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包公觀后感「匯篇」
紀錄片《千年包公》堅持真實可靠可信的創作原則,下面是CN人才網為大家搜集整理的千年包公觀后感,歡迎閱讀與借鑒。
千年包公觀后感【1】
包公鐵面無私、清正廉潔、剛直不阿、不畏權貴。這種精神和品格深入人心,是中國人法律意識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當代紀檢干部,以及包括法官在內的司法、執法工作者,甚至所有黨員干部應該具備的。
包公司法文化是經過長期積累而形成的一種精神價值,被廣大人民群眾廣泛認可,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從古至今,有關包公的戲劇和故事雖有變化,但都有一個共同的主題,那就是把包公視為公平、正義的象征。在人類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過程中,有些東西是可以跨越時代、超越時空、永恒持久的。就法律而言,公平正義是人們永恒的追求,懲惡揚善等最基本的司法原則和司法精神始終不變。就司法者而言,清正廉潔、無私無畏、執法嚴明等職業要求,也不會改變。包公司法文化之所以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正是具有上述兩個層面上的.精神內涵。
包公司法文化是中國傳統司法文化的代表,已成為人們普遍遵循的習慣和信念,滲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包公司法文化中蘊含的法律思想,既有儒家思想,又有法家思想;既有道家思想,又有佛教思想,深深扎根于中國的現實土壤,扎根于普通民眾之中,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極高的地位,影響極其深遠。
同時,包公司法文化中蘊含的法律思想,與當今司法工作的基本原則和要求并不相悖,也不過時。
對于開封法官來說,案子辦得好,人們就會稱贊你是“當代包公”,就會感嘆“開封府里有青天”;案子辦得不好,人們就會罵你給包公的臉上抹了黑。這種現象也說明了包公司法文化的現實價值和恒久魅力。
千年包公觀后感【2】
銳意改革、遏制腐敗是包公司法文化的重要內涵
歷史上真實的包公,留下的司法史實記載雖然不多,但卻具有重要的司法文化價值,而銳意改革,遏制腐敗就是這一價值的重要內涵。
北宋開封府舊制:凡到府衙告狀之人,不能直接到大堂申訴,府吏坐在門口,先收狀牒,謂之“牌司”,府吏常借此敲詐勒索。包拯權知開封府后,改革訴訟制度,廢除“牌司”,“開正門”,允許訴訟人“自言曲直”,直接到公堂當面陳述冤情,從制度上遏制了府吏常敲詐勒索的腐敗現象。
宋仁宗統治初期,開封府司錄司(民事法庭)和左、右軍巡院(刑事法庭)等司法機構,存在著“但務請謁,本局之事罕所究心”的請托現象,直接影響了司法的公正。包拯任開封府長官后,請求朝廷規范司法官員的行為。具體做法是:遇到審訊大辟(死刑)案件,“非公事不得出入請謁(請托)”。這一做法有利于杜絕司法斷案中的請托之風。
包拯的司法思想和實踐是為了維護封建專制,具有階級的局限性,但包公司法文化的精華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司法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當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千年包公觀后感【3】
包公,一個震古爍今、世代傳頌的名字。在中國老百姓的心目中,包公集清官、忠臣、名探、神袛于一體,成為公平與正義的化身,是萬民景仰的“包青天”。在民間傳說、戲曲舞臺和影視劇中,他不僅秉公執法、斷案如神,還能上天入地、服妖降魔,代表著中國民間傳統中的最高人格化期許,千百年來,無人與之比肩。
千年包公觀后感【4】
由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中央電視臺和安徽廣播電視臺聯合攝制的三集紀錄片《千年包公》,5月25日起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
和以往包公題材的電視文藝作品不同的是,紀錄片《千年包公》堅持真實可靠可信的創作原則,在查閱大量歷史文獻資料后,摒棄戲說,完全根據史實,進行人物再現與現實拍攝,全片力爭呈現一個有血有肉可親可敬的包拯形象。《千年包公》共分三集,每集45分鐘。
【千年包公觀后感「匯篇」】相關文章:
1.千年包公觀后感
4.看千年包公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