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習俗作文錦集七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題集中,圍繞同一主題作深入闡述,切忌東拉西扯,主題渙散甚至無主題。你知道作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中秋習俗作文8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中秋習俗作文 篇1
威海人過中秋最講究兩個字團聚,無論平時怎樣的忙小輩們都會到長輩家里團聚。一家人湊在一起你說說公司的發展,我說說將來的構想,這就是中秋節就是團聚。通常在晚餐結束之后一家人都會品嘗月餅。
中秋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禮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這種風俗不僅為宮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隨著社會的發展,也逐漸影響到民間。
文人賞月
賞月的風俗來源于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正式定為中秋節。與唐人不同,宋人賞月的是感物傷懷,常以陰晴圓缺,喻人情事態,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飾不住宋人的傷感。但對宋人來說,中秋還有另外一種形態,即中秋是世俗歡愉的節日:“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臺榭,民家爭占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東京夢華錄》)。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玩月游人,達旦不絕。
民間拜月
明清之后,因時代的關系,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功利因素突出,歲時節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濃厚,以“賞月”為中心的抒情性與神話性的文人傳統減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愿望構成普通民眾中秋節俗的主要形態。因此,“民間拜月”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
月光馬兒
明清時期月神形象發生了重要變化,由早期純道教色彩的以嫦娥為主的月宮圖景演變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薩與搗藥玉兔并在的世俗形象。這個時期,人們供奉繪有月光菩薩的月光紙,也叫“月光馬兒”。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一九○六年)。記載:“月光馬者,以紙為之,上繪太陰星君,如菩薩像,下繪月宮及搗藥之兔。人立而執杵,藻彩精致,金碧輝煌,市肆間多賣之者。長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頂有二旗,作紅綠,笆或黃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禮,祭畢與千張、元寶等一并焚之。”
兔爺兒
兔兒爺的起源約在明末。明人紀坤(約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閣剩稿》:“京中秋節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兒爺的功能已由祭月轉變為兒童的中秋節玩具。制作也日趨精致,有扮成武將頭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紙旗或紙傘、或坐或立的。坐則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販、或是剃頭師父、或是縫鞋、賣餛飩、茶湯的,不一而足。
“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土摶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謂之兔兒爺。”舊時北京東四牌樓一帶,常有兔兒爺攤子,專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兒爺。此外,南紙店,香燭也有出售的。這兔兒爺,經過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已經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后來有人仿照戲曲人物,把兔兒爺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騎著獅、象等猛獸,有的騎著孔雀,仙鶴等飛禽。特別是兔兒爺騎虎,雖屬怪事,但卻是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還有一種肘關節和下頷能活動的兔兒爺,俗稱“叭噠嘴”,更討人喜歡。它雖為拜月的供品,但實在是孩子們的絕妙玩具。
在幾十年前的北京街頭,大約六十多歲以上老北京都還能記得。一過七月十五,兔兒爺攤子就擺出來了。前門五牌樓、后門鼓樓前、西單、東四等處,到處都是兔兒爺攤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擺的極為熱鬧。
中秋習俗作文 篇2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現代每家每戶都吃月餅賞月了。
中秋節的晚上,爸爸媽媽帶著我和妹妹出來看月亮,我看到了月亮不禁想起一則神話故事:傳說嫦娥偷吃了仙藥,導致她在冷宮里和玉兔生活。突然,一片燈籠從眼前飛過,我問媽媽:“那是什么?”媽媽回答:“那是孔明燈。”媽媽還告訴我孔明燈是諸葛孔明發明的,諸葛孔明被敵人包圍,無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準風向,制成會飄浮的紙燈籠,系上求救的訊息,其后果然脫險。
從那次以后,世世代代都在中秋節放孔明燈,并在孔明燈上寫下自己的愿望以實現自己的心愿。
媽媽幫我買了孔明燈,我在孔明燈上寫下自己的愿望,我把蠟放在孔明燈上,讓爸爸點燃,點燃以后我把手松開,讓孔明燈飛起來,把我的心愿也帶走。
中秋節是團圓的日子,家人都要一起吃飯,賞月,放孔明燈,吃月餅。但是,有很多人在遠方打工無法回家團圓,如果是我,我會思念母親對我的愛,我還會非常孤獨。
這就是中秋節的習俗,中秋節從古代流傳到現代,現在國家把這一天定為法定節日,讓我們去了解國家的習俗,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呀!
中秋習俗作文 篇3
中秋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它起源于一個古老的神話故事......
古時候,有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他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一天,后羿遇到了西王母,就向她求來了一包長生不老藥。第二天,后羿出去打獵,他剛走,壞心眼的逢蒙就拿著刀闖進屋子,他對嫦娥說:“快把長生不老藥交出來!”嫦娥有急又怕,她一眨眼想到了一個主意,她拿出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一吞下藥,身子立刻變得輕飄飄的向天上飛去,一直飛到月亮上。后羿回到家后,聽說了這件事,他非常傷心,走到屋外,在夜里尋找嫦娥的身影。可他哪里都不見嫦娥,咦,月亮里有個晃動的影子----好像就是嫦娥。從那以后,每年的八月十五被定為中秋節。
在這一天,月亮又大又園,人們會在這一天回到家里和家人團聚。人們還喜歡在院子里擺上瓜果、點心、一邊聊天,一邊賞月。月餅圓圓的,像天上的月亮一樣,象征著團圓,人們吃著香甜的月餅,思念著故鄉和親人。
中秋習俗作文 篇4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擁有著中秋佳節的季節不得不稱之為別出心載。
在這天晚上,它不一樣。它有著仙女般的容貌。有著超凡脫俗的氣質。有著朦朧輕悠的飄渺,更有著如侶如伴的思念。
金黃的翡翠點綴了它的面夾,飄渺的.朦朧裝飾了它的黑發,使它活象一個栩栩如生的仙女的面容。睜一眼便射出萬丈光芒,照耀大地,迷惑所有的人類,正好應征了傾城傾國。
正如“微露之光,怎與月爭輝“。在這漆黑浩瀚的夜空,竟不見平日的明星。僅連一顆也奪不過它的色彩。它傲視塵俗。它的羽翎拍滿了整個古往今來。無數文人騷客甘敗于它不凡的氣質之下。
“相思如明月,可望不可攀“。它那可望而不可及又令人有飄渺之情。朦朧神秘的色彩,正如我今日所再次的閱歷。那嫦娥奔月依成佳話,那穿梭古金古今的傳說又何嘗不是人向往。
淡淡的輕紗仿似羽衣,賜予它秀麗的裝著。而我們卻至多站在窗臺對它遙遙呼望。
“他鄉有明月,千里照相思“月圓人不圓,伴隨著輕風月影總免不了相思之情。倩風挽月,撒下了無盡的夢,但我們的夢難圓,我只好寄托著它飄落下的羽毛,深深地,輕聲地呼喚著它的名字。
你看那飄落的余輝,正是寄于我們的希望。
中秋習俗作文 篇5
今天是中秋節。吃過晚飯后,我和家人一起到頂樓去賞月。
夜幕降臨,一輪圓月正冉冉升起,那銀色的月光映著幾絲羽毛般的輕云。我和家人圍坐在一起,一邊吃著月餅,一邊聊著家常,感覺美妙極了。我想起了唐代詩人李白寫的<<月下獨酌>>,隨口大聲吟道:“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話音剛落,掌聲四起。
爺爺告訴我,中秋節是在唐代定的節日。中秋之夜,一起聊天敘舊,不亦樂乎。
十五的圓月,像一只月餅,鑲嵌在墨藍墨藍的天空上。
中秋習俗作文 篇6
今天是中秋節,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坐在陽臺上,吹著涼爽的秋風,一邊賞月一邊吃月餅。我問媽媽:“為什么中秋節要吃月餅呀?”媽媽就給我講了觀于中秋節的習俗。
每年8月15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是的中秋是一年四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秀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8月15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月亮更圓滿,更明亮,所以又叫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所以又叫團圓節。
在我國,城鄉群眾過中秋都有吃月餅的習俗,俗話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師月神的祭品。月餅一詞,最早見于南宋吳自牧的《孟良錄》中,那是它也只是象菱花餅一樣的食品。后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征。
聽著媽媽所說的我禁不住想起一首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明月是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與生風歸去,有空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時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月有陰情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習俗作文 篇7
1、潮式月餅
潮汕地區有自己獨有的傳統月餅,潮式月餅屬酥皮類餅食,主要品種有綠豆沙月餅、烏豆沙月餅等。潮式月餅身較扁,以其香甜、脆軟、肥而不膩而馳名海內外。
潮式月餅主要有二種:一種拌豬油稱作朥餅;一種拌花生油稱作清油餅。在潮汕地區,傳統潮式月餅早已不僅僅只是一種食物,它更寄托了人們對親人的祝福以及美好愿望。潮汕地區的中秋節,不僅有吃月餅之俗,還有相互饋贈月餅之舉。
2、蕩秋千
潮汕地區還有著一個獨特的習俗——蕩秋千。中秋之夜的蕩秋千,要預先在空曠的草地上搭起高達兩層樓的單雙座秋千和“十”字秋千,然后在棚頂四周拉起一道道繩子,掛滿五顏六色的綢花彩帶。
當銀盤樣的月亮升上中天,穿著節日盛裝的少男少女便紛紛聚集到秋千前,女的不能蕩秋千只能觀看,能大顯身手的就是小伙子們了,他們爭著蕩秋千,比賽誰蕩得高,轉得快。在圍觀者的歡聲笑語中,單座和雙座秋千向月娘拋出一道道彩虹,“十”字秋千騰空飛旋箍著一個個花環,蕩得最高轉得最快的便是少女心目中的英雄好漢,從而獲得她們的愛情。
3、吃芋頭
潮汕有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八月間,正是芋的收成時節,農民都習慣以芋頭來祭拜祖先。今天,潮汕仍喜用蒸熟的芋頭拜月,以個大肉疏松,皮有裂痕者為佳品,即潮俗稱芋“笑”。祭拜之后全家便剝皮食芋,好好享受一番樂趣。
民間還有一則流傳廣泛的傳說:1279年,蒙古貴族滅了南宋,建立元朝,對漢人進行了殘酷的統治。馬發據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慘遭屠殺。為了不忘胡人統治之苦,后人就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形似人頭,以此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至今猶存。
4、拜月
廣東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晚上,皓月初升,婦女們便在院子里、陽臺上設案當空禱拜。銀燭高燃,香煙繚繞,桌上還擺滿佳果和餅食作為祭禮。
就在女人“拜月娘”時,男人們便約上幾位好友,到陽臺上或登上高處,擺上工夫茶具,煮水沖茶,一邊品茗,一邊賞月,一邊品嘗月餅。
5、吃糕仔
在潮汕地區,過去每逢中秋佳節前夕,家家戶戶都會制作一些糕點供奉月娘,當地人叫糕仔。糕仔多用加工熟的糯米粉或綠豆粉為原料,以糯米粉為原料的叫米糕,以綠豆粉為原料的叫綠豆糕。
其做法一般是先用白糖加適量的水及豬油煮至粘稠放涼,將糯米粉或綠豆粉配上準備好的糖漿拌勻,再用制作糕點的模具將糕粉擠壓成形。在這個過程中,還可視個人喜好添加諸如剁碎的花生仁或芝麻等餡料。
6、燒塔
燒塔,部分地方又稱之為燒塔仔,是潮汕地區在過中秋節時開展的一項民俗活動。據傳燒塔起源于元朝末年漢族人民反抗殘暴統治者,于中秋起義時舉火為號。舉火為號傳衍至今已成為燒塔民俗,并且多表達“中秋節是豐收的節日,通過燒塔表達收獲的喜悅,祝福生活像圣塔火焰一樣紅紅火火”的含義。
瓦塔形狀有“圓形塔”、“方形塔”、“多角形塔”等等,且各有其吉祥寓意,如圓形塔寓意為“中秋月圓人也圓”,一般有親人旅外的人家多砌設圓形塔、方形塔狀似田丘,成四方形,寓意四通八達;多角形塔寓意生財多道,生意興隆。
7、水果節
柚子也是中秋必不可少的節日食品,品種有金柚、蜜柚或水晶柚。柚子外形渾圓,象征團圓,剖開之后,滿屋彌漫著清香,而且每人分食一塊,和吃月餅一樣,有全家分享的幸福感。同時,“柚”與“佑”諧音,有希望月亮護佑的意思。
入秋之后,成熟的柚子、青皮梨、紅梨、菠蘿、香蕉、林檎、龍眼、楊桃、紅柿、牛心柿等競相上市,琳瑯滿目的水果自然就成了中秋拜月的佳品。因此中秋節又被人們稱為“水果節”、“齋節”。
8、降神
降神活動也是中秋夜一個神秘有趣的活動。據說,一到中秋,諸神也都出游賞月。因此,這一天,人們只要通過特殊的降神儀式或咒語,就可以使神袛顯靈。于是人們往往在這一天搞降神活動,主要有關戲童、請籃姑等等活動。
此外,潮汕地區的中秋節,還有“游月娘”、“落阿姑”等習俗。
【中秋習俗作文錦集七篇】相關文章:
【實用】中秋習俗作文錦集七篇10-29
【推薦】中秋習俗作文錦集七篇10-22
關于中秋習俗作文錦集七篇10-05
【精選】中秋習俗作文錦集七篇09-27
【熱門】中秋習俗作文錦集七篇09-23
【精華】中秋習俗作文錦集七篇09-22
【必備】中秋習俗作文錦集七篇09-19
精選中秋習俗作文錦集七篇10-22
有關中秋習俗作文錦集七篇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