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清明節的習俗盤點
四川清明節習俗
四川都江堰放水節祭祀大典,祭祀李冰父子清明會(二王廟廟會)(成都都江堰)。
山西清明節習俗
清明節上墳,山西南部多數地方不燃香、不化紙,要將冥錢等物懸掛墳頭,有“清明墳頭一片白”的說法。原因是寒食節習慣禁火,而清明節又在寒食節期間。山西北部多數地方卻要將冥錢等物全部燒盡,理由是不燒盡就轉不到先人手里。大同等地又習慣白日上墳,晚上在家中焚燒冥錢冥帛。 晉西北的河曲等地,舊俗上墳要帶酒肴,祭畢祖先,便在墳地里飲食,意寓與先人共飲共食。晉南的聞喜等地,上墳時要用嵌棗糕在墳堆上滾來滾去,傳說是為死去的老人抓癢癢。晉中的介休等地,上墳時供品為面餅,形如盤蛇。回家后將面餅放在院里,吹曬干以后再吃。老人們講究可治病,其源蓋出于寒食禁火的緣故。
晉南地區上墳后,回家時要拔些麥苗,并在門上插松枝柏葉或柳條以辟邪。晉北地區多插柳條。還有的地方,在墳上也插一些柳條。
晉南地區民間要蒸大饃,中夾核桃、紅棗、豆子之類,稱為子福。取意子孫多福,全憑祖宗保佑。家家還要做黑豆涼粉,切薄塊灌湯而食。鏟萎蕤草,在炕席上搓拉,名曰驅蝎。晉東南地區,人人頭上插柳枝枯葉。婦女要用描金彩勝(頭飾)貼在兩鬢。 晉北地區,習慣生黑豆芽,并用玉米面包黑豆芽餡食用。晉西北地區講究用黍米磨面作餅,俗稱“攤黃兒”,呂梁地區在清明后一天,要接女邀婿,俗稱“清新火”。
臺灣的清明節風俗
臺灣的清明節既有大陸的風俗習慣,又有自己的特點。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一般在公歷4月5日前后,已有2000多年歷史。由于這時風和日麗,空氣清新,百花爭艷,萬物復蘇,天清地明,所以《群芳譜》稱之為“清明”,并成為我國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在臺灣,清明節是一年里所有節日中很重要的節日,這一天是要放公假的。“清明不回厝無祖”,指的是清明節不回家掃墓掛紙的人就等于沒有祖先,即使在外窘困沒有路費回家的人,這一天也想方設法回家掃墓。
臺灣的'清明節也叫掃墓節,家家戶戶都要在祖墳上“掛紙”和“培墓”。一般在清明節前,人們由一家的長輩率領,帶著鋤頭、鐮刀、酒、祭品等到自家祖先的墳墓上掃墓,一般分成“掛紙”和“培墓”兩種掃墓儀式。“掛紙”在臺灣的習俗中稱為“壓紙”、“壓墓紙”,一般用石頭或磚塊將長方形的黃白紙,或紅黃藍白黑五色紙壓在墳上,表示子孫已經祭拜過祖墳。掛紙時,用小石頭或磚塊將墓紙壓在墳上,表示這個墳是有后嗣的。掃墓的同時,也要祭拜長期站在一旁守護墓地及祖先安靈的土地公(有一塊小石碑),一方面是慰勞,更有感恩圖報的意思。“培墓”的時間多在清明節前夕,先要用鋤頭或鐮刀將生長在祖先墳墓上的野草清除,加以培土整修,如果墓碑上的字體模糊不清,則必須重新描寫,使其煥然一新。
【各地清明節的習俗盤點】相關文章:
有關各地清明節習俗的大盤點10-31
關于各地清明節的習俗大盤點10-30
冬至全國各地習俗盤點02-01
解讀各地清明節的習俗10-26
中國各地清明節的習俗10-25
清明節各地的習俗及歷史10-16
關于各地過清明節的習俗10-13
簡述清明節各地祭祀習俗10-29
盤點海南清明節習俗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