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過年風俗介紹
山東民俗源遠流長,代代傳承,其中全年最為隆重的算是過年了。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山東過年風俗介紹,喜歡的朋友不要錯過了。
年的來歷
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
“過年”起源于我國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起初日期并不固定,秦朝之前先后規定過12月、11月、10月的第一天“過年”,直到漢武帝實行“太初歷”才正式確定在正月初一。從殷商至清朝,“過年”有“元辰”、“歲朝”、“元日”、“元旦”等多個名稱。
1912年,中華民國宣布改陽歷1月1日為“新年”,但在民間推行遇阻,百姓仍以陰歷正月初一為“過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天文史學家石云里介紹,1914年1月,時任內務部總長朱啟鈐為順從民意,提請定陰歷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凡國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員亦準給假一日。“經袁世凱批準,就此奠定了陽歷年首為元旦,陰歷正月初一為‘春節’的并存格局。”
直至1914年為接軌西方歷法才將“元旦”之名移到陽歷1月1日,陰歷正月初一改名為“春節”。2013年到來的癸巳蛇年正月初一,是1914年以來的第100個春節。
100年來,春節也在隨時代發展而變化。“民國初期20多年里,政府一直試圖將賀年、祭祖、貼春聯等活動移到陽歷元旦,是民間強烈的傳統意識保住了春節。”安徽省民俗學會秘書長王賢友說,新中國建國后移除了一些封建迷信的習俗,改革開放后城鎮化、信息化浪潮也在改變源于傳統農耕社會的春節,如傳統過年儀式簡化、部分人改到飯館吃年夜飯、上門拜年變成電話或網絡拜年等。“雖然形式在變,但春節祭祖祈福的內涵沒變,家庭團圓、強化家族意識的功能沒變。”王賢友說。
在全球化程度進一步加深的當前,春節已走出國門,成為中國重要的文化符號。“如同西方的圣誕節,春節成為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石云里認為,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如何進一步加強對春節等傳統節日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通過多樣性文化增添國家魅力,在春節“百歲”之際是一個值得深思的課題。
山東過年風俗介紹
舊俗春節從初一零點開始,山東各地一般由家長首先起來“發紙”,開門前先放一掛火鞭,然后才能說話。男人在家長的帶領下祭拜天地神靈。春節的第一頓飯都是吃餃子。煮餃子時,要鳴放鞭炮。為驅邪惡、求吉利,有的地區燒火煮餃子要用芝麻秸,意味著新一年像芝麻開花節節高,日子越過越好。餃子要煮得多,必須有余,飯后鍋內要放上饅頭,意在有余頭。水餃煮好后,先盛一碗敬天地,再盛一碗敬灶君。就餐時,除每人一碗外,還要多盛一到二碗,意在希望人丁興旺。吃餃子充滿了節日的歡樂氣氛。
春節的餃子里多包有錢、棗、栗子等,吃到紅棗,意味著新一年能起早干活,勤勞致富;吃到栗子,意味著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吃到花生米,就能長命百歲;吃到錢,就能發財。不管誰吃到其中的哪一種,大家都衷心地祝賀。如果小孩吃到了錢,家長更十分高興,認為孩子有出息,除了鼓勵以外,還要賞錢,以示祝賀。許多地方初一吃素餡餃子,取“素靜一年”之意。臨清地方初一早飯吃各種饃饃、棗糕、粘窩窩等,又佐以各種丸子、粉條、白菜熬成的“全菜”,名為“吃全年的飯菜”。
拜年
春節拜年的習俗由來已久,至今不衰。首先進行家拜,一家人中,晚輩給長輩拜年,平輩之間互相拜年;爾后進行近拜,就是給沒出五服的長輩拜年;最后是遠拜,給出了五服的長輩和親朋好友拜年。舊時拜年要磕頭,現在一般只是問好。商人拜年,除了問好外,還要互道恭喜發財。晚輩向長輩拜年時,長輩要給壓歲錢。臨清初一拜年,男子與已婚婦女參加,男女分開,拜過自家長輩,再拜族內各長輩,此謂“合族拜年”。
之后,由族長率領到各廟宇、異姓祠堂內敬拜神位,此謂“拜莊鄉年”,最后,村長指揮全村人于村中十字路口互拜,以解往年糾紛怨氣,此則謂“拜團結年”。鄆城等地有“春節五更乞長”的習俗。兒童起床后一聲不響,先去緊緊抱住椿樹,同時唱“椿樹椿樹王,你長粗來我長長,你長粗了做材料,俺長長了穿衣裳”。鄒城則有搗鼠洞的特殊習俗,初一早晨,用面杖搗鼠洞,邊搗邊說“戳打戳,戳打戳,十個老鼠九個瞎,還有一個不瞎的,也要叫我戳煞它”,意在保證糧食安全。
初一忌諱
初一忌諱很多,各地大同小異。莒南忌推磨(年前封磨,直到初五才準用磨),忌挑水,忌掃地,忌打人罵人。臨沂則忌動針錢,忌包餃子,忌吃葷,忌搗蒜。沂源初一晚上忌點燈,據說點了燈,老鼠就會泛濫成災。膠東各地最忌初一打破東西,萬一打破東西,要手持碎片,不回頭,不說話,直走到井邊,將碎片拋擲井中,否則“主兇”。也有的地方在打破器物之后,念吉語“歲歲(碎碎)平安”來破解。初一煮餃子,破了不可說“破了”,要改說“掙(賺)了”。過年吃餃子同時吃蒜時,因“蒜”與“散”音同,改稱蒜為“義和菜”。
地區俗規
魯西南地區俗規,初一早上不能把雞、鴨、鵝等放出來,有的圈一天,至少也要圈半天,怕攪亂了年(因為鞭炮齊鳴,會把家禽驚得到處亂飛),其它如牛、馬、狗、貓等家飼動物,都得到優待,有的吃餃子,有的啃肉骨頭。有的人家用五谷雜糧喂牲口,牲口吃飽以后,再用掃帚從牲畜頭上往下掃,掃出什么糧食來,就意味著這種糧食豐收。即墨初一早晨用隔年飯喂雞,據說雞吃一粒米,就能下一個蛋,把各種食品端給狗吃,據說狗先吃的東西,必定豐收。
膠東龍口、蓬萊一帶,初一早晨還有些特殊活動。一是照虛耗,女主人一起床,就手持紅燭,掀起炕席照照,然后再把各個角落照一遍,意思是用光明驅逐黑暗,把邪氣惡習統統趕出去。二是壓窗臺,把年前用面粉做好的各種各樣的面花于初一早晨放到窗臺上,十分美觀。三是“打秋千”,小孩一起床,就遵照父母年前的囑咐,攀著門栓打三個“秋千”,據說這樣能長得快。
四是放壓缸錢,把一些硬幣扔進水缸,據說放了壓缸錢,一年不會干旱,五谷豐登有余錢。五是丟盛蟲(蟠龍),初一早晨,女主人先要把年前用面蒸的盛蟲放進糧囤和面缸之中。盛是剩的諧音,丟盛蟲取“剩余”之意。地當京杭大運河的微山縣南陽鎮,年初一由兒童擎燈籠上街,跳躍歡呼唱吉利歌謠,俗稱“喊發”。兒童所唱吉利歌謠有多種:“發財!發福!買地!蓋屋!”,“今年好子(個)年!明年排大船!裝紅棗,下江南,裝一個,卸一萬,掃倉掃個八百擔!”,“發來!圓來!元寶轱轆家里來!”
萊蕪等地有初一送家堂的.習俗。人們上墳、燒紙、鳴炮、叩頭,將祖宗送回墳塋。回家以后,把家譜收起來,春節祭祖儀式遂告結束。但是,有的地區是初二送家堂,還有的地區是在初三送家堂,各地不一。
串親
串親是春節的一項重要活動。串親拜年的順序各地不一,臨清是:初二日,姑祖母、姑家,出嫁不久的姐家、妹家,外孫至外祖母家;初三日,拜岳父,俗稱“走丈人家”;初四日,姨家及較遠的親戚家。膠東東部和萊蕪等地于初二到岳父家串親,未婚的男女青年可代替父母去看望外祖父和外祖母。
春節串親,都要帶一些禮物。新婚女婿給岳父的禮物十分講究,萊蕪一般是四色、六色、有的甚至八色、十色。四色就是酒、肉、糕點、饃饃、雞、魚、香腸、罐頭、掛面、油條各算一色。此外,香煙、糖塊必不可少,但不算一色。雞要帶兩只,魚要帶兩條,各色禮物,均要雙數,切忌單數。即墨于初三或初四給岳父母拜年,但初五不能去。俗話說:“拜四不拜五,拜五死丈母。”
萊西串親的順序是“先看姑,后看舅,岳父岳母在后頭”。岳家對姑爺,特別是新婚姑爺要盛情接待。萊蕪等地的酒席上,除了雞、魚、肉、蛋外,一般都要擺“四頂四”,就是四個果碟,四個炒碟,四個小碗,四個大碗和四個大盤。陪客的人要輪流給姑爺敬酒。岳家給姑爺的回禮是10斤左右的大饃饃和大糕各一個。
膠東的新媳婦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串親,叫做“扎根”,據說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扎下,不會有離婚和早年喪偶之事。扎根時,外祖父、舅舅、姨媽等都要送給新娘壓歲錢,魯西南的新婚夫婦串親一般都在雙日,意為成雙成對,大吉大利。舊時,臨清在正月十五以前一般不串親,過了十五之后才能串親。
【山東過年風俗介紹】相關文章:
山東的過年風俗03-02
山東臨沂過年風俗03-10
山東威海的過年風俗03-08
山東德州過年風俗03-07
山東各地的過年風俗03-03
過年風俗的介紹03-04
海南過年風俗介紹02-26
山東過年風俗作文(通用5篇)02-23
溫州的過年風俗介紹03-11
漢族過年風俗簡短介紹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