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端午節的風俗作文匯總10篇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許多人都寫過作文吧,作文是人們把記憶中所存儲的有關知識、經驗和思想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記敘方式。寫起作文來就毫無頭緒?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端午節的風俗作文10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端午節的風俗作文 篇1
又到了端午節,吃著可口的粽子。我懷著極大的興趣問媽媽:“這個節日有什么特殊的來歷嗎?”媽媽拉著我的手說:“這其實是個感人的故事。”
愉快的端午節兩千年以前,楚國的大夫非常愛國,可是國君不聽他的意見,反而將他流放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公元278年,楚國的都成被秦軍占領。屈原聽到后,心如刀割,但他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就在五月初五那天,抱著石頭投入江中,用自己的生命寫了一曲“愛國主義樂意”。千百年來,人們為紀念他,學習他,把五月初五稱作“端午節”。
媽媽又開始包粽子了。粽子的主要原料是糯米和竹葉。我看見媽媽首先用兩片竹葉卷成錐子形,然后放入糯米,再封口。糯米的身體綠油油的像一個綠色的金子塔,看著就讓人直流口水。
我們生活中的傳統文化節日有許多,它讓我們知道了我們祖國歷史悠久,文化深厚。
端午節的風俗作文 篇2
世界上還有幾個節日要吃香噴噴的粽子呢?世界上還有幾個節日要比熱鬧的龍舟賽呢?
沒錯,只有端午節,一個偉大的節日,一個神圣的節日。說起端午節,還得從屈原的故事說起。
傳說,屈原是春秋時代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薦能,富國強兵,力主聯秦抗齊,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反對,使屈原被讒免去職位,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屈原報國無望,便含恨投江自盡。屈原死后,出國的百姓異常悲痛,紛紛涌到汨羅江邊憑吊屈原。有些漁夫則駕起船只,把事先準備好的粽子、雞蛋撲通撲通地往江里丟,說是讓魚吃了,就不會咬屈原的尸身。流傳至今,便有了吃粽子的習慣。所以過端午節的這天,滿街都是賣粽子的小販,我們家家戶戶都要包粽子。你知道粽子是怎樣包的嗎?哈,不知道吧?那就讓我來告訴你吧!
先用一些新鮮的粽葉包住糯米,在里面放各種配料,然后用線捆扎好。包好的粽子放在鍋上蒸,等滿屋飄著粽子香的時候就可以吃了。吃粽子的時候,要先把線解開,剝開粽子葉,里面藏著紅紅的粽肉,升騰著熱氣,散發著一種特有的粽香,兩個粽子用盤子裝著,活像兩顆亮晶晶的紅白寶石。糯米在燈光照耀下晶瑩剔透,散發著濃郁的糯米香。我不禁抓起一個粽子,狼吞虎咽地吃起來,味道真是棒極了。
吃完粽子,便來到河堤上觀看龍舟賽。在這一天,每個村子都會組織一支隊伍,而后拉到漣水河進行比賽。只見碧波蕩漾的河面上,五顏六色的龍舟整裝待發,隊員們個個摩拳擦掌,仿佛勝券在握。而站在岸邊的觀眾比隊員們還要緊張,個個屏息凝視著河面。裁判一聲令下,一艘艘龍舟像離弦的箭一樣,飛一般地向前沖去。頓時,河面上鼓聲震耳欲聾。一千米的水道上,隊員們憋紅了臉,咬緊了牙,拼命地劃。太好了,我們村的龍舟領先了,因為我們村的隊員配合默契,所以龍舟就特別聽他們的指令,行動自如。龍舟的身后留下了一條條波紋,原來平靜的水面,如布滿硝煙一般。尾隨在后的龍舟,不緊不慢地跟著,鼓手們也使出了吃奶的勁,使勁地敲,這鑼聲一聲接著一聲,清脆而有力。別的龍舟也不甘落后,一邊劃船,一邊跟著鼓聲,“一二一二”地喊著口令往前沖,那口令里充滿了對勝利的渴望。河面上熱鬧極了,口令聲、鑼鼓聲、劃槳聲,匯成了一首激昂雄渾的樂曲,樂曲里有著濃重的端午節的氣氛。
故鄉的端午節啊,你給了我多少喜悅跟歡樂啊!端午粽飄香,龍舟響當當,好事成雙雙!端午節流露出的是地道的故鄉情,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是對詩人屈原愛國精神的一種欽佩。吃著正宗的家鄉粽子,看著精彩的家鄉龍舟賽,心里別有一番滋味。
端午節的風俗作文 篇3
端午時節來源于屈原的故事:愛國的詩人屈原出了一個能夠富國強民的好主意,但沒有被國王采納,反而被逐出宮中。他氣的不得了,跳下了汩羅江。當地的漁夫劃著小船去把竹筒里的米撒下汩羅江給屈原。后來,大家把盛著竹筒的米改為粽子,把劃小船改為賽龍船來紀念屈原。大家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才每年都過端午節。我們全家都非常敬佩屈原,因此,我們家每年都過端午節。
端午時節的傳統習俗就是吃粽子。因此,我們家有個名副其實的包粽子好手——我媽媽。所以每年過端午節時,我們全家都能吃到許多粽子。我媽媽常說:用蘆葦的葉子包粽子最香。所以,她用蘆葦的葉子來包粽子。她在包粽子之前,先做好準備工作:把蘆葦的葉子放在水里煮一煮,把準備好的糯米與棗分別洗一洗,準備工作就做好了。等蘆葦的葉子涼了以后,她就開始包粽子了。她先取三片葉子,把兩片葉子正著放,一片反著放,夾在中間,把這三片葉子卷成一個圓雉體的模樣,然后在里面放上糯米,中間夾幾個棗,最后把葉子用線捆好,一個粽子就包好了。她包得又肥又大,活像一個老佛爺在睡覺。
等她把粽子包完之后,把它們放在高壓鍋里蒸四十分鐘,再放三四個小時,使其入味后,就可以吃了!雖然我媽媽包的粽子的原料極其簡單,但包出來的粽子卻是香噴噴的`。香得使你只要一聞到味,就會挑起你的食欲;只要你的餐桌前一有粽子,你就會大口大口地吃起來。所以,我每當吃粽子的時候,總是吃得很多,可能是因為粽子太合我口味了吧!說到合我的口味,我也不知道我媽媽包粽子有什么“秘決”,每次包的粽子總是香噴噴的,吊人的胃口,使人饞誕欲滴,不得不吃得很多。
我愛吃粽子,愛端午節,愛享受節日的氣氛!
端午節的風俗作文 篇4
在大作家沈從文的筆下,端午節是個民俗大舞臺,各種民俗令人應接不暇,而在我們家,端午節是個親情交流日,促膝而談使我們感到親情的溫暖。
我們的端午節,最令人心動的不是各式各樣的民俗,也不是豐富多樣的食品,而是濃濃的親情。到了端午,一家人無論誰,也無論有多忙,都會抽出時間回到家中,同家人吃頓團圓飯,敘敘舊,坐一坐,讓親情和著粽香蕩漾在每個人心頭。
在我印象中,我過的最難忘的端午節,當屬那一次。當時,太谷的四姨奶奶一家前來看望我奶奶,恰好是端午節那天。自從一大早接到四姨奶奶的電話后,全家人就忙了起來。爸爸負責置辦酒水,一口氣拎回來兩桶“竹葉青”和三瓶汾酒;姑父和三大爺一起去了菜市場,買了幾種熟肉和幾道家常菜的原料。媽媽、姑姑、二姑等幾個女眷有條不紊地包起了粽子。就連我們幾個小孩子也不閑著,幫忙遞著包好的粽子……
四姨奶奶終于來了,她不僅帶來了粽米與粽葉,還帶了一大家子人。當時的規模達到了十人以上,吃的是自己做的鮮棗粽,喝的是杏花村的汾酒、竹葉青,把兩張大長條桌子擺在一塊,十幾個人正好圍了一圈,濃濃的親情便氤氳在粽葉的清香中。
飯桌上,兩家,不,是一家人親密無間,大家都有話要說,女人們兩兩聚在一起,談談家常。男人們則點上支煙,倒上杯酒,圍在一起話說天下大事,頗有煮酒論英雄的氣概。就連孩子們也找到了伙伴,你給我講個笑話,我給你看個稀罕玩具,笑聲不斷。
吃了飯,一家人又圍坐在電視機前看汩羅江上的龍舟比賽。電視開著,卻沒人看,最多不過瞟一眼,便又將注意力轉回親人身邊。孩子們呢?他們早就帶著大人給的香包到鄰院給其它小朋友炫耀去了。
這就是我們這里的端午,沒有偉人,因為一個普通人的屋子里不能也不必容納偉人們崇高的精紳;沒有宗教,因為那對我們的家庭生活毫無用處;只有親情,才是于我們最平凡,最親近而又最珍貴的心靈慰藉。
端午節的風俗作文 篇5
明天就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了,今天我早早起床到廚房,看見奶奶在包粽子。奶奶包粽子的技術可真高明,兩只長滿老繭的手靈巧地拿著已經泡好的蘆葦葉一捏一折一裹,放一些泡過的江米,再把口了嚴嚴實實封起來,最后用繩子把粽子包緊。就這樣,一個個粽子在奶奶的手中誕生了。
我十分好奇,也跟著奶奶學包粽子。我學著奶奶的樣子,把粽子包好,用繩子把粽子捆住,終于完成了完成了,這包粽子也太簡單了吧。就在我洋洋得意之時,粽子“散架”了,米粒漏了一地。奶奶對我說:“包粽子要認真,不能追求快,奶奶也是做多了,熟能生巧,才做得快了。”原來如此,我又做了一次,這次我做得很認真,把蘆葦葉折成橢圓后再放米,把口子用蘆葦葉封的緊緊的,用繩子系好,終于一個好粽子做成了,我高興極了。奶奶把煮好的粽子從鍋里拿出來,我吃著自己做的粽子,心里樂滋滋的。盡管我做得不夠好,但是我仍舊吃得很香。
端午節的風俗作文 篇6
竹筍頑強地從土地里鉆出來,搖搖身子,來湊熱鬧,順便帶給我們一些竹筍葉,好像在喊叫:“快來咯!多么嫩的葉子呀!過了這個村,沒了這個店!”
農歷五月是一個燦爛的春天,我們這些小孩子都忙得不易樂乎,拿起小籃和大伙蹦蹦跳跳來到河邊,就動起手,別看我們小,但打蘆葦葉的速度可不慢。大家像比賽似的,搶著打。不一會兒,我們的籃子里就裝得匯成商學院的,一眼望去蘆葦像被拔去新衣裳。蘆葦打好了,我們又來到竹林,竹筍已經長成青竹,身上的葉子也落了下來,我們撿在青竹旁邊的落下來的葉子。但我們不會去掰那些新的沒有落下來的竹筍葉。因為下面的竹子還沒長好,拔去之后,下面的竹子就會壞掉的。
收獲匯成商學院的我們就高興得回家了。媽媽把蘆葦葉和竹葉煮了一下再撈出來,把糯米泡好,準備好臘肉和紅棗。要開始包了,把三四張蘆葦葉放在一張竹葉中重疊在一起。小孩子也七手八腳動起來,把好好的粽子包的歪歪扭扭的,粽子煮好以后,香味四溢,看著自己包的粽子就想笑,但吃起來還是津津有味。我們把自己的粽子拿著四處跑和別人交換著吃。
我們的家鄉的端午節就是這么與眾不同,就是這么熱鬧。
端午節的風俗作文 篇7
端午節在每年農歷的五月初五,又叫端陽節,有很多奇特風俗,接下來,就讓我來為你們介紹介紹一些風俗吧。“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這是一首有關端午節的民謠。全國各地人民過端午節的風俗大同小異,而端午節吃粽子,古往今來,中國各地都一樣。如今的粽子多種多樣,璀璨紛呈。
現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殼包糯米,至于內含的東西,則根據各地風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圓粽、肉粽、水晶粽等等。到了端午節,我們可就能一飽口福了。端午節的許多風俗與“五”這個數字緊緊地聯系在一起。比如說端午節那一天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南方過端午節要吃“五黃”:黃魚、黃瓜、咸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粽子、雄黃酒。
端午節小孩要佩戴香囊,傳說有辟邪之意,實際是用來當佩飾用的,以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扣成索,做出各種不同形狀,形形色色、玲瓏可愛。南京過端午,每家都會準備一盆清水,在里面加兩枚鵝眼錢和一些雄黃,家里的大大小小每個人都要用這種水洗臉,稱為“破火眼”,據說可保一年沒眼疾!看了我的介紹,你們知道一些有關端午節的風俗了嗎?
端午節的風俗作文 篇8
一年一度的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要到了,這一天,每家每戶門前都要掛艾葉,還可以吃香噴噴的粽子。有的地方還要進行賽龍舟等活動,非常熱鬧,端午節雖然時間短暫,但是很有意義。
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屈原,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免職,被趕出都城,流放他鄉。當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是在五月五日,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亡,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在我家每年端午節媽媽都會提前包很多粽子,有白粽子,香腸粽子,臘肉粽子,還有紅棗粽子,媽媽包完煮好后,就會分別給爺爺家,外公家,姨媽家送去。吃著媽媽包的粽子,那陣陣的葦葉清香撲入我鼻子里,這時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愛國詩人屈原,他那種憂國憂民的愛國精神,激勵了我,感染了我。我們要向屈原那樣,從小要樹立遠大的理想和抱負,專心讀書,發憤圖強,學好本領長后大報效我們偉大的祖國,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富強。
端午節的風俗作文 篇9
端午節有很多的風俗,如吃棕子、賽龍舟等。在我媽媽的故鄉——三明就有一種“插茱萸”的風俗。
茱萸是一種草,它細細長長的,又是綠油油的。每到端午節,當地老人們就會在自家的每一個門的兩旁都插上一?茱萸,以求神靈保佑平安。
有一次端午節,我們一家人回到了三明。那天,我第一次看到外公、外婆插茱萸。只見外公搬來一節長梯,在門的旁邊(門框前)架好,接著小心翼翼地拿出一?茱萸草,拜了拜天,口里念念有詞,接著慢慢地爬上梯子。最后,外公仔細找這門邊的裂縫,等到找到了裂縫后,再把那一把茱萸草插上去,接著下來。
我們和外公在遠處得意洋洋望著大大小小的門上被我們用心插上的茱萸。微風徐徐吹過,門旁的茱萸在微風中輕輕搖擺著身體,像笑這對我們說“放心吧!我一定回保佑大家平安的!”
這就是我的家鄉的端午節風俗之一—插茱萸。但是,隨這時代的進步,越來越少人會要想要插茱了。
所以,我向大家提議:大家要保持這種風俗將古老又悠久的風俗一代又一代地傳下去。
端午節的風俗作文 篇10
端午節在中國的民間節日中能夠算得上隆重,粽子、茶雞蛋、插艾蒿等都就是端午節的特色。
小時候過端午節我足足能提前興奮上一周,因為能夠吃上香噴噴的粽子了,那個時候生活比較單調,也很苦,不就是過節平常就是什么也吃不到的。說起粽子,它不僅僅好吃,最主要的就是在包粽子的過程中,體現著樂趣。每年端午一到,母親在頭一天晚上炮上一盆糯米,第二天早上便就是我和母親一齊包,綠綠的粽葉里加上糯米和大棗,包成三棱形的粽子,包好后放在大鍋里足足煮上3、4個鐘頭,之后母親把粽子泡在備好的兩水桶內,涼了以后細細地撥開竹葉,咬上一口白嫩的糯米,紫紅的大棗就露出頭來,蘸白糖再吃,那時吃起來就是那么的香甜可口,耐人回味。
端午節前夕,家家把在山上采的艾蒿插在門上,說就是為了避邪,我們小孩只就是效仿著做,不懂其中的含義。
端午節早晨,起床后,母親在我們的手腕和腳踝上纏上五彩的絲線,然而今后一向帶著,據說能夠去病除邪。其實在我心里,這些五彩的絲線在我心里就是那些精美手鐲的替代品。有些人家也會花些錢給自己的小孩買香荷包帶在身上,我的母親就是自己親手用些小布頭做的,里面塞些棉花,放些香草,即便就是這樣我們也很高興。
回憶兒時過節就是快樂的,節日的氣氛也比此刻濃。
【實用的端午節的風俗作文匯總10篇】相關文章:
實用的端午節的風俗作文匯總九篇03-06
實用的端午節風俗作文匯總5篇03-28
【實用】端午節的風俗作文匯總10篇03-14
實用的端午節風俗的作文3篇10-14
實用的端午節風俗的作文三篇10-07
實用的端午節風俗的作文4篇10-04
實用的端午節風俗的作文四篇09-09
【實用】端午節風俗的作文三篇09-16
【實用】端午節風俗的作文四篇09-02
【實用】端午節風俗的作文8篇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