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單父東樓秋夜送族弟沈之秦古詩詞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詩了吧,古詩泛指中國古代詩歌。那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大家都稱贊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單父東樓秋夜送族弟沈之秦古詩詞,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原文
爾從咸陽來,問我何勞苦。
沐猴而冠不足言,身騎土牛滯東魯①。
沈弟欲行凝弟留,孤飛一雁秦云秋。
坐來黃葉落四五,北斗已掛西城樓。
絲桐感人弦已絕,滿堂送客皆惜別。
卷簾見月清興來,疑是山陰夜中雪②。
明日斗酒別,惆悵清路塵。
遙望長安日,不見長安人。
長安宮闕九天上,此地曾經為近臣。
一朝復一朝,發白心不改。
屈平憔悴滯江潭③,亭伯流離放遼海④。
折翮翻飛隨轉蓬,聞弦虛墜下霜空⑤。
圣朝久棄青云士,他日誰憐張長公⑥?
譯文
吾弟李沈這次從京都來,特意慰問我,問我有哪些苦惱。
我因為不愿等同于朝廷中那些沐猴而冠者,便只好滯留于東魯,淪為平民。
沈弟即將回到京都,凝弟還將留下來,沈弟的此行就將如同孤雁飛向秦地的秋空。
我們坐飲的時間不短了,此刻又值北斗高掛,黃葉落紛紛。
悲秋的琴聲時時傳來,使在座之人更加充滿依依惜別之情。
皎潔的月光從窗外照射進來,這情景就如同當年王子猷在會稽看到的雪景。
為明日的分別而干杯,李凝兄弟就要回到我久久想念的長安。
那里彌漫的塵埃使我惆悵不已,我只能望見長安的日色而望不見我所思念的人。
長安的空城高入九天,我曾在那里作皇上身邊的侍奉。
時光一日復一日的推移,而我對皇上的忠愛之情始終未渝。
我現在的心境如同屈原的沉吟澤畔,又如同崔骃被放逐到遼東的海邊。
我像那折斷殘膀的鵬鳥隨地跳飛如轉蓬,又像那受傷而飛的秋雁聞虛弓也會墜落。
既然朝廷早已把高潔之士棄之山野,恐怕我終生像張長公一樣默默無聞了。
注釋
單父:山東縣名,即今山東菏澤單縣。李沈:李白族弟。
李凝:亦為李白族弟。
沐猴而冠:用項羽事,謂獼猴不耐久著冠帶,以喻楚人性情暴躁。項羽見秦宮室皆以燒殘破,思欲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誰知之者?”說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币姟妒酚洝ろ椨鸨炯o》。沐猴,即獼猴。
身騎土牛:亦獼猴事。三國魏司馬懿召辟州泰,僅三十六日,擢泰為新城太守。尚書鐘繇戲謂泰曰:“君釋褐登宰府,三十六日擁麾蓋,守兵馬郡,如乞兒乘小車,一何快乎?”泰曰:“誠有此。君,名公之子,少有文采,故守吏職,如獼猴騎土牛,又何遲也!”見《三國志·魏書·鄧艾傳》裴松之注引《世語》。獼猴騎土牛,喻困頓、升遷之慢。
坐來:猶言適才,正當其時。
“北斗”句:指時令入秋。古人云“斗柄指西,天下皆秋”。
絲桐:指琴。
山陰:地名,今紹興,晉王子猷在山陰,夜大雪,忽發清興,思見剡溪戴逵,即命舟前往。見《世說新語·任誕》。
清路塵:曹植《七哀》“君若清路塵,妾若濁水泥,浮沉各異勢,會合何時諧”。
長安:今陜西西安。
近臣:指君主左右親近之臣。李白曾供奉翰林,為唐玄宗的文學侍從官。
屈平:即屈原!冻o·漁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
亭伯:東漢人崔骃字。崔骃為車騎將軍竇憲掾屬,憲擅權驕恣,駟數諫不聽,被出為長岑長。見《后漢書·崔骃傳》。長岑漢時屬樂浪郡,其地在遼東。以上二句以屈原、崔骃自喻,言其出朝事。
翮(hé):鳥羽上的莖。
“聞弦”句:古有善射者名更嬴,嘗于京臺之下為魏王引弓,虛發而下雁。魏王問之,更嬴曰:“其飛徐而嗚悲。飛徐者,故瘡痛也;鳴悲者,久失群也。雁故瘡未息,驚心未忘,聞弓弦音而高飛,故瘡裂而隕。見《戰國策·楚策》。句以自喻,言其心靈創痛之深巨。
張長公:名摯,西漢張釋之之子,官至大夫,后免官。以抗直不能取容于當世,故終身不仕。此以張長公自喻。
賞析
天寶元年 (742)秋,李白應詔入京,供奉翰林,因與朝中奸佞之輩不合,遂遭讒謗,玄宗疏之。李白亦自知不為朝廷親近所容,遂于天寶三載(744)三月上書請還山。玄宗以其“非廊廟器”,賜金遣之。李白便懷著滿腔的悲憤與不平,揮淚離開長安,踏上了漫游梁宋、東魯的道路。這首詩就是在漫游期間寫下的,當時李白已四十五歲。
詩題中的“單父”(shanfu音善甫),縣名,唐時屬河南道宋州雎陽郡(今山東單縣)!扒镆埂保c明時間!爸亍,到秦地去,這里的“秦”指當時的都城長安,詩中 “遙望長安日”等語,已為點明,故別本“秦” 亦作 “西京”。
這是一首送別詩,但詩歌的重點并不在于送別,而在于借題發揮,渲泄詩人內心的憤懣不平。全詩可以分作三段理解: 從“爾從咸陽來” 至“身騎土牛滯東魯”為第一段,自言目下遭遇;從“沈弟欲行凝弟留”至“惆悵清路塵”為第二段,暢敘惜別之情;余為第三段,進一步敘說自身的遭遇及感受。
“爾從咸陽來,問我何勞苦。”以敘事的口吻領起全詩,首先就給人以自然而又親切之感。“咸陽”,地名,在今陜西咸陽市東北二十里!昂蝿诳唷,意謂忙于何事,為何事而勞碌。下面兩句是李白的答辭:“沐猴而冠不足言,身騎土牛滯東魯!睆淖置嫔峡,“沐猴而冠不足言”,似乎是詩人的自謙或自嘲,實際上并非如此。《史記·項羽本紀》:“人言楚人(指項羽) 沐猴而冠耳。”《漢書·伍被傳》:“以為漢廷公卿列侯皆如沐猴而冠耳!本S刺當權者們如同獼猴,雖著衣冠,實無人性,亦更無才能。李白在這里運用這一典故,顯然是對當時誤國奸臣的斥責與痛罵!吧眚T土牛滯東魯”,則是李白在遭到打擊后所感受到的一種蹀躞蹭蹬的心理寫照。因為詩題是送別,所以詩人開始自言遭遇只是略略一提,而后馬上轉入送別。
秋夜,本來就給人以凄寒、蕭瑟之感,很容易勾起人們的無限悲愁!氨,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宋玉 《九辯》)更何況是在這令人黯然銷魂的骨肉離別之際呢?“絲桐感人弦已絕,滿堂送客皆惜別”,如果說前兩句是通過樓外之景來烘托離別之意,那么這兩句則是通過樓內的送別場面來進一步渲染離別之情。斗轉星移,秋夜深沉,離別之曲更加勾起了惜別的情緒,而隨著絲桐弦絕,送別的氣氛也達到了一種凝固的高潮。從“惜別”二字中,還可以想見“滿堂送客”那惆悵、嘆息的情態。接著,詩人以舒緩的筆調寫道:“卷廉見月清興來,疑是山陰夜中雪!崩畎讓γ髟掠兄詈竦母星,平生視之為至交好友,“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下獨酌》);“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夢游天姥吟留別》)。此時看見明月,也許是以為有明月作伴,也許是可以 “隔千里兮共明月”(楚辭),因而內心不禁得到一絲寬慰。王昌齡《送胡大》 詩云:“荊門不堪別,況乃瀟湘秋。何處遙望君,江邊明月樓!迸c此數句頗有相似之妙。“疑是山陰夜中雪”,仍是故作瀟灑曠達之語,使感情宕開一層,然后卻一陡轉:“明日斗酒別,惆悵清路塵!毕蛭覀儼凳,今夜的送別還只是開始,明日的斗酒之別,才是真正的高潮,到時也只能為你那如同 “清路塵”一般的飄蕩流離而倍覺惆悵了。
按照一般送別詩的格局,這首詩至此也可以說是情至意盡了,但詩人并沒有止筆,他那滿腔的憤懣不平尚未完全發泄出來。
這首詩在藝術上頗具特色。首先,在章法上運用了緩急頓挫的手法,傳達出一種跌宕流轉而又十分強烈的內心情感。李白很多著名的詩歌,如《蜀道難》、《將進酒》、《夢游天姥吟留別》、《行路難》等等,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以如同長江大河、一瀉千里般的氣勢,來傾瀉他那爆發式的情感,故在章法上大多是奔騰浩蕩、一氣貫串。然而這首詩卻緩急有致,情感由頓挫蓄勢之后,逐步達到高潮。如開始自言遭遇,僅略一提及便戛然而止,然后卻以舒緩的筆調暢敘惜別之情。但是詩人真正的目的并不在于惜別,而在于借此以渲泄內心強烈的憤慨與不平。所以詩歌前兩段,只是引而不發,待蓄足氣勢之后,強烈的感情已不能不再爆發,故第三段所表現的情感,則如開閘的洪水,傾瀉而下。這樣強烈的情感,會在讀者的心靈中回漩激蕩,因而具有極強烈的藝術效果。
其次,詩人在處理送別與言情時,分別采用了動態與靜態的不同描寫手法,而動與靜所描寫的對象,卻又是出人意料的。按照常規習慣,寫眼前的送別場面,應是具體的、動態的,但詩人卻以“坐來黃葉落四五,北斗已掛西城樓。絲桐感人弦已絕,滿堂送客皆惜別。卷簾見月清興來,疑是山陰夜中雪”等一幅幅靜態的、凝固的畫面,來傳達一種難以言傳的、深摯的惜別之情。相反,在抒情言志方面,因為這是內心的情感活動,故一般應是理念的、抽象的。但詩人卻巧妙地運用了“沐猴而冠”、“身騎土牛”及“屈平憔悴滯江潭,亭柏流離放潦海。折翮翻飛隨轉蓬,聞弦虛墜下霜空”等一幅幅動態的畫面,其中卻凝聚著詩人內心那難以撫平的極度憤懣之情。由于這種手法的運用,也更增強了這首詩的感染力,足見詩人高度的藝術匠心。
作者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圣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為醉時寫就,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早發白帝城》等。
【單父東樓秋夜送族弟沈之秦古詩詞】相關文章: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古詩詞鑒賞12-29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詩意賞析11-10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教學設計02-28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04-20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05-06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集合優秀01-18
黃鶴樓古詩詞06-14
《送楊氏女》古詩詞01-03
《黃鶴樓》古詩詞鑒賞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