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知識
端午節知識1
1、五月五,過端午,香粽子,雄黃酒,掛個香囊把所有霉運都趕走,好朋友,發短信,希望你好事黏黏有。
2、自制幾斤粽子,托人到山里采了艾葉,街頭買了瓶雄黃酒,加上內心深處的幾許關懷,作為禮物送給你,祝端午節快樂!
3、端午到來粽香飄,祝福深深思念搖。愿你粽是健康平安,粽是一帆風順,粽是快樂如花,粽是幸福相伴!祝你端午節快樂!
4、好酒清清淡淡,越久越醇。好朋友簡簡單單,越久越真。好緣份久久長長,地老天荒。真誠的友誼叫人終身難忘。祝端午節快樂!
5、粽子神功:第一層,粽葉附體,嫁衣神功。第二層,糯米搟皮,打包神功。第三層,鮮肉作餡,肉丸神功。端午節,祝你馬到成功!
6、端午節,將來到,送個粽子問聲好,祝你:工作勤奮粽順利。事業興旺粽成功。生活愜意粽美滿。萬事無憂粽好運。預祝:端午節快樂!
端午節知識2
端午臨近,為其增加節日的氛圍,填寫了一組詞。
春光好·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亦稱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
菖蒲俏,赤烏騷。午重嬈。
梅雨愜熙陽照,路迢迢。
粽葉綠瑯珠傲,龍舟旖旎鸕鶿淘。
把酒痛喝沉浸醉,籟瀟瀟。
喜朝天·祭龍頭
在競渡前,一般舉行既保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后,主祭人宣讀祭文,并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后,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上,奔向龍舟賽場。
鑼鼓喧天,炮鞭震地,欲犁碧水先儀禮。
龍頭抬起入祠堂,披紅掛彩姝文祭。
滴眼神悠,點睛霓覓,杜康拋灑催歸旎。
三躬尊敬至極崇,兩行楊柳隨風戲。
漁家傲·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盛行于吳、越、楚。其實,“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
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并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歷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岳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余萬人。爾后,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
江水映霞鵝攪擾,碧波靜謐喧囂少。
風煦柳楊縹窈窕,突發嘯,陣圖全敞漁家傲。
鞭炮喧天江萱燥,彩旗獵獵龍頭耀。
槳速舟輕衣哨哨,齊歡笑,咚咚戰鼓鰲踮眺。
憶秦娥·悼屈原
關于端午節的來歷,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都與屈原聯系起來,以示悼念。
催歸泣,汨羅夢斷屈原歷。
屈原歷,粽香縹緲,競舟入戲。
以身苦諫顱無忌,忠君國愛憂崇旎。
憂崇旎,西風殘照,萬民祠祭。
調笑令·粽飄香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就有粽子。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煮熟,成為廣東堿水粽。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可用作交往的禮品。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區域更加廣泛。
香粽,香粽,
碧郁飄馨意聳。
波粼毓秀漂棕,
鐘靈澈玉動容。
容動,容動,
驚起鸕鶿緲。
玉連環●懸菖蒲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于門楣,懸于堂中。
重五艷陽趨酷,厚云濃霧。
瓢潑傾下路難行,
濕漉漉、邪菌顧。
幾束菖蒲插豎,艾蒿風舞。
提神通竅滯消楚,
人舒服、馨昏夙。
天仙子●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于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金石內藏邪莫傍。
絲布外包馨妙暢。
帶絲五色映虹霞,
超級棒,悠心曠。
可愛玲瓏白鷺望。
解佩令·戴彩繩
端午節人們佩戴五彩繩,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于襟頭點綴裝飾。五彩繩則是用各種色彩的繩子編成手鏈!
端陽春凈,佳節路濘。
罩陰霾,邪毒彌境。
住所籠曚,分散神、內心無鼎。
戴環繩、降瘟避病。
千紅萬紫,圖騰虹擰。
綴襟頭,鐘靈馨挺。
晷景羞花,分外嬌、香飄穹頂。
趕瘟神、晚霞祝慶。
醉太平·飲雄黃酒
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
松濕黛青,邪菌惡獰。
手持壺酒微傾,欲激濁毓屏。
金石浸精,健身體輕。
送涼后羿馨凝,更醉難醒清。
端午節知識3
夏天是昆蟲繁殖的高峰季節,而我們在這樣的日子里穿戴單薄,所以,很容易被各種毒蟲咬傷或蟄傷。惠佳惠在此,提醒大家外出游玩時不要主動招惹它們。接下來給大家幾點意見和建議,遇到各種昆蟲的處理措施,希望各位親們提早做好防護措施,保持身體的健康,玩的開心愉快。
一、黃蜂
首先我們對于黃蜂都不陌生,甚至在讀的各位親們,基本上都被黃蜂蟄過。黃蜂是非常厲害的角色,所以親們不要因為好奇而主動靠近黃蜂窩。這些昆蟲具有防衛的本能,如果蜂窩受到侵擾,它們會主動發起攻擊。傾巢而出的黃蜂非常危險,人被蜇5次~10次以上就有致命可能。在這里,小編想說的是萬一遭到黃蜂的追殺,只有一個辦法,就是逃,盡量用衣服遮住皮膚,如果附近有水塘,跳進去避難也未嘗不可。
二、毛毛蟲
惠佳惠特別討厭毛毛蟲,不僅因為被它蟄了特別難受,而且它們的樣子讓我感到惡心,看到毛毛蟲讓我有一種毛骨悚然的.感覺。
毛毛蟲以松毛蟲、桑毛蟲、刺毛蟲等較為多見,這些毛毛蟲多有毒。惠佳惠在此告誡大家,碰到它們千萬不要用手去捏,以防被它的毒刺刺傷。如果不幸被毛蟲蜇了,千萬不能抓,越抓紅腫范圍越大、皮膚越痛癢難忍。最好隨身帶些膠布,貼在創面上然后揭下,粘掉皮膚上的毒毛,以減少傷害。
三、蜱蟲
蜱主要棲息在草地、樹林等環境中,應盡量避免在此類環境中長時間坐臥。如需進入此類地區,尤其是已發現過病人的地區,應注意做好個人防護。可在暴露的皮膚和衣服上噴涂避蚊胺(DEET)等驅避劑進行防護;蜱常附著在人體的頭皮、腰部、腋窩、腹股溝及腳踝下方等部位。在蜱棲息地活動時或活動后,應仔細檢查身體上有無蜱附著,如發現蜱附著在身體上,應立即用鑷子等工具將蜱除去。因蜱體上或皮膚破損處的液體可能含有傳染性病原體,不要直接用手將蜱摘除或用手指將蜱捏碎;蜱可寄生在家畜或寵物的體表。如發現動物體表有蜱寄生時,應減少與動物的接觸,避免被蜱叮咬。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動史者,一旦出現疑似癥狀或體征,應及早就醫,并告知醫生相關暴露史。
四、蝎子蜈蚣
惠佳惠相信大家對于蝎子蜈蚣并不陌生。它們還是餐桌上的營養品。此類昆蟲毒性較強,可以引起神經系統病變和溶血等嚴重后果,危及生命。戶外行走坐臥時要注意腳下身邊,不要隨意翻動石塊土丘,避免蝎子、蜈蚣為保衛家園而主動傷人。一旦被蜇傷,應立即用橡膠止血帶或者繩索等在傷口近心端扎緊,不要擠壓傷口,可以用負壓的辦法吸出毒液,再用肥皂水、蘇打水等堿性溶液沖洗、濕敷,以中和酸性毒液,有條件同時口服外用蛇藥片,并立即就診。
端午節知識4
提到端午節,我們眼前一般都會出現眾人賽龍舟的場面,耳邊傳來“嘿呵”的劃槳之聲,清新的粽子葉的味道飄散在空氣中,讓人垂涎三尺。謝冰編著的《端午節與賽龍舟》介紹了端午節賽龍舟的風俗,它最早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賽龍舟多在每年端午節舉行。泰偉編著的《賽龍舟》,詳細介紹了龍舟的文化內涵。“龍舟競渡”是在戰國時代就已有的習俗。賽龍舟前會舉行各種祭祀、紀念之儀式,一般都是點香燭,燒紙錢,供以雞、米、肉、粽子等。如今這些含有迷信色彩的儀式已很少見,但在過去,人們祭祀龍神廟時氣氛很嚴肅,多祈求農業豐收、風調雨順、去邪祟、攘災異、事事如意,也保佑劃船平安。用人們的話說“圖個吉利”,表達人們內心良好的愿望。
我國南方地區,由于江河眾多,一直保存有端午賽龍舟的習俗,并且長盛不衰,源遠流長。曾應楓編著的《龍舟競渡:端午賽龍舟》,介紹了南方賽龍舟的習俗,全方位、多視角地介紹端午賽龍舟的形態,包括其歷史起源、制作技藝、文化底蘊及傳承等方面的情況。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奇思妙想的靈感和巧奪天工的技藝,帶給我們的是一個精美絕倫的藝術世界,看到它們,我們仿佛聽到南方人民的低吟淺唱,仿佛看見那令人心馳神往的精神故鄉。
端午節知識5
端午節(中國傳統節日)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端午節是流行于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端午節起源于中國,最初為古代百越地區(長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帶)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后因戰國時期的楚國(今湖北)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標簽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民間的四大傳統節日。自古以來端午節便有劃龍舟及食粽等節日活動。自2008年起,端午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并批準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端午節節日名稱
端午從字面上還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稱。“端”古漢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風土記》里說:“仲夏端午。端者,初也。”每月有三個五日,頭一個五日就是“端五”。古人習慣把五月的前幾天分別以端來稱呼,元代陳元靚《歲時廣記》云:“京師市塵人,以五月初一為端一,初二為端二,數以至五謂之端五。”
古人紀年通用天干地支,按地支順序推算,農歷的正月開始為寅月,按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順序推算,第五個月正是“午月”,而午時又為“陽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陽”。午,古人與“五”通用,故端午與端五同義。又因其月日數相同,人們又稱端午節為“重五節”或“重午節”。
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叫法達二十多個,如有端 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當五汛、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屈原日、午日節、女兒節、地臘節、詩人節、龍日、午日、燈節、五蛋節等等。
端午的多個名稱叫法:
端午節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歷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端午”。《燕京歲時記》記載:“初五為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
端陽節
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天氣好的日子,故稱五月初五為“端陽節”。
重午節
“午”,屬十二地支,農歷五月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節又名“重午節”或“重五節”,有些地方也叫“五月節”。
龍舟節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在中國南方十分流行,尤其是廣東地區,廣東地區稱之為扒龍船。它最早當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會末期。賽龍舟歷史悠久,已流傳兩千多年,是中國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項目,多是在喜慶節日舉行,是多人集體劃槳競賽。傳出國外后,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并形成了國際比賽。
當五汛
在上海部分農村,靠杭州灣北岸一帶區域,如奉賢、南匯等地區,習慣上稱“端 五節”為“當五汛”。
天中節
此名稱根據陰陽術數而來。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卷二十·熙朝樂事》:“端午為天中節,是因為午日太陽行至中天,達到最高點,午時尤然,故稱之為天中節”。日本以五月五日為“男兒節”,可能也是據天中節而來,因其認為只有男子秉承天地中通之氣。
浴蘭節
端午時值仲夏,是皮膚病多發季節,古人以蘭草湯沐浴去污為俗。漢代《大戴禮》云:“午日以蘭湯沐浴”。
解粽節
古人端午吃粽時,有比較各人解下粽葉的長度,長者為勝的游戲,故又有“解粽節”之稱。
女兒節
明沈榜《宛署雜記》:“五月女兒節,系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研。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
端禮節
在湘南地區沿古俗,于在在夏日來臨之時的“五月初五”,在門上掛艾葉,用艾葉洗澡驅蚊的一個洗禮。人們認為經過洗禮,可以驅走瘧疾,能夠安全的渡過這個夏日多蚊的季節。
菖蒲節
端午節除是古代圖騰祭祀節外亦是“祛病防疫"的節日。古人認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時五毒盡出,因此端午風俗多為驅邪避毒,如在門上懸掛菖蒲、艾葉等,故端午節也稱“菖蒲節”。
端午節知識6
端午節為什么吃粽子
端午節之所以要吃粽子是為了對屈原表示懷念。屈原是戰國時期極具知名度的一個愛國詩人,他入仕之后一直想要推行變法改變楚國的積弊。楚懷王起初對他其實較為信任,但是后來在兒子子蘭以及其它貴族、朝臣的挑撥下日漸疏遠屈原。這些人之所以針對屈原,其原因在于屈原所推行的變法是為民謀利,為達到這個目的勢必要以損害上層貴族的利益為代價,因此子蘭等人才會針對屈原,反對變法。
被疏遠的屈原被流放至漢北,與此同時楚懷王受秦國張儀蒙騙主動放棄與齊國共同攻伐秦國的計劃。受此蒙騙的楚懷王心有不甘接連兩次出兵攻打秦國,但是均未取得勝利戰果。不僅如此,楚國還反遭到秦國的'進攻,漢中郡也因此被秦侵占。為此楚懷王又將屈原召回,并命他出使齊國,希望與齊國共結聯盟。不過待屈原從齊國回來之后,楚懷王再一次疏遠了他。
之后楚懷王聽信秦國的花言巧語,與秦復合。屈原對此感到十分不滿卻又無法改變楚懷王的想法,所以他選擇再次前往漢北。兩年之后楚國被齊韓魏三國聯合攻擊,楚國不敵,于是派出太子作為人質為代價求得秦國出兵相助。不曾想一年之后楚國太子因誤殺楚國大夫而潛逃回楚國,秦國更是以此為由對楚國發動戰爭,楚國因此接連失去好幾座城池。
這時屈原已經從漢北歸來,但是他剛回來沒幾年就又再次被流放至江南。就在此次流放期間,屈原在聽聞楚國都城被破的消息之后便投江自盡了。當地百姓雖極力打撈他的尸首卻始終沒能尋到,最后他們只能往江中投擲飯團,希望江中魚兒不要破壞屈原的尸首。這件事情便是端午吃粽子的起源。
端午吃粽子的來歷
粽子又稱“角黍”、“筒粽”,是端午節漢族的傳統節日食品,由粽葉包裹糯米蒸制而成。傳說是為紀念屈原而流傳的,是中國歷史上文化積淀最深厚的傳統食品,深受人們的喜愛。可能大家還不知道,就在前幾年,江西德安縣宋代古墓出土了兩個實物粽子,據考證,這是目前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實物粽。
查找相關資料才發現,原來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而來。戰國末年,秦國攻占了楚國八座城池,然后又派節使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看穿了秦王的陰謀,冒死進宮向楚懷王陳述,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把屈原驅逐出郢都。楚懷王去了秦國就被軟禁起來,楚懷王后來憂郁成疾,悔恨交加,二年后客死在長安。到后來楚懷王之子楚頃襄王即位,秦國陸續派兵攻打楚國,勢如破竹,頃襄王狼狽逃出京城,郢城被秦兵攻占后。屈原在流放的路上,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都城被攻陷的消息后,心如死灰,仰天哀嚎一聲,便跳進了湍急的汨羅江,這天正是是農歷五月初五。
汨羅江附近的漁夫和周圍的百姓,聽說屈原跳江自盡的消息后,都劃船來到江上,駕龍舟爭爭相打撈屈原的尸體,并鳴鑼擂鼓驅趕蛟龍。為了防止魚蝦破壞屈原的軀體,他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里,有些郎中還把雄黃酒倒入江中,用來迷昏惡龍野獸。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端午節知識7
端午節是農歷的哪一天
端午節是每年農歷的五月初五。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天中節等,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
端午節,本是上古先民創立用于拜祭龍祖、祈福辟邪的節日。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后人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端午的活動。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端午節粽子的健康吃法
粽子+果蔬
吃粽子時搭配果蔬,利于消化。搭配涼拌菜,可增加纖維素的攝入,而纖維素本身就是一種消化酶,可促進消化。也可配一碗清淡的湯,如冬瓜、絲瓜湯等,也可搭配一份水果,增加纖維質的攝取。
粽子+熱茶
一杯清香溫熱的香茶能夠幫你解暑、消食,是很好地健康飲品。因此,大家在吃粽子的時候沏上一杯熱茶,一定會幫助解除粽子的油膩。一定注意是熱茶,因為冷的`東西會讓糯米變得不易消化,最后會產生腹脹的感覺。
粽子+蘸糖
一般人們吃粽子習慣蘸糖,專家表示,糖對粘液有稀釋作用,可以保護胃黏膜、保護脾胃,在中醫講,有補益和中和作用。所以,蘸糖吃是可以的。
保存粽子要注意
1、粽子一定注意保持溫度,吃不完的粽子一定要放在冰箱。
2、冷藏時間最好不要超過3天;
3、冷凍不要超過兩個星期,吃之前再加熱就可以了;
4、粽子剝開后如有粘絲,表示粽子可能放很久了,不新鮮;
5、用不完的粽葉可以曬干保存。
端午節知識8
端午節是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民間四大傳統節日。此外,端午節又稱“日節、五月節、端午節、浴蘭節、詩人節”等。端午節是流行于中國和其他國家漢字文化圈的傳統文化節日。
端午節簡介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崇武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起源于對天象的崇拜,由古代祭龍演化而來。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向正南中天,是龍飛天的吉日,正如《周易·千卦》第五句云:“飛龍在天”。端午節,龍星“得中”、“得正”,預示吉祥如意。其淵源涵蓋古代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方面面,蘊含深厚豐富的文化內涵;在繼承和發展的過程中,它融合了多種民俗風情,節日習俗內容豐富。挑龍舟和吃粽子是端午節的兩大禮儀。這兩種禮儀在中國自古流傳至今。
端午節的由來
關于端午節的起源有多種說法,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源于三代夏至節說、避邪月邪日說、吳越民族圖騰祭祀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有出處。
據聞一多《端午考》和《端午節的歷史教育》等100多處古籍記載和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節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吳越人舉行圖騰的節日。犧牲,比屈原早。 、
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篇深入人心,所以人們“懷懷悼念,談其言,世代相傳”。占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人將端午節賽龍舟、吃粽子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
端午節的傳統習俗
1、用艾草泡澡
艾草是南方很常見的草藥。具有殺菌消炎的作用。據老一輩人說,它還有辟邪的作用。所以在這一天,人們會采摘新鮮的艾草,煮成湯來沐浴。五月天氣開始炎熱,也是皮膚病多發的時候,所以端午節用艾草泡澡也是為了接下來幾天皮膚的健康。有的地方的.人還會在門上掛上艾草,以保佑家人平安,防止邪靈入戶。
2、下午躲起來
有的地方端午節那天會把孩子送到外婆家,因為據說端午節這一天妖氣比較多,孩子呆在里面不安全他們自己的家。能避邪。
3、撒上雄黃酒
端午節期間,各種昆蟲、鳥類和野獸開始逐漸出現,蛇也開始在此時出現。據說蛇怕雄黃,所以在端午節這天,農村的人們都會在家里灑上雄黃酒,以防蛇蟲進入家中。有的老人甚至給孩子噴雄黃酒,希望這種方法可以保護孩子,讓他們健康成長。
4、佩戴五色首飾
端午節這天,一些地區的青年男女會戴上五彩繩,或戴上絲線編織的手鐲或飾物,以求姻緣。相傳五彩線有招桃花運、招金合歡的功效。單身男女佩戴的話,能夠早日找到美好的愛情。
5、發布
家中若有人久病不愈,或身陷囹圄,端午節家人便去放人。關于放生,歷來有積德行善之說,據說端午節那天放生,開運效果會更好,正面影響在家庭上會更加明顯。
端午節知識9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于異的'。
端午節的由來
關于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起于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
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余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
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
在民俗文化的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
端午節知識10
一、單項選選擇題:
1、屈原是我國春秋時期哪國人?()
A 、秦國B、楚國c、魏國d、趙國
2、古人流行端午日涂飲雄黃酒的主要意義是()。
A、幸福吉祥B、祛瘟解毒c、避邪驅瘟d、紀念白蛇
3、端午節有為小孩佩香囊的習慣,大人在香囊內放朱砂、雄黃、香藥等代表的意義是()。
A、避邪驅瘟B、一種裝飾c、治病防身d、吉祥如意
4、你知道最早的粽子是產于哪個時期嗎?()
A、晉代B、春秋時期c、南北朝時期d、商周時期
5、最早的粽子并不是端午節的特產,而是在什么時期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 )
A、晉代B、春秋時期c、南北朝時期d、商周時期
6、粽子多是做成角形的,一般有正三角形、尖三角形等形狀。為什么粽子的形狀大多以角為主?( )
A、象征牛祭祖B、象征劍勇猛
c、象征果實豐收d、象征塔健康
7、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其實,“龍舟競渡”早在()就有了。
A、春秋時期B、商周時期c、戰國時期d、南北朝時期
8、( )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并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
A、1979 B、1980 c、1982 d、1985
9、在中國端午節吃粽子最廣泛的'說法是為了紀念屈原,其次,吃粽子還表示( )。
A、幸福吉祥B、治病防身c、避邪驅瘟d、陰陽相合
10、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人們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被稱為( )。
A、粽子B、米果c、角黍d、香黍
1、屈原是我國春秋時期哪國人?()
A 、秦國B、楚國c、魏國d、趙國
2、古人流行端午日涂飲雄黃酒的主要意義是()。
A、幸福吉祥B、祛瘟解毒c、避邪驅瘟d、紀念白蛇
3、端午節有為小孩佩香囊的習慣,大人在香囊內放朱砂、雄黃、香藥等代表的意義是()。
A、避邪驅瘟B、一種裝飾c、治病防身d、吉祥如意
4、你知道最早的粽子是產于哪個時期嗎?()
A、晉代B、春秋時期c、南北朝時期d、商周時期
5、最早的粽子并不是端午節的特產,而是在什么時期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
A、晉代B、春秋時期c、南北朝時期d、商周時期
6、粽子多是做成角形的,一般有正三角形、尖三角形等形狀。為什么粽子的形狀大多以角為主?( )
A、象征牛祭祖B、象征劍勇猛
c、象征果實豐收d、象征塔健康
7、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其實,“龍舟競渡”早在()就有了。
A、春秋時期B、商周時期c、戰國時期d、南北朝時期
8、( )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并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
A、1979 B、1980 c、1982 d、1985
9、在中國端午節吃粽子最廣泛的說法是為了紀念屈原,其次,吃粽子還表示()。
A、幸福吉祥B、治病防身c、避邪驅瘟d、陰陽相合
10、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人們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被稱為()。
A、粽子B、米果c、角黍d、香黍
端午節知識11
傳說端午節吃粽子主要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關于屈原投江以及人們為了紀念他,所慢慢流行起來的賽龍舟、劃龍船、吃粽子、喝黃酒等等習俗,每一個地方都會有各自的特色。
粽子一定要新鮮吃
端午節正值一年溫度最高的季節,初夏不僅帶來了悶熱,也更容易腐爛食物。傳統的粽子又多是由糯米、紅棗、豆沙或者其它肉類包制而成的,因此更認易發生腐爛變味的情況,所以一定要趁新鮮吃完。其次如果一次性吃不完的話,則建議放到冰箱中保存。同時也要注意不要和其它食物堆放在一起保存。
粽子一定要熱著吃
這是因為粽子多是變涼之后,很容易有過油、過粘的現象,如果直接食用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再者粽子里的主要成份如糯米、肉類、或者其它粽子餡都是容易變質,滋生細菌的,如果加熱不充分或者不進行加熱則容易引起食物中毒等問題。所以在吃粽子前最好先進行徹底加熱,如放在蒸籠里蒸至少一個小時。同時營養學家還指出一次性不要包太多的粽子,反復加熱的粽子一來營養損失多,二來可能容易滋生一些細菌,食用過多,容易引起身體出現一些問題。
吃粽子不要太多
一次性最好不要吃太多的粽子,建議一次以一個為宜,盡量不要一次性吃超過50克的粽子,特別是對于老年人及腸胃功能不是很好,或者有糖尿病的人更不宜吃過多的'粽子。此外,如果剝開粽子后,發現有粘連的,則建議最好不要食用。
選擇性的吃粽子
民間的粽子種類有很多,因此日常在食用粽子時要根據自己的身體健康情況來進行選擇,比如說對于有三高,或者糖尿病的人群而言就盡量不要選擇甜粽子或者肉粽子,而應該盡量多選擇八寶粽或者豆沙粽之類的。特別是有高血脂的病人,一定不要吃含大量肉類的粽子,否則易引起肥胖的問題。對于體弱或者年老的人則建議小粽子,或者含有粗糧、薯類、油含量較少的粽子等等。
端午節知識12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每當端午節,我就會唱起這首兒歌。
說起端午節,還真有學不完的知識。
端午節在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又稱端陽節,重五節等。
在端陽節,許多習俗都與“五”字有關。比如:小孩子要戴五色長命縷:用紅,黃,藍,白,黑五種顏色編在一起,系在小孩的`脖頸,手腕,足踝上;家家戶戶都要插“五端”:艾葉,菖蒲,石榴花,蒜頭,龍船花。在南方,過端午節要吃“五黃”:黃魚,黃瓜,咸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粽子以及雄黃酒等等......
還有許多習俗,與“五”字沒有多大關系。例如:端午節這天,人們要把家打掃得干干凈凈,在廚房里灑上雄黃水,殺死毒蟲,防止害蟲繁殖......
端午節的活動多種多樣,主要活動有:賽龍舟,吃粽子等。這些活動都與端午節的傳說有關。
相傳屈原是楚國一個愛國大臣。在秦國攻六國時,屈原提議與齊國并肩作戰,對付秦國。可是,這一建議遭到許多大臣的反對。為此,他被流放到遙遠的地方。后來,楚國越來越衰敗,屈原實在看不下去了,抱著一顆悲壯的心投河自盡。老百姓為了打撈屈原的遺體,劃船來到河中央。大家還往河里投入各種食物,喂飽魚蛟蟹。后來,人們怕扔進江里的飯團被蛟龍吃了,就給外面包上葉子,纏上彩線。再以后,這就發展成了現在的粽子。
原來,每個節日都有著獨特的風格,獨特的傳說。我們要在玩中學習,伴隨著端午節的神奇,快快樂樂學知識!
端午節知識13
關于端午節的古詩
1、小團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兒和。--張耒《端午》
2、端午臨中夏,時清人復長。--李隆基《端午武成殿宴群官》
3、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蘇軾《浣溪沙·端午》
4、當年忠血墮讒波,千古荊人祭汩羅。--文天祥《端午感興》
5、獨寫菖蒲竹葉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湯顯祖《午日處州禁競渡》
6、玉粽襲香千舸競,艾葉黃酒可驅趕邪佞。--許文通《端陽采擷》
7、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蘇軾《浣溪沙》
8、有意莊嚴端午,不應忘卻重陽。--朱翌《朝中措》
9、粽葉香飄十里,對酒攜樽俎。--蘇軾《六幺令》
端午節為什么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傳說,當秦軍攻破楚國都城之后,因無力救國而痛心不已的屈原選擇了寫下絕筆《懷沙》,抱石投江自盡。人們得知此事,紛紛來到江邊劃船打撈,卻一無所獲。為了不讓江中的魚蝦吃掉他的身體,人們紛紛拿來米團投入江中。后來,就形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粽屬于“籺”的一種,籺是人們在逢年過節時用來拜神祭祖的貢品,逢年過節做籺拜神祭祖是古老的傳統習俗。籺有很多品種,不同的節日會做不同的籺,粽籺是端午節拜祭神靈祖先的貢品。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堿”,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即為廣東堿水粽。
“粽”字本作“糉”,歷史上跟粽子沾邊兒的文字記載,最早大概見于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將之解釋為“蘆葉裹米也”。西晉新平太守周處所寫的《風士記》,則明確提到了“角黍”一詞:“仲夏端五,方伯協極。享用角黍,龜鱗順德。”粽早在春秋之前就已出現,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到了晉代,粽子成為端午節的節慶食物。
端午節為什么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傳說,當秦軍攻破楚國都城之后,因無力救國而痛心不已的屈原選擇了寫下絕筆《懷沙》,抱石投江自盡。人們得知此事,紛紛來到江邊劃船打撈,卻一無所獲。為了不讓江中的魚蝦吃掉他的'身體,人們紛紛拿來米團投入江中。后來,就形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粽屬于“籺”的一種,籺是人們在逢年過節時用來拜神祭祖的貢品,逢年過節做籺拜神祭祖是古老的傳統習俗。籺有很多品種,不同的節日會做不同的籺,粽籺是端午節拜祭神靈祖先的貢品。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堿”,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即為廣東堿水粽。
“粽”字本作“糉”,歷史上跟粽子沾邊兒的文字記載,最早大概見于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將之解釋為“蘆葉裹米也”。西晉新平太守周處所寫的《風士記》,則明確提到了“角黍”一詞:“仲夏端五,方伯協極。享用角黍,龜鱗順德。”粽早在春秋之前就已出現,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到了晉代,粽子成為端午節的節慶食物。
什么人不適合吃粽子
粽子并不是人人都適合吃的,專家還建議一些人最好別吃粽子。
心血管病患者:粽子的品種繁多,其中肉粽子和豬油豆沙粽子所含脂肪多,屬油膩食品。患有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的人吃多了,可增加血液黏稠度,影響血液循環,加重心臟負擔和缺血程度,誘發心絞痛和心肌梗死。
老人和兒童:粽子多用糯米制成,黏性大,老人和兒童如過量進食,極易造成消化不良以及由此產生的胃酸過多、腹脹、腹痛、腹瀉等癥狀。
端午節知識14
端午節由來與傳說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于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這里僅介紹以下四種:
源于紀念屈原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楚國大臣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把飯團、雞蛋等食物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源于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后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吳王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后,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體裝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紀念孝女曹娥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日不見尸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后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圖騰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征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發紋身的習俗,生活于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為生活用品的壇壇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志之一。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于祭祖的節日。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則演變為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
端午節的習俗
我國民間過端午節是較為隆重的,慶祝的活動也是各種各樣,比較普遍的活動有以下種種形式: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
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
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于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于門眉,懸于堂中。并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制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端午的禁忌
(一)、陽刃之日,毒氣攻身。
此日為五月初五,從農歷氣象上看,正是夏至左右,故也是一年之中陽氣最盛的日子;也是實際上的羊刃日,這個農歷的五月,陽刃為兇,本來就是所謂的“毒月”,共有“九毒日”,而端午又是“九毒”之首,故稱為“毒日”。而從五行上看,任何一種五行過旺或過衰,都會形成邪氣,都會對自然氣候或人身健康,構成威脅與傷害;何況這個時節,也是毒蟲壞蟲肆虐猖獗的時候;故這一天需要在房門上,插艾、插桃技、插菖莆以驅鬼;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或在兒童身上灑雄黃酒,以驅蟲避邪,保障健康。
(二)、祭祀之日,陰氣傷身。
端午節的一個最重要最普遍的內容,就是祭祀先人。不但祭祀投江自盡的詩人屈原,有的地方還祭祀忠臣伍子婿,祭祀孝女曹娥等,這天要包很多粽子,然后把粽子投入江中,就象給死人上墳一樣,而剩下的則自己享用,所以粽子實際上也是一種祭祀供品。而祭祀時難免產生悲傷,故此日也象清明節一樣,人為制造出很強的陰氣,而這些陰氣,與陽氣一樣,也會傷害心理與身體比較弱質的人;如抑郁寡歡,心情不好,身體痛苦等等。故端午節這天,是諸事不宜的,更不適合上任、搬家、動工、開業、結婚、慶典等喜慶活動;也不適合參加娛樂活動等,而歸寧父母,與家人團聚才是正確的選擇。
(三)九毒之日,嚴禁房事。
農歷五月初五、初六、初七、十五、十六、十七以及二五、二六、二七,此九天為“天地交泰九毒日”及十四為天地交泰日。以上一共十天,而端午為九毒首日,毒氣攻身,邪氣旺盛,又傳說為天地交泰之日,非常不適合男女交歡,故古訓嚴禁房事,這個并不是迷信,而是非常自然的科學道理。因為天地氣場不正的時候,必然會影響到人的身心,所以如在九毒日交歡房事,必須會中邪毒傷身體。而古人是非常聰明的,為了防止有些人貪戀性欲,不能自持,而犯了禁忌,故把這天,定為“歸寧日”。什么是“歸寧”?歸寧就是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親。夫妻分開,這樣就從客觀上,消除了不慎房事的條件,也保障了當事人的身體健康。接下來還有九個毒日,基本涵蓋了整個農歷的五月,故有些地方,便講究在整個五月禁止房事,以避邪毒。
端午節知識15
河北省:這一天忌打水井,避免節前預汲,也是避井毒。市井小販在端午兜售櫻桃桑葚,傳說吃了櫻桃桑葚可以全年不會誤食蒼蠅。
山西省:家家戶戶煮艾葉洗身,稱為去疾避災。
山東省:早起均需飲用一杯酒,據說是辟邪。還要給男孩纏七色線,一直要佩戴到第一次下雨才能接下來仍在河里。女孩子帶石榴花,這種花的氣味可以去除害蟲。
陜西省:端午以蒲艾、貼紙牛,用來鎮病。
海南省:沿海居民每逢端午,都會舉辦賽龍舟活動,祈福求平安。除了與大多數地方一樣的賽龍舟、吃粽子、掛菖蒲和艾草,還有一個是別的地方沒有的內容,就是洗龍水和洗草藥澡。
浙江省:學童事宜在端午拜師學禮,醫師適合午時采藥,都會選擇端午這一天。
江西省: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瘡,一些地方還飲用雄黃,將丹砂放在酒飲用,辟邪。
湖北省:曬水給小孩洗澡,放一盆水在太陽下曬,等誰熱了給小孩洗澡,據說可以洗去污濁和病魔。
粽子的.種類和做法
竹葉粽:取竹葉裹白糯米粽煮之,尖有如生切菱角。
艾香粽:糯米淘凈,夾棗、栗、綠豆,以艾葉浸米裹,入鍋煮。
甜茶粽:取真武山優質甜茶取汁用來制作粽子赤豆蜜棗粽子,其粽子色澤金黃油亮,入口潤滑細嫩,柔軟粘稠,齒頰留香,回味甘甜,去膩消食,營養豐富。
臘肉香腸粽:臘肉香腸包的小粽,入口就有過年團圓的氣息。
薄荷香粽:薄荷水浸米先蒸軟,拌洋糖,用箬裹作小粽,再煮。
豆沙粽:豆沙、糖、脂油丁包小粽煮。
蓮子粽:去皮心,拌洋糖,包小粽。
松仁粽:去皮包小粽。
火腿粽:入火腿塊包粽,精肥適均。肉丁包粽亦可。
蛋黃粽:中間一個蛋黃,蛋黃必須采用上好雞蛋,入口甜咸而不反感。
【端午節知識】相關文章:
端午節的知識06-20
端午節知識07-21
關于端午節的知識問答02-25
[熱門]端午節知識12篇06-29
端午節知識競賽題庫06-07
2024端午節知識競賽培訓題目06-08
端午節文化知識問答題10-07
知識的說說08-04
企業消防安全知識培訓知識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