強之家的高利貸,使其不能在青黃不接之際兼并農民。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卻發生偏差,成了強行抑配,加重了農民負擔。
(3)農田水利法(熙寧二年十一月)。規定各地興修水利,修筑圩堤,墾荒淤田,工料由受益民戶按戶等攤派,力不足勝任的,可向政府貸款,年息一分。大型工程,聯合數州縣共同負責。
(4)募役法(熙寧四年十月)。即免役法。規定改由州縣政府出錢募人應役,費用由管內住戶按戶等高下分攤。
(5)市易法(熙寧五年三月)。先后在開封、杭州、成都、揚州、廣州等十余個大中城市置市易務,由政府墊付資金,平價收購滯銷商品,俟市場售缺時再拋售。
(6)免行法(熙寧六年八月)。宋代京師官府所需物資,例向各行商戶科配。此法規定各商戶據贏利多少交納“免行錢”,不再向官府提供實物。
(7)方田均稅法(熙寧五年八月)。為解決田產不實,稅賦不均,確保國家財政收入,決定重新丈量土地,定其肥瘠,據以均定稅額。
(8)將兵法(熙寧七年)。有效地提高了宋軍的戰斗力,加強了宋的國防實力。詳“置將法”。
(9)保甲法(熙寧三年)。把農村民戶加以準軍事編制,相鄰十家為一保,五保為一大保,十大保為一都保。凡家有兩丁以上者,出一人充保丁,選取主戶中有“材勇”者充保長、大保長和都、副保正。農忙務農,農閑習武。每大保夜間由保丁例行巡查,維持社會治安,防止農民起義。
(10)保馬法(熙寧五年、六年)。先后規定開封府界諸縣及京東、京西、河北、河東、陜西五路保甲愿養馬者,戶一匹,物力高者可二匹;官給馬或給錢聽自買馬,養馬戶可減免部分賦稅。
元祐舊黨之——蜀黨。蜀黨以蘇軾、蘇轍兄弟為首,呂陶等人為輔。因此派多四川人,故名。元祐初,以司馬光為首的舊黨上臺執政,盡廢神宗新法。司馬光死后,舊黨內部因政見、學術之異趣,以及不同的籍貫和師生關系,分化為蜀黨和以程頤、朱光庭、賈易為首的洛黨,以劉摯、梁燾、王巖叟、劉安世為首的朔黨。它們彼此爭斗,其激烈程度并不亞于新舊黨爭。三黨之爭,固然源于政策分岐和儒學流派的不同,如朔黨主張盡廢新法,以司馬光正統自居,蜀黨則反對廢除免役法,主張對新法取利避害。但更多的是無原則的意氣之爭和宗派傾軋,如蘇軾對程頤言必稱古禮的迂腐行為當眾嘲弄,從此結怨。擔任諫官的程頤弟子朱光庭、賈易遂上章彈劾蘇軾在策問中訕謗仁宗、神宗。呂陶等人則交章彈劾朱、賈指鹿為馬、公報私仇、為師泄憤。王巖叟等人支持程頤,孔文仲等人則力詆程頤“污下儉巧,素無鄉行”,結果程頤、賈易先后罷職出朝。此后三黨交爭不已,關系錯綜復雜,有些投機分子(如號稱“楊三變”的楊畏)又交斗其間,使局面更加混亂。六七年中,三黨黨人罷廢不一,洛、蜀兩黨未得大用,朔黨則人多勢眾,處于主要掌權地位。舊黨中的部分官員,如范純仁、呂大防等雖未介入三黨,亦為黨爭所波及。元祐末哲宗親政后,章惇等新黨東山再起,重掌朝政,遂將蜀、洛、朔黨一網打盡,全部逐出政治舞臺。
古詩詞鑒賞8
《泊船瓜洲》
年代:宋作者: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賞析:
《泊船瓜洲》是一首的抒情小詩,它抒發了詩人眺望江南、思念家鄉的深切感情。從詩題中我們又知道,詩人的立足點是在長江北岸的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間”寫的是遠眺所見,詩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江南,看到“京口”與“瓜洲”這么近,中間只隔一條江水,由此聯想到家園所在的鐘山也只不過隔了幾座大山,也不遠了,于是水到渠成地就有了“鐘山只隔數重山”。前者寫的是所見,而后者寫的是所想,這一想,就為讀者提供了豐富的形象再塑空間。同時,“鐘山只隔數重山”不僅寫了瓜洲與鐘山之間并不遙遠的距離,也流露了詩人思念家鄉的濃濃的'情懷。
“春風又綠江南岸”不僅點出了時令已是春天,也不僅僅是描繪“江南岸”的春色,其中一個“又”字,又深深地蘊含了詩人多年的企盼。春風吹過江南已不知多少次,江南的田野山川也不知綠了多少回,如今春風依舊,明月依然,思鄉之情也在,可是詩人自己又身在何處?再看句中的“綠”字,它也不單單是今年吹綠了“江南岸”,而是年復一年,不止一次地“綠”遍千山萬水,就連整個江南都被染出了靈氣,卻終究難以染綠游子此時的思鄉情結。“明月何時照我還”是由“春風又綠江南岸”觸動詩人的思鄉情懷自然引發而來,詩人滿目新綠,想起春風已經不止一次吹綠大江南岸,可自己依然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回到久別的故鄉,不覺寄情于明月:皎潔的明月啊,你什么時候才能陪伴著我回歸故里呢?再一次表達了詩人思念家鄉的深情。
詩人在詩作中十分注重用詞的準確性、生動性與形象化,“綠”字原本是一個形容詞,可在詩中卻是“吹綠”的意思,這在古漢語中叫做使動用法,是形容詞的動詞妙用,足見詩人遣詞造句的非凡功力。
《月夜憶舍弟》
年代:唐作者:杜甫
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避,況乃未休兵。
賞析:
在思鄉人的眼里,故鄉的月色格外明亮;兄弟們因離亂也久已沒有得到他們的音訊,連想要寫卦信去都沒辦法,懷念之情一層一層遞進。
這首詩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這年九月,史思明從范陽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進洛陽,山東、河南都處于戰亂之中。當時,杜甫的幾個弟弟正分散在這一帶,由于戰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強烈的憂慮和思念。《月夜憶舍弟》即是他當時思想感情的真實記錄。在古典詩歌中,思親懷友是常見的題材,這類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單憑作者生活體驗是不夠的,還必須在表現手法上匠心獨運。杜甫正是在對這類常見題材的處理中,顯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詩由望月轉入抒情,過渡十分自然。月光常會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鄉之念。詩人今遭逢離亂,又在這清冷的月夜,自然更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在他的綿綿愁思中夾雜著生離死別的焦慮不安,語氣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上句說弟兄離散,天各一方;下句說家已不存,生死難卜,寫得傷心折腸,令人不忍卒讀。這兩句詩也概括了安史之亂中人民飽經憂患喪亂的普遍遭遇。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緊承五、六兩句進一步抒發內心的憂慮之情。親人們四處流散,平時寄書尚且常常不達,更何況戰事頻仍,生死茫茫當更難逆料。含蓄蘊藉,一結無限深情。讀了這首詩,我們便不難明白杜甫為什么能夠寫出“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春望》)那樣凝煉警策的詩句來。深刻的生活體驗是藝術創作最深厚的源泉。
全詩層次井然,首尾照應,承轉圓熟,結構嚴謹。“未休兵”則“斷人行”,望月則“憶舍弟”,“無家”則“寄書不達”,人“分散”則“死生”不明,一句一轉,一氣呵成。
在安史之亂中,杜甫顛沛流離,備嘗艱辛,既懷家愁,又憂國難,真是感慨萬端。稍一觸動,千頭萬緒便一齊從筆底流出,所以把常見的懷鄉思親的題材寫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頓挫。
古詩詞鑒賞9
《長安秋望》
唐·趙嘏
云物凄清拂曙遠。漢家宮闕動高秋。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
紫艷半開籬菊靜,紅衣落盡諸蓮愁。鱸魚正美不歸去,空戴南冠學楚囚。
注釋
塞:邊塞,塞北。
賞析
這兩句詩的意思是,寥落殘星掛在天空,北方空中又飛來一行避寒的秋雁。忽然一聲長笛悠然傳來,尋聲望去,在遠處那高高的樓頭,依稀可見有人背倚欄桿吹奏橫笛。笛聲是那樣悠揚,那樣哀婉,是在喟嘆人生如晨星之易逝呢,還是因為歸雁而思鄉里、懷遠人?吹笛人喲,你只管抒寫自己內心的衷曲,卻可曾想到你的笛音竟這樣地使聞者黯然神傷。這一聯是名句。據《唐詩紀事》載,詩人杜牧對這兩句十分激賞,因稱趙嘏為“趙倚樓”,這恐怕是由于詩句選景典型,韻味清遠的緣故。
趙嘏,唐代詩人。字承祐。山陽(今江蘇淮安)人。生卒年不詳。會昌四年(844)進士。大中年間官終渭南尉。世稱趙渭南。卒年40余歲。趙嘏詩與許渾同調,屬于律切工穩、清圓流暢的'一路,然較許渾稍沉著。《全唐詩》稱其“為詩贍美,多興味”。“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長安秋望》),得杜牧激賞,呼為“趙倚樓”。實際上,他的詩風也多少接近杜牧,在詞采風華之中兼饒俊逸疏宕之氣,尤工起調,象“流年堪惜又堪驚,砧杵風來滿郡城”(《齊安早秋》)、“三年踏盡化衣塵,只見長安不見春”(《寄歸》)等,皆發語挺拔,力振全篇。五言弱于七言。題獻應酬之作過多,亦是一病。有《編年詩》2卷、《渭南集》3卷,《全唐詩》收錄時合編為2卷。《唐詩百名家全集》輯入時,題作《渭南詩集》2卷。又有近人段朝端校補本,收入冒廣生輯《楚州叢書》。事跡見《唐詩紀事》、《唐才子傳》。
古詩詞鑒賞10
古詩原文
二月巴陵日日風,春寒未了怯園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獨立蒙蒙細雨中。
譯文翻譯
二月的巴陵,幾乎天天都刮風下雨。料峭的春寒還未結束,給園林的花木帶來了災難,叫人擔心害怕!
嬌嫩的海棠,毫不吝惜鮮紅的花朵,挺身獨立在寒風冷雨中開放著。
注釋解釋
選自《簡齋集》。陳與義(1090—1138),號簡齋。宋代詩人。此詩寫于高宗建炎三年(1129)二月。
巴陵:古郡名,今湖南岳陽市。
園公:詩人自注:“借居小園,遂自號園公。”
胭脂:一種紅色顏料。也泛指紅色。
詩文賞析
這首絕句與其說是寫春寒,不如說是詠海棠。說到詠海棠,自然忘不了蘇軾的《海棠》詩:“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其實,這兩首海棠詩都是借海棠寫自己。蘇軾筆下的海棠圣潔、幽寂,是他貶官黃州時的寫照;陳與義筆下的海棠雅致孤高,是他流亡時的'寫照。 因此,頭兩句的“風”“寒”就不僅僅是自然界的風寒,更主要的是社會的風寒——金兵南侵,南宋小朝廷“山河破碎風飄絮”,詩人則“身世浮沉雨打萍”,怎不感到“怯”?后兩句詩人用類似于刻劃松、梅、菊、竹的手法來寫海棠,說它傲然“獨立”于風雨中,哪怕有損于自己美麗的“胭脂色”。海棠的風骨和雅致得到充分的表現。詩人點化杜甫的“林花著雨胭脂濕”,別創意境,不但更具風致,而且更具品格。詩人將自己的風骨、品格、雅致融入對海棠的描寫中,使這首詩成為詠物上乘之作,這就是詠物詩創作的訣竅。
古詩詞鑒賞11
原文
二月黃鸝飛上林,春城紫禁曉陰陰。
長樂鐘聲花外盡,龍池柳色雨中深。
陽和不散窮途恨,霄漢常懸捧日心。
獻賦十年猶未遇,羞將白發對華簪。
譯文
二月天黃鶯鳥飛到上林苑,春天早上紫禁城郁郁蔥蔥。
長樂宮鐘聲消逝在花叢外,龍池楊柳沐春雨翠色更深。
和煦春日也難消窮途遺恨,耿耿胸中永懷著捧日忠心。
獻賦十年至今仍未得恩遇,如今白發叢生羞對裴舍人。
賞析
此詩的開頭四句,詩人并未切入正題,像不經意地描繪了一幅艷麗的宮苑春景圖:早春二月,在上林苑里,黃鸝成群地飛鳴追逐;紫禁城中春意盎然,拂曉時分,在樹木蔥蘢之中,灑下一片淡淡的春陰。長樂宮的鐘聲飛過宮墻,飄到空中,又緩緩散落在花樹之外。那曾是玄宗皇帝居住之地的龍池,千萬株楊柳,在細雨中越發顯得蒼翠欲滴。這四句詩,寫的都是皇宮苑囿殿閣的景色。
這四句并不是為寫景而寫景,詩人的目的,是在“景語”中烘托出裴舍人的特殊身份地位。由于裴舍人追隨御輦,侍從宸居,就能看到一般官員看不到的宮苑景色。當皇帝行幸到上林苑時,裴舍人看到上林苑的早鶯;皇帝在紫禁城臨朝時,裴舍人又看見皇城的春陰曉色;裴舍人草詔時,更聽到長樂宮舒緩的鐘聲;而龍池的'柳色變化及其在雨中的濃翠,自然也是裴舍人平日所熟知的。四種景物都若隱若現地使人看到裴舍人的影子。可見,雖然沒有一個字正面提到裴舍人,但實際上句句都在恭維裴舍人。恭維十足,卻又不露痕跡,可見手法高妙。
接下來詩人筆鋒一轉,并寫到請求援引的題旨上。頸聯自傷不遇,表明愁云難散,雖然如此,作者還是表示自己有一顆為朝廷做事的衷心。最后一聯,緊承上聯,繼續訴說“窮途”之恨。“十年猶未遇”中的“十”字雖是虛指,但也極言時間之長,接著又用了一個“猶”字,更充分地反映了他的求官心切之情。按此邏輯,下句應該是扼腕疾呼了,但詩人卻自怨自艾了,用了一個“羞”字加以緩和。這最后一句非常巧妙。它一方面寫出自己請求裴舍人援引之意;另一方面又對戴華簪的舍人寄予羨慕、恭維之情。這一句盡管說得很委婉,但詩人那種“求田問舍”的情狀,則細致入微地表達出來了,意思說得很清楚,但言語含蓄婉轉,保持了一定的身份。
這首詩,通篇表示了一種恭維、求援之意,卻又顯得十分隱約曲折,尤其是前四句,雖然是在恭維,由于運用了“景語”,便不覺其庸俗了。由此頗見錢起嫻熟的藝術技巧。全詩富麗精工,又不流于藻飾堆砌,十分難得。
作者簡介
錢起(生卒年不詳),字仲文,漢族,吳興(今浙江湖州市)人,唐代詩人。早年數次赴試落第,唐天寶十年(751年)進士,大書法家懷素和尚之叔。曾任考功郎中,故世稱錢考功。代宗大歷中為翰林學士。他是大歷十才子之一,也是其中杰出者。又與郎士元齊名,當時稱為“前有沈宋,后有錢郎。”
作者作品
田園雨后贈鄰人
安排常任性,偃臥晚開戶。樵客荷蓑歸,向來春山雨。
殘云虹未落,返景霞初吐。時鳥鳴村墟,新泉繞林圃。
堯年尚恬泊,鄰里成太古。室邇人遂遙,相思怨芳杜。
藍溪休沐,寄趙八給事
蟲鳴歸舊里,田野秋農閑。即事敦夙尚,衡門方再關。
夕陽入東籬,爽氣高前山。霜蕙后時老,巢禽知暝還。
侍臣黃樞寵,鳴玉青云間。肯想觀魚處,寒泉照發斑。
過溫逸人舊居
返真難合道,懷舊仍無吊。浮俗漸澆淳,斯人誰繼妙。
聲容在心耳,寧覺阻言笑。玄堂閉幾春,拱木齊云嶠。
鶴傳居士舞,猿得蘇門嘯。酹酒片陽微,空山想埋照
過鳴皋隱者
石老紅鮮,征君臥幾年。飛泉出林下,一徑過崖巔。
雞犬逐人靜,云霞宜地偏。終朝數峰勝,不遠一壺前。
仲月霽春雨,香風生藥田。丹溪不可別,瓊草色芊芊。
送楊彘隱
悔作掃門事,還吟招隱詩。今年芳草色,不失故山期。
遙想白云里,采苓春日遲。溪花藏石徑,巖翠帶茅茨。
九轉莫飛去,三回良在茲。還嗤茂陵客,貧病老明時
晚歸藍田舊居
云卷東皋下,歸來省故蹊。泉移憐石在,林長覺原低。
舊里情難盡,前山賞未迷。引藤看古木,嘗酒咒春雞。
興與時髦背,年將野老齊。才微甘引退,應得遂霞棲。
寄袁州李嘉員外
誰謂江山阻,心親夢想偏。容輝常在目,離別任經年。
郡國通流水,云霞共遠天。行春鶯幾囀,遲客月頻圓。
雁有歸鄉羽,人無訪戴船。愿征黃霸入,相見玉階前。
古詩詞鑒賞12
春游湖
雙飛燕子幾時回?夾岸桃花蘸水開。
春雨斷橋人不度,小舟撐出柳陰來。
注:①湖,指杭州西湖。
譯文:
雙飛的燕子啊,你是什么時候回來的呢?湖邊的桃花就像是沾著水開放的。在那小橋上,由于春水上漲,游人不能過去了,正在犯愁的時候,恰好從那柳陰深處,撐出一只小船來。
試題
(1)“夾岸桃花蘸水開”一句中最傳神的字是哪一個?請簡要分析。
(2)富有理趣是宋詩的一大特色,請簡要分析“春雨斷橋人不度,小舟撐出柳陰來”中蘊含的理趣。
(3)首句的提問表達出作者怎樣的心情?
(4)“夾岸桃花蘸水開”是一種怎樣的景象?
(5)詩題是“春游湖”,但是詩中并沒有出現“游”字,說說詩歌是怎樣表現“游”的含義的。
【閱讀答案】
(1)“蘸”字。一方面生動形象地寫出桃花開得繁密,把樹枝壓彎后貼著水面的情景(或:桃花倒映在水中,岸上、水中的桃花連成一片,充滿了生機的情景)。另一方面也表明剛下過春雨,桃花是濕的,形象地表現了“桃花帶雨”的動人神態、意趣;表達了作者喜悅的心情。
(2)春水上漲,沒過橋面,正當游人無法“度”過之際,一只小船從柳陰深處撐過來。詩句告訴人們,困境中仍然蘊含著希望,也道出了世間事物消長變化的,體現了宋詩特有的理趣。
(3)驚訝和喜悅的心情。
(4)多雨,湖水上升,視覺中覺得離花枝更近了。桃花倒映在水中,波光蕩漾,岸上水中的花枝連成一片,遠處望見,仿佛蘸水而開。
(5)在“春雨斷橋”的小溪上面,架著一條小木橋。雨后水漲,小橋被淹沒,游人不能度過去。怎么辦呢?湊巧得很,柳陰深處,悠悠撐出一只小船來,這就可以繼續游賞了。經過斷橋的'阻礙,這次“游”更富有情趣了。前進中遇到了障礙,又在障礙中前進:這個“游”字就這樣在“不度”和“撐出”中被表現出來了。
二
1.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2.從語言或寫法的角度賞析這首詩。
參考答案
1.答案:通過描寫游人所見之景來表達對春天(或西湖美景)的喜愛之情。
2.答案示例:
語言一:巧用修辭。“夾岸桃花蘸水開”中的“蘸”字,運用擬人,賦予桃花以人的情態,生動地寫出桃花開得繁密和被春雨打濕后貼著水面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喜愛之情。
語言二:首句運用問句,從疑問的語氣中表達了當時詩人發現春天到來時的驚訝和喜悅之情。
寫法一:寓情于景。作者通過描寫燕子歸來、桃花盛開、春雨斷橋、小舟擺渡等湖光美景,表現了詩人對春天的喜愛之情。
寫法二:動靜結合。“人不度”之靜景與“小舟撐出”之動景相結合,意趣橫生,生動地表現出小船從柳蔭中間撐出帶給游人的喜悅。
【解析】
燕子來了,象征著春天的來臨。“雙飛燕子幾時回”,一句問候,表達了詩人當時的驚訝和喜悅的心情。再放眼一看,果然春天來了,湖邊的桃花盛開,鮮紅似錦。一個“蘸”字,將桃花鮮艷水靈的神態表現得淋漓盡致,進而使人聯想到水中桃花的倒影,和岸上的花枝連成一片,仿佛蘸水而開。后兩句從過橋與乘舟兩路寫游湖之興。雨后水漲,淹沒小橋,只好舍橋登船,柳陰中撐出一葉小舟,使這次春游更富有情趣了。這首詩以清新的筆意寫出江南水鄉特有的風光,秀麗幽淡,虛實相生,讓讀者仿佛也能感受到柳陰中撐出的小船帶來的喜悅。
賞析:
徐俯(1075-1141)字師川,號東湖居士,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是北宋詩人的外甥。因父死于國事,授通直郎,累官右諫議大夫。紹興二年(1132),賜進士出身。三年,遷翰林學士,擢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官至參知政事。后以事提舉洞霄宮。工。
這樣的小詩,風韻翩翩,給人一種清新的感覺。這首詩在當時就頗為流傳,稍后于他的南宋詩人曾經稱贊:“解道春江斷橋句,舊時聞說徐師川。”詩人游湖,是早春天氣。何以見得?有詩為證。燕子是一種候鳥。它來了,象征著春天的來臨。詩人遇上了在田野中忙著含泥的燕子,馬上產生了春天到來的喜悅,不禁突然一問:“雙飛的燕子啊,你們是幾時回來的?”這一問問得很好,從疑問的語氣中表達了當時驚訝和喜悅的心情。
再放眼一看,果然春天來了,湖邊的桃花盛開,鮮紅似錦。但桃花不同于,它的枝葉不是絲絲下垂的,怎能蘸水呢?因為春天多雨,湖水上升,距花枝更近了。桃花倒影映在水中,波光蕩漾,岸上水中的花枝聯成一片,遠處望見,仿佛蘸水而開,這景色美極了!然而還沒有寫出“游”字,突破這個難關,得有巧妙的構思。詩句不能象記敘文那樣直接表達,而是應該選出一個面,用鮮明的形象,使讀者理解到確實是春游湖邊。詩人在漫長的湖堤上游春,許許多多動人的景色迎面而來,那么選用哪一處最好呢?最后選出來了:就在“春雨斷橋”的地方。一條小溪上面,平常架著小木橋。雨后水漲,小橋被淹沒,走到這里,就過不去了。“人不度”,就是游人不能度過。對稱心快意的春游來說,是一個莫大的挫折。可是湊巧得很,柳蔭深處,悠悠撐出一只小船來,這就可以租船擺渡,繼續游賞了。經過斷橋的阻礙,這次春游更富有情趣了。斷橋這塊地方,集中了矛盾,是春游途中的關鍵。從前進中遇到阻礙,又在阻礙中得到前進。這個“游”字就在這樣的行動中被表現出來了。
這首詩以清新的筆意寫出江南水鄉特有的風光,破除千篇一律的手法,讓千百年以來的讀者,仿佛也嘗受到撐出的小船帶來的喜悅。
古詩詞鑒賞13
《題西林壁》原文
橫看成嶺側成峰⑵,遠近高低各不同⑶。
不識廬山真面目⑷,只緣身在此山中⑸。
注釋
⑴題西林壁:寫在西林寺的墻壁上。西林寺在廬山西麓。題:書寫,題寫。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廬山。
⑵橫看:從正面看。廬山總是南北走向,橫看就是從東面西面看。側:側面。
⑶各不同:各不相同。
⑷不識:不能認識,辨別。真面目:指廬山真實的景色、形狀。
⑸緣:因為;由于。此山:這座山,指廬山。[
《題西林壁》詩意
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
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自身處在廬山之中。
《題西林壁》賞析
此詩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實寫游山所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游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的廬山風景。
結尾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游山的體會。之所以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是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這兩句奇思妙發,整個意境渾然托出,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回味經驗、馳騁想象的空間。這不僅僅是游歷山水才有這種理性認識。游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人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于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范圍,擺脫主觀成見。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首小詩激起人們無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題西林壁》不單單是詩人歌詠廬山的奇景偉觀,同時也是蘇軾以哲人的眼光從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認識。由于這種認識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觀規律的,所以詩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給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啟人心智。因此,這首小詩格外來得含蓄蘊藉,思致渺遠,使人百讀不厭。
這首詩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語言卻異常淺顯。深入淺出,這正是蘇軾的一種語言特色。蘇軾寫詩,全無雕琢習氣。詩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種質樸無華、條暢流利的語言表現一種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這意境又是不時閃爍著熒熒的哲理之光。從這首詩來看,語言的表述是簡明的,而其內涵卻是豐富的。也就是說,詩語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邏輯性的高度統一。詩人在四句詩中,概括地描繪了廬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時又準確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領的道理。鮮明的感性與明晰的理性交織一起,互為因果,詩的形象因此升華為理性王國里的典型,這就是人們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兩句當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如果說宋以前的詩歌傳統是以言志、言情為特點的話,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蘇軾,則出現了以言理為特色的新詩風。這種詩風是宋人在唐詩之后另辟的一條蹊徑,用蘇軾的話來說,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這類詩的特點是:語淺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題西林壁》就是這樣的一首好詩。
《題西林壁》作者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1-3] 。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蘇軾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于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古詩詞鑒賞14
原文
弁彼鸴斯,歸飛提提。民莫不穀,我獨于罹。何辜于天?我罪伊何?心之憂矣,云如之何?
踧踧周道,鞫為茂草。我心憂傷,惄焉如搗。假寐永嘆,維憂用老。心之憂矣,疢如疾首。
維桑與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不屬于毛?不罹于里?天之生我,我辰安在?
菀彼柳斯,鳴蜩嘒嘒,有漼者淵,萑葦淠淠。譬彼舟流,不知所屆,心之憂矣,不遑假寐。
鹿斯之奔,維足伎伎。雉之朝雊,尚求其雌。譬彼壞木,疾用無枝。心之憂矣,寧莫之知?
相彼投兔,尚或先之。行有死人,尚或墐之。君子秉心,維其忍之。心之憂矣,涕既隕之。
君子信讒,如或酬之。君子不惠,不舒究之。伐木掎矣,析薪扡矣。舍彼有罪,予之佗矣。
莫高匪山,莫浚匪泉。君子無易由言,耳屬于垣。無逝我梁,無發我笱。我躬不閱,遑恤我后。
注釋
(1)弁(pán):通般、通昪,快樂。鸒(yù):鳥名,形似烏鴉,小如鴿,腹下白,喜群飛,鳴聲呀呀,又名雅烏。斯:語氣詞,猶啊、呀。
(2)提(shí)提:群鳥安閑翻飛的樣子。
(3)榖:美好。
(4)罹:憂愁。
(5)辜:罪過。
(6)云:句首語氣詞。
(7)踧(dí)踧:平坦的狀態。周道:大道、大路。
(8)鞫:阻塞、充塞。
(9)惄(nì):憂傷。
(10)假寐:不脫衣帽而臥。永嘆:長嘆。
(11)用:猶而。
(12)疢(chèn):病,指內心憂痛煩熱。疾首:頭疼。如:猶而。
(13)桑梓:古代桑、梓多植于住宅附近,后代遂為故鄉的代稱,見之自然思鄉懷親。
(14)止:語氣詞。
(15)靡:不。匪:不是。靡…匪…句,用兩個否定副詞表示更加肯定的意思。瞻:尊敬、敬仰。
(16)依:依戀。
(17)屬:連屬。毛:猶表,古代裘衣毛在外。此兩句毛、里,以裘為喻,指裘衣的里表。
(18)離:通麗,附著。
(19)辰:時運。
(20)菀:茂密的樣子。
(21)蜩(tiáo):蟬。嚖嚖:蟬鳴的聲音。
(22)漼(cuǐ):水深的樣子。淵:深水潭。
(23)萑(huán)葦:蘆葦。淠(pèi)淠:茂盛的樣子。
(24)屆:到、止。
(25)維:猶其。伎(qí)伎:鹿急跑的樣子。
(26)雉(zhì):野雞。雊(gòu):雉鳴。
(27)壞木:有病的樹。
(28)疾:病。用:猶而。
(29)寧:猶乃、猶豈,竟然、難道。
(30)相:看。投兔:入網的兔子。
(31)先:開、放,見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
(32)行(háng):路。
(33)墐(jìn):掩埋。
(34)秉心:猶言居心、用心。
(35)維:猶何。忍:殘忍。
(36)隕:落。
(37)酬:勸酒。
(38)舒:緩慢。究:追究、考察。
(39)掎(jǐ):牽引。此句說,伐木要用繩子牽引著,把它慢慢放倒。
(40)析薪:劈柴。扡(chǐ):順著紋理劈開。
(41)佗(tuó):加。
(42)浚:深。
(43)由:于。
(44)屬:連接。垣:墻。
(45)逝:借為折,拆毀。梁:攔水捕魚的堤壩,亦稱魚梁。
(46)發:打開。笱(gǒu):捕魚用的`竹籠。
(47)躬:自身。閱:被收容。
(48)遑:暇。恤:憂慮。
譯文
那些雅烏多快活,安閑翻飛向巢窠。人們生活都美好,獨獨是我遇災禍。我對蒼天有何罪?我的罪名是什么?憂傷充滿我心中,對此我又能如何?
平平坦坦那大道,到處長滿青青草。深深憂傷在我心,憂傷如同棒杵搗。和衣而臥哀聲嘆,憂傷使我容顏老。憂傷充滿我心中,頭疼心煩真焦躁。
看到桑樹梓樹林,恭敬頓生敬愛心。無時不尊我父親,無時不戀我母親。不連皮裘外面毛,不附皮裘內里襯。老天如今生下我,哪里有我好時運?
株株柳樹真茂密,上面蟬鳴聲聲急。深不見底一潭水,周圍蘆葦真密集。我像漂流的小舟,不知漂流到哪里。憂傷充滿我心中,沒空打盹思不息。
看那野鹿快奔跑,揚起四蹄真輕巧。聽那野雞早晨叫,雄鳥尚且求雌鳥。我就像那有病樹,病得長不出枝條。憂傷充滿在心中,難道就沒人知道?
看那野兔入羅網,尚且有人把它放。路上遇到了死人,尚且有人把他葬。父親大人的居心,為何殘忍這模樣?憂傷充滿我心中,使我眼淚落千行。
父親大人信讒言,就像任人把酒勸。父親大人不慈愛,思考事情不周全。伐樹得用繩牽引,砍柴刀順紋理間。放過真正有罪人,罪加我身任意編。
不高就不是山巒,不深就不是水泉。君子不能輕發言,有人耳朵貼墻邊。不要把我魚梁拆,不要把我魚籠扳。我身已經無處容,后事哪有空掛念!
鑒賞
《毛詩序》說:《小弁》,刺幽王也,太子之傅作焉。毛傳還補充說:幽王娶申女,生太子宜臼,又說(悅)褒姒,生子伯服,立以為后,而放宜臼,將殺之。對于這一歷史史實,司馬遷《史記·周本紀》記述得更為詳實。但此詩是宜臼自作,還是宜臼之傅所作,各家又有不同說法。宋人朱熹在《詩集傳》中說:幽王娶于申,生太子宜臼,后得褒姒而惑之,生子伯服,信其讒,黜申后,逐宜臼,而宜臼作此詩以自怨也。序以為太子傅述太子之情以為是詩,不知其何所據也。可是,他在注《孟子》時,又反趙岐注而認為是太子傅之作,并在《詩序辨說》中說:此詩明白為放子之作無疑,但未有以見其必為宜臼耳。可見,他也是首鼠兩端,舉棋不定的。三家詩又與上述諸說大相徑庭,提出了新說。王先謙在《詩三家義集疏)中說:魯說曰:《小弁》,……伯奇之詩。……(尹)吉甫娶后妻,生子曰伯邦,乃譖伯奇于吉甫,放之于野。伯奇清朝履霜,自傷無罪見逐,乃援琴而鼓之(指《履霜操》一詩)。宣王出游,吉甫從之。伯奇乃作歌,以言感之于宣王。王聞之,曰:此孝子之辭也。吉甫乃求伯奇于野而感悟,乃射殺后妻。孟子解此詩時,曾說《小弁》之怨,親親也。親親,仁也(《孟子·告子下》),趙岐注《孟子》,又據魯詩說而定為伯奇之作。因此后世的學者,有持毛說者,有持魯說者,持此者非彼,持彼者非此,致使讀者也莫衷一是。還是余冠英在《詩經選》中說得好:這些傳說未可全信,但作為參考,對于辭意的了解是有幫助的。至于還有人說這是一篇棄婦之詞(袁梅《詩經譯注》),更只能姑備一說了。
全詩八章,章八句。首章以呼天自訴總起,先言我獨于罹的憂傷和悲痛。作者以弁彼鸒斯,歸飛提提的景象為反襯,以民莫不谷,我獨于罹為對比,以心之憂矣,云如之何為感嘆,充分揭示他內心沉重的憂怨之情。他無罪被逐,只有對天呼喊:何辜于天?我罪伊何?第二章就他放逐在外的所見景象,抒發自己內心的傷感。平坦大道上生滿了雜亂的茂草,象征他平靜的生活突然產生了禍端。他憤懟悲傷,惄焉如搗,臥不能寐,疢如疾首,并容顏早衰,詩句形象地展示出他憂怨交織的心情。第三章敘述他孝敬父母而反被父母放逐的悲哀。他雖然面對父母所栽的桑梓必恭敬止,對父母懷有恭敬孝順之心,但和父母的關系是不屬于毛,不罹于里,所以只有無奈地歸咎于上天:天之生我,我辰安在?語言極其沉痛。第四、五兩章又以在外所見,敘述自己苦無歸依、心灰意懶的痛苦心情。菀彼柳斯,鳴蜩嘒嘒;有漼者淵,萑葦淠淠,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而自己卻譬彼舟流,不知所屆;鹿斯之奔,維足伎伎;雉之朝雊,尚求其雌,多么歡暢而富有生機,而自己卻譬彼壞木,疾用無枝。他孤苦一身,漂蕩無依,其內心的痛苦憂傷,別人是無法理解的,更見逐子失親的悲痛。第六章埋怨父親殘忍,不念親子之情。他說,野兔投網還有人放走它,人死于道路還有人埋葬他,而父親忍心放逐自己,只有使自己涕既隕之了。第七章指責父親,揭示出了被逐的原因。他指出,君子信讒,不僅不舒究之,反而如或酬之,結果顛倒了是非、曲直,舍彼有罪,予之佗矣。于是,詩人的內心也由憂進而怨了起來。最后一章,進一步敘述自己被逐后的謹慎、小心而警戒的心情。他感到他的災禍背景就像山泉那樣高深難測,因而警惕自己無易由言。因為耳屬于垣,會隨時讓壞人抓住把柄、進讒陷害。但這四句,又有些痛定思痛的意味,既求告人們不要再去觸犯他,又心灰意懶地感到后事難卜、前途渺茫。這四句亦見于《邶風·谷風》,可能是當時習用之辭,是自己特殊境遇中復雜心情的比擬說法。由此可見,這首詩以憂怨為基調,對自己被逐后的悲痛心情,反覆傾吐,進行了多角度、多層次的表述和揭示,感情沉重,言詞懇切,致使憂怨哀傷之情充滿紙上,對讀者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
作者在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時,采取了多樣的藝術手法,或正面描述,或反面襯托,或即眼前之景以興內心之情,或以客觀事物的狀態以比喻自己的處境。賦、比、興交互使用,泣訴、憂思結合,內容豐富,感情深厚,給人以具體、形象的感受。
在組織結構上,其布局也是精巧的。方玉潤《詩經原始》說它整中有散,正中寄奇,離奇變幻,令人莫測,確實頗堪玩味。
古詩詞鑒賞15
[南北朝]朱超
大江闊千里,孤舟無四鄰。
唯余故樓月,遠近必隨人。
入風先繞暈,排霧急移輪。
若教長似扇,堪拂艷歌塵。
注釋:
【1】大江:指詩人月夜泛舟所在的江。無考證。
【2】無四鄰:指周圍沒有其他船只。
【3】唯余:只有。
【4】故樓:指家鄉之樓。月隨人行,故現在照“我”之月,仍是“故樓月”。這兩句是說只有這家鄉的月亮,遠近都跟隨著“我”。
【5】入風:遇風。
【6】暈:月四周有時有云氣圍繞如環叫做月暈。這種現象由于上層云氣含雨點或冰點,月光遇到它發生折射作用而造成,所以常為將風雨之兆。
【7】排霧:沖開、排開云霧。
【8】輪:月輪。月亮在云層中穿行,時時露出月輪,好像是在排云穿霧,急速地轉動月輪。
【9】似扇:古人詠扇的詩賦形容扇的圓常以月為比,如古樂府《怨歌行》云:“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又傅玄《扇賦》云:“何皎月之纖素。”詩中倒轉過來,以扇比月。
【10】堪:能,可。
【11】拂:拂拭。
【12】艷歌塵:指唱艷歌的人身上的塵土。歌人歌舞時常持扇而舞,扇似明月,故由月而想到扇,由扇而想到持扇人的歌者,想到替歌人拂塵。
作品賞析:
這是一首望月懷人的詩。詩人寫自己在孤舟上面,只有原來在樓中所見的月亮相隨,倍覺親切。這里通過歌頌“故樓月”,實際有懷念“故樓人”的意思。
“大江闊千里,孤舟無四鄰”,開頭兩句交待了望月的時間、地點、環境。江,是橫闊千里、浩渺無際的大江;舟,是孤舟,無四鄰的孤舟。二者對比鮮明,表達了詩人旅途的孤寂。而旅途的孤寂又無處訴說,只有遙寄明月了,為引出下文做了鋪墊。
“唯余故樓月,遠近必隨人”,承接上句。詩人展開奇思妙想:他不覺孤獨,認定此月正是老家樓上常見的那輪明月,原是“舊時相識”,因而不管自己去家遠或近,它始終不離不棄跟隨在身邊,更深層地表達出了思戀與孤獨之苦。詩人不再覺得孤寂,精神便不頹喪了。由此又自然列入三聯對“故樓月”的描寫,仍用擬人的方法。
“入風先繞暈,排霧急移輪”,詩人一拋寫月常用手法,別出心裁,故作錯覺。月見風來襲,便讓暈來圍繞;見云霧來遮,便急忙調轉車輪駛走。忽明忽暗之間,也暗示詩人思緒的起伏不定:感激它為照我陪我而作的'辛勤,贊美它那艱難的經歷和勇于防范的精神,這種模棱的認識又延續下去。
“若教長似扇,堪拂艷歌塵”,此聯以扇擬月,抒發人生感慨,設想它若長圓不缺似團扇,就能用來為唱艷歌的拂塵了。這里月似團扇,歌者持此唱著艷歌,更是美女,詩人借喻遠在千里外的心中人。由“故樓月”到“故樓人”,經過一些聯想的中介,懷人的意思就曲折地表達了出來,合情合理,耐人尋味。
【古詩詞鑒賞】相關文章:
古詩詞鑒賞12-21
古詩詞鑒賞01-06
小學古詩詞鑒賞11-03
《池上》古詩詞鑒賞07-31
古詩詞鑒賞技巧11-22
《稻田》古詩詞鑒賞10-22
春寒古詩詞鑒賞03-13
《元日》古詩詞鑒賞12-05
塞下曲古詩詞鑒賞08-14
《閨怨》古詩詞鑒賞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