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端午節的風俗
河南地處黃河中下游,是我國古代文明發祥地之一,至遲在50萬年前就有人類在這里生息和繁衍。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河南端午節的風俗,希望大家喜歡。
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在河南民間,端午節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說是 為了紀念屈原,一說源于田文端午立新規。伴隨著生動有趣的傳說,河南的端午習俗越發顯得豐富多采。有民謠這樣說:“五月五, 麥子熟,包好粽子過端午。”說明包粽子、吃粽子,是河南端午節里一項重要的民俗活 動。從形狀上說,其它省市有袋粽、角粽、錐粽、菱粽、筒粽、秤錘粽和九子粽等,而 河南主要是角粽,有三個角的,也有四個角的。
河南為什么要包角粽呢?據說當初屈原投江之后,每到五月五日屈原的祭日,人們都把 米飯扔到河里紀念屈原。一天晚上,有人夢見屈原面黃肌瘦,就連忙上前詢問。原來, 百姓投往河里的米飯,都被魚鱉蝦蟹吃掉了。屈原無食充饑,所以日漸消瘦。他左思右 想,不知怎樣才能不讓魚鱉蝦蟹吃米飯。屈原告訴他,假如用箬竹葉包飯,做成尖角的 角黍(即粽子),魚鱉蝦蟹見了,以為是菱角,它們就不敢再吃了。那人醒后,就把此 夢轉告給鄉鄰。第二年的端午節,人們就照夢中屈原說的`方法去做。不久,屈原又托夢 給那人,感謝人們送去的粽子。后來,人們都這樣去做,漸漸形成了包角粽的習慣。
“五月里有午端陽,粽子油條泡雄黃。”端午節時,河南人不僅要吃粽子,還要吃 油炸食品。像油條、麻花、麻葉等,都是人們常做的油炸食品。在眾多的油炸食品中, 糖糕和菜角是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節日食品。
在端午節這天,有些人家很講究吃雞蛋。端午早上,主婦們將雞蛋煮熟后,放在孩子的 肚皮上滾幾下,然后去殼讓孩子吃下。據說這樣能免除孩子的災禍,日后孩子也不肚疼。
古代端午節捉癩蛤蟆的風俗現在仍在河南農村流行。民間認為,癩蛤蟆有巨毒, 能夠清熱解毒,特別是端午這天捉到的蛤蟆毒性最大,質量最好,人們把蛤蟆眼泡上的 毒汁擠出拌入面粉搓成長條,晾干備用。還把錠墨塞進癩蛤蟆嘴里,將它掛在墻壁上, 風干后就成了中藥,此稱蛤蟆墨。人身上出了毒疽,用此墨畫一圈,病情就會得到控制。 正因為有此風俗,這天的癩蛤蟆特別難捉,人們說它是“神蟲”,這天怕被人捉拿,都 紛紛躲藏起來,故而民間有“癩肚蛤蟆躲端午”的俗語。
端午節這天,是孩子們最歡樂的時候。大人給他們戴上五毒肚兜,穿上黃色繡花鞋,手、 腳系著五色彩線,脖子上掛著精美漂亮的香囊。他們神氣十足,穿梭嬉戲在人前背后。 孩子是婦女的理想模特,當孩子穿戴整齊,在眾人面前炫耀母親的女紅技藝時,婦女 們心理上就得了巨大的安慰和滿足。這些凝結著母親一片愛心的兒童裝飾品,為傳統 的端午節增添了令人心醉的色彩。
【河南端午節的風俗】相關文章:
河南過年的風俗05-05
河南過年風俗03-06
河南信陽過年的風俗06-07
河南過年的風俗特點04-25
關于河南人過年的風俗01-25
端午節的風俗15篇12-27
家鄉端午節的風俗作文09-03
端午節的由來及風俗07-29
最新端午節的由來和風俗故事 端午節的由來和風俗故事精選09-15
家鄉風俗端午節作文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