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立冬和冬至的習俗
立冬和冬至是冬天的節氣,這兩個看似相同的節氣搞混,殊不知立冬是冬季開始的第一個節氣,而冬至的冬季的第四個節氣。立冬和冬至有什么樣的習俗呢?快來隨小編一起閱讀看看吧。
立冬和冬至的習俗
民間習俗不同
立冬補冬:餃子、雞鴨魚肉、羊肉爐、姜母鴨
中國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有句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在中國北方,特別是北京、天津的人們愛吃餃子。因為餃子是來源于“交子之時”的說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而在南方,立冬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在臺灣立冬這一天,街頭的“羊肉爐”、“姜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
冬至進補:餃子、赤豆糯米飯、九層糕、冬節圓
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但多數地方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在江南水鄉,在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吃赤豆糯米飯。在臺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而廣東潮汕的則有吃冬節圓的習俗。
就廣東人來說,冬至這一天,會全家團聚吃團圓飯,不但做些大魚大肉的葷菜,還煮些素菜,湊夠九碟菜肴,有時還加上生果、燒酒和點心等,用來祭拜祖先。
中國民俗節氣:立冬與冬至
轉眼間又到了“立冬”節氣的開始,雖然,這個時候,人們都還處在秋意里,不過這完全不會妨礙慶祝這一古老節氣到來的歡樂氣氛,那就是家家包餃子。對于這個節令習俗小編也是去年才知道的,過去只知道冬至有吃餃子的習俗,確不知立冬也有吃餃子的說法。我覺得在這立冬之日,有必要對“立冬”和“冬至”節氣向朋友們進一步普及一下。
11月7日立冬;12月22日冬至。立冬的意思:立是建始;冬,終也,萬物收藏。立冬后46天是冬至,至,不是“到”的意思,而是“至極”,俗話說到頭兒了。
古人有在立冬看氣象、卜冷暖的說法,如“立冬晴,一冬凌(寒冷意)”;“立冬陰(陰雨),一冬溫(暖冬)”。從立冬起,“水始冰,地始凍”。而到了冬至,則陽生,即陽光直射位置向北部挪移。老天津衛說:“冬至起,一天長一抄!币鉃榘滋鞚u長。
相傳東漢末年,“醫圣”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后辭官回鄉。正好趕上冬至這一天,他看見南陽的老百姓饑寒交迫,兩只耳朵紛紛被凍傷。當時傷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于是張仲景總結了漢代300多年的臨床實踐,在當地搭了一個醫棚,支起一面大鍋,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熱的藥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狀,煮熟之后連湯帶食贈送給窮人。老百姓從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傷寒,治好了凍耳。從此鄉里人與后人就模仿制作,稱之為“餃耳”或“餃子”,也有一些地方稱“扁食”或“燙面餃”。由此,這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就流傳下來了。
如今,人們對于老祖宗傳下來的老理兒那是越來越重視。因此,每到立冬、冬至這兩個節氣,你看超市里面涌動的人群,大爺大媽們一個個臉上樂呵呵的買著餃子餡;年輕的情侶們,也愛趕這個小潮流,爭著購買現成的餃子皮和餃子餡,預備回家包餃子。
立冬是冬至嗎
立冬節氣:每年11月7日或8日
立冬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時間點在公歷每年11月7-8日之間,即太陽位于黃經225°。此時,地球位于赤緯-16°19,北京地區正午太陽高度僅有33°47。立冬過后,日照時間將繼續縮短,正午太陽高度繼續降低。立冬期間,漢族民間以立冬為冬季之始,需進補以度嚴冬的食俗。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開始。冬是終了的意思,有農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來的含意,中國又把立冬作為冬季的開始。
冬至節氣:每年12月21日~23日
冬至是中國農歷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歷12月21日~23日之間。古人認為自冬至起,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天地陽氣開始興做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
冬至比立冬更冷一些
"至"冬季是截止了"立"是開始進入冬季立冬是冬季的開始,冬至是"數九"的開始,表示冬季最冷的時候到了,從冬至起,每九天為一個"九",俗語說: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插柳;七九杏花開;八九燕歸來。意思是冬天最冷在三九,之后就逐漸春暖花開了。
【立冬和冬至的習俗】相關文章:
立冬和冬至吃什么11-09
立冬的習俗11-07
立冬吃什么?立冬習俗08-09
立冬由來及習俗07-26
立冬習俗介紹11-09
冬至習俗07-29
立冬習俗有哪些11-07
冬至習俗匯總12-21
福州冬至習俗12-21
南方冬至習俗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