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2011年拉斯克醫學獎獲獎感言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我們常常會因某些事或人而萌生出一些想法,這時就可以寫一篇感言將其記下來。但是寫感言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屠呦呦2011年拉斯克醫學獎獲獎感言,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拉斯克獎,全名阿爾伯特×拉斯克醫學研究獎(The Albert Lasker Medical Research Awards),始自1946年的年度獎,由美國著名慈善家阿爾伯特×拉斯克(Albert Lasker)及其夫人瑪麗×沃德×拉斯克(Mary Woodard Lasker)共同創立,旨在表彰醫學領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醫生和公共服務人員。拉斯克獎最初設有三個獎項:基礎醫學研究獎(Basic Medical Research)、臨床醫學研究獎(ClinicalMedical Research)和公共服務獎(Public Service)。1997年后,又增設特殊貢獻獎(Special Achievement Award)。拉斯克醫學獎是是美國最具聲望的生物醫學獎項,素有“美國的諾貝爾獎”之美譽,在醫學界又被稱作“諾貝爾獎風向標”。自1962年起,獲此項醫學獎的科學家中有半數以上在隨后的數年里又獲諾貝爾獎。
2011年拉斯克臨床醫學獎頒給了中國科學家屠呦呦教授,她和同事們成功發現了青蒿素治療抗藥性瘧疾的作用,經過了半個世紀的驗證并拯救了成千上萬的生命。這一幾乎被忘卻的偉大科學發現再次展示了中國傳統醫學和中醫藥寶庫的價值所在。中醫藥的傳承創新亟待全球科學界共同合作,應用現代科學研究方法探索中醫藥寶貴的理論和經驗,相信古老的東方智慧還能為現代醫學做出更大的貢獻。
如今,屠呦呦成為了中國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回顧2011年她在拉斯克醫學獎頒獎現場所發表的.獲獎感言,不難發現,科學發現不是靠幸運得來的,是與研究者的不懈探索和堅持密切相關的。
《轉化醫學的藝術—拉斯克醫學獎及獲獎者感言》記錄了這些卓越科學家令人驚嘆成就,還概括了他們坎坷而艱辛的研究歷程。透過這些獲獎者樸實平淡的感言,更讓我們深刻體會到他們在轉化醫學實踐和創新研究歷程中如火的熱情、執著的投入以及輝煌的成就。
2011年臨床醫學研究獎獲獎者屠呦呦獲獎感言:
尊敬的拉斯克基金會主席、和拉斯克獎評審委員會、親愛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和我的同胞們、親愛的中國中醫學科學院長、女士們、先生們:
我非常榮幸被選為2011年拉斯克臨床醫學研究獎獲得者,這是生物醫學科學領域最崇高的獎項之一。我衷心地感謝拉斯克獎評審委員會對我和我的同事們所從事治療瘧疾而發現青蒿素的認可。
在我童年時候,我親眼目睹過中國民間中草藥治病救人的情景。然而,無論如何我也沒有想到,我一生的工作與生活都與中草藥緊密聯系在一起。我的研究一直關注著這些神奇的草藥,也備受國際科學界的支持和贊賞。但是,我還是沒有想到有今天這樣如此轟動和難忘的時刻。
自 1955年起開始研究中草藥。我的好奇心成為我強大的精神動力,通過進一步深造和專業學習,特別是參加研究所提供的兩年半中草藥的學習和培訓,我對于中草藥的研究欲望更為強烈。通過多年的經驗積累,再配合中國傳統醫學與現代醫藥科學知識結合,我的團隊繼承和發展傳統中醫學的精髓,采用現代科學技術#最終#我們成功地發現了青蒿素并開發了臨床應用。
正如歷史上奎寧治療瘧疾是源于秘魯人使用的金雞納樹的經驗,對于人類社會來說,發現青蒿素是源于傳統的中藥學和實踐。中國傳統的醫藥文獻和臨床醫療寶庫給予了我們研究的靈感,最具挑戰性的是在研究過程中,我們敢于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幾千年來,傳統的中醫藥一直被中國,甚至亞洲其他國家用于抵抗疾病。毫無疑問,如果我們不斷地探索和發掘傳統中醫藥學的奧秘,必將會為全世界帶來更多、更好的治療疾病的新藥。我期望并倡議對于中國傳統草藥的研究開展更多的國際合作,最大限度地造福人類。
發現青蒿素藥物,僅僅是在征服人類疾病的艱辛歷程中努力的一小步。世界衛生組織把青蒿素的應用作為防治瘧疾的基礎聯合治療,讓我們感到極大的鼓舞和自豪。在此,我也想再次對我的中國同事們在發現和研究青蒿素藥物以及青蒿素臨床應用所作出的卓越貢獻,表示由衷地贊賞和感謝。
【拓展】屠呦呦
名字的來由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這里的蘋就是指青蒿這種野草,美好的名字寄寓父母美好的愿望和期待,甚至會和你的人生成就和輝煌有特殊的緣分。所以孩子們有夢就去追求,不管你的名字平凡與否,它會因為你變得熠熠生輝。
生平經歷
所謂大器晚成,在眾人看來,屠呦呦可能是在晚年才得出了成果,擁此殊榮。可在諾獎之前有誰知道,她早在1972年就從青蒿中提取出了一種白色結晶體—青蒿素。功成名就怎么一蹴而成,必定是厚積而薄,她沒有滿足一時的收獲,沒有止步不前,一直研究著中醫藥學。39年后,她的貢獻終換來了一項國際大獎拉斯克臨床醫學獎(2011年9月),當時人們感嘆呦呦為什么無緣諾獎,4年后,遺憾終結了。中國人終于揚眉吐氣,第一位土生土長的中國人獲得了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可是你知道嗎,有人畢生研究,但是不為人知,即便如此,他們贏得了自己。你每天有沒有贏得自己的認同?
客屠呦呦研究豐碩,可是獲獎前一直默默無聞,她被稱作三無科學家,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和院士頭銜。屠呦呦幾次被提名參選院士,都沒有被選上。有人說這和她的性格有關,平日的相處中讓他人不是很愉快。從呦呦的身上我們不能僅僅看到光環,也要從她過去的失意中明白做人處事的道理,如果能夠更加愉快和他人合作,那么她的成就會更早被人所知,她的貢獻會更早被世人認可,她的發現帶來的價值會更加擴大化。
在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前,國人都絕望感嘆土生土長的中國人缺少開放思維,缺少創新細胞。莫言之后,人們對諾獎有了期待,何時會有諾獎中的科學技術獎項在中國誕生呢?至少還要十年吧。3年一瞬而過,就有喲喲的喜訊傳來了,請原諒沒有使用一位老人的全名,因為這位老人的貢獻將永載史冊,她的呦呦之名也屬于中國。
【屠呦呦2011年拉斯克醫學獎獲獎感言】相關文章:
格特拉克2015校園招聘信息10-29
公司年中獲獎感言01-30
公司中獎獲獎感言01-29
公司代表獲獎感言01-28
優雅教師獲獎感言01-27
獲獎感言簡短范文08-04
各種獲獎感言范文07-20
書畫獲獎感言范文12-31
城市獲獎感言范文12-30
文學獲獎感言范文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