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鳴梁海戰觀后感(精選7篇)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觀后感了。千萬不能認為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鳴梁海戰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鳴梁海戰觀后感 1
“要把恐懼轉化成巨大的能量與勇氣,把恐懼發揮到極致,利用恐懼戰勝我們的敵人。”幾日下來腦子里一直浮現電影中李舜臣在決戰前一夜對兒子說的話。
電影既沒有大牌導演也沒有豪華強大的明星陣容,有的只是把人物角色刻畫得淋漓盡致的演員,沒有香車、美女、高炫的特技,但把一場生死博弈的戰爭史實拍得扣人心弦、蕩氣回腸,算得上一部值得推崇的電影。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故事舉不勝數,不論中國還是外國這樣以少勝多的故事一直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同時也是電影界一直屢試不爽的創作藍本,如我國的《赤壁》上下(下部還沒上映),我們都知道赤壁之戰是我國以少勝多戰役中有名的一場,眾所周知是大名鼎鼎導演吳宇森執導,電影里面的演員更不用多說全是大牌,足以博人眼球。但冗長的鋪墊,博人眼球的感情戲,賺人眼球的明星陣容(梁朝偉、金城武、林志鈴等養眼明星),似乎把一場士氣磅礴、錚錚鐵骨的戰役拍得綿軟柔情,且不論優秀與否,導演各有各的風格,但對于《鳴梁海戰》觀看后全身熱血沸騰,閃現保家衛國的一念。
鳴梁海戰講述的是公元1597年朝鮮王國海軍將領李舜臣指揮朝軍與日軍在今韓國鳴梁海峽進行的一場海戰。朝軍利用鳴梁海峽特殊的地理特征以十二艘板屋船擊退日軍戰船三百三十艘,成為海戰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電影中李舜臣在日軍一步步逼近,陸軍不肯支援,最后的救命稻草——龜甲船被自己部下燒毀的情況下,依然能沉著應對以十二艘板屋船擊退日軍戰船三百三十艘。這是以卵擊石甚至是自取滅亡,但李舜臣是一個勇敢又聰明的決策者,他利用鳴梁海峽不同時間段漲潮、退潮等水紋特征制定戰略戰術,以一敵百,把日本野蠻兇狠海賊王打得七竅生煙,大快人心的是當李舜臣部下把日軍核心擊狙手射殺下來時,李舜臣整軍士氣更是鼓舞,當百姓們看到李舜臣的戰隊消滅了一波又一波的日軍戰船時,民心集結到了一起,百姓們也加入到戰斗中來,百姓們組成幾支隊伍用繩索把李舜臣的主戰船拉出漩渦,此時鳴梁海峽漲潮形成漩渦,李舜臣原本想與日軍在此漩渦同歸于盡,但他的勇敢與堅毅感染到每一位老百姓,使得百姓也不懼恐懼和死亡愿與他一同戰斗,這就是民心所向,勝過了千軍萬馬。
當力量集結到一起時,發揮的力量不可估量,戰斗之前李舜臣部下戰船遠遠落于主戰船之后,根本無心戰斗甚至有棄船逃脫想法,一直按兵不動,任由李舜臣主戰船在狹窄海峽處與日軍浴血奮戰,一度到了四艘日軍戰船圍攻李舜臣主戰船白熱化階段,看著白刃戰,我的內心猶如坐過山車,讓人感動的是三個僧侶也加入到白刃戰中,民心所向,正義的力量是巨大的,應正了他在電影中說的把恐懼發揮到極致,用恐懼戰勝敵人。最終其余十一艘戰船向他駛來加入戰斗,此時整軍氣勢如虹,日軍海賊王暴跳如雷決心要與李舜臣決一死戰,沖向李舜臣想要把李舜臣殺死,但被李一刀將其頭顱割下,懸掛在船桅桿上,此時整場戰爭達到了制高點,日軍軍心已戰栗不已,恐懼充滿了整個海面。朝軍的堅毅與威脅也充滿了整個海面。
當所有恐懼達到極致轉化成勇氣時,那股力量勝過千軍萬馬,鄭氏女子扯下紅襯裙在懸崖邊搖喊,警示日軍駛來的'船只有詐那一幕時,我的心提到了喉嚨,也跟著緊張,我也想把外衣拿起來做警示,鄭氏女子看著丈夫將與裝滿炸彈的船同歸于盡時那心碎的表情,但她還是果敢的扯下紅襯裙在懸崖邊搖喊,在國難當前,一切愛恨情仇、家長里短都顯得那么微不足道,即使眼看情人葬身大海,也要肩負起保家衛國的責任。看到鄭氏女子搖喊,百姓們也萬眾一心一起要喊,朝軍停止進攻躲過日軍的埋伏。軍民團結同仇敵愾共抗敵人,勝利已不言而喻,沒有龜甲船勝似有龜甲船,李舜臣本身就是一艘龜甲船,百姓們就是一艘龜甲船,每一個把恐懼轉化成勇氣的人都是一艘龜甲船。
李舜臣堅毅的眼神、沉著的表情、冷靜的指揮、巧妙的戰略把日軍擊敗得潰不成軍,他巋然不動的氣勢充斥著整個海面,穩如泰山的氣勢把敵人震懾得四處逃散,以少勝多不是偶然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是有一個能把恐懼轉化成力量與勇氣的領導者。
鳴梁海戰觀后感 2
12月13日,在南京大屠殺第一個國家公祭日這天,我觀看了由金韓民執導,崔珉植主演的韓國電影《鳴梁海戰》,這部在韓國放映時票房收入超過《阿凡達》的影片,據說包括樸瑾惠在內的三分之一韓國人都看過。毋容諱言,中國內地院線的主流觀眾,一向對沉重宏大的敘事不買賬,那些基于民族、歷史大背景的史詩巨作,票房遠不及打打鬧鬧、略帶低俗的草根喜劇。上映一周的《太平輪》票房口碑雙輸的局面已成定勢,吳導的這次滑鐵盧和當年馮導的《1942》相映成章,兩位只要一出手就知有沒有的大咖都栽到了巨制史詩上了。
擅長講愛情故事講言情故事的韓國影視,怎樣去講好一個戰爭故事?
影片開篇簡潔,歷史背景敘述清晰形象,讓觀眾輕松進入故事特定的時空維度而沒有浪費一個多余的腦細胞。通篇分為兩部分,戰前準備和戰役本身,兩部分可謂平分秋色,不分和寡。而串聯之中的主線就是李舜臣和兒子的一段談話,面對敵200艘戰艦我12艘板屋船的懸殊差距,面對象瘟疫一樣蔓延于軍中的恐懼,李舜臣對待恐懼的態度,即接受恐懼、研判恐懼、利用恐懼。接受恐懼就是英雄也言怕,研判恐懼就是因為不想死而對形勢加以切實的分析,尋找突破口;利用恐懼就是害怕這種情緒在敵我陣營中都有,如何此消彼漲。這條主線使影片的每個章節都珠聯璧合,呈現給觀眾的是日暮詩成天又雪,與梅并作十分春。當然,影片也有它的明顯的硬傷,就是在戰役是如何取勝的問題上答案模糊,有些情節設定不和常理。在朝鮮歷史上,李舜臣是被視為神一樣的人物,鳴梁海戰更是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取得的一次神一樣的勝利,這部影片好像讓整個歷史事件變得更加神秘了。
不管怎樣,《鳴梁海戰》總歸沒有落入俗套,沒有按照好萊塢屢試不爽的成功模式把正能量和噱頭巧妙結合,在高科技的包裹下永遠是正義、親情、愛等傳統價值觀,雖不流于粗暴說教,但卻迎合主流觀眾的欣賞品味。《鳴梁海戰》這部影片在講訴一段血腥戰事的同時,為我們端上的是一碗心靈雞湯,在滿足了我們寡淡的味蕾后又安慰了我們的.心,它告訴我們:膽怯、害怕甚至是恐懼都不丟人,就是比我們更狠毒的角色、更大的人物他們也有忍不住顫抖的時候,而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可以心懷恐懼卻依然前行。
忍不住又要回頭說一說開篇那兩個國人。
報道說已經對當事人追究了責任,將這次事件納入其個人不良信用記錄。這樣做很好但力度不夠,一些國人管不住自己的嘴管不住自己的肢體就是因為犯錯的成本太低了,恐懼就是力量這句話同樣適用于這類人,因為害怕失去工作、因為害怕鞭刑而謹言慎行,對他們未必不是件好事。
想起了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夏淑琴,這位85歲的老人在第一個國家公祭日接受采訪時說:她希望聽到日本人承認這段歷史,她不知道能不能活到那一天,但她想努力活到那一天。日本人為什么不愿意承認不愿意道歉?這里有日本人的原因,也未必沒有我們自身的原因。記得李舜臣在兒子問如何讓大家戰勝恐懼時,回答是用我的生命。也許我們現在真的是沒什么可恐懼的了,夏淑琴老人在1937年12月13日所體味到的徹骨的恐懼似乎太遙遠了;似乎也不需要有人用生命去喚醒我們戰勝恐懼了,當前現實的問題是,能戰勝有錢就任性、有權就亂性就夠讓我們為難的了,如此這般,那就請安安靜靜的把一碗泡面送到它應當去的地方吧!就這樣吧。
鳴梁海戰觀后感 3
"晚上去電影院看了《鳴梁海戰》回來,內心許久不能平靜。似乎心還在隨著電影中詭譎異常的海水澎湃不已。朝鮮對日本,12:300的軍力,且在完全無外援的情況下,依靠自己的力量,取得完勝。一則以少勝多的戰爭史詩,一場勇氣與智慧的巔峰對決,戰爭,絕不僅僅是船堅炮利、人多勢眾就能勝利的,跟更多時候,謀略、膽識、魄力和智慧,反而會造就奇跡。
經典臺詞摘抄如下:
“辦法,找找總會有的。”
“恐懼:無論在敵軍和我軍都存在。關鍵是,要將恐懼轉化成勇氣。”
“恐懼一旦轉化為決死的勇氣,就會爆發出百倍千倍的力量,勢不可擋。”
“——有克服恐懼的辦法嗎?——利用恐懼。”
“置之死地而后生。一個人拼命,可令千軍萬馬顫抖。”
古今中外,任何一場以少勝多的戰爭,都不是平地出現。它需要利用身邊一切可利用的.條件,來為自己服務。地形,水勢,漲潮,風向,士氣,敵軍戰略部署,敵方心態,大多數群眾的支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首先要克服的,是自己內心的畏難情緒,碰到希望渺茫的事情,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就是逃,忍,退,讓,躲……但只要有一個人振臂高呼,“不要后退,戰斗到底。”有了這樣破釜沉舟的勇氣和決心,何事不成?
無論處在什么境地,請給自己絕對不死的勇氣和絕處逢生的能力,有志者,事就能成。
鳴梁海戰觀后感 4
如若你并不甚了解《鳴梁海戰》的前因后果,那么可能當看了這樣一部電影真的會認為李舜臣是力挽狂瀾,救國于危難的中流砥柱,誠然他確是一位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但絕非發揮了如電影般近乎決定性的作用,今日的韓國將電影定焦鳴梁雖無篡改歷史之過,但卻有著不近真實的言過其實。
公元1592年,也是明萬歷二十年壬辰倭亂爆發,朝鮮根本無力抵抗倭寇的進攻,在近乎滅國如累卵的情形下求援明朝,以此才開始了明長達七年之久的抗倭援朝戰爭,我國近四萬將士血灑疆場,方才最終挽救了面臨亡國之禍的朝鮮,才有了李舜臣還能夠在鳴梁小勝的戰果,而鳴梁之捷確也是全局戰爭中,朝鮮為數不多依靠自已能力獲得的勝利,這也成為了今日韓國為何不拍真正具有決定性作用的露梁海戰,而要拍《鳴梁海戰》,因為如此便可完全將中國的戲份剔除殆盡,同時也能將民族意識發揮到最佳態,作為一部他國的愛國教育電影,此番手法的運用自然無權指手畫腳,但如此將小勝夸大為決定性的大捷確是有失公允的。
鳴梁海戰真實的戰況究竟有多大?朝鮮自稱死34人而損敵8000余,但據史載當時總共參加鳴梁海戰的日軍尚不足八千人,由此看來扭曲歷史古已有之,戰果顯然被無線夸大了,還好估計就連今日的韓國人也覺如此去拍太過不且實際,《鳴梁海戰》至少就戰爭場面上還未有此番如神兵天降的以一當百,電影在經過被引進大砍二十分鐘仍覺庸長的文戲后,開始真正切入正題,李舜臣率領的十二搜戰船迎敵船四百搜,電影為更加突李舜臣偉大的英雄氣魄,設定了副將率領戰船皆畏敵不前,李舜臣伊始孤舟迎戰日寇的畫面,戰爭場面的營造近戰無可挑剔,但在遠景的特效上仍然尚難比肩好萊塢大片,更無需談《阿凡達》的對比,此作票房能在韓國超越前者,更多的當是源于了韓國民眾的民族情懷。
不得不說韓國電影對于該如何煽情一直拿捏有道,整部電影架構并未將李舜臣這個在本國以如神的人物作為唯一貫穿始終,其間電影被穿插了多條小人物情感積淀的`輔線,國恨與家仇,亂世中的生死絕戀,《鳴梁海戰》所真正能以情動人的反倒不是唯有一身英雄氣的李舜臣,而是那些戰火中如啞女那般未被歷史記載的小人物,他們的點滴化作了電影情感的脈絡,同樣《鳴梁海戰》更未有丑化倭寇,那華麗的戰國武士服,身中數箭仍能拼死相博的主將,韓國電影真正學會了尊重敵人來更為反襯自身的偉大。
《鳴梁海戰》有著尚能為人的感動,卻了無共鳴,那肆意夸大的勝利,被隱于真實的背景,但望有一日中國能照史拍一部一如此片的《露梁海戰》,也好讓韓國人看看何為歷史原貌。
鳴梁海戰觀后感 5
昨晚觀看了《鳴梁海戰》 ,歷史上很經典的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緊張而又激烈的戰爭場面,瞬息萬變戰局的轉換,李舜臣一個個堅定而又明智的決策,最終引導了戰爭的勝利。
朝鮮海軍大將李舜臣和日本天皇將軍,作為戰爭雙方的最高統帥,他們的決策方面有很多的共同點,也有很多不同點,但正是這種差異,決定了最終戰局的轉變。結合昨天所講的《基層管理者賦能》培訓,我想從培訓中領悟的一些觀點,借助這個案例,做一個分析。
1、團隊間的信任。在影片中一共出現了3個團隊,李舜臣所率領的朝鮮海軍、倭寇安治以及“海賊王”來島通總(文章后面都以李和倭來代替其稱呼),實際作戰中倭寇安治和海賊王是并肩作戰的,但在實際海戰中,當海賊王面臨危機的時候,倭寇安治并沒有及時派兵支援,而是隔岸觀火,任其滅亡;所以這表現了兩個團成員間隊間的不信任,從兩個團隊第一次見面的時候就可以找到一些線索。團隊成員間的不信任,甚至是矛盾重重對于一個團隊、企業來講是致命的,勢必會導致任務的失敗。
2、團隊思想的統一和集體榮譽感,凝聚力,使命感。戰爭伊始,李和倭實力的懸殊,在他人看來李基本上沒有任何勝算,倭還利用心理戰術來散布恐懼,每天會仍一些尸體在朝鮮海岸邊,讓海邊的居民和士兵驚恐不已,擾亂李的軍心。也確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一段時間后,李的將士士氣都很低迷,甚至有人叛逃;在這樣的背景下,李對這類破壞團隊團結的分子,斬首示眾,暫時穩住了軍心,然后又把住的民房燒掉,龜船也被燒了,背水一戰,斷了李隊伍的后路;在迎戰的前一刻,李發表了振奮人心的演講,重申了作戰的使命,“我們作戰不僅是為了自己,更是為了整個國家”,鼓勵大家為國而戰,抱著必死的決心而戰,而沒有了后顧之憂。這樣的隊伍才是一支有靈魂的隊伍。對于我們的企業、團隊、個人而言,亦是如此,我們工作并不只是為了賺錢,更是為了一個偉大的使命,為了國家的'工業制造更美好,乃至世界文明,當我們格局不再是一個企業,而是中國,世界的制造,這時候爆發出來的力量是無可比擬的。
3、團隊領導力。從李的身上,我們能發現他有作為一個領導人的諸多魅力,善于傾聽、意志堅定、勇敢、睿智、決策果斷、深謀遠慮,有大局觀......在備戰階段,視察戰場,聽取老翁的地勢經驗,從而制定了利用旋渦的作戰計劃,也堅定了他的戰略方向;在海戰的過程中,始終站在戰場一線,率先士卒,和士兵一起手刃倭寇,他剛強的意志,奮力殺敵的情景,一次次喚醒和鼓舞了失落中的將士,讓他們看到了希望,從而調動了他們作戰的積極性,然后帶動他們一起參與戰斗,讓他們感受到了團隊的力量,使不可能變為可能,這些成就對于一個人來講是完全不可能的,但對于團隊卻是可能的,影片最后水手的對話講到這輩子最牛逼的一件事莫過于此了,正印證了這一點。后面的幾點我就不做過多的論述了,相信每一位看過此片的人都會有深刻的感觸。
當然,辯證來講,李身上的優點頗多,如果沒有控制好度,也可能會轉變為缺點。譬如他一意孤行堅持戰斗,如果戰爭失敗還可能被套上不顧群眾死活的罪名,還有他作為決策者,親力親為殺敵,對其他將軍好像也沒有提前告知作戰計劃(船隊一字排開時,就他的一艘船殷·前往迎敵),如果他萬一犧牲了,對團隊來講那將是致命打擊等等。從不同角度和結果出發來評定一件事,得到的結論可能會截然不同,但這并不妨礙他作為個人的優秀品質,作為領導者杰出的領導才華。
鳴梁海戰觀后感 6
韓國電影人憑著嫻熟的回爐再造和舉一反三,糅合本土特色,近年佳片井噴,拎著了亞洲電影的牛耳朵。但他們也有束手無策的時候,例如遇上“大片之殤”。好萊塢很早就嘗過同樣的境遇,中小制作盡可以恣意妄為,萬花齊放,頂級大片卻多有雷同。巨額投資之下,商業回報成了重點考量,一切萬全為上。《鳴梁》一片更為特殊,比追逐商業利益更重要的,是奠祭民族情懷。作為朝鮮最著名甚至是唯一拿得出手的民族英雄,李舜臣的傳記電影是絕不能砸鍋的。導演金韓民(好愛國的名字!)前作《最終兵器:弓》,題材冷門,拍得雷厲風行,張力萬鈞。一旦執掌浩大的愛國歷史題材,塑造萬世敬仰的千秋偶像,便不能再冒風險,或加載個人風格,唯有按部就班,中規中矩。《鳴梁》里能找到《弓》余韻的,是日方“狙擊手”射旗與刺李的插曲,排除對當時槍械射程和精準的質疑,這一節拍出了高手對決的驚心。
拍《鳴梁》這樣的題材,不必有任何新奇招式,四平八穩打完一個套路,已是最大勝利。李舜臣擊潰倭寇,對于韓國觀眾來說,就好比咱們看到陳真踢了虹口道場,葉問揍翻了英國拳王,霍元甲擊敗了俄國大力士,那是不問邏輯不求真實的情感宣泄。只不過他們沒有那么多抗擊外侮的偶像可以膜拜,舉國熱情傾注于一個李舜臣,爆發出空前的票房能量,秒殺《阿凡達》,奪回了本土冠軍。全片場面到氣氛俱佳,動作和特效毫不含糊,足以使韓國之外的觀眾也熱血沸騰,然而隔著一層文化落差,總感覺故事略生硬,硬傷略礙眼。然而在韓國觀眾眼里,所有硬傷非但不妨礙好評,倒能自動融入傳奇本身,被當做神跡的'一部分來解釋,更添英雄魅力與戰場傳奇,最后化作擠壓淚腺留下的皮肉傷。
既然煽情是唯一目的,制作上也只需要求大,將一切推向極致——最多的戰船,最猛的爆炸,最大的漩渦,最野蠻的白刃戰,最強弱懸殊的對比,最匪夷所思的敗中求勝,向死而生。配樂的音量也要最滔天,有個搞宣發的朋友極度鄙視漢斯季默的配樂,說遮蓋了對白和音效,我很想聽聽他對《鳴梁》的看法,那音樂比炮火齊鳴、巨船相撞更震耳欲聾,希望隔壁影廳放的不是安靜的文藝片。相對的,人物弧光、演員表演則簡化到近乎蒼白,這大概是崔岷植近年來最沒有藝術挑戰的角色,他最累人的不是揣摩和再現李舜臣的智謀與勇氣,而是穿著幾十公斤的盔甲聲嘶力竭、揮刀砍殺,甚至在片場數次暈倒。日方統帥來島通總,冠了個海賊王的易笑場名號,看不出與李舜臣相當的實力,編劇生硬改寫歷史,加強他英勇捐軀的悲壯,大概是為了打入日本市場所特制。啞女揮舞衣衫,老人高呼龜船復活,雖然很燃,卻也單調,而且潛藏詭計笑點。場面調度也是簡單粗暴,一再重復長鏡頭和特寫,炫技和技窮各占一半。每次戰局逆轉,便插入李舜臣之子一臉的驚異,這演員頗為省事,整部片只需兩個表情即可。
據說為了照顧中國市場,從原版刪去了20分鐘,改用片頭的一分鐘“幻燈片”匆匆帶過。真是失策之舉。且不說如此大的信息量很難在熱身入戲之際一舉消化,韓外觀眾本來就對李舜臣其人并不熟悉,刪掉了他所向披靡的戰神偉業,少了他蒙冤入獄,受盡折磨,白衣從軍的屈辱史,略去他在舉國存亡下臨危領命的講述,他在鳴梁一戰的選擇便缺了水到渠成的自然,只船進擊、誘敵深入的懸念鋪排,“恐懼論”的合乎情理和情感張力,也都大打折扣。
結尾彩蛋一般駛出的大明戰船,據說也是中國特供的,效果也很不好。第一,沒有旗幟鮮明幫大明吆喝一嗓子,戳不著爽點還令人嘀咕,哪來的船,跟李舜臣有啥關系?屬于拍馬屁拍到了腳后跟;第二,就算辨明國籍,要是不了解歷史,還真容易被誤導,1592年大明水師就讓日軍聞風喪膽了,怎么1597年還需要朝鮮軍孤軍奮戰,豈不是暗示大明見死不救嗎?放在陰謀論者眼里,真要給韓國電影高級黑我大中華加上一條論據了。
鳴梁海戰觀后感 7
本人曾去過一次韓國,在那里為期不長的一段時間里,感受到了這個民族給我帶來的沖擊。這個國家之所以能在近十年里在亞洲地區有突飛猛進的變化跟其文娛產業有著無法割舍的聯系。從YouTube上點擊率驚人的《江南style》到紅遍大江南北的人氣天團bigbang,韓流的侵襲已經變得愈演愈烈,并且逐步通過電影產業蔓延開來。提到韓國影片,類型分布的也是比較明顯,而歷史片,在其整個產業鏈中占得比重并沒有那么多。當然,濃縮的都是精華,《鳴梁海戰》作為一部徹頭徹尾的歷史片,創造了韓國本土很多的票房紀錄。
不得不提的是崔岷植和柳承龍這兩位演員,之前對于他們兩位的作品都有接觸。尤其是我韓國影片的啟蒙,就是由崔岷植與李秉憲主演的《看見惡魔》,該片對于崔岷植演技的考究可謂達到了巔峰。雖然飾演反面角色,也讓崔岷植獲得了很好的觀眾反饋。自此過后,一直在追崔岷植的作品。對于柳承龍,在看《鳴梁海戰》的時候,最開始并沒有發現是他,摘下面具的`那一刻竟想起來他在《關于我妻子的一切》里面的搞笑表現,有些笑場。而其在一部影片《7號房的禮物》中,讓人潸然淚下。有了這兩位演員的坐鎮,這部影片想必也不會差。剩下的就是故事情節方面了,戰爭影片看過的不少,但關于海戰的影片,就不是很多了。而以少勝多的案例拍成的電影印象比較深刻的當屬多年前,吳宇森導演的《赤壁》了。三國的故事人盡皆知,諸葛亮是借草船,而李舜臣是借洋流。
1597年3月,以野蠻兇狠著稱的日本海賊王所率領的海盜部隊,大舉侵朝。朝鮮一代名將李舜臣親率僅有的12艘軍艦。眾將對敵我形勢極度悲觀,紛紛表現出此戰必敗的情緒。李舜臣力排眾議,命人焚毀軍隊輜重給養倉庫,破釜沉舟,以勇者生,畏者死的氣概,號召部下與倭寇決一死戰。李舜臣利用鳴梁海域的潮汐特點,抓住有利戰機,擊沉敵船30余艘,斃敵4000余人,重創了日本艦隊,創造了世界海戰史上一次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
影片在韓國動員1700萬觀影人次,趕超《阿凡達》刷新了韓國歷年觀影人次紀錄。為了真正了解書寫《亂中日記》時李舜臣將軍的所思所想,金漢珉導演對多個譯本進行了比較。因《亂中日記》和《李忠武公全書》《宣祖實錄》等史料記錄相異,在缺乏確切歷史數據的情況下,為了真實再現這場戰爭,導演和相關專家對鳴梁地區的洋流、當時的天氣、地形都進行了大量調查研究。影片《鳴梁海戰》制作耗資200億韓元。為了逼真呈現這場海戰,劇組在全羅道光陽建造了超大型海戰攝影棚,依據歷史記錄搭建了4艘1:1的大船,特別是一些日本戰船的搭建還接受了日本名古屋海洋博物館的建議。并在鳴梁岸邊搭建了村落。日本兵的盔甲都是日本定制并購得的,僅柳承龍飾演的來島通總一身鎧甲就花費了2800萬韓幣,重量超過30公斤。此外搞了近1000件形狀各異的日本服裝。因為資金和拍攝周期的問題放棄了3D拍攝,在續集《閑山島海戰》和《露梁海戰》中準備嘗試3D拍攝,可謂一個令人唏噓的偶然。該片是崔岷植年主演《醉畫仙》之后10年來再度出演歷史題材影片。
這是一部有血有肉的電影,拍出了每一位參與戰爭時人們的氣節,很喜歡影片中的一句話,有百姓才有國家,有國家才有君王。
【鳴梁海戰觀后感】相關文章:
甲午海戰觀后感03-08
一鳴驚人12-30
《淮海戰役》觀后感11-10
電影甲午大海戰觀后感07-13
梁姓男孩的起名大全04-20
大將軍梁冀03-20
《喪鐘為誰而鳴》讀書筆記03-25
喜劇教父黃百鳴自傳《生存·奮斗》07-02
愛國電影《甲午大海戰》觀看心得優秀范文03-24
《孟子·梁惠王下》翻譯及閱讀答案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