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春節文化的資料
春節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在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地區有著多種形式的慶;顒,它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情感、生命意識、審美情趣和信仰等一些特殊的文化,是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面鏡子和窗口。以下是關于春節文化的資料,歡迎閱讀。
沒爆竹缺了年味
10多年來,出于環境、安全等因素,中國共有北京、上海、廣州、武漢、西安、深圳、福州、南京、長沙、蘇州等282個城市禁放煙花爆竹。但是,對于許多中國人來說,沒有鞭炮的新年如同燒菜沒放鹽———寡淡乏味。
“小時候過春節一聽到鞭炮響,大家就去聽響,還爭著搶,感覺這才是過年,才有年味!痹诘聡x書探親回鄭州的熊錚錚特別留戀過去。她說,德國每逢元旦當地政府都會有組織地燃放煙花爆竹。德國的花炮很多還是中國產的。
在北京做生意的李先生今年買了幾千元錢的煙花爆竹,和好幾家朋友到位于通縣的家中小院里放了個夠?粗⒆觽兎排跁r興奮的臉。他說,放花是為了過年喜慶,放炮仗則是崩崩“晦氣”,祈求來年生意興旺。再說,將來女兒長大了,想不起有鞭炮聲的新年,該是多么遺憾的事啊。
“燃放煙花爆竹表面上很簡單,其實內涵很豐富。它是千余年來中華民族慶賀新年的傳統,反映的是一個民族積極向上的心理期待,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具體體現!敝袊袼讓W會副理事長張振犁說。
“禁放令”自出臺之日起就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指責,有學者認為“春節禁煙花如同圣誕節沒有圣誕樹”。一些市民干脆就違反禁令偷偷燃放煙花爆竹,與執法人員玩起“捉迷藏”,禁放鞭炮的城市進入了一個禁放僵局?梢姷氖聦嵤,每年中國都出動大量人力禁放,遺憾的是,每年春節,鞭炮聲仍此起彼伏,造成“執行部門禁又禁不住,不禁又違法”的尷尬局面,除夕晚上,北京一些郊區的鞭炮聲一直響到快天亮。
有限禁放有效嗎
近年來,保留春節燃放煙花爆竹以增加節日氣氛的呼聲越來越高,有專家建言:單純地“禁”或單純地“放”,都行不通,政府應該加強引導和管理,規范燃放煙花爆竹,把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點,而不是一禁了事,解決之道在于在“禁”與“放”之間找到一個結合點———有組織限放。
河南大學民俗與文化研究所所長高有鵬建議說,“單純地‘禁放’,勢必造成節日文化符號的單調,進而危及傳統文化的延續。政府應選擇為多數民眾所接受的、社會安全有保障的地方,在特定時間內有組織地燃放煙花爆竹,強化民俗的正面功能!
“執行了這么多年的禁放規定,把警察放在了‘管’與‘不管’的兩難境地。對原有的民俗,我們既沒有加以正確引導,又沒有進一步改進管理措施,把政府放在了與百姓的對立面上,導致群眾與政府‘捉迷藏’,損害和扭曲了法律的功能!敝煨」饴蓭煼治稣f。
目前,哈爾濱、成都、杭州、濟南等城市市區內禁放煙花爆竹的政策有所松動,由原來的全面禁止調整為指定地點、指定時間的限制燃放,F全國已有106個城市在實施禁放后重新有限開禁。
張振犁指出,“禁放”的話題讓我們認識到:立法者在制定規則時,除考慮別的因素外,還要認真對待傳統文化。如果法律規則和傳統文化沖突過于強烈,不僅規則不能得到遵守,反而可能引起逆反心理,影響法律法規的嚴肅性。
春節的起源
考古資料顯示,我國七八千年前已經出現發達的農業生產!皻q”字原來是一種收割工具。當時的農業是一年一熟制,每年收獲一次。收獲之后,人們用“歲”殺牲祭祀,“歲”又成為該祭祀的名字。最后,“歲”字成為時間段落標志,成為年歲的歲!澳辍弊衷瓉硪彩菢酥巨r業生產的字,《說文解字》說:“年,谷熟也!焙髞,“年”的字義也發展為時間段落標志,與歲相當!稜栄裴屘臁氛f:“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庇辛藲q、年的概念,自然就會產生過新年的習俗。新年是一個非常古老的節日。
春節民俗
、俅郝摵湍戤
春聯、年畫都起源于上古時代的驅鬼習俗。漢魏六朝時代,每至春節,家家戶戶都在門前立桃人,畫神茶、郁壘驅鬼。后來發展為門神年畫。宋代木版年畫開始流行,年畫的內容也擴大了,至今仍保存下來的《四美圖》就是當時的年畫。
春聯出現在唐代。宋代春聯更加流行。明代貼春聯已經普及全國。春聯是我國獨特的語言藝術形式和書法藝術形式,并流傳到韓國等地。春聯既表達人們的心愿,又增添了節日喜慶氣氛。
、谏
新年來到時,在院子里點燃火把、火堆、或炭火盆,在古代稱為“庭燎”“燒火盆”“旺相”,現代民間稱為“生旺火”或“點發寶柴”。古代的庭燎是為了驅邪,或者祭神祭祖。后來的生旺火已經發展為象征全家興旺發達,表達美好希望。
1738年,郎世寧畫了一幅《弘歷雪景行樂圖》,表現的正是乾隆皇帝與子女一起過年的情景。乾隆帝面前就放著一個火盆,一個小皇子正在向火盆中放松柏類的小枝當時稱為“燒松盆”。
現代民間生旺火常常是點燃柴堆或炭堆,火勢越旺越好,象征新年全家興旺。也有用火盆燒松柏桃杏樹枝,合家跨火而過,象征燎去舊災晦,迎來新氣象。
③爆竹
爆竹的原始目的是驅逐鬼怪,或迎神。后來發展為辭舊迎新的象征符號,成為最能代表新年到來時刻的民俗標志。
關于爆竹的最早可靠記載見于南朝梁代宗懔《荊楚歲時記》:“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謂之端月。雞鳴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碑敃r的爆竹是把竹子放在火里燒,產生爆裂聲。新年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爆竹。
宋代出現了火藥爆竹,即現代的爆竹、炮仗、鞭炮。有了火藥爆竹,沒有竹子的地區也可以放爆竹了。爆竹于是成為全國性的風俗。
后來,爆竹本身的喜慶色彩使得人們對于爆竹的象征意義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用喜慶的爆竹迎神。爆竹本身的爆炸,也是“辭舊迎新”的`文化象征符號。它可以使人更加深切地體驗到舊與新的差別,使生活更加富于藝術美感。
、苣旮夂惋溩
年糕,又名粘粘糕,諧音“年年高”,包含著人們對未來幸福生活的希望。年糕一般用黏性谷物制作。北方有黃米年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少數民族則有糯米粑粑。
北方最流行的新年食品是餃子,又名水餃、角子、扁食。5世紀的時候,“形如彎月”的餃子已經成為民間普遍的春節食品。宋朝以前把餃子稱為“角子”,或“水角兒”。元代開始有“扁食”的叫法。明清以來,普遍使用“餃子”一詞。
對于餃子的文化象征意義,一般的解釋是:“角子”“餃子”諧音“交子”,即交子時的意思。就是象征春節的到來。所以,子時一過人們立刻開始煮水餃,使之 成為新年第一頓飯。更深一層的解釋,餃子也包含了美食的意思。古代缺乏肉食,包了肉餡的餃子自然是上好食物,民間諺語“好吃不過餃子”表達的正是這個意思。春節時吃上餃子,當然是希望來年有更多的好食物。
春節習俗
1守歲、吃團圓飯
守歲是在九年的最后一天,一夜不睡,以迎候新年的到來。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于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關于守歲的來源也有很多的傳說。在這天家人要從四面八方趕來,齊聚一堂,準備各種美食,而且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是象征“吉慶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全家人吃過年夜飯,一起娛樂,共同等待零點的到來,為家人祈福。通宵守夜,象征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
2祭灶、放鞭炮
祭灶,是一項在中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臘月二十三日祭灶是因為傳說在大年三十灶王爺會帶著一家人應得的禍福吉兇與其他諸神來到人間,之后諸神回天庭,只有灶王爺留在人間。
在除夕夜,家家會放爆竹,相傳是為了嚇走“年”獸,同時也驅逐各種鬼怪,祈求新年平安。
3拜年
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新年的初一,男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
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拜年要選擇合適的時間,要既不失禮貌也不影響主人休息或接待其他客人。親友相聚,一定要說吉利話。禮品選擇要適當,不失禮數。
4年畫,貼福字
年畫是中國畫的一種,是中國特有的一種繪畫體裁,也是中國農村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年畫起源于門神,后來幾經演變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便成為現在的年畫。年畫大都用于新年時張貼,裝飾環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慶之意。春節時,幾乎家家從大門到廳房都貼滿了花花綠綠,象征吉祥富貴的年畫。傳統年畫以木刻水印為主,追求拙樸的風格與熱鬧的氣氛,因而畫的線條單純、色彩鮮明。內容有花鳥、胖孩、金雞、春牛、神話傳說與歷史故事等,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與鄉土氣息。
春節貼福字是我國由來已久的風俗,貼福字在《夢梁錄》中已有記載。關于貼福字也有各種各樣的傳說,流傳最廣的是民間用貼福字來躲避姜太公那無恥的老婆“窮神”。后來又有貼倒福字的風俗,取諧音“福到了”。福字也有許多樣式,最受歡迎的是剪紙福字,剪紙福字以福字為主題,融入其他剪紙元素,比如牡丹,魚,鳥,蝴蝶和蝙蝠等。在民間有的將福字做得十分精細,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躍龍門、龍鳳呈祥、五谷豐登等。春節時,人們會在門上,窗戶上貼各式各樣的福字,增加節日的喜慶氣氛。
春節中的傳統文化與觀念
1家庭觀念
春節,離家外出的人都要回家團聚過年。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家庭觀念情結的體現,以家庭為核心的親人團聚,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的孝悌之道。守歲一般是為了延長父母壽命,祈求全家平安,這足以看出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里,家人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中國人渴望與家人團聚,希望家人平安,將家庭放在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同時在中國人的文化中也十分重視孝悌之道。孝悌的基本內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在中國傳統社會生活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得到普遍的奉行。中國傳統儒家文化對于孝悌之道更是十分重視!墩撜Z》中還說:“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中國春節的守歲活動中更是體現了這種孝悌之道,這也是中國家庭觀念的核心。
2傳統鬼神文化
祭灶,反映了人們對于神靈的敬畏。在古時候,人們相信有各種神靈存在,因而格外敬畏神靈,希望自己能夠平安一生,因而會有“舉頭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在民間,一般家庭會供奉各種神靈,按時上供焚香,而這一風俗至今仍廣為流傳。比如商人家中仍然會供奉財神,新婚夫婦會收到別人送的送子觀音。而灶君俗稱為灶王爺,在民間是最普通,最深入群眾的神,它具有這樣三種職能:一、民以食為天,灶王爺掌管飲食;二、司職命運;三、監察善惡,因而民間對灶王爺都是篤信虔誠的。而神靈一般是人的精神營造出來的超人對象,或者是對于美好未來的一種寄托。這也反映了古時候人們沒有能力將生活變得更好,因而寄托于神靈的無奈。
而對于鬼怪,中國從古至今有很多描寫鬼怪的書,而民間,也有很多鬼怪的傳說。古時,人們相信轉世輪回,相信陰間的存在,因而認為時間會有鬼魂。在我看來,由于古時候科技知識并不是很發達,人們便將一些自然災難或不幸歸咎于鬼神作祟,因而十分厭惡,才會在春節放鞭炮以驅趕鬼怪。在春節文化中相信流傳最廣的鬼怪傳說便是“年獸”,由于傳說年獸會在新年那一天出來傷害人民,所以便有了放鞭炮驅逐年獸的風俗。
鬼神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這是在科學未普及的時候人們心中最淳樸的敬畏,也形成了中華文化的多姿多彩。
3重視禮節
拜年,反映了人們尊老愛幼的品德,過程中也有很多關于禮節的要求。比如拜年的時間,輩分順序,所行禮儀多是有明確的禮儀規范的。因而拜年充分反映了中華傳統文化對于禮節的重視。
中華古國曾有“禮儀之邦”的美譽。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際,周公就制禮作樂,后來經孔子等人的提倡和完善,禮樂文明成為儒家文化的核心。西漢以后,《儀禮》、《周禮》、《禮記》等禮樂文化的經典被先后列入學官,成為古代文人必讀之書。禮儀是“禮”的重要組成部份之一。從古至今中國人都很重視禮節,人與人交往,如何稱呼對方,彼此如何站立,如何迎送,等等,都有禮的規定。即使是吃飯,也應該在舉手投足之際顯示出自己的修養,稱之謂食禮。行為合于禮,是有修養的表現,反之則不能登大雅之堂。這充分反映了中華民族的文明。
源遠流長的中國古代禮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盡管它在歷史的演進過程中發生過一些變化或改進 ,但它始終對中華傳統文化和民族生活產生著深刻影響。
4樸素的風俗與信仰
春節的很多習俗,不僅是貼年畫,貼福字,都反映了人們對于美好未來的希冀,反映了民風的淳樸。年畫作為民間文學,反映了勞動人民心聲和愿望,因此,幾乎所有的年畫都寄寓著某種或幾種吉祥的意思,充滿了樂觀.向上.積極的因素。如畫面上是一個肥胖俊美的大娃娃,如果抱著一條活蹦亂跳的大鯉魚,就象征來年生個大胖小子,而且吉慶有余;如果抱著一只揚頸昂頭長鳴的大公雞,就象征來年人丁興旺吉祥;如果畫面上是一棵搖錢樹和一個聚寶盆,就象征新的一年能招財進寶。因而年畫也是中國繪畫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福字則更加簡單明了的表達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愿。民間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向往和祝愿,干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倒""福氣已到”。
【關于春節文化的資料】相關文章:
有關于春節的手抄報資料06-02
關于春節的手抄報資料圖片大全06-10
春節手抄報的春節習俗資料10-12
描寫春節的手抄報資料05-22
春節的手抄報資料大全05-22
春節資料手抄報11-30
關于柳樹的資料09-29
與春節有關的民俗文化01-08
關于愛耳日的資料05-29
關于春節黑板報文字與圖片資料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