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觀后感范例參考
“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經觀后感。名,可名,非常名”。這就說明“道”是不斷變化的。道大無邊無際,浩瀚無邊,又處在不斷變化之中,一會兒是這個樣子,一會兒又是另外一個樣子,所以要給它取個名,就是叫“道”這個名字可以,不叫這個名字叫另外一個名字也可以,說到根本,是“無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就是無名的“道”,產生了天、地;有了天、地(有名),又由此產生了人和萬物。由于本源的“道”是隨時隨地都在變化的(連名字都可以變化),所以它產生的天、地、人、萬物也是不斷變化的,這就要求人要適應這種變化,即主觀要符合客觀,因此人就有了主觀與客觀的問題,人的行為也因此分為兩種∶有為與無為。
主觀上自以為是,不考慮客觀變化,這就是有為。主觀上沒有個人想法,而是隨客觀的變化而變化,即順應自然而為之,這就是無為。做到無為了,就能無不為。
人是萬物之靈,,但是人生來是不符合“道”的,為什么呢?因為人是個矛盾混合體,其中有私心欲望,萬物之靈的這個“靈”被私心欲望所限制,具體表現就是主觀意識里總有個人的一些不自然的東西與客觀不相符合。怎么辦呢?老子認為就要修道。修道就是幫助人去掉不自然的東西,使人符合客觀,使客觀支配主觀,這樣人生坎坷就少,“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即修道修得好的人,做事做人都會變得順利吉祥,所以“道”也就是一種人生,“萬事如意修道人”。
但是東方的先哲總是過分夸大了人主觀能動性,認為人性本善,只要做好了自我的修道就能得到社會的尊重和認可。根據弗洛伊德的潛意識決定論來說人有三大天生原惡(自私,任性,嫉妒)三大原欲(食欲,知欲,性欲)但也有三大原精神(信仰,求知,仁愛),西方的先哲提出了“人性本惡”,的思想老子的思想存在很大的不足,就是陷入了唯心主義思想。
還是繼續說修道,修道也許是守靜背誦《道德經》,也許是各自的人生理念。 “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人只有沒有私心欲望,才能守靜,這樣才能體驗到“道”的奧妙,從而適應和符合客觀的變化。有私心欲望,就不能守靜,這樣就不能體驗到“道”的奧妙,即便體驗到的,也是有限的,這樣人就很難符合客觀的變化,人生旅程就會出現很多不如意的事情。所以修道就要修德,沒有個人想法,事事順客觀,這就是“德”,“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
人只有去掉了私心欲望,才能放棄個人想法,而能做到事事順應客觀自然。那么在現實生活中,就能夠樂觀自在地處事為人,而達到“無不為”。 人生離不開利益 ,經濟學理論認同這樣一個原則∶人是有欲的',人人都會在約束條件下最大化自身的利益。這本身是符合自然的,即符合“道”的。。但人對最大化自身利益的理解常常是欲望與爭斗,這就是人身上最典型的不符合“道”的特徵,即有為的特徵,這在《道德經》的修道體系里叫“人道”(也叫“人性”)。“反者,道之動”。
“道性”就正好相反,是去欲、處下和不爭,曰“不爭而善勝”。因為人生來就是帶著一大堆潛能來到這個世界,潛能發揮的程度深淺決定著生命的質量高低。這些潛能是自然賦予的,人只有符合自然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潛能,同時也就能獲得最大化的自身利益。而符合自然就要消除欲望,就要修德,提高道德水平,所以說提升“道德”是人最大化自身利益的最根本和最有效的行徑。 修道是求“道”來塑造人的成功秉性的過程。人們常說,性格決定命運。修道就是用“道”的能量來刻畫自己的內心世界,用道性換掉人性,從而使人的思維和言行與客觀世界相符合。
1、甘愿付出,不求回報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意思是,水之所以善是有利萬物生長并不爭功,它處于眾人都不愿去的地方,所以最接近大道,觀后感《道德經觀后感》。為什么處在眾人都不愿去地方還最接近大道呢?因為水本來是乾凈純潔的,但為了凈化他物而把自身弄得全是污濁,最后還要流到最低的地方,不再被人重視。所以為了別人而犧牲自己,最后還落到人人都不愿去、受輕視的地方,這種“甘愿付出,不求回報”的精神就是“道”的品質,這種品質在《道德經》里也叫“柔弱”,即永遠把自己個人的私欲放在最柔弱的位置,而把付出放在最強大的地方,《道德經》寫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意思是,天下最柔弱的,莫過于水,用它去攻擊最堅強的,沒有不勝的。在克服困難時,水又變成最堅強的。
《道德經》就是以水喻“道”,用水的柔弱與頑強來形容“道”的特性。我們總是強調人要無私奉獻,無私就是私心欲望要柔弱,奉獻就是付出的愿望與力量要強大。。為什么那些有著無私奉獻精神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會散發出蓬勃朝氣和無窮力量呢?因為他的精神狀態符合了萬物本源“道”的特性。所以人生要成功,就必須把“道”的特性(道性)變成自己內在的品質,永遠想到自己所做的比自己想得到的要多得多,這樣人永遠就不會離成功太遠。
2、用行動決定人生 “希言自然”,意思是,多做事少說話才是符合自然的,所以成功最關鍵的因素是行動,大量的行動!大量的行動雖然預示你可能遭遇的挫折或拒絕會比別人多,但同時也預示著你成功的機會也會比別人多。“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意思是,勝過別人的人只是有力的人,自己戰勝自己才是罪強有力的人。所以在勞資看來,并不是比別人強的人就是強者,而是自己戰勝自己的人才是強者。
而自己戰勝自己的最好辦法就是行動,“處其實,不居其其華。”意思是,把它放在實實在在的地位上,而不在于說些好聽的話。所以“道”的行為就是以行動來說話的,那么人要想成功,也應牢記行動才是成功的保障。
3、認真做好每一件小事 “道無空虛點”,它的意思是,“道”做事是沒有空虛之處的,也就是在任何細微之處都能做到完美無缺。 在任何一個細節上都體現出了精確、高效、協作與完美的極致,這就是大道的“德”,即做好每一件小事的德。“孔德之容,唯道是從。”意思是,任何孔隙中容納的德,唯有大道才能做得到。例如生命體的每一個細胞,是生命最基本的單元,在顯微鏡下才能看得見,可是在這么小的區域內卻可以同時進行約2000個化學反應,各個反應之間互不串位,且與整個身體的運行要求密切配合,所以說,做好了每一個細胞內的細微小事,才有生命運轉的壯觀大事。同樣地,一個人的品質最容易從瑣碎的小事上反映出來。“天下難事,必作于易。
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意即,天下困難之事,必須從容易的做起。天下的大事業,必須從小事做起。圣人始終不做大事(只做好各種小事),故能夠做成大事。所以人生要想成功,好高騖遠、眼高手低是大忌,必須養成認認真真做好每一件小事(無論思想上,還是生活上的細瑣小事)的良好習慣,才能一展宏圖,實現遠大的目標。
4、極其重要的人際關系 人際關系是人一生成長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因素。那么《道德經》里是說: “善者,不善人之師。不善者,善人之智。不貴其事,不愛其智,雖知大迷,是謂要妙。”意思是,比我們善良的人,可以成為我們學習的老師。而面對不善良的人,他可以增長我們的智慧。若不重視這些事情,不愛惜這些知識(若不重視與人打交道方面的能力),雖然表面上看你知道得多,那實際是極大有迷惑,這是人生極其重要的妙著。
有句話很有名,叫∶成長容易,成熟難。達到處事能力嫻熟是很不容易的。而這個能力的獲得恰恰不取決于你與善人的相處當中,而在于在讓你不喜歡的、不舒服的、所謂不那么善的人當中培養出來的。因為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全面地考量你的適應能力和應變能力,這個能力才是人際關系能力的根本。才是我們大學生要學習的首要,而不是課本上的習題。若不重視這些事情,不懂得這方面的知識,即使你知道得再多,知識再淵博,也應該是難成大事,所以重視人際關系能力的培養,是人生極其重要的成功階梯。 這個能力的培養從哪里開始呢?道德經是說: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善德。”
如果我們能坦然地面對自己,就會發現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為了得到更多的愛。你在街上遇到的每一位路人、曾經走進你辦公室的每一個人,都渴望得到愛的接納 為什么?因為只有愛才會使人感到活得有意義!不管善人、還是惡人,都是共同地渴望著得到愛與尊重的。 這個在人生需要層次論上可以得到說明。 所以要做一個成功人,首要的要學會愛別人,學會關注別人身上的優點,而少看別人的缺點。你學會了愛人,你也就能得到了更多的人的愛,這樣你的人生之路就會變得無限寬闊。 所以人際關系的首要是什么?就是學會愛人。
論善良的人,還是不善良的人,我們都要善待他們,并且是發自內心地善待他們,兒不是假裝。而且特別要注意在與不善人的相處過程中去培養自己的“善德”,通俗來講就是交際能力.“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意思是,對待不善之人,你有何理由拋棄他們呢?即不能拋棄人家,同樣要以“善德”待之,這就是《道德經》教導我們的處世關鍵的所在,這個關鍵學會了,懂得了,那么你的人際關系能力之門也就打通了,這是《道德經》訴我們的人生奧妙。
再說一點,“學會愛別人”,凡事換位思考。人都有喜歡突出自己個人觀點的偏好,但這是人性的誤區。如果你總是試圖想讓人認為你才是世上最好的,都來關注你,那你難以成功。
【道德經觀后感范例參考】相關文章:
參考文獻范例01-27
關于自我評價范例參考02-17
參考文獻格式范例06-16
格式參考范例論文致謝12-31
畢業論文參考文獻格式參考范例04-16
2017學生自我評價范例參考02-18
毛概自我評價范例參考02-17
精選自我評價范例參考02-16
教師自我評價精選范例參考02-15
會計審計論文提綱范例參考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