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本創業故事:從2萬元到5000萬元的擴張
故事在現實認知觀的基礎上,對其描寫成非常態性現象。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于事件發展過程的描述。強調情節的生動性和連貫性,較適于口頭講述。已經發生事。或者想象故事。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本創業故事:從2萬元到5000萬元的擴張,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本創業故事:從2萬元到5000萬元的擴張
從2萬元到5000萬元的擴張,說起來感覺真的挺夸張的,而且是怎么做到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小本創業故事:從2萬元到5000萬元的擴張,希望你們喜歡。
有事沒事,48歲的溫州漢子陳志圣都愛往東湖邊上跑,或凝神眺望,或吟詩自勉。14年前來武漢時,他負債累累,如今,他的“森馬”專賣店遍布三鎮,還擔當溫州商會武昌分會會長。
“他是儒商。”溫州老鄉說。陳志圣當過6年語文教師,談吐不俗,面對商界坎坷,他曾寫詩自勵:“場中波浪偏多,能在洶涌水里游,還要好舟硬櫓!”他也曾是“武夫”,自幼習武,干過6年武術教頭,談到商海感悟,他說:“四兩撥千斤”。
月入1萬為省5分錢多走一站路
1991年,武術教練陳志圣在杭州拿100元月薪,回溫州老家蓋間瓦房,欠下不少債務。在武漢做生意的徒弟們請他去玩,他請假到武漢一看,徒弟們有的月入三五千,有的上萬元,抵他上幾年班,他當即就留下不走了。
他從老家貸款1萬元,承朋友們相幫,在公司門口賣金項鏈,很快賺了幾千元。這時,很多老鄉都進入商場賣百貨,如剃須刀、電池、計算器等,生意不錯,陳志圣也動了心。
在1992年,他以2萬元本錢進入漢口商業大樓。
“當時我很糊涂,不知道促銷,本錢少,只知勤進快銷”。盡管送貨越來越多,他仍然堅持肩挑背扛。到一個月能賺1萬元的時候,也不舍得打的,在公汽上擠上擠下,為省5分錢,他寧愿多走一站路。
“看到大鈔票,兩眼放綠光。”人們如是形容對金錢的貪婪者,陳志圣也是如此。不過,他要錢不是用于享受,“我看到錢就想用進生意當中。”
善于借債2萬元盤到5000萬
1996年之前,他每天都欠別人的錢。“臉皮很厚,長期到別人那里借。”只用了5年,他的營業額從2萬元暴增到5000萬。
陳志圣在漢口商業大樓的生意本錢只有2萬元,但一個月能賣3萬元。有一個月周轉資金差一萬,他十分為難,后來分別開口找兩個人各借5000元,保證了正常周轉。
這家商場旺盛的銷售讓他看到做百貨的優點:毛利高,無季節性不會積壓,生意風險很校他決定乘機擴大生意。
進入洪山商場需要5萬元,而他手上只有3萬余元錢。他想辦法說通供貨商賒貨1萬元,再找老鄉借了1萬,順利進駐。一個月過去,這兩家商場共賺3萬元。他又找人借2萬元,進入第三家商常第一個月的利潤用于還款,第二個月賺3萬元,再去借2萬,進駐第4家商常“如果不是這樣滾動發展,中規中矩做生意,恐怕永遠是10萬元。”1992年到1993年,大小商場陳志圣一口氣進入了10個。第二年,他以同樣的手段,進行產品多元化,涉足業務由小百貨擴展到服裝、小家電、皮包等。
做到1997年,他進入了20多個商場,這時,他一年在各商場的總銷售達到5000萬元。陳志圣坦言,生意高速運轉,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借債,而能順利借到錢的關鍵在于信譽。“我一般比約定時間早兩天還錢,絕不拖延。”
猛虎下山一年開10家專賣店
1998年開始,百貨店受到超市業猛烈沖擊,中小店面關門之聲不絕于耳。陳志圣陸續關閉了全部百貨店的生意。
他的目光轉向了時尚休閑服裝代理。他曾在溫州結識了“森馬”老總。恰好“森馬”此時欲拓展湖北市場,陳志圣經考察后,認為其很有發展潛力,而且當時休閑品牌很少,僅真維斯、佐丹奴等幾家,市場競爭不大。“放開眼光,看準項目,就大膽做”。他接下了森馬湖北代理權,全力拓展。
1998年,武漢第一家“森馬”專賣店在司門口開業。他打算占據的,都是江漢路、中南、亞貿等鬧市最繁華的地帶,租金很貴,當時開一家專賣店的費用就需百萬元。他又“故技重施”,一方面取得了廠方貨源上的支持,可先付少量資金獲得大量貨物,另一方面找親朋好友借錢。就這樣,在一年內,“森馬”馬不停蹄,一口氣開了10家店。
“做生意出快招很重要,遲一點就會錯過機遇。”陳志圣總結說。
拓展:
小本創業故事
兩部手機承接所有訂單
上午9點半。來到他們位于京廣路黃河路西北角門店時,阿飛正手拿大勺站在煤氣灶前,不停地攪拌著一鍋小龍蝦,另一邊的鍋里正燜著麻辣田螺,濃郁的香辣味彌漫了整個小屋。一旁的阿玲站在冰箱前,邊給兩部手機充電,邊翻看著顧客的訂單,并一一記下來。隨后,她將已經出鍋的醬香魷魚裝到餐盒中,包上印有店名的標貼。
處理手機訂單
從早上5點半,兩人就已經開始忙活。阿飛要到長途汽車站接下當天剛從江蘇運來的新鮮小龍蝦,然后再趕回店內清洗。阿玲則要到菜市場采購這一天所需要的原材料。7點左右,兩人簡單地吃過早飯,就開始制作包括口水雞、麻香牛肚在內的近十種熱菜。到了上午11點左右,阿飛要將所有顧客訂的小吃全部分盒裝好,制定出最合理的路線,將訂單一一送出。“一般情況下,中午我要送兩三趟,路上只要有新訂單我就要再跑回店里取貨再送。”阿飛說,雖然店內規定滿88元免費配送,但有時就算沒到88元他也會送。
直到下午1點半,他才將中午的6單全部送完。粗算一下,其中最貴的一單209元,一中午的時間他們大約掙了近千元。到了下午2點半,兩人才吃上午飯。簡單的休息后,下午4點,兩人將不足的貨重新備齊,到了下午5點又開始送晚上的貨。“最忙的時候就是夏天晚上,很多吃夜宵的顧客都喜歡訂我們的小吃,有時最晚能送到凌晨1點。”阿飛說。
37次調味制出美味小龍蝦
從最初的9個菜品到現在的14個菜品,基本上每一個菜品的開發都要“折騰”一番。“尤其是我們主打的麻辣小龍蝦,口味更是調整了37次。”阿玲說,他們做第一代小龍蝦時覺得口感還是不錯的,但是與其他店里賣的小龍蝦口味相比并沒有優勢。
主打小龍蝦
為了配得上“主打菜”這個稱號,阿玲重新篩選原材料,花椒、辣椒等重要提味原材料都從四川直接訂購。而麻、辣到什么程度是顧客最滿意、最能接受的,兩人也做了充分的市場調查,征求了眾多“吃貨”的意見。為了能夠準確地把握住這個度,甚至將原本整顆往鍋里扔的花椒改成拍成碎末,且鹽、糖也精確到克。原料從十余種擴充到了31種。“現在的小龍蝦入口后會感覺味道更豐富,除了單純的麻辣外,汁液也更香濃。”阿玲說。
對于其他菜品,為了保證口感最佳,像拉皮、口水雞這樣需要淋汁的菜,阿飛都是將菜品送到目的地后,等顧客下樓的這個空隙將汁澆到菜上。“別小看這個時間差,尤其夏天溫度高的時候,如果在出發的時候就把汁澆在菜上容易變坨,影響口感。”阿飛說。
想法困境出靈感 辭職做小吃
在沒做麻辣小吃之前,阿飛干的也是和美食這行八竿子打不著的計算機銷售。5年前,阿飛從大學畢業,直接進入到一家大型企業,從普通的銷售專員,一路打拼到了部門主管。但是隨著傳統銷售行業受網絡銷售的沖擊,阿飛發現不論自己怎么努力都很難完成公司規定的業績。
親自送外賣
“當時擺在面前只有兩條路,要么調回總部再謀個別的崗位,要么卷鋪蓋走人自己創業。”阿飛說,仔細想想還是后者更有吸引力,他想翻身做老板。雖然一直從事傳統銷售行業,但是學計算機出身的他一直對互聯網十分感興趣,他希望自己的第一次創業能與互聯網相結合。這時他突然想起自己的老婆阿玲,阿玲曾在她表姐夫的川菜館里做過廚師,而自己又是個川菜的資深“吃貨”,何不在網上開個川菜店。阿飛想到,讓顧客網上下訂單,川菜送貨到家,這樣的銷售模式既不需要太多成本來開實體店,又能將兩者的優勢相結合,是個不錯的好項目。當天晚上他就打電話將這個想法告訴老婆。出乎他意料的是,電話那頭的老婆聽到這個想法二話沒說就答應了。
起步既是老板也是打雜工
項目是有了,但因為兩人的家都不在本地,從心里來說并不敢貿然辭職,第二天兩人就開始忙活起來,鍋碗瓢盆、原材料等一上午的時間全部采購齊全。緊接著,阿玲就開始在廚房里忙活,重新拾起曾經做菜的手藝。因為人手不夠,兩人也只是做一些簡單的川菜,簡易地包裝一下開始在朋友圈里賣。沒想到,朋友們無一例外都說好吃。有時菜還在做的時候,手機就響個不停,訂單刷屏一般地來,還沒到飯點就被預訂一空。僅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兩人就有了固定的“辣粉”,訂單多到忙不過來。
每天統計分析手機訂單
看到自己制作的小吃這么受歡迎,兩人也更有信心放手一搏,決定徹底辭職開始真正的創業。此后,兩人迅速從職場白領切換到了老板加打雜的角色。為了更加專業,兩人制定計劃開始分頭行動。阿玲再次回到重慶拜師學藝,學習更為正宗的手藝。阿飛則開始找門店,準備將“戰場”轉移,因為原來的家用小廚房早已不能滿足訂單的需求。為了節約成本,他最終選定了位于京廣路路上一家30多平米的門頭店。“創業最初,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干,雖然自己是老板,但更多時候還是扮演打雜工的角色。”阿飛說。
發展2個月“辣粉”百倍增長
一切準備就緒后,今年2月份,生意再次啟動。為了能夠保證原材料的新鮮,兩人在采購時寧少勿多,不用過夜的原材料。最初,因為不能準確地預估一天要用多少原材料,訂單太多的時候就要臨時補貨,再跑到菜市場買。“最多的時候,一上午的時間就跑了5趟。好在菜市場離店比較近,不然真耽誤事。”阿玲說。
材料不夠了就去菜市場
靠著新鮮的材料、地道的烹飪手法,兩人的麻辣小吃也是越賣越好。訂餐的微信好友從最初的40人發展到了3000人。阿飛說,基本上每一個嘗過我們小吃的顧客都會二次購買,成為我們固定的回頭客。而且小吃買回去后,一般都是多人食用,旁邊的人在品嘗后覺得不錯,無形中也會成為我們的潛在客戶。“顧客中95%都是女性,女性在吃這一方面比較舍得花錢,品嘗后也比男性更喜歡分享交流,這樣口口相傳的口碑是最過硬的宣傳。”阿飛說,他們還充分發揮互聯網的作用,做熱點營銷。利用當下熱議的話題,與他們的川味小吃相結合,制造更多的銷售點,讓小吃更網絡化。
小本創業故事
18歲的在校生,一年的年收入竟然將近20萬。南京高等職業技術學校三年級女大學生高圓圓,利用自己的業余時間搞創業,成功成為了校園“創業達人”。在15年舉辦的“2015創業宣講校園行南京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專場”活動中,高圓圓的創業故事成為了高職校全校師生津津樂道的談資。
“第一桶金”掙了七八千元
“我竟然出現在了創業宣講的PPT里了!”接受采訪時,高圓圓對自己在宣講會上的“亮相方式”頗為意外。作為一名在校生,高圓圓有著十足的經商頭腦。在南京高等職業技術學校電子商務專業就讀的她,經過老師的指導,滿滿都是“實干”的想法。“我今年讀電子商務三年級,從一年級開始,我就賺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高圓圓第一次“試手”來自一年級暑假,身邊的很多朋友都在利用人人網等各類社交平臺開始代購服務,她便有了親自試一試的想法。“我身邊有不少朋友平時會出國,假期閑著沒事,我也想嘗試一下,既能打發時間還能賺點零花錢。”
于是,她讓身邊一些時常出國的朋友每次去韓國的時候,幫她帶一些在國內緊俏和搶手的化妝品,加上一些國產的化妝品,以及圍巾和帽子等商品,在網上售賣。“我的時間還是挺自由的,平時并不住校,所以課余時間我可以自由支配,也有了可以存放貨物的地方。”
“當時貴些的化妝品一套價格300多塊,便宜點的只要100多。”盡管從沒有做過生意,但高圓圓卻相當大膽,而且很善于模仿和學習,很快就在自我摸索中掌握了門道。加上課堂上學到的專業知識“保駕”,一個暑假不到,她通過代購韓國化妝品和賣圍巾等,就賺取了七八千元。
成功掙得“第一桶金”,高圓圓有些“坐不住”了,“我算是天生愛折騰的那種人吧,而且閑不住,喜歡和自己較勁,第一次創業成功后,我覺得我可以在這條路上繼續發展下去。”高圓圓說。
二年級時,高圓圓在微博上再次尋找到了新的商機。她在微博上看到不少人都在轉發一種名叫“推推樂”的`蛋糕,這種蛋糕裝在一個透明的類似奶茶的瓶子里,底下有個機關,吃的時候可以把蛋糕從下往上不斷向外推。當時這種蛋糕國內很少見,很受年輕人的追捧。
“我也買過,并且品嘗了,覺得挺好吃的。”但熱愛烘焙的高圓圓卻比一般的購買人群多了個心眼兒,“蛋糕挺貴,一個就要20元,我也可以試著自己做一做。”
很快,高圓圓便買來了烤箱和工具,平時只利用假期和周末在家里做起了蛋糕。她憑感覺開發出了好幾種口味,而價格比市場上能買到的稍微低一些。
不光是推推樂蛋糕,高圓圓還制作了蔓越莓餅干,一并通過社交媒介發布推廣信息,正式發售。“當我把想要做蛋糕的想法告訴父母時,他們一開始都是反對的,他們認為我是一時沖動,不可能堅持下去。”但在高圓圓的極力勸說下,父母最終同意了。
為了讓自己的蛋糕推廣的更好,高圓圓在母親的建議下給蛋糕定了個名字,叫“圈圈牌DIY手工烘培”。這個品牌的蛋糕和餅干,一直是高圓圓創業項目中的熱銷品。
年收入20萬,她成創業達人
賣過化妝品,賣過餅干和蛋糕,三年級時,高圓圓正式擁有了自己的淘寶店。這也是南京高等職業技術學校電子商務專業課老師的課業要求,學生必須在淘寶網上開網店,借著這個契機,高圓圓便正式把店開到了淘寶網上。為了讓客戶信任,高圓圓還把親戚在海外進貨的相關照片也曬了出來,一下取得了網友們的支持。通過海外代購這一項,她每個月的平均營業額能夠達到五六千元。
盡管還有兩年多才畢業,18歲的高圓圓卻已經嘗試過了多種創業項目,通過韓國化妝品銷售、蛋糕制作、開淘寶網店三個項目的創業,高圓圓每年的總收入在20萬元左右。“畢業前,我會繼續把這些項目做下去。目前,我已經和一家培訓機構達成了合作意向,準備在培訓機構內部設立柜臺,推廣自己的蛋糕和餅干等美食。”
不論畢業后選擇哪類行業發展,“創業”依然是高圓圓的個人“關鍵詞”。“畢業后我依然會創業,”高圓圓說,“我的理想是將來能夠開一家甜品店,希望能夠開發一些有特色的奇特蛋糕美食,此外,婚慶策劃公司也很吸引我。”
從南京高等職業技術學校獲悉,為了幫助在校大學生創業,該校在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牽頭成立了政府機關、行業企業、科研院所等在內的南京市職業教育政產學研聯盟,依托聯盟優勢在校內外建設大學生創業體驗中心,為學生創業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嘗試。創設五種合作模式實體場景教學,并有專門的導師對學生創業進行輔導,已有一大批在校生成功創業。而高圓圓正是在O2O項目培訓下成長起來的創業典型。
小本創業故事:90后大學生微信直播創業日記 烤羊肉串日進八千元
近兩年,隨著微信的火熱,許多創業族選擇在自己的朋友圈發布各種商品廣告,希望借此打開銷路,在長沙,一家以羊肉串為主打的燒烤店,眾籌了40多個投資人參與,每晚客流量絡繹不絕,一位難求,不到40平米的面積,日均營業額8000余元。90后大學生微信直播創業日記 烤羊肉串日進八千元
同樣是解決銷售問題,90后大學生劉鵬的微信朋友圈里卻沒有商品圖片,有的只是一篇篇創業日記。
準備
為研制烤法 吃了一噸肉
來自益陽農村的劉鵬,在湖南商學院物流管理專業讀書期間,就賣過電腦,擺過攤,干過培訓,送過外賣。2013年畢業后,他在一家酒企做銷售工作。和許多年輕人一樣,劉鵬與他的朋友們常常會在下班后聚在一起,久而久之,他萌生了自己開夜宵店的想法。
劉鵬說:“三月份的時候,我就開始去各個地方找食材,到各個地方去看哪里的羊肉好,我們嘗試了各種方法,吃肉都吃了一噸。然后我們就把羊肉腌制出來了,用一些特殊的烤法,猜有了現在這樣的羊肉串。”
今年7月,劉鵬的烤串小店正式開業了,這間位于長沙市韶山路與解放路交匯處立交橋橋下的小店,面積只有40平方米,從商業的角度來講,位置十分不理想。
不過,酒香不怕巷子深,雖然地段不好,卻讓劉鵬想到了新點子:“剛畢業才兩年,所以我們都沒有什么錢,然后我們就找了一個地段不是那么好的。客源是我們很擔心的,我們就只能用微信的渠道去做傳播。”
剛開始,劉鵬也想過在微信上發布自己的烤串圖片,寫上門店地址和價位,以吸引顧客。但就在這時,一位在微信上經常聊天,但素未蒙面的東北網友,在得知劉鵬的父親酷愛喝酒后,給他寄了一份價值不菲的藥材,說是泡在酒里能夠養身,這件事對劉鵬的觸動很大。
“我就覺得通過微信,可以讓人跟人之間的信任度變得這么近。 所以我就重新定位了微信,是人跟人之間的鏈接,而不是人跟商品之間的鏈接,所以最后我就覺得去傳遞我自己的思想,創業的一些感覺。 所以我就開始寫這個東西。”劉鵬說。
傳播
微信寫下創業經 不提商品有哪些
從那之后,劉鵬堅持每天將自己的創業經歷寫成日記發表在微信上,這其中,既有購置桌椅、采購食材之類的瑣碎小事,也有他在面對創業困難時的迷惑與選擇,但在260篇創業日記中唯獨沒有他銷售的商品。
日記發布后,劉鵬一下子火了,共逾三萬人次瀏覽過他的日記,最多一篇收獲了3000多個贊和5000多條評論,越來越多的人在微信上留言,要來店里嘗美食,支持創業,現在,劉鵬的小店日均營業額達到8000余元。眼下,劉鵬的新店即將開業,除了微信上眾多網友留言會繼續捧場,中糧可口可樂、切糕王子、一米科技等公司紛紛慕名而來,為他的新店提供了總價值20余萬元的贊助。
“很多人來湖南中糧可口可樂考察的時候,可能就要去我那里。 就把我那個地方設為他們定點做活動的一個單位。”
心得
創業敢嘗試 資源要共享
作為90創的一代,劉鵬說,創業就得勇敢嘗試,年輕就是最大的本錢,即便失敗,也還有無數次重來的可能。如果大家都不愿意去共享資源、分享經驗無疑是給自己建立了一堵圍墻。在如今這個年代,閉門造車無疑是死路一條。雖然會有失敗,會有低谷期,但只有試錯之后才會發現自己要的到底是什么。他相信只要自己堅持走下去,創業之路就一定會成功。
小本創業故事
張恒畢業于湖南某知名大學、英語6級,剛出校門的他沒有任何思考就跑到了義烏這個老外商人聚集最大的地方.到了一個外貿公司任職業務員.沒有任何經驗的他.做了3個多月的業務.沒有賺到一分錢不說.甚至于還要父母寄了2000多元來糊口.針對這個情況.他考慮到了自己創業這條出路. 而創業商機恰巧源自于一次外出跑業務.那時候天很熱.小張去買黃瓜吃.在等削皮的那段期間.碰到了.許多帶著翻譯的老外.看到了賣黃瓜的都提出要去買一根來吃.因為畢竟不貴.而且嘗試下這個樣子也好.可大多被翻譯以種種理由拒絕而沒有在黃瓜攤前駐足.而沒有協同翻譯一起的老外更是只能遠觀、不敢近談. 小張這時候就想到.為什么我不去賣黃瓜呢.或許.或許.這樣比我做這個業務還會有點收入呢.說干就干.小張第二天就沒去外貿公司上班而是拿著自己僅剩的幾百元.買了一個籃子.一把削皮刀.和幾十根黃瓜.就開始了自己的創業路. 興致勃勃的開干.可是10幾天才賣了僅夠自己維持溫飽的十幾根黃瓜.無疑又象是給小張澆了當頭一噴冷水般!這個時候的小張真是萬念俱灰了.堂堂大學生.賣個黃瓜都賣不來.傳出去不得笑死人啦.小張想了想.決定自己不能這樣下去了.于是第二一大清早的就跑到商貿城.一見到老外走來就吆喝開了.就這樣.僅僅一天的時間.他賣出去的黃瓜就比自己這十幾天的多賣了3倍多. 而正是因為小張生意的火爆.他的黃瓜不管什么時候都是最新鮮的.從來都沒有留了很久的黃瓜拿出來賣的說法.現在他的日純收入已經達到了300多元一天.生意好的時候.甚至能賺到500元一天.直到現在.小張有了自己的黃瓜固定客戶。
小本創業故事
小本創業賺大錢,賣2元錢一串的糖葫蘆,別人充其量只能靠其來勉強維生,而朱呈卻可以一年銷售6000萬支,并且讓她賺到了2千萬。那么,她的成功秘訣又在哪里呢? 1997年,曾是山東臨沂市“市勞動模范”的朱呈下崗了。1999年,朱呈到山東省平邑縣走親戚,偶然路過一片山楂林,看到有個農民在砍山楂樹,原來平邑前幾年大量種植山楂樹,造成山楂過剩。因為賠錢,農民只好把樹都砍了改種別的作物。朱呈想,這山楂可是做糖葫蘆的好原料啊,就以五分錢一公斤的價格買了9000公斤山楂。 用了將近3個月的時間,朱呈終于做出了自己的第一批無核冰糖葫蘆。為了創新,朱呈自然不滿足于現在的情況,有一次,看到兒子吃的月餅,她突然靈機一動:這糖葫蘆里面能不能填充一些東西?在丈夫的幫助下,她給糖葫蘆去核的地方填充了巧克力、果醬甚至熟雞肉、牛肉等等。她把夾心糖葫蘆再拿給大姐和父親一嘗,沒有說不好的! 就這樣,一批印有“朱老大夾心冰糖葫蘆”字樣的冰糖葫蘆成功上市,并且還注冊了自己的商標。她用貸款的錢專門租了一間大房子,添置了生產工具,雇了幾個人,開始了創業之路。產品上市僅僅一天,700支夾心冰糖葫蘆全部賣光。就這樣,朱呈的平拍一炮打響。從那一年冬季開始,朱呈就招募人員,奔赴全國各地。經過努力,“朱老大”夾心冰糖葫蘆漸漸在山東、江蘇、浙江、湖南、四川和新疆等10多個省市自治區,發展了100多家經銷商和代理商,基本形成了自己完整的銷售網絡。 接著,朱呈先后推出了一系列“朱老大”夾心冰糖葫蘆精品。他們借鑒冰糕的包裝技術,實現了夾心糖葫蘆的精美包裝;同時還針對傳統冰糖葫蘆不易保存的特點,成功研究開發了不化糖的“新品夾心冰糖葫蘆”。該產品最大的特點是能在常溫下保持3個月不化糖,并且不影響產品的內在質量和口感。正是憑借這種不斷創新的精神,朱老板的資產已經超過了2千萬。
小本創業故事
在重慶渝中區的七星崗,有一家名為“兄弟饅頭”的店。店小不起眼,名氣卻不小。在北暗區和解放碑附近的上班族,經常得提前預訂。每天往一個辦公樓里送的饅頭,就有幾百個。饅頭店開業兩年多,共賺了一百多萬。 “兄弟饅頭”小店的創始人叫李幫林,小店開業不到兩年,每天要賣6000個左右小饅頭。然而,剛開始的時候他做的也是傳統的大饅頭。在這條三百多米的小街上,這樣的饅頭鋪總共有四家,因此開店初期李幫林的生意一直處于低迷階段。一次,他去超市購物,發現超市里出售的某品牌的小饅頭非常受顧客歡迎,而且購買的人群多以年輕人為主。這一下啟發了李幫林的思路——將饅頭做小。 李幫林先是將原來的大饅頭變成和核桃一樣的大小。然后,對小饅頭的目標顧客進行了細分,推出了三種不同口味的小饅頭。首先針對年輕女性崇尚苗條、健康的心理,推出了粗糧、雜糧小饅頭。其次,針對年輕人愛吃零食的特點,推出了體閑類的奶油小饅頭。這種饅頭不僅味道甜美,而且營養豐富。 針對年輕人追求新鮮、刺激的消費心理,推出了韓國風殊的小饅頭,來滿足他們追求時尚、潮流的消費特點。從2005年開始,每個0.5元的小饅頭,李幫林每天都能賣掉6000多個。 李幫林每天銷售的6000多個小饅頭當中,其中銷售量最多的是粗糧小饅頭,但利潤最高的卻是韓國小饅頭。比如粗糧小饅頭每個成本在0.3元左右,每個售價為0.5元,每天能銷售3000個左右。顧客主要以辦公樓里的上班族和一些白領女性為主。奶油小饅頭每個成本在0.25元左右,每個售價為0.5元,每天能銷售2000個左右。顧客主要以上班族和部分大專院校的學生為主。韓國小饅頭每個成本在0.2元左右,每個售價為0.5元,每天能銷售1500個左右。顧客主要以中小學生和部分年輕人為主。 小本創業賺大錢,這樣,一個月下來三種小饅頭的利潤大概在3萬元左右。
小本創業故事
百多元 成了她創業的“注冊資金”
從最初的100元錢小本創業到如今擁有自己的獨立服裝品牌,從廣東到重慶求學的林坤似乎并沒有過多的規劃,“一切都是順其自然。”
原來,在林坤讀大三的2013年,男朋友小麥也從廣東過來“陪讀”,“那時候我們去麗江采風,身上只剩下100多元錢,我們又不想向父母伸手,看到街邊12元一件的T恤,就買了10件,想拿回重慶賣。”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想法,也緣于從小就在自家服裝廠泡大的林坤天生手巧,“那時候我經常在寢室改造自己的衣服,同學們很認可,讓我幫她們也改改。”
回到重慶后,12塊一件的T恤經過林坤一改,立馬變了模樣。“下午放學后,5、6點鐘就拿去擺地攤,這10件衣服,3、4天就賣完了。”林坤有了六七百元的收入。
只想找生活費的林坤沒想到,自己小試牛刀,居然能夠掙到將近一個月的生活費。于是,原本學攝影的她還是回到了父母定的專業,“偷偷跑到服裝設計專業蹭課聽。”
有了這次經驗,林坤把父母囤積的尾貨買了回來,經過自己改造再拿去售賣,“最高紀錄半小時賣了300多塊錢,如果不是下雨應該還要高。一般一天就擺4小時地攤,高的時候能賣到1000多塊錢。”
近萬元貨積壓 資金鏈差點斷掉
看到這么好的生意,林坤放棄了地攤生意,把店面開到了川美的創意微企園,同時增加了進貨量,“那一次就進了近萬元錢的貨,因為沒有經驗,7月份同學們都放假了,生意不好,近萬元的貨積壓,這基本上是我們所有的資金,如果再賣不出去,我們幾乎都沒有流動資金了。”
為了解決存貨,林坤在網上發起了免費同城攝影活動,利用自己學習攝影的專業優勢,為參加活動者拍攝藝術照,前提是參加活動者須穿她店內的服裝。林坤說,最后活動吸引了100多人,既提高知名度,還因此多賣出了兩三千元的衣服。
這一次危機,林坤就這樣挺過了。
準備聘請微信運營團隊 走高端定制路線
回顧創業經歷,林坤稱,自己家里人就是做服裝生意的,一直不太同意她創業。店內周轉遇到困難,或者太累時,她也想過放棄。但她覺得,售賣自己設計的衣服,其實不光是生意,更多是分享自己的理念。如今,店內70%左右的生意都是回頭客或是熟人介紹的顧客,林坤覺得,這就是對自己最大的肯定。
展望將來,林坤說,近兩年大學城開了不少風格相似的服裝店,加之網上無數價格極低的淘寶店的競爭,堅定了她要有獨立設計品牌的決心。將來,她計劃聘請專業的微信運營團隊,將實體店和網上運營結合起來,將來網店的營業額要占到總營業額的40%,實體店更多起展示和體驗的作用。
林坤表示,目前她開在川美微企園的店內,70%的商品都經過二次設計后改裝,或干脆就是她原創設計的。貨源上,這些衣服是來自廣東很多服飾廠家的尾單商品,質量上過關,但是款式上過時、過季。林坤的任務,就是要將這些過時的衣服重新改造得時尚,比如將長款變成短款,或在衣物上加上小裝飾。
除了二次改造,林坤還計劃創立屬于自己的獨立品牌,走高端定制路線。為此,林坤已經召集了校內服裝設計專業的十多名學生,結合顧客們的要求,進行獨立設計,然后交付廣東廠家使用高端面料生產。
林坤說,這個靈感來源于有顧客在上門的時候,有時會提到自己想要一件連衣裙之類的衣服,但一直找不到合適的。這讓她想到,如果有設計團隊為客人專門設計圖紙,再交由專業廠家制作,肯定很吸引人。
拒絕近百萬風投 要自己養大“孩子”
畢業一年多,林坤用100元起家到如今擁有自己的獨立服裝品牌,總店和分店月均營業額達到五六萬,這樣的成績,也讓風投找到了林坤。
“總投入不大,也就近百萬元,開始說我們占股多少由我們來決定。”面對這樣誘人的條件,林坤卻堅定地拒絕了,“風投看重的是投資回報,但我看重的是品牌的發展和團隊的強大,現在我有了自己的獨立品牌,它就像我的孩子一樣,我要自己養大。”
【小本創業故事:從2萬元到5000萬元的擴張】相關文章:
2萬元進行小本創業項目大全01-24
一萬元小本創業項目02-21
百元到百萬元的創業故事02-01
萬元以下的小本創業項目01-28
一萬元小本創業項目大全01-10
一萬元小本創業項目推介12-27
2016年萬元小本創業項目02-07
2016年萬元小本創業好項目01-28
一萬元創業指南:一萬元如何創業?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