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由來及習俗
何為中秋: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今的中秋佳節,最主要的就是賞月和吃月餅了,然而這里面又有很大的學問。
中秋賞月:
在中秋節,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
吃月餅:
我國城鄉群眾過中秋都有吃月餅的習俗,俗話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餅”一詞,最早見于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那時,它也只是象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后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征。
而最開始,月餅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園食單》中就記載有月餅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專門制作月餅的作坊,月餅的制作越來越精細,餡料考究,外型美觀,在月餅的外面還印有各種精美的`圖案,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以餅之圓兆人之常生,用月餅寄托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都成為天下人們的心愿,月餅還被用來當做禮品送親贈友,聯絡感情。
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風俗各異,中秋節的過法也是多種多樣,并都帶著濃厚的地方特色。
要說黃岡的中秋習俗,文人氣息濃厚的靈秀黃岡,承載著古時文人中秋賞月詠月的習俗,各地方不僅會組織開展中秋詩會,借月之陰晴圓缺,喻人情世態,抒發詩韻情懷。更有甚者促膝交流或是相約著比較一番,相互指點,玩味古詩共通情感。
中秋佳節,吃食也算得上講究。在黃岡,現代化城市快速發展進程中還有堅守著傳統風俗人的存在,從古時延傳下來的味道做法依舊講究。黃岡的吃食,口味都偏向清淡但又不寡口,特色菜品主要以燒、炒見長,火候的掌握更是需要恰到好處。如滿含黃岡濃郁鄉土氣息的東坡豆腐魚、紅燒鯽魚,汁濃鮮香,其中更蘊含著悠久的東坡文化。
逢節親朋好友家人相聚,除了必吃的月餅,泡一杯花茶或者備一些綠豆糕、肉糕、湯圓、酥糖等,美味的糕點、時令下的當季水果等,飽含黃岡中秋有別于其他地區小不同的節氣。
【中秋節由來及習俗】相關文章:
中秋節由來與習俗07-29
關于中秋節習俗由來10-24
中秋節的由來和習俗05-15
中秋節的由來及習俗10-20
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由來06-17
中秋節吃月餅習俗的由來05-15
關于中秋節的由來及習俗04-08
中秋節的由來習俗與傳說03-23
中秋節的由來傳說和習俗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