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古詩詞鑒賞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經典的古詩吧,古詩準確地來說應該叫格律詩,包括律詩和絕句。那么都有哪些類型的古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古詩詞鑒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古詩詞鑒賞1
《酬崔侍御》
[唐] 李白
嚴陵不從萬乘游,歸臥空山釣碧流。
自是客星辭帝座,元非太白醉揚州。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古詩詞鑒賞2
古詩詞賞析題在各地中已出現多年,但筆者參加了幾年本地中考閱卷工作,在古詩詞賞析題的判卷過程中,發現考生得分不太理想。原因是不少考生不了解古詩詞賞析題的特點,沒有掌握有關解題技巧,尤其是解答主觀題找不到思路。其實,這類題有很多規律可循,賞析古詩詞一般要從字詞句、層次結構、修辭手法、表達技巧、感情抒發、意境創設、藝術風格等方面入手,有時還要結合寫作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寫作目的理解分析。
首先,要掌握詩歌類別及其特點。詩按內容和性質可分為敘事詩、抒情詩、哲理詩;按表達形式可分為古體詩、近體詩(格律詩);按題材可分為寫景(山水)詩、民生詩、邊塞詩、詠史詩、送別詩、羈旅詩、詠物詩、閨怨詩等。詞按風格可分為豪放派和婉約派。
其次,要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常見的有寫景詩的寄情山水、民生詩的憂國憂民、邊塞詩的奮勇報國、詠史詩的吊古傷今、送別情的思念勸勉、羈旅詩的綿綿鄉愁、閨怨詩的思遠懷人等。如:《春望》抒發了杜甫憂國思家的思想感情;《己亥雜詩》表達了龔自珍對生命意義與價值的積極思考,表達了一種昂揚向上的精神。考生在復習過程中一定要牢記名家名篇的思想內容,明確詩詞體現的思想感情,做到整體把握全篇。
第三,要把握詩歌塑造的形象(意象)。鑒賞重點在于把握詩中的意象,進而領悟詩歌的意境。意境就是詩人強烈的感情與生動的'客觀事物交融,從而表現出的一種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詩人創造意境,常用“寓情于景”和“即景生情”的方式,讀者領悟詩歌意境也應從景、情兩方面去探尋與體味。詩人把抽象的情感寄寓于具體可感的事物之中,這個事物即作者在詩歌中塑造的形象——意象。如:“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詩中的“鶴”這一形象矯健凌厲、頑強奮發、積極向上,具有象征意義,是詩人自身意志的化身。詩人選取在萬里晴空之上一鶴排云沖天這一景象,再加上“便引詩情到碧霄”這一高遠的情懷,使得畫意與詩情相互映襯相得益彰,為我們創造了一種虛實相生、超越時空的景象,使得詩歌的境界開闊疏朗,詩人的情感樂觀昂揚,詩歌的格調清峻爽朗。
第四,要了解詩歌的表達技巧。詩歌中常運用修辭手法,其作用大體和其他文體中的修辭作用一樣。比喻為使形象更生動,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擬人為把事物人格化,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借代為使表達含蓄,如“應是綠肥紅瘦”;夸張為了強調和突出,如“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對偶為了增強詩詞的音樂美,表意凝練,抒情酣暢,如“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古典詩歌中還常常運用到鋪陳、象征等手法。描寫方式則有:細節描寫,如“何當共剪西窗燭”;動靜結合,如“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虛實結合,如“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等等。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如“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借景抒情,如“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寓情于景,如“渭城朝雨?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情景交融,如“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等等。有時還運用其他技巧:反襯或“以靜襯動”“以動襯靜”,如“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托物言志,如“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聯想想象,如“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還有欲揚先抑或欲抑先揚等。
第五,仔細分析詩歌的語言,注意煉字、煉詞。
王安石稱詩歌之語言為“詩家語”,就是說詩的用語和其他文體用語不同,尤其講究煉字。經典的例子就是“僧敲月下門”,作者“推”“敲”難定,最后請韓愈定為“敲字佳”。周振甫先生在《詩詞例話》中認為:“就這首詩看,敲的該是李凝幽居的門,這個僧可能是作者自指,因作者出家為僧,法名無本。那他在晚上去找李凝,應該敲門,才和幽居相應。從音節上說,‘敲’字也較為響亮。”還有“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也有煉字故事,體現出非常好的表達效果:第一,“綠”比其他的字色彩鮮明。讀到此,能為我們喚起一片江南春色;其他各字都比較抽象,沒有這種作用。第二,用“又綠”喚起我們聯想。讓我們想到春草綠時容易引起思歸的念頭,這就跟下文“明月何時照我還”密切呼應。(周振甫《詩詞例話》)所以,在賞析詩歌時特別要注意關鍵字詞的作用。
第六,還要了解名家的語言特點。
如陶淵明樸素自然、杜甫沉郁頓挫、白居易明白曉暢、李白豪邁飄逸、王昌齡雄健高昂、杜牧清健俊爽、王維詩畫一體、溫庭筠綺麗香艷、高適悲壯蒼涼、李清照婉約凄清、陸游雄渾悲壯等。
總之,賞析古詩詞時,既要從整體把握,又要從局部入手;既要抓住主題,又要關照形式;既要掌握詩內,又要了解詩外。這樣才能得心應手,達到最佳效果。
古詩詞鑒賞3
dàyǎ · wénwángzhīshí· mián
大雅·文王之什·緜
mián mián guā dié 。 mín zhī chū shēng , zì tǔ jū qī ;
緜緜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
gǔ gōngdǎnfǔ,táofùtáoxué , wèiyǒujiāshì 。
古公亶父,陶復陶穴,未有家室。
gǔ gōngdǎnfǔ, láizhāozǒu mǎ ;
古公亶父,來朝走馬;
shuàixī shuǐhǔ, zhì yú qí xià 。
率西水滸,至于岐下。
yuán jí jiāngnǚ, yù lái xū yǔ 。
爰及姜女,聿來胥宇。
zhōu yuán wǔ wǔ, jǐn tú rú yí ;
周原膴膴,堇荼如飴;
yuán shǐ yuán móu , yuánqìwǒguī。
爰始爰謀,爰契我龜。
yuē zhǐ yuē shí , zhù shì yúzī。
曰止曰時,筑室于茲。
nǎi wèi nǎi zhǐ , nǎi zuǒ nǎi yòu ;
乃慰乃止,乃左乃右;
nǎi jiāng nǎi lǐ , nǎi xuān nǎi mǔ 。
乃疆乃理,乃宣乃畝。
zì xī cú dōng , zhōu yuán zhí shì 。
自西徂東,周爰執事。
nǎizhàosīkōng, nǎizhàosī tú , bǐ lì shìjiā。
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
qíshéngzé zhí ,suōbǎn yǐzài,zuòmiào yì yì 。
其繩則直,縮版以載,作廟翼翼。
jū zhī réng ,duózhī hōng hōng ;
捄之陾,度之薨薨;
zhù zhī dēng dēng ,xuēlǒupíngpíng。
筑之登登,削屢馮馮。
bǎi dǔ jiēxīng, gāo gǔ fúshèng。
百堵皆興,鼛鼓弗勝。
nǎi lì gāo mén , gāo ményǒukàng ;
乃立皋門,皋門有伉;
nǎi lìyìngmén ,yìngménqiāngqiāng;
乃立應門,應門將將;
nǎi lì zhǒng tǔ , róng chǒu yōuxíng。
乃立冢土,戎丑攸行。
sìbùtiǎn jué yùn , yìbùyǔn jué wèn ;
肆不殄厥慍,亦不隕厥問;
zuòyù bá yǐ ,xíngdàoduìyǐ !
柞棫拔矣,行道兌矣!
hùnyí tuì yǐ , wéiqíhuì yǐ !
混夷駾矣,維其喙矣!
yú ruì zhì jué chéng , wénwángjuéjué shēng 。
虞芮質厥成,文王蹶厥生。
yúyuēyǒushū fù ,yúyuēyǒuxiān hòu ;
予曰有疏附,予曰有先后;
yúyuēyǒubēnzòu ,yúyuēyǒuyù wǔ 。
予曰有奔奏,予曰有御侮。
關鍵詞:詩經,詠史懷古,大雅,文王之什
解釋翻譯
[挑錯/完善]
大瓜小瓜瓜蔓長,周人最早得發祥,本在沮水漆水旁。太王古公亶父來,率民挖窖又開窯,還沒筑屋建廳堂。
太王古公亶父來,清早出行趕起馬。沿著河岸直向西,來到岐山山腳下。接著娶了姜氏女,共察山水和住地。
周原土地真肥沃,苦菜甜如麥芽糖。開始謀劃和商量,再刻龜甲看卜象。兆示定居好地方,在此修屋造住房。
于是在此安家邦,于是四處勞作忙,于是劃疆又治理,于是開渠又墾荒。打從東面到西面,要管雜事一樣樣。
先召司空定工程,再召司徒定力役,房屋宮室使建立。準繩拉得正又直,捆牢木板來打夯,筑廟動作好整齊。
鏟土入筐騰騰騰,投土上墻轟轟轟。齊聲打夯登登登,削平凸墻嘭嘭嘭。成百道墻一時起,人聲賽過打鼓聲。
于是建起郭城門,郭門高聳入云霄。于是立起王宮門,正門雄偉氣勢豪。于是修筑起大社,正當防戎那大盜。
既不斷絕對敵憤,鄰國也不失聘問。柞櫟白桵都拔去,道路暢通又寬正。昆夷奔逃不敢來,疲弊困乏勢不振。
虞芮兩國爭執平,文王啟發感其性。我說有臣疏化親,我說有臣輔佐靈。我說有臣善奔走,我說有臣御敵侵。
賞析
全詩共九章。首章以“緜緜瓜瓞”起興,開首八字簡潔地概括了周人延綿不絕、生生不息的漫長歷史。以下至第八章,全敘太王率族遷岐、建設周原的情況。正是太王遷岐的重大決策和文王的仁德,才奠定了周人滅商建國的基礎,如《魯頌·閟宮》所言:“后稷之孫,實維大王。居岐之陽,實始翦商。至于文武,纘大王之緒。”篇末便自然而然帶出文王平虞芮之訟的事,顯示出其蒸蒸日上的景象。
周人早先所居的邠地,人們遭遇強悍游牧民族昆夷的侵擾,促使古公亶父舉族遷移。《·梁惠王下》記載狄人入侵,意在掠地,古公亶父事之以皮幣、珠玉、犬馬,均不得免,乃“去邠,逾梁山,邑于岐山之下居焉”。邠人以其仁而“從之者如歸市”。全詩以遷岐為中心展開鋪排描繪,疏密有致。長長的遷徙過程濃縮在短短的四句中:“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于岐下。”而“爰及姜女”一句,看似隨筆帶出,實則龍點睛。姜女是當地平原民族姜族的長女,周與姜聯姻,意味著古公亶父被承認為周原的占有者和統治者。同時,此句又為后文在渭水平原上的種種生活勞動的刻畫,做了鋪墊。
在“堇荼如飴”的遼闊平原上,周人懷著滿腔喜悅和對新生活的憧憬投入了勞動,他們刻龜占卜,商議謀劃。詩人以濃彩重墨描繪農耕、建筑的同時,融人了深沉樸質的感情。他們一面“廼慰廼止,廼左廼右,廼疆廼理,廼宣廼畝”,歡天喜地安家定宅,封疆劃界,開渠墾荒,一面“筑室于茲”。與落后的邠地相比,平原文明的標志便是建造房屋。走出地穴窯洞,在地面上修屋筑室,是一個質的.飛躍,是周人安居樂業的開始,是周族初興的象征,也正是古公亶父遷岐的偉大功業。對建筑的描摹刻畫,正是對古公亶父的熱情歌頌,故而詩中最精彩生動的描寫正集于此:“陾陾”“薨薨”“登登”“馮馮”四組擬聲詞,以聲音的嘈雜響亮表現了種種勞動場面,烘托了勞動的氣氛。洪大的鼓聲被淹沒在鏟土聲、填土聲、打夯聲和笑語聲中,真是朝氣蓬勃、熱火朝天。“百堵皆興”,既是對施工規模的自豪,也暗示了周民族的蓬勃發展。“皋門有伉”“應門將將”,既是對自己建筑技術的夸耀,又顯示了周人的自強自立、不可侵犯的精神。由此歌頌武功文略便是水到渠成:“柞棫拔矣,行道兌矣。混夷駾矣,維其喙矣。”表現了日益強大的周族對昆夷的蔑視和勝利后的自豪感。文王平虞芮之訟,突出表現其睿智與文德。結尾四個“予曰”,一氣呵成,既是詩人內心激情一瀉而出的傾述,又是對文王德化的贊美,更是對古公亶父文韜武略的追憶,與首句“緜緜瓜瓞”遙相呼應,相映成趣。
詩章以時間為經,以地點為緯,景隨情遷,情緣景發,渾然豐滿,情景一體,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自邠至岐,從起行、定宅、治田、建屋、筑廟到文王服虞芮、受天命,莫不洋溢著周人對生活的激情、對生命的熱愛、對祖先的崇敬。結構變幻,開合承啟不著痕跡,略處點到即止,詳處工筆刻畫,錯落有致。
注釋
緜(mián):同“綿”。
緜緜:即綿綿,不絕貌。瓞(dié):瓜。大曰瓜,小曰瓞。
土:居住。沮(jū)漆:古二水名,均在今陜西省境內。
古公亶(dǎn)父:周王族十三世祖,后追稱大(太)王。古公是稱號,猶言“故邠公”;亶父是名。
陶:窯灶。復:古時的一種窯洞,即旁穿之穴。
家室:猶言“宮室”。
朝:早。走馬:指避狄難。
率:沿著。滸:水涯。漆沮之側也。
岐下:岐山之下。岐山在今陜西省岐山縣東北。
爰(yuán):于是。姜女:指古公亶父之妃,姜氏。
聿(yù):發語詞。胥宇:猶言“相宅”,就是考察地勢,選擇建筑宮室的地址。胥,相,視。
膴(wǔ)膴:肥沃的樣子。
堇(jǐn):旱芹。荼(tú):苦菜。飴(yí):用米芽或麥芽熬成的糖漿。
契:鍥,指刻龜甲占卜。龜:指占卜所用的龜甲。
曰:語助詞。止:言此地可以居住。時:言此時可以動工。
茲:此,這里。
廼(nǎi):同“乃”。《詩經》各篇通用“乃”,惟此篇與《大雅·公劉》“廼”、“乃”雜用。慰:安定。止:居住。
疆:劃分疆界。理:治理土地。
宣:疏通溝渠。畝:整治田壟。
徂(cú):往,去。
周:徧(遍的異體字)。
司空:管工程的官。
司徒:管土地和力役的官。
俾(bǐ):使。
縮:捆綁。載:通“栽”,筑墻的長板。
翼翼:動作整齊。
捄(jiū):盛土于筐。陾(réng)陾:眾多貌。
度:填土于筑板內。薨(hōng)薨:填土聲。
登登:相應聲。
屢:通“塿(lǒu)”,土墻隆起的部分。馮(píng)馮:削平墻面的聲音。
堵:五版為堵。興:起。此言治宮室。
鼛(gāo):大鼓,長一丈二尺。弗勝:指鼓聲蓋不過人聲。
皋門:王都的郭門。
伉(kàng):通“亢”。高大貌。
應門:王宮的正門。
將(qiāng)將:莊嚴雄偉的樣子。
冢土:即大社,祭祀社神的地方。冢,大;土,通“社”。
戎:指昆夷,北方的游牧民族,即犬戎。丑:對邊遠民族的蔑稱。攸:所。
肆:于是。殄(tiǎn):斷絕。慍:怒。
隕(yǔn):墜。問:通“聞”,謂聲譽。
柞(zuò):櫟樹。棫(yù):白桵(ruí),與柞皆叢生灌木。
兌(duì):通“達”,通暢。
混夷:即昆夷。駾(tuì):突逃。
喙(huì):疲勞困倦。
虞:古國名,在今山西平陸。芮(ruì):古國名,在今陜西大荔。質:評斷。成:平。
蹶(guì):感動。生:通“性”。
予:周人自稱。曰:語助詞。王逸《楚辭章句》引作“聿”。疏附:指能使疏者親之臣。
先后:指君王前后輔佐之臣。
奔奏:指奔命四方之臣。“奏”亦作“走”。
御侮:指捍衛國家之臣。
古詩詞鑒賞4
《石竹詠》
萋萋結綠枝,曄曄垂朱英。
常恐零露降,不得全其生。
嘆息聊自思,此生豈我情。
昔我未生時,誰者令我萌。
棄置勿重陳,委化何足驚。
《石竹詠》譯文
翠綠枝條生長茂盛,垂掛著繁盛美麗的紅花。
常常擔心寒冷的露珠降臨,無法保住它那美好的生命。
嘆息石竹時也思考自身,此生難道是我衷情的嗎?
在我尚未降臨人世的'時候,究竟是誰是我萌生的呢?
拋開這樣的事情不再說它了,順應自然的變化又何必驚恐呢?
《石竹詠》注釋
萋萋:草木茂盛的樣子。
曄曄:美麗繁盛的樣子。
委化:自然的變化。
《石竹詠》簡析
《石竹詠》又名洛陽花。全詩托石竹而詠懷,語言質樸、格調清雅。前四句在一虛一實的對照中,寄寓了深深的憂患感,對生命進行了思考。結句一轉,以“委化”收束全文,表達了作者的曠達。
古詩詞鑒賞5
原文:
分手柳花天,雪向晴窗飄落。轉眼葵肌初繡,又紅欹欄角。
別來世事一番新,只吾徒猶昨。話到英雄失路,忽涼風索索。
注釋:
①史蘧庵:指史可程,字赤豹,號蘧庵,河南祥符人,明末忠臣史可法同祖弟。1643年(崇禎十六年)進士,改庶吉士,曾降闖、降清,為貳臣。清兵定江南后,可程未出仕,長期寓居南京、宜興,陳維崧與之交接甚密,集中唱和作品頗多。康熙中葉乃卒。吳閶:即蘇州。蘇州為春秋時吳國都會,有閶門,故稱。②柳花天:即暮春,楊柳飛花時節。③雪:指柳絮。晉時才女謝道韞詠雪,有“未若柳絮因風起”之句,此處是反用。④葵肌:指葵花。⑤欹(qī):傾斜。⑥吾徒:我輩,我們。⑦索索:風聲。
賞析:
迦陵小令詞多奇作,這首詞尤其是奇中之奇。詞開篇異常平淡,從分手時暮春的柳絮說到秋日里葵花盛開,都是閑閑而道。上片四句,其實只說了自春徂秋,韶華流逝這樣一層意思。在以精悍見長的迦陵小令中,看似很浪費筆墨了。
可是氣勢已經蓄足,下片話音一轉,即由時間的.流動寫到時事的變遷。很多人事都不同已往,只有作者還在固守著一種落寞、一種失意。這是很難堪、很悲涼的,這是第二層意思。情緒依然平淡,但已漸漸顯出崢嶸頭角,為末二句的奇幻之筆作鋪墊。先生招飲,兩個落魄之人能談些甚么,那就說說英雄失路之事罷。但就在此時,涼飆驟發,索索有聲,此二句不僅自身造境奇幻,同時也令小詞通體振起,由極平淡化為極奇崛,情貌煥然一新。前人說:“陡然一驚,正是詞中妙境”(劉體仁《七頌堂詞繹》。
其實此種章法,前人頗有之。李白《越中覽古》之“越女如花滿宮殿,只今惟有鷓鴣飛”,將極繁華化為極荒涼;辛棄疾《破陣子》之“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將極豪邁化為極蕭瑟,都是經典性的例子。迦陵此詞,可與前賢競妙。
古詩詞鑒賞6
客舊館
[唐] 杜甫
陳跡隨人事,初秋別此亭。重來梨葉赤,依舊竹林青。
風幔何時卷,寒砧昨夜聲。無由出江漢,愁緒月冥冥。
依舊編廣德元年梓州詩內。年譜謂秋往閬州,冬晚復回梓州。據此詩,則是初秋別梓,秋盡復回也。周弘正詩:“依然歸舊館。”
陳跡隨人事①,初秋別此亭。重來梨葉赤,依舊竹林青。風幔何時卷,寒砧昨夜聲。無由出江漢,愁緒日冥冥。
(上四舊館秋景,下四觸物傷情。隨人事,謂跡隨事往。《杜臆》:風幔,是昔有今無者。寒砧,是昔無今有者。聲字出韻,若作聽字,對卷字亦穩。杜詩五律,無失韻者。
①《蘭亭記》:“俯仰之間,已為陳跡。”前投幕府詩,本用魚韻,而起借七虞無字,謂之孤雁入群格。此題客舊館,本用青韻,而后借八庚聲字,謂之孤雁出群格。又有雙入雙出,謂之進退格,如前二聯用東韻,后二聯用冬韻,前二聯用寒韻,后二聯用刪韻是也。
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漢族,本襄陽人,后徙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古詩詞鑒賞7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兩句出自李白《把酒問月》,與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中的“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有異曲同工之妙。這兩句的意思是:今人沒有見到過古時的明月,而今天的明月卻曾經照見過古時的人們。太空中的月亮只有一個,詩中的.“今月”其實就是“古時”的月,而“今人”和古人”卻在不斷地生死繁衍,更迭無窮,所以詩句表達了古人不見今時月,古月依然照今人的感慨。
詩人面對皓月青天,浮想聯翩,于是騁無限之遐思,探宇宙之奧妙,抒人生之哲理。使這首詩寫得情理并茂,意味深長,耐人回味。
人們對月亮的欣賞往往停留在外在的美感上,而詩人李白卻想探尋一個究竟。他不僅探詢月亮,而且通過月亮,進一步探求宇宙、人生的道理。今月與古月,作為自然現象,其實就是同一個景物,而今人與古人卻同流水一般地更迭不已。所以,詩人面對明月,既有明月長在,人生短促的慨嘆,也生發出了對人世滄桑的巨大變化及“人生代代無窮已”的哲理思考。
古詩詞鑒賞8
第一種模式分析意象、意境型提問方式:
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提問變體: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
這是一種最常見的題型。所謂意境,是指寄托詩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個方面。答題時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題步驟:
①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并準確概括考生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要忠實于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像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優美。
②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注意要能準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體。比如光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為什么而“感傷”。
答題示例:
絕句二首(其一)杜甫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注:此詩寫于詩人經過“一歲四行役”的奔波流離之后,暫時定居成都草堂時。此詩描繪了怎樣的景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
答:此詩描繪了一派美麗的初春景象:春天陽光普照,四野青綠,江水映日,春風送來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濕,燕子正繁忙地銜泥筑巢,日麗沙暖,鴛鴦在沙洲上靜睡不動(步驟一)。這是一幅明凈絢麗的春景圖(步驟二)。表現了詩人結束奔波流離生活安定后愉悅閑適的心境(步驟三)。
古詩詞鑒賞9
1.江南古詩全文
江南(漢樂府①)
江南可采蓮。
蓮葉何田田②,
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
魚戲蓮葉西,
魚戲蓮葉南,
魚戲蓮葉北。
【注釋】
① 這是一首漢樂(yuè)府民歌。
② 田田:蓮葉茂盛的樣子。
【注解】這首詩描寫了采蓮時觀賞魚戲蓮葉的情景。《樂府解題》云:“《江南》,古辭,蓋美芳晨麗景,嬉游得時也。”后四句用重復的句式,表現了魚在蓮葉間穿梭往來的輕靈的樣子,傳達出采蓮人歡快的心情。古代詩歌中用“蓮”字還有一種原因,是因為“蓮”和“憐”同音,因此也借來表示“憐愛”的意思,如南朝樂府《西洲曲》:“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宋朝周敦頤的一篇《愛蓮說》:“予獨愛蓮之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更賦予蓮花以品性高潔的形象,從此蓮被譽為“花中君子”。
【作者小傳】樂府本是漢武帝時開始設立的一個掌管音樂的官署,它除了將文人歌功頌德的詩配樂演唱外,還擔負采集民歌的`任務。這些樂章、歌辭后來統稱為“樂府詩”或“樂府”。今存兩漢樂府中的民歌僅四十多首,它們多出自于下層人民群眾之口,反映了當時某些社會矛盾,有較高的認識價值;同時,其風格直樸率真,不事雕琢,頗具獨特的審美意趣。
2.請問小學語文《江南》,想像一下江南的景色怎么寫
寶釵橫翠鳳, 千里香屏夢。 云雨已荒涼, 江南春草長。
沉沉朱戶橫金鎖, 紗窗月影隨花過。 燭淚欲闌干, 落梅生晚寒。
翅低白雁飛仍重,舌澀黃鸝語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減心情。
愁脈脈。目斷江南江北。煙樹重重芳信隔。小樓山幾尺。細草孤云斜日。一向弄晴天色。簾外落花飛不得。東風無氣力。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洞房昨夜春風起,故人尚隔湘江水。 枕上片時春夢中,行盡江南數千里。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
江南相思引,多嘆不成音。 黃鶴西北去,銜我千里心。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蘭燼落,屏上暗紅蕉。 閑夢江南梅熟日, 夜船吹笛雨蕭蕭。 人語驛邊橋。
美睡宜人勝按摩,江南十月氣猶和。 重簾不卷留香久,古硯微凹聚墨多。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人人盡說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畫船聽 雨眠。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
黍夢光陰漸老,汀洲煙箬。莫唱江南古調,怨抑難招,楚江沈魄。薰風燕乳,暗雨梅黃,午鏡澡蘭簾幕。
水秀山清眉遠長,歸來閑倚小閣窗。春風不解江南雨,笑看雨巷尋客嘗。
天秋月又滿,城闕夜千重。 還作江南會,翻疑夢里逢。 風枝驚暗鵲,露草覆寒蛩。 羈旅長堪醉,相留畏曉鐘。
汀洲采白蘋,日落江南春。 洞庭有歸客,瀟湘逢故人。
聞聽江南是酒鄉,路上行人欲斷腸。誰知江南無醉意,笑看春風十里香。
殷勤待寫,書中長恨,藍霞遼海沈過雁,漫相思、彈入哀箏柱。傷心千里江南,怨曲重招,斷魂在否。
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 江南無所有,聊寄一枝春。
白居易《憶江南》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古詩詞鑒賞10
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
分散逐風轉,此已非常身。
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
得歡當作樂,斗酒聚比鄰。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
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雜詩十二首·其一》譯文
人生在世就如無根之木、無蒂之花,又好似大路上隨風飄轉的塵土。
生命隨風飄轉,人生歷盡了艱難,人們都已不再是最初的樣子了。
來到這個世界上的都應該成為兄弟,又何必在乎骨肉之親呢?
遇到高興的事就應當作樂,有酒就要邀請近鄰一起暢飲。
美好的青春歲月一旦過去便不會再重來,一天之中永遠看不到第二次日出。
應當趁年富力強之時勉勵自己努力奮斗,光陰流逝,并不等待人。
《雜詩十二首·其一》注釋
蒂(dì):瓜當、果鼻、花與枝莖相連處都叫蒂。陌:東西的路,這里泛指路。
此:指此身。非常身:不是經久不變的身,即不再是盛年壯年之身。
落地:剛生下來。
斗:酒器。比鄰:近鄰。
盛年:壯年。
及時:趁盛年之時。
《雜詩十二首·其一》鑒賞
陶淵明《雜詩》共有十二首,此為第一首。王瑤先生認為前八首“辭氣一貫”,當作于同一年內,作于晉安帝義熙十年(414),時陶淵明五十歲,距其辭官歸田已經八年。這是一組“不拘流例,遇物即言”《文選》李善注的雜感詩。可以說,慨嘆人生之無常,感喟生命之短暫,是這組《雜詩》的基調。
“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無根蒂:形容飄泊不定。陌:路。這兩句是說,人生在世就好像無根之木、無蒂之花,又好比是大路上隨風飄轉的塵土。
“分散隨風轉,此已非常身。”常身:常住之身。佛家認為常住之身具有永恒的法性,與死生變易無常的父母生身不同。這兩句是說,由于命運變幻莫測,人生飄泊不定,種種遭遇和變故不斷的改變著人,每一個人都不是最初的自我了。這四句詩,語雖尋常,卻寓意奇崛,將人生比作無根之木、無蒂之花,是為一喻,再比作陌上塵,又是一喻,比中之比,象中之象,直把詩人深刻的人生體驗寫了出來,透露出至為沉痛的悲愴。
“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落地:指誕生。這兩句是說,既然每個人都已不是最初的自我,那又何必在乎骨肉之親,血緣之情呢。來到這個世界上的都應該成為兄弟。
“得歡當作樂,斗酒聚比鄰。”歡:歡愉。這兩句是說,遇到高興的事就應當作樂,有酒就應該聚在一起共飲。閱歷的豐富往往使人對人生的悲劇性有更深刻的認識,年齡的增長常常使人更難以尋得生活中的歡樂和激動,處于政治黑暗時期的陶淵明更是如此。但他畢竟沒有完全放棄美好的人生理想,本著“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博愛精神,他轉向官場宦海之外的自然去尋求美,在村居生活中去尋求精神上的歡樂,和村民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這種歡樂平淡中和、明凈淳樸。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難再晨:是說沒有第二個早晨。這兩句是說,壯年不會第二次到來,一天之內沒有第二個早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這兩句是說,趁著盛年之時應當勉勵自己,光陰流逝不會等待人。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結尾四句常被人們用來勉勵年輕人要抓緊時機,珍惜光陰,努力學習,奮發上進。在今天,一般讀者對這四句詩作如此理解,未嘗不可。但在這首詩中,陶淵明的本意卻與此大相徑庭,是鼓勵人們要活在當下,及時行樂。既然生命是這么短促,人生是這么不可把握,社會是這么黑暗,歡樂是這么難得,那么,對于生活中偶爾出現的一點點歡樂,就應該倍加珍惜,不要輕易放過,要及時抓住它,盡情享受。這種及時行樂的思想,我們必須要放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下加以考察。它是指示標志著一種人的覺醒,即在懷疑和否定舊有傳統的標準和信仰的條件下,人對自己生命、意義、命運的重新發現、思索、把握和追求。陶淵明在自然中發現純凈的美,在村居生活中找到了質樸的人際關系,在田園勞動中得到了自我價值的實現。
這首詩起筆即命運之不可把握發出慨嘆,讀來使人感到迷惘、沉痛。繼而稍稍振起,詩人執著的在生活中尋找友愛,尋找著歡樂,給人一線希望。終篇慷慨激越,使人為之感奮。全詩用語樸實無華,取譬來自生活,質如璞玉,然而內蘊卻極豐富,波瀾跌宕,發人深省。
《雜詩十二首·其一》賞析
“人生無根蒂”四句意本《古詩十九首》之“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飄塵”,感嘆人生之無常。蒂,即花果與枝莖相連接的部分。人生在世即如無根之木、無蒂之花,沒有著落,沒有根柢,又好比是大路上隨風飄轉的塵土。由于命運變幻莫測,人生飄泊不定,種種遭遇和變故不斷地改變著人,每一個人都已不再是最初的自我了。這四句詩,語雖尋常,卻寓奇崛,將人生比作無根之木、無蒂之花,是為一喻,再比作陌上塵,又是一喻,比中之比,象外之象,直把詩人深刻的人生體驗寫了出來,透露出至為沉痛的悲愴。陶淵明雖然“少無適俗韻”,懷有“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的宏大抱負,但他生值晉宋易代前后,政治黑暗,戰亂頻仍,國無寧日,民不聊生。迫于生計,他幾度出仕,幾度退隱,生活在矛盾痛苦之中,終于在四十一歲時辭職歸田,不再出仕。如此世態,如此經歷,使他對人生感到渺茫,不可把握。雖然他的隱逸詩文表現了他的曠達超然之志,平和沖淡之情,但在他的內心深處,蘊藏著的是一種理想破滅的失落,一種人生如幻的絕望。
“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承前而來,既然每個人都已不是最初的自我,那又何必在乎骨肉之親、血緣之情呢。來到這個世界上的都應該成為兄弟。這一層意思出自《論語》:“子夏曰:‘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這也是陶淵明在戰亂年代對和平、泛愛的一種理想渴求。“得歡當作樂,斗酒聚比鄰。”閱歷的豐富往往使人對人生的悲劇性有更深刻的認識,年齡的增長常常使人更難以尋得生活中的歡樂和激動,處于政治黑暗時期的陶淵明更是如此,這在他的詩中表露得非常明確:“荏苒歲月頹,此心稍已去。值歡無復娛,每每多憂慮。”(《雜詩》其五)但他畢竟沒有完全放棄美好的.人生理想,他轉向官場宦海之外的自然去尋求美,轉向仕途榮利之外的村居生活去尋求精神上的歡樂,這種歡樂平淡沖和、明凈淳樸。“斗酒聚比鄰”正是這種陶淵明式的歡樂的寫照,在陶淵明的詩中時有這種場景的描述,如:“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移居二首》)“日入相與歸,壺漿勞近鄰。”(《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這是陶淵明式的及時行樂,與“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何不策高足,先據要路津”(《古詩十九首》)有著明顯的差異,體現了更高的精神境界。
“盛年不重來”四句常被人們引用來勉勵年輕人要抓緊時機,珍惜光陰,努力學習,奮發上進。在今天,一般讀者若對此四句詩作此理解,也未嘗不可。但陶淵明的本意卻與此大相徑庭,是鼓勵人們要及時行樂。既然生命是這么短促,人生是這么不可把握,社會是這么黑暗,歡樂是這么不易尋得,那么,對生活中偶爾還能尋得的一點點歡樂,不要錯過,要及時抓住它,盡情享受。這種及時行樂的思想,必須放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加以考察,它實質上標志著一種人的覺醒,即在懷疑和否定舊有傳統標準和信仰價值的條件下,人對自己生命、意義、命運的重新發現、思索、把握和追求。陶淵明在自然中發現了純凈的美,在村居生活中找到了質樸的人際關系,在田園勞動中得到了自我價值的實現。
古詩詞鑒賞11
古詩原文
君不見長安城北渭橋邊,枯木橫槎臥古田。
昔日含紅復含紫,常時留霧亦留煙。
春景春風花似雪,香車玉輿恒闐咽。
若個游人不競襻,若個倡家不來折。
倡家寶襪蛟龍帔,公子銀鞍千萬騎。
黃鶯一向花嬌春,兩兩三三將子戲。
千尺長條百尺枝,丹桂青榆相蔽虧。
珊瑚葉上鴛鴦鳥,鳳凰巢里雛鹓兒。
巢傾枝折鳳歸去,條枯葉落狂風吹。
一朝零落無人問,萬古摧殘君炬知?
人生貴賤無終始,倏忽須臾難久恃。
誰家能駐西山日?誰家能堰東流水?
漢家陵樹滿秦川,行來行去尺哀憐。
自昔公卿二千石,咸擬榮華一萬年。
不見朱唇將白貌,惟聞素棘與黃泉。
金貂有時須換酒,玉塵但搖莫計錢。
寄言坐客神仙署,一生一死交情處。
蒼龍闕下君不來,白鶴山前我應去。
云間海上邈難期,赤心會合在何時?
但愿堯年一百萬,長作巢由也不辭!
詩文賞析
從漢“柏梁體”開始,嘆收六朝聲律對仗,七言詩逐漸趕上五言詩;并從初唐開始分流,為新興近體律絕,和樂府歌行。“初唐四杰”對七言古詩也作出巨大貢獻。盧照鄰的《長安古意》與《行路難》就是這方面的代表作。
《行路難》是《樂府·雜曲歌辭》舊題,在盧照鄰之前,鮑照就作過一首七言《行路難》,仄聲促韻與長句宛轉,充分表達悒郁不平之氣。盧照鄰這一首從容舒展,徐緩不迫,多次轉韻;其聲律、修辭、與對仗明顯受六朝詩歌影響,從中也反映了詩風轉變期的藝術特點。
全詩共四十句,分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從開頭到“萬古摧殘君詎知?”“長安城北渭橋邊”為虛指,即物起興,從眼前橫槎、枯木倒臥古田引起聯想,“昔日”領起下文十六句,對“枯木”曾經擁有的枝繁葉茂,溢彩流芳的青春歲月,進行淋漓盡致的鋪陳與渲染。圍繞著它“千尺長條百尺枝”,有黃鶯戲春,鳳凰來巢,鴛鴦雙棲,高貴的丹桂青榆也依附庇蔭,更有香車寶馬時常經過,馬蹄聲斷續相聞;富有而輕薄的公子,妖冶的倡女,紛趨競騖,攀龍附鳳。詩人以工整的結構,華麗的語言,為我讀者展現了初唐長安城內繁榮市井,驕奢生活的世態風情全卷,讀者仿佛身臨其境,卻又清醒地感覺到詩人冷靜的態度。從行文遣辭看,整齊的偶句與變換的.角度,避免了呆滯散亂;層迭的詞句增添了構圖的對襯感與節奏感。末兩句是全詩關鍵,也是主旨所在。從現實的“一朝零落無人問”,由此及彼提出“萬古摧殘君詎知”,已如桓溫當年“樹猶如此,人何以堪”的普遍人生感喟,將比興之義進一步升華了。
第二部分從“人生貴賤無終始”到末句,由隱而顯,喻體“枯木”顯現為本體“人生”。“終始”指無限。轉瞬即逝的人生與悠久無限的歲月,這對亙古不變的自然矛盾造成人們心靈的困惑,一系列抒情意象即由此展開。“誰家”以下(至“赤心會合在何時”)運用超時空框架,不斷變換敘述角度,使生死枯榮的單一主題,形成多元層次與豐富內涵。先寫時光流水,無人能阻,再寫改朝換代,秦川漢陵,無可奈何;再寫富貴公卿,頃刻歸于青棘黃泉。由此進一步指出富貴不可驕,交情不足恃,都用復迭或對比手法。金貂換酒為李白《將進酒》所本;“玉塵”指玉驄馬揚起的飛塵,狂飲與游冶似乎已解生死,其實正說明了無法排遣的苦悶。既然功名利祿都只是過眼云煙,就只好求友訪仙以解心中積怨。因此,唐代盛行道教,許多官僚士大夫接受道教。詩人說:縱然平日有生死交情,但只要大限到來,你未抵“蒼龍闕下”(蒼龍,東方之神,二十八宿東七星總稱),我則已羽化白鶴山前。至于云間海上的仙山,長生不死的仙丹,更是飄緲難覓。
道家與佛家都有轉世說,即使退一步尋求“赤子”重生,要到什么時候呢?表面是消極、苦悶乃至放浪形骸,其實仍融注了對人生熱烈執著的追求,因此結末兩句“但愿堯年一百萬,長作巢由也不辭!”堯年,代長壽;巢由,巢父與許由,古時隱士。“但愿”“長作”可見其辭情懇切。盧照鄰因服丹中毒,手足痙攣,最終不堪惡疾所苦,自投潁水,這里似有懺悟,只祈求正常人的健康長壽,不奢求富貴榮華與長生不死。
初唐四杰對于詩體詩風的轉變,最突出之貢獻是擴大了時空境界,將目光由宮廷移向社會,轉向豐富多彩的現實人生。他們對歷史、對人生、對物質、對理想都常常有發人深省的理解與闡釋,使詩歌氣勢宏遠,哲理性強,有很深的社會意義。
古詩詞鑒賞12
《清明》
宋.黃庭堅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象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篙共一丘。
黃庭堅,字山谷,號山谷道人。北宋書法家、文學家。分寧(今江西修水縣)人。其詩、書、畫號稱“三絕”,與當時蘇東坡齊名,人稱“蘇黃”。曾與秦觀、張末、晃補之游蘇軾之門,號稱“蘇門四學士”。著有《山谷集》。
由百花盛開想到荒原的逝者,想到人生的價值。雖然不論智愚高低,最后都是蓬篙一丘,但是人生的意義卻大不一樣。作者這首清明詩,立意深刻,不僅僅是憑吊亡人,更是警醒活著的.人。
《三臺.清明應制》
北宋.萬侯詠
見梨花初帶夜月,海棠半含朝雨。內苑春、不禁過青門,御溝漲、潛通南浦。東風靜、細柳垂金婆。望鳳閡、非煙非霧。好時代、朝野多歡,遍九陌、太平蕭鼓。
乍鶯兒百囀斷續,燕子飛來飛去。近綠水、臺榭映秋千,斗草聚、雙雙游女。揚香更、酒冷路青路。會暗識、天桃朱戶。向晚驟、寶馬雕鞍,醉襟惹、亂花飛絮。正輕寒輕暖漏永。半陰半晴云暮。禁火天、已是試新妝,歲華到、三分佳處。清明看、漢宮傳蠟炬,散翠煙、飛入槐府。數兵衛、閣閡門開,住傳宣、又還休務。
萬侯詠,生卒年不詳。字雅言。崇寧中充大a府制撰。工詞,每出一章,即盛傳京都。《全宋詞》存詞二十八首,斷句一則。這首詞描寫了帝京清明美好的景象和百姓游賞的歡樂。雖然字里行間免不了粉飾太平,但也反映了當時的節令風光。綜觀全詞,雖為歌頌太平,卻不庸俗肉麻,描寫景物能抓住特點,注意面的渲染和點的描摹。筆法也明麗輕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當時的社會風貌,可當做一幅“清明游樂圖”觀賞。
古詩詞鑒賞13
原文:
山行
朝代:唐朝
作者: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深秋時節,我沿山上蜿蜒的山路而行.云霧繚繞的地方隱隱約約可以看見幾戶人家。我不由自主地停車靠邊,是因為這傍晚楓林的美景著實吸引了我,那被霜打過的楓葉比二月的花兒還要紅。
注釋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時候的山。
3、徑:小路。
4、斜:此字讀xiá,為傾斜的.意思。
5、深:另有版本作“生”。
6、坐:因為。
7、霜葉:楓樹的葉子經深秋寒霜之后變成了紅色。
8、遠上:登上遠處的。
9、山:高山。
10、車:轎子。
11、楓林晚:傍晚時的楓樹林。
12、紅于:比……更紅,本文指霜葉紅于二月花。
13、晚:晚上,通常指夕陽落下的傍晚。
賞析:
原文第二句中,是“深”還是“生”字在學術界仍就存在爭議。清康熙陳夢雷編輯《古今圖書積塵》作“白云深處有人家”。明萬歷趙宦光刊本,宋洪邁編《萬首唐人絕句》作“白云深處有人家”。清乾隆《四庫全書》收入的兩種版本都有,例如明高棅編《唐詩品匯》和《御定全唐詩》作“白云深處有人家”,而宋洪邁編《萬首唐人絕句》作“白云生處有人家”。有些課本中本詩也從原來的“白云深處有人家”修改為現在的“白云生處有人家”,并于注釋處說明“‘生處’一作‘深處’”(考試時應以使用的課本為準)。94年版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作“白云深處有人家”。
古詩詞鑒賞14
《雜詩》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解:
1、來日:指動身前來的那天。
2、綺窗:雕飾精美的窗子。
3、著花:開花。
韻譯:
您是剛從我們家鄉出來,
一定了解家鄉人情事態;
請問您來時我家綺窗前,
那一株臘梅花開了沒開?
評析:
這是一首抒寫懷鄉之情的詩。原詩有三首,這是第二首。詩以白描記言的手法,簡潔而形象地刻劃了主人公思鄉的.情感。對于離鄉游子而言,故鄉可懷念的東西很多。然而詩不寫眷懷山川景物,風土人情,卻寫眷念窗前“寒梅著花未?”真是“于細微處見精神”,寓巧于樸,韻味濃郁,栩栩如生。
古詩詞鑒賞15
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
古詩鑒賞
古人有農歷九月九日登高的習俗,這首詩就是唐代宗大歷二年(767)的重陽節時詩人登高抒懷之作。
此時杜甫寓居長江畔的夔州(今四川省奉節縣),患有嚴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頓。
全詩通過對凄清的秋景的描寫,抒發了詩人年邁多病、感時傷世和寄寓異鄉的悲苦。
詩篇前四句描寫登高聞見之景。
首聯連借風、天、猿、渚、沙、鳥六種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飛等詞修飾,指明了節序和環境,渲染了濃郁的秋意,風物具有鮮明的夔州地區特征。這兩句不僅是工對的.聯語,而且句中自對 天高對風急,沙白對渚清。句法嚴謹,語言錘煉,素來被視為佳句。
頷聯前句寫山,上承首句;后句寫水,上承次句。
寫山為遠望,寫水為俯瞰。落木而說蕭蕭,并以無邊修飾,如聞秋風蕭瑟,如見敗葉紛揚;長江而說滾滾,并用不盡一詞領起,如聞滾滾濤聲,如見湍湍水勢。兩句詩,無論是描摹形態,還是形容氣勢,都極為生動傳神。從蕭瑟的景物和深遠的意境中,可以體察出詩人壯志難酬的感慨之情和悲涼心境。
詩篇后四句抒發登高所生之慨。
頸聯上句寫羈旅之愁。常作客,表明詩人多年漂泊不定的處境;萬里,說明夔州距離家鄉非常遙遠,是從距離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從時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 字是在前兩聯寫足秋意后,順勢帶出,并應合著登高的節候。下句寫孤病之態。百年,猶言一生;百年多病,遲暮之年百病纏身,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獨字,寫出舉目無親的孤獨感;登臺二字是明點題面,情才因景而生。這兩句詞意精煉,含意極為豐富,敘述自己遠離故鄉,長期漂泊,而暮年多病,舉目無親,秋季獨自登高,不禁滿懷愁緒。
尾聯進一步寫國勢艱危,仕途坎坷,年邁和憂愁引得須發皆白;而因疾病纏身,新來戒酒,所以雖有萬般愁緒,也無以排遣。古人重陽節登高照例是要飲酒的,而詩人連這點歡樂也失去了。這一聯分承五、六句:艱難備嘗是因常作客所致;潦倒日甚又是多病的結果。
詩前半寫景,后半抒情,在寫法上各有錯綜之妙。
首聯著重刻畫眼前具體景物,好比畫家的工筆,形、聲、色、態,一一得到表現。次聯著重渲染整個秋天氣氛,好比畫家的寫意,只宜傳神會意,讓讀者用想象補充。三聯表現感情,從縱(時間)、橫(空間)
兩方面著筆,由異鄉飄泊寫到多病殘生。四聯又從白發日多,護病斷飲,歸結到時世艱難是潦倒不堪的根源。這樣,杜甫憂國傷時的情操,便躍然紙上。
此詩八句皆對。粗略一看,首尾好象未嘗有對,胸腹好象無意于對,細細體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無怪乎胡應麟盛譽其為曠代之作清代楊論推崇此詩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杜詩鏡銓)),明人胡應麟更說此詩當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詩藪》)
【古詩詞鑒賞】相關文章:
古詩詞鑒賞12-21
古詩詞鑒賞09-14
古詩詞鑒賞01-06
牧童古詩詞鑒賞02-02
《關雎》古詩詞鑒賞01-02
《元日》古詩詞鑒賞12-05
《式微》古詩詞鑒賞12-06
《杜鵑》古詩詞鑒賞02-06
《句》古詩詞鑒賞12-28
風雨古詩詞鑒賞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