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互聯網的黃金十年已經過去?
十年,在人的一輩子中算是不長不短。但對一個行業來說,也許只是剛剛起步。但互聯網不是一個普通的行業,她的增長速度是其他行業的幾倍,甚至十幾倍。因此,互聯網能用十年,大步走過其他行業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的發展歷程。
中國的商用互聯網從1995年開始到2015年,已經過了兩個十年。
如果一個行業也有生命周期,那么我認為,前十年中,1995年到2000年是探索期,2000年到2005年可以稱為圈地運動時期,而后十年,也就是2005年到2015年,則應當被稱為互聯網的黃金十年。而當下,互聯網的黃金增長十年已經結束。
互聯網,已正式進入了她的成熟期。從最早起源于高校的實驗室網絡,到“失敗者沖浪”形成最初的創業者,到今天“一切都是套路”,我們能清晰地感受到互聯網正在經歷從草莽到精英的蛻變。
那么,為什么我會認為2005年到2015年是互聯網行業發展的黃金十年呢?黃金十年結束后的互聯網又將邁向何方?
1.“堂吉訶德”式的創業者讓這個行業從笑話中走出來
美國的互聯網創業者,典型如喬布斯、扎克伯格、比爾 • 蓋茨等,都是常青藤大學的學生(雖然可能有幾個是肄業),他們幾乎都擁有比較優越的家庭背景和教育經歷,應該說是精英創業。
但中國不是這樣。2000年前后,第一波互聯網創業浪潮來的時候,那些名校的博士、碩士和本科生基本都被公務員、國企和大型跨國企業吸引而去,只有那些 “失敗者”才投入到“一窮二白”的互聯網大潮中,搏浪藍海。
一手創立了騰訊的馬化騰畢業于深圳大學。雖然今天的深圳大學基礎設施極好,但當年的深大,真的只是一所普通大學。
騰訊的前身是一個網絡尋呼機的投標項目,他們希望用這套系統給某通信公司服務。不幸但萬幸的是,他們投標失敗了。失敗后的幾個人,看著已經花了50 多萬人民幣的系統,不得不自己來運營。小馬哥說自己創業不易,曾經在 QQ 上裝扮成女人和網友聊天,來吸引用戶,這極有可能是真實的。試想一下,如果當年小馬哥的網絡尋呼機招標成功了,是不是就像今天的飛信一樣?
從白手起家到互聯網巨頭,騰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有賴于其在傳統領域的“失敗”。
在1999 年成立的阿里巴巴之前,馬云的生活并不是一帆風順。
他第一年高考報了北大,結果數學零分,只有夢想沒有分數的他沒有懸念地落第了。第二年他考入了杭州師范學院,成了一個專科英語系的同學,正巧當年趕上杭師大設立本科專業,馬云英語很好,所以才幸運地專升了本。看起來他的學歷和學霸沒有任何關系。
在大學期間,同學們都去肯德基實習,有一種說法是:8個同學去肯德基餐廳面試兼職,7個同學都錄用了,除了Jack Ma。
臨近畢業,大家找工作。有為青年馬云和大家一起想為國奉獻,于是和4個同學一起去面試警察,想成為光榮的人民公安,結果3個人錄用了,除了馬云。
后來,他想做一個中國供應商的黃頁平臺,他拿著宣傳冊去國家部門推介,結果被趕了出來。坐在離開北京的出租車上,也許馬云含著淚,心里的旁白是:“你傷害了我,還一笑而過,我一定會回來的!”
如果馬云是一個成功的警察,或者名校畢業生,今天我們還能有“親,給個好評喲”的體驗嗎?
阿里的成功,也是某種意義上傳統路徑“無路可走”的結果。
直到2005年前后,大部分國人對互聯網的認知還停留在“新浪”、“搜狐”等少數幾個門戶網站上,認為互聯網不過一個泡沫,不可能對整個生活帶來多大的影響。猶記得當年我無法和母親解釋我做的互聯網工作,只能說“我是修電腦的”。但讓我幫鄰居修一下電腦的時候,我又完全不會修。
但整個行業,正是被這些看似在傳統生活中的失敗者,或者說“堂吉訶德”式的創業者,一路推著往前走,才得以一步一步走到今天。
現在回想起來,那真是個浪漫的時代。
那個時代,誕生了無數草根英雄,帶來了無數企業神話。
那些神話,在我們建國后的歷史上幾乎是前所未有的。
未來十年二十年也注定不會再像前十年一樣,一個行業能夠迅速地因為幾個人、幾家公司,在全社會形成話題效應了。
2. 十年,一千萬從業者,上千萬就業崗位
2005年,互聯網從業者在100萬左右,而到了2015年市場規模已超過1000萬。
除了互聯網公司提供的崗位之外,互聯網形成的生態效應更是龐大。
阿里巴巴帶來了電子商務的周邊勞動力拓張——新增了幾百萬賣家,幾十萬代運營從業者,上百萬快遞小哥。
百度拉動了營銷行業的增長——代理公司和互聯網廣告公司在全國發展起來,帶起上千家周邊公司。
騰訊讓游戲業務進入了更大的軌道——游戲研發、發行、運營等業務依附在大企鵝身上,也造就了上千家企業。
當然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攜程、藝龍、滴滴打車、美團、京東……這些企業除了自己產生大量的勞動力需求,也通過生態輻射,為整個社會帶來了大量的職位。
每年我們國家新增勞動力崗位在1800萬左右,其中超過5%的崗位直屬于互聯網行業,預計超過10%的崗位和互聯網相關。
一點都不夸張地說,這十年互聯網對整個社會的就業產生了極大的貢獻。
黃金十年,就像美國淘金熱一樣,不僅吸引了一大波淘金者,也讓賣鐵錘、鏟子和水壺的人都賺的開懷大笑。
3. 從默默無聞到世界第二大互聯網市場
有時候,我們開玩笑說,得益于GWF,中國對美國的互聯網擴張自帶免疫功能。
在全歐洲購物都用亞馬遜,搜索都用谷歌,社交都用臉書,看視頻都用YouTube和Netflix的時候,我們還有自己的一整套中國制造。
互聯網讓世界平了,但非常平等的世界上還是有兩個奇點,一個美國,一個中國。
2012年,我去美國參加過一個“World Social Media Marketing”的大會,只有我一個中國人,還有幾個印度人,其他的都是歐美人士。
當我介紹自己來自中國的時候,有人會很驚訝地問“中國也有自己的社交網絡么?”“中國也有自己搜索引擎嗎?”那感覺有點像我們看朝鮮。
有人說這是政策保護。難道國家對汽車、鋼鐵、新能源沒有保護么?
我認為,除了政策之外,還有從業者的努力,創業者的艱辛付出和行業領袖的引導。我們把歐洲人喝咖啡、美國人社交的時間用來加班,用來創業,我們獲得這一成就是非常合理的。但正因如此,我們有了自己的社交網絡、打車軟件、視頻網站、搜索、團購、電商,而且我們做的還算不錯,至少為全球多樣性做出了一點貢獻。
而一切,都是在十年內完成的。
4. 一個全新階層的誕生
這個說起來挺逗的,當年不被看好的唐吉可德、失敗者,十年后很多都成了商界巨人,大部分從業者都百萬凈資產,千萬身價。
互聯網造富在這十年尤其明顯,一大波互聯網公司的上市帶來了更大波從業者的一夜富有。
雖然很多人都一夜暴富,但我看到的互聯網同行是最能忘記財富,繼續過加班狗生活的一個行業。雖然開上了奧迪A6、寶馬Z4,但大家還是吃盒飯、周末加班、陪老婆孩子吃KFC。
互聯網人對于財富的理解往往是,更加自由地做一些自己愛做的事情,而不是一味地消費和炒房。
我在阿里的很多同事富有了之后去做天使投資、公益事業,百度的同事很多出來創業的時候已經是千萬身家。
但這些人還有夢想,還在努力,而這,也是美好的黃金十年所造就的互聯網心態。
接下來的十年,還會有很多公司上市,很多新貴出現,但像前十年一樣那么規模化的造富是不太可能了。
5. 三次軟件和硬件的產業升級,三次質變
到底是硬件驅動了軟件,還是軟件驅動了硬件,這一直是互聯網界爭論的話題。
互聯網從Windows開始進入商業化時代。到底是Windows的發展帶來了PC的大發展,還是PC的到來帶來了Windows的進步?
我想兩者應該是相互促進,一起發展的。
這就像,到底是安卓和iOS的發展帶來了手機時代,還是手機的普及推動了安卓和iOS的進步呢?
從Windows開啟了PC時代,到安卓和iOS開啟了手機時代,再到今天的人工智能引領的可穿戴設備和機器人時代,軟件和硬件的協同發展深刻改變了普通人的生活。
而這種改變,就像沙漠開荒,機會只有一次。
PC讓我們的工作更有效率,生活多了一個窗口。
手機讓我們的生活和互聯網完全融入一體,人們很難分清到底什么是線上什么是線下,比如你去星巴克用Apple Pay支付了一杯咖啡。
而機器人和可穿戴設備時代讓萬物互聯,物物相連,將更大程度地改變人們對傳統生活與在線生活界限的認知。
但這樣的改變,從0到1的機會只有一次,接下來,將是技術層的改進、業務層的落地,如潮水般涌入的時代不會再來。
互聯網的原居民已經出生,2005年出生的孩子已經11歲,他們是整個互聯網環境下生長起來的,互聯網對他們來說就像空氣和水一樣,是生活的一部分。
所有以上這一切,都是這十年里發生的,她發生的太快了,以至于我們都來不及適應。
在這個行業的十年,基本是被行業推著走的,所有的積累、反思、沉淀都做的很弱,只有前進的步伐一致很強。
但這樣的黃金十年已經不會再來了。
【互聯網的黃金十年已經過去?】相關文章:
過去已經回不去的說說02-07
2022已經過去2023的句子12-13
過去已經回不去的說說6篇02-17
2022已經過去2023簡短句子12-28
2022已經過去2023文案12-09
假期已經結束說說06-19
已經不想管他了的說說01-04
過去的說說關于過去的說說01-31
表示自己已經長大了的說說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