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的起源及意義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這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中秋節的起源及意義,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中秋節的由來
在中國的農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階段,農歷的七、八、九三個月為秋季,農歷的八月在秋季的中間,是秋季的第二個月。八月十五正好在秋季的中間,所以便稱為“中秋”,也稱“仲秋”。
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因為它的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為“八月節”、“八月半”;又因八月十五的月亮要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亮,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以“月”為內容的,所以又叫做“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等等。中秋節這一天的月亮格外晶亮、圓潤,被人們看成是合家團圓的象征,因此,又被人們叫做“團圓節”。
據說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亮,所以從古至今都有飲宴賞月的習俗;回娘家的媳婦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圓滿、吉慶之意。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如寧波、臺州、舟山,這與方國珍占據溫、臺、明三州時,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襲擊而改“正月十四為元宵、八月十六為中秋”有關。此外在香港,過了中秋興猶未盡,還要在十六夜再狂歡一次,名為“追月”。
“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一書,而真正形成全國性的節日是在唐代。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至于中秋節食月餅這一習俗的形成則是在明代。明代文學家田汝成在《西湖游覽志余》中寫道:“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意”。明代史學家沈榜在《宛署雜記》中描述北京中秋月餅盛況時寫道“造面餅相遺,大小不等。餅中以果為餡,巧名異狀,有一餅值數百錢者。”書中還介紹了當時的制作工藝,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北京皇宮中供月使用的月餅“從下至上直徑尺余,重有兩斤。”后來隨著歷代的演變,月餅的品種及花樣越來越豐富,制作工藝更新,風味更多,八月十五吃月餅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一種古老而又非常有意義的傳統。
中秋節的意義是什么
1、團圓
“身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節日是民族凝聚的促進劑,有著強大而又神秘的力量,“團圓”是老子“道法自然”的產物,是“天人合一”哲學理念的高度體現,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價值理念。花好月圓之夜,就是骨肉團圓之時。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一個獨處他鄉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還能沖淡離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靜的時候,心頭就難免泛起陣陣思念故鄉的波瀾。何況是在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月色如霜的秋夜。從天上的月亮聯想到人間團圓,這是中國人特有的思維方式。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楊花落盡啦,子規鳥兒不住地在啼叫,聽說你遭貶了,被貶到龍標去,一路上要經過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讓我把為你而憂愁的心托付給天上的明月吧,伴隨著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寄情明月,這又是情感釋放方式。
“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夜幕降臨,云氣收盡,天地間充滿了寒氣,銀河流瀉無聲,皎潔的月兒轉到了天空,就像玉盤那樣潔白晶瑩。我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為風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這樣的美景,真是難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會到何處觀賞月亮呢?
“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在兵荒馬亂、饑饉連年的歲月,白居易一家兄弟姊妹拋家離鄉,天各一方。在凄涼的月夜,詩人舉首望月,聯想到漂泊各地的兄弟姊妹們此時此刻也會像自己一樣望月垂淚,共生鄉愁,于是寫下這情真意切的思親名句。
人世間總是離多聚少,流浪天涯的哀愁與人生的失意總是難以避免,因此,追求團圓就不僅僅是一種現實的需要,還是人的一種心理需要。
2、和諧
中秋慶賀著期待著豐收,因此也期待著和諧。和者,禾旁加口,人人有飯吃也;諧者,言旁加皆,大家敢講話也。希望我們的祖國“政通人和”,社會“和諧有序”,外交上要堅持“和平共處”,國與國之間要“和而不同”,干事業要“和衷共濟”,處世要“和光同塵”,鄰里之間要“和睦相處”,做生意信奉“和氣生財”,待人要注意“和藹可親”,說話要“和顏悅色”,批評要“和風細雨”,夫妻之間要“和和美美”,等等,不一而足。
“和”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追求。中秋佳節闔家團圓、鄰里和睦、階層和合、社區安定、民族團圓、家國和諧、世界大同,其樂融融。正如蘇東坡說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張九齡說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3、敬老
中秋文化傳統源遠流長,這種文化生發于夏商周之時,并與古代養老實踐相結合,可以說是一種敬老、養老文化。《禮記》有言:“凡三王養老皆引年,月令仲秋養衰老,授幾杖行,糜粥飲食。”三王指夏禹、商湯和周文王。因為仲秋時節“月至四陰,陰已盛矣。時以陽衰陰盛為秋,人以陽衰陰盛為老。”三王順應時令,于仲秋舉行養老儀式,對身疲力衰的老人,贈予手杖行路,賜以糜粥飲食,體現了對老年人的尊重。
4、感恩
中秋節從其最早的含義來看,就是一套禮儀,它體現了當時的人們對于自然界的崇敬,但就更深層次而言,它也表明了人們對于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一種認識,體現了一種對于家庭的重視。
月是民族和諧、家庭幸福的象征。自古以來,中秋節不僅是小家團圓的日子,更是舉國歡慶的時刻。從時令上看,中秋是“秋收節”。當然,現在看來,名義上拜月亮,其實念念不忘的應該是自己的祖先吧,還有就是思念那些遠方不能夠團圓的親人們。總之,中秋節,就是團圓節,就是溯宗追遠,就是一家團聚的節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5、許愿
再次,該節日也可以成為一個許愿的節日。當然,這里有一些功利的色彩。通過在節假日對于月亮許愿,如事業問題、健康問題、婚姻問題、家庭問題,往往也是比較靈驗。當然,我們不應當用這種功利來交換對于祖宗的祭拜吧!當你對祖宗的祭拜是出于真心的話,我相信心誠則靈,那你許的愿望,在今后的實踐當中必然是能夠實現的。但如果你是懷著虛情假意來祭拜,那必然是好的不靈、壞的靈!你會后悔莫及!
“萬里無云鏡九洲,最團圓夜是中秋。”
在中國,明月從來就不是一個普通的星體,它負載著悠久的神話傳說和深邃的文化內涵。“明月夜、短松崗”的追思,“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期盼,“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的懷想,在游子的心中,月是父母,是兄弟,是兒女,是愛人,是千山萬水無法阻隔的濃濃親情。
一個因月亮而生的節日
我國傳統文化對月亮情有獨鐘,月亮始終是柔和與光明的象征。人們在靜謐的夜晚與月亮對話,將月亮看作上天對人事的見證,認為月亮能夠帶來人生的幸福,這種人生與自然的和諧是國人所特有的情感。
中秋節正是這樣一個因月亮而生的節日。早在遠古時代,當我們的祖先遙望浩瀚天空的一輪明月時,不免對于月中的奇妙影像產生一些神奇的聯想,進而形成許多關于月亮的神話,最著名的當屬“嫦娥奔月”神話。“嫦娥奔月”融美月、美人、美景于一體,是人類以原始思維對月亮美好想象的結果。這一傳說廣泛流傳于民間,也直接促進了中秋這一歲時節日的形成,給節日籠罩上迷人而瑰麗的光彩,增添了濃郁的詩意。
不過,中秋節真正的源頭卻是我國古代的'秋祀祭月。在農耕社會,農業的發展與季節、天氣密切相關。在科學技術不發達的時代,為祈求五谷豐登,人們往往要祭祀土地神,春天播種時有“春祈”(春祀)習俗,待到秋季谷物成熟報告豐收時就有“秋報”(秋祀)習俗。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國語·周語》中,就有“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于上帝,明神而敬事之,于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的記載。三國時期吳國史學家、經學家韋昭注曰“春分朝日,秋分夕月”,這其中的“夕月”就是古代帝王祭祀月亮的儀式。由此可見,真正將秋與月對應的,是皇家祭祀典禮。秋分拜月、祭月的禮制,直接反映了中國文化對月亮的崇拜,也體現出中國歷法巧妙地把季節轉換與農事結合起來的智慧。
古老的中秋節祭月拜月習俗,實質上是人們敬奉自然,追求人與自然和諧、表達感恩祈福之情的表現。時至今日,我國不少地方和民族仍有中秋之夜祭拜月亮的傳統習俗,雖表現形式各有不同,但在對月亮表達崇拜與敬畏,以獨特的儀式和虔誠的心態祈福這一本質上有異曲同工之處。
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
中秋賞月是自古至今普遍流行的節俗。“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時節,秋高氣爽,月光如水,人們沐浴在潔凈的月光中,獲得身心的愉悅。賞月是人與自然對話、溝通的良機,也是實現人際關系協調的有效途徑。
據史料記載,魏晉之時,我國民間便開始有了中秋賞月之舉,但尚未形成習俗。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唐代詩人李涉的《中秋夜君山臺望月》有云:“大堤花里錦江前,詩酒同游四十年。不料中秋最明夜,洞庭湖上見當天。”此詩是李涉遇赦自今湖北宜昌返回洛陽途中所寫,有劫后余生的小欣喜,因此抬頭賞月,自是分外明亮。張九齡的《望月懷遠》一詩是望月懷思的名篇,全詩構思巧妙,情景交融,細膩入微,感人至深。首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為千古佳句,意境雄渾豁達。
及至宋代,賞月習俗從文人雅士遍及民間百姓,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因此形成。北宋米芾的《中秋登樓望月》就描寫了當時中秋登樓望月的習俗:“目窮淮海滿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西輪。”蘇軾的《水調歌頭》大家更是耳熟能詳。在月的陰晴圓缺當中,神話與現實、出塵與入世、感慨與曠達,層層交織,極富浪漫主義色彩,也極富哲理與人情。其中,“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一句更是引起人們的強烈共鳴,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賞月之余,品嘗月餅逐漸成為中秋節的一個民俗符號。有學者考證,月餅最早出現于北宋,主要為祭月儀式中供奉之用。南宋詞人周密在《武林舊事》中記載了南宋開始出現作為食品的月餅。元末明初,月餅開始被作為饋贈禮物和節令食品。明代田汝成的《西湖游覽志馀》載:“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明清以降,祭月活動已遍及全國,親友們互贈月餅、月果已成禮俗。清代詩人袁景瀾的《詠月餅詩》,“入廚光奪霜,蒸釜氣流液。揉搓細面塵,點綴胭脂跡。戚里相饋遺,節物無容忽。皓月瑤池怨,碗中泛青光。玉食皆入口,此餅乃獨絕。沾巾銀絲透,舉頭相思愁。兒女坐團圓,杯盤散狼藉。”詳細記述了制作月餅和中秋飲宴的情景。
中秋之夜賞月、玩月、吟詩、宴飲,既有聚會玩樂的世俗享受,又有天人合一的超脫體驗,滿足了人們的生活需要和精神需求,這種氛圍影響了整個社會,從而推動中秋節成為大眾化的節日。
賞月節俗在今天尤有意義。在明月當空的情境中,久居喧鬧都市的人們難得地享受著回歸自然的樂趣,而現代科技手段的加入,更是極大地創新了傳統中秋節活動的表達形式,使之具有更為突出的藝術魅力和吸引力。
團圓、共享是永恒的主題
團圓觀念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精神內涵。天上圓月,人間團圓,圓滿是人們希冀的生活目標,是國人特別追求的一種人倫境界。象征團圓的中秋節及其節令食品月餅無疑是最重要的載體之一,在長期的民俗活動與文化傳承中,建構起人們以“家”為核心的團圓意識。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它是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礎,是社會凝聚力的重要來源。中秋是親人團聚的節日,親人的團聚有利于培養人們的家庭意識,而家庭意識則往往與義務、責任感密切相聯。尤其是在當代社會,我國人口處于大流動、大遷移的狀態,成千上萬的人離開熟悉的家鄉前往陌生的異地求學、務工,對家庭、家鄉的思念使他們產生一種強烈的團圓情感渴求。利用中秋節這一傳統節俗,有助于滿足人們的情感訴求,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進而實現社會和諧,促進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小家”之外,還有“大家”。家國團圓的愿景是中國人愛家愛國的家國情懷的深層心理結構,是民族凝聚力的深層心理依據,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種精神資源。
作為中華民族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產生和形成的優秀傳統文化,中秋節因其節俗豐富,貼近人民生活的本性,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的理念,已成為全球華人共享的傳統大節。同時,中秋節通過周期復現的形式,在傳承傳統文化中涵養家國情懷,也在不斷強化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因此,通過中秋這一時令節日,建構一個充滿親情、溫情的美好社會,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也正是當今中秋節的重要功能之一。
總之,感恩自然、期盼團圓、追求和諧是人類文化永恒的主題,中秋節融入了以慶豐收為前提的祈福感恩觀念、以中秋月圓為基礎的團圓和諧觀念,它們最貼近民眾生活和精神需求,這是中秋節代代相傳的文化認同及其內在力量的體現。在未來的日子里,凝結在血脈里傳承千年的中秋情結不會改變,隱藏在明月之后的家國情懷也不會改變,必將為中華民族的生息、發展和壯大提供豐厚的精神滋養。
【中秋節的起源及意義】相關文章:
淺析藏族鍋莊舞起源與意義12-24
中秋節的起源09-27
中秋節起源06-18
中秋節的起源及風俗01-10
中秋節的起源與含義06-11
中秋節的起源與傳說09-21
中秋節的起源與習俗09-16
中秋節的起源傳說01-20
中秋節的起源和來歷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