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有關于春節的民間習俗
春節是農歷的歲首,我國自夏朝一直到辛亥革命前將春節稱為元旦。
元旦一詞最早出自南朝梁詩人蕭子云《介雅》詩:“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
宋吳自牧《夢粱錄》卷一《正月》條說: “ 正月朔日, 謂之元旦, 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 此為之首。”
元旦在古代有不同的稱呼: 漢代又稱“元正”, 晉代又稱“元辰”, 北齊時又稱“元春”, 唐代又稱“元朔”。
我國歷史上元旦在哪一天也不盡統一。夏代在正月初一, 商代在十二月初一, 周代在十一月初一, 秦始皇統一中國后, 又以十月初一為元旦。漢武帝時又恢復到夏歷, 以正月初一為元旦, 一直延續到辛亥革命前。辛亥革命后, 民國元年決定采用公歷, 遂將農歷元旦改為春節, 公歷一月一日定為元旦。
過年原先在“臘日”,即臘八,后改為陰歷年首日,即春節。民間風俗把臘月二十三送灶神稱為“過小年”, 是過“大年”的預演。祭灶在先秦時是重要的祭禮“ 五祭”之一。
1、除夕
貼對聯
除夕之夜的年夜飯是重頭戲。魚、餃子、湯圓、年糕
除夕拜年, 長輩要事先準備好給晚輩的壓歲錢。
除夕守歲的習俗由來已久。
蘇東坡《守歲》詩寫道:“明年豈無年? 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尤可夸。”
清代詩人趙翼在85歲高齡時曾作《除夕》詩:“燭影搖紅焰尚明,寒深知己積瓊英。老夫冒冷披衣起,要聽雄雞第一聲。”
2 . 正月初一
拜年
“年”的正式稱謂在周朝,正式將“年”字定為歲首在漢朝。
正月的頭一天俗稱“三元” ,又稱“三朝”、“元朔”。又有“上日”、“三朔”、“三始”等別稱。
初一早上開門大吉, 先放“開門炮仗”,爆竹之后, 碎紅滿地, 稱為“滿堂紅”。
正月開始占歲。漢代東方朔的《歲占》稱歲后八日: 一日為雞日,二日為犬日, 三日為豬日, 四日為羊日, 五日為牛日, 六日為馬日, 七日為人日, 八日為谷日。
俗傳初一為掃帚生日, 這一天不能動掃帚, 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 而把“ 掃帚星”引來, 招致霉運
3 . 正月初二
大年初二, 嫁出去的女兒帶著夫婿與孩子回娘家。“歸寧”
拜年時先去舅舅、岳父家。
4 . 正月初三
正月初三, 有些地方俗稱“ 赤狗日”, 這一天不出門, 不宴客。初三又叫“小年朝”, 應該祭祀祖先和諸神, 但不能掃地、起火、打水。
初三日, 有的商店開始營業, 俗稱“ 初三開店門”。
初三是俗傳“ 老鼠娶親” 的日子。
“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到飽。”
5 .正月初四
大年初四有“接神”的習俗。家家戶戶準備牲禮、四果、生仁、炸棗等迎接,燒金紙、神馬。
此外, 初四不動刀、剪。
6 . 正月初五
初五也叫“破五”,
民間傳說正月初五是財神的生日。初五要吃餃子、放鞭炮、趕廟會, 全家慶賀。
關于財神, 民間有很多傳說:
宋朝蔡京
趙公明
文財神財帛星君也稱“增福財神”
武財神關圣帝君即關羽關云長。
7 . 正月初六
正月初六是“送窮”,這是我國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其意是祭送窮神。
“掃除屋室塵穢,投之水中,謂之送窮。”(《圖經》)
唐詩人姚合《晦日送窮三首》中第一首云:年年到此日,瀝酒拜街中。萬戶千門看,無人不送窮。
8 . 正月初七
正月初七也稱“人日”、“ 人勝節”、“ 七元”。
東方朔《占年書》:“人日晴,所生之物蕃育;若逢陰雨,則有災。”
正月初七如果天氣晴朗, 則是吉祥, 代表那一年出入順利, 人口平安。
正月初七這一天要吃七樣蔬菜合煮的菜肴, 其中必有寓意勤勞、聰明的芹菜、蔥、蒜。
據說漢代已有人日習俗,至魏晉后更開始被重視。
古人會于人日當天戴上“人勝”(一種頭飾),從晉朝開始有剪彩為花、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來貼屏風,也戴在頭發上。此外還有登高賦詩的習俗。唐代后,皇帝會賜彩縷、人勝及登高大宴群臣。
9 . 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是元宵節, 又稱上元節。吃元宵, 掛彩燈, 放焰火, 觀燈游玩。
元宵節起源于兩千多年前的漢朝。古時候人們稱元宵節為燈節、上元、燈夕或燈期。因為是上元之夜, 又稱為元夜或元宵。
元宵節在唐代成為萬民同慶的燈節。
宋朝時, 燈期由三日延長到五日, 到明代更延長到十日。
http://m.shddsc.com/【于春節的民間習俗】相關文章:
春節的傳統民間習俗02-11
民間立秋的習俗08-08
立春節氣民間習俗有哪些02-03
民間習俗接財神03-12
民間習俗頭柱香09-20
民間習俗填倉節03-12
寒衣節民間祭祀習俗11-14
端午節的民間習俗12-31
福州清明節民間習俗04-03
山西中元節的民間習俗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