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北京有什么風俗
老北京在中秋這一天有“拜月”的習俗,一家人的主食要吃“團圓餅”,月餅只是飯后的茶點。不過“拜月”是女人、小孩兒的事,男人不能參加。下面是小編為您帶來的是中秋節北京相關風俗,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中秋節來歷:團圓節日,男不拜月
中秋首先是個團圓的節日,又稱“仲秋節”、“八月節”、“八月半”。中秋節有拜“月神娘娘”、拜“太陰星君”、祭月、賞月、走月、掛彩燈、吃月餅、吃團圓飯、供兔兒爺、飲桂花酒等民俗,故八月十五又稱“團圓節”、“月餅節”,有時還戲稱為“兔兒爺節”。由于拜月是女人的事情,所以又叫“女兒節”。
為何又名“女兒節”?過去八月十六這一天,女人要回娘家看看。而且老北京有句話叫“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因為過去講究月亮屬“陰”,所以拜月都是女人的事。
中秋食俗:主食吃團圓餅 月餅只是點心
談到中秋節,必然要說到月餅。據介紹,中國最早出現月餅的文字記載,是出于蘇東坡的詩句:“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币簿褪钦f從宋代時起,月餅才漸漸地大行其市,并且讓月餅多了團圓的另一層含義:圓圓的月餅正好有團圓的圓的象征意思,萬里此情同皎潔,一年今日最分明。
老北京上供用的月餅,必須是“自來紅”,而不能是“自來白”。
老北京過中秋吃的是“自來紅”及“自來白”兩款傳統月餅,“團圓飯吃完以后賞月的時候,因為北京中秋節月亮升起來都比較晚,大概得等到九點多鐘月亮才會升起來,這時候人就在四合院擺上桌子,喝喝茶,然后吃口月餅。”
“自來紅”用來祭祀所以有嚴格規定,皮要用芝麻油做,里面放有不同的果仁,還有北京的“青絲、紅絲”(楊梅和陳皮),而且要有冰糖!白詠戆住钡牟牧暇捅容^隨意,沒有特別規定,只是面是用豬油和的.。
中秋節還要用紅糖、芝麻醬制作一種稱為“團圓餅”的面食,以象征全家甜甜蜜蜜、團圓和美之意。制法是:將發好的白面加堿揉好后根據籠屜大小先搟成四片簿面餅,每片上均抹上些芝麻醬、糖桂花汁,并碼上些果脯、核桃仁葡萄干等,一層層疊放在一起,再搟一較大的面餅從上向下將其包嚴成大圓形餅,上屜蒸。
“團圓餅”和月餅的區別在于,前者可以作為主食,而月餅只是茶點。
拜月習俗:窮人觀賞水缸里的月影
“拜月”時要有月光碼,就是非常大的一張草紙,印一些神符,上半截印太陰星君,下半截印月公、兔兒爺。然后糊在秫秸桿上,插在中間。過去有個兒歌,“月光碼,供當中”。但現在已經沒有這種習俗了。
祭兔兒爺的時候,邊上有兩個東西,一樣是花瓶里插著雞冠花,代表月亮里的婆娑樹。還有一樣供的是帶枝的毛豆,因為兔子喜歡吃。
在食品方面,要供“團圓餅”、月餅等。供奉時的水果,什么都行,只是不能放梨。但必須放藕,代表給兔兒爺剔牙的意思,還有取游子和家人藕斷絲連之意。
月亮升起后,八、九點的時候,女人和小孩就要拜月。之后,眾人分吃供品。
飯后,有條件的人家可以到北海、陶然亭等地賞月。沒條件的,就在院里擺上一口缸,觀賞其中的月影。
惟一能拿手里玩的神仙:兔兒爺
兔兒爺是老北京中秋時令的傳統物件,也是惟一一個能拿手里玩的神仙。
兔兒爺的“家”在花市外的灶君廟,是北京本土的神仙。
兔兒爺首先是兔,也是人(穿盔甲,擬人化),也是可供奉的神仙。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兔兒爺還是玩意兒。上供過后,小孩子就可以拿在手里玩。這一點和別的其他神仙有明顯的區別。
女眷祭月拜月
“八月十五中秋節,水果月餅擺滿碟!边@句名諺道出了老北京隆重、喜慶的過節情景。
八月節是僅次于春節的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古人把月圓視為團圓的象征,所以又稱“團圓節”。每年“七月十五”剛過,來自京郊、河北、河南、山東等地的水果開始陸續上市,市肆的果攤櫛比擺設,鋪在水果下的青蒿和上面的鮮果散發出陣陣清香。八月初一,油鹽店的菜床子上添賣豐碩鮮艷的雞冠子花和綴滿豆莢的毛豆枝子。干貨店里,增添了價錢不菲的早花西瓜。兔兒爺攤琳瑯滿目,糕點鋪的月餅開始出爐。整個京城一派節日景象。
【中秋節北京有什么風俗】相關文章:
北京元宵節有什么風俗01-23
中秋節有什么風俗09-12
臺灣中秋節有什么風俗01-11
關于中秋節有什么風俗09-12
中秋節有什么風俗活動09-24
北京春節有哪些風俗02-08
北京春節的風俗有哪些02-11
佛山中秋節有什么風俗09-23
過年的風俗有什么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