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的來歷
過年是中國民間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相傳人們之所以把這個節日叫過年還來源于萬年歷法。
過年的來歷介紹
年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周期稱為“年”,《說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時代產生了夏歷,以月亮圓缺的周期為月,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為朔,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為歲首,即一年的開始,也叫年,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至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但古時的正月初一被稱為“元旦”,直到中國近代辛亥革命勝利后,南京臨時政府為了順應農時和便于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歷,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歷,以公歷的元月一日為元旦,農歷的正月初一稱春節。
1949年9月27日,新中國成立,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歷紀元,把公歷的元月一日定為元旦,俗稱陽歷年;農歷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農歷正月初一定為“春節”,俗稱陰歷年。
年的傳說
年的產生與農耕生活密切相關。它最初是指莊稼的一個生長周期。西周的農夫在農歷的十一月間慶祝豐收和新年的到來,這被認定為是新年的習俗起源。但這時的年沒有固定在某一天。到漢武帝時期,才正式確定農歷的正月初一為一年的開始,春節開始定型。
“年”是什么呢?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象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敝,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于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1993年,北京市人民政府頒布了禁放煙花爆竹的法律,使這一沿續了幾百年的習俗成為歷史。
中國古代的字書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為歲名了。
年者,為人類社會紀歷。伏羲以前稱為“載”。伏羲時期稱為“歲”。繼伏羲之后稱為“年”。
“年”是神農氏炎帝所創造出來的用以指導農耕勞作的紀歷稱謂,也叫農歷年。
過年的來歷
春節又名過年,是中國人最典型的傳統節日之一,具體時間是每年正月初一,也就是農歷的歲首。每年農歷歲末大年三十,則稱為除夕夜,也就是辭歲迎新的時間。
不過追溯到春節的歷史來看,古代過年并不是在臘月二十九或者三十,而是臘日,即為臘八。直到南北朝將蠟祭移動到了歲末。到了民國時期,開始使用陽歷,并將其換名為春節,而且以立春為分界線過春節。
據說,把農歷新年正式定名為春節,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時要改用陽歷,為了區分農、陽兩節,所以只好將農歷正月初一改名“春節”。
關于過年的傳統習俗是難以考證的,就現在的認識來看,過年源自于殷商時期每年年首進行的祭神祭祖活動。另外,過年關于怪獸“年”的傳說也是傳播最為普遍的。
中國古時侯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尖角,兇猛異常,“年”獸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來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
今年的除夕,鄉親們都忙著收拾東西逃往深山,這時候村東頭來了一個白發老人對一戶老婆婆說只要讓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將“年”獸驅走。眾人不信,老婆婆勸其還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堅持留下,眾人見勸他不住,便紛紛上山躲避去了。
當“年”獸象往年一樣準備闖進村肆虐的時候,突然傳來白發老人燃響的爆竹聲,“年”獸混身顫栗,再也不敢向前湊了,原來“年”獸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大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獸大驚失色,倉惶而逃。
第二天,當人們從深山回到村里時,發現村里安然無恙,這才恍然大悟,原來白發老人是幫助大家驅逐“年”獸的神仙,人們同時還發現了白發老人驅逐“年”獸的三件法寶。從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燈火通明,守更待歲。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過年”。
過年的習俗及禁忌
年節是除舊布新的日子,年節雖定在農歷正月初一,但年節的活動卻并不止于正月初一這一天。從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節起,人們便開始“忙年”:掃房屋、洗頭沐浴、準備年節器具等等,所有這些活動,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即“辭舊迎新”。
中國的春節習俗是多種多樣的。相傳年獸害怕紅色,怕火光和爆炸聲,所以人們便有了貼紅春聯、紅窗花、放爆竹、守歲等習俗。還有發紅包,穿新衣,吃餃子等其他習俗。
還有各地常見的春節禁忌習俗,如:不準掃地,否則掃走運氣;不準動用菜刀,否則嚇跑灶神;不準挑水,否則喝了要拉肚子;不準燒生米,否則表示去年無積余;不準借錢或還錢給人家,否則新年要有出無進;不準吵嘴打架,否則新年要無安逸日子;不準摔破家什物什,否則有破家之憂等等。
春節習俗
一、新春掃塵
據《呂氏春秋》記載,早在堯舜時代,我國就已經有春節掃塵的習俗。因為“塵”與“陳”諧音,所以新春掃塵就賦予了新的含義,有“除陳布新”的意思,希望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地出門。
二、貼對聯、福字、門神
春節前一天的下午,小孩子們會踩著凳子,拿著糨糊和刷子,往門上貼對聯,然后讓下面的大人看看貼的是否端正。有的還橫批,貼于門楣的橫頭上,對聯貼在門的左右兩邊。還有的在屋門、墻壁、門楣上貼福字,寄托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還有人會把繪有門神的畫帖貼在門板上,祈求一年平安無事,增添節日喜樂氣氛。
三、祭祖、祭神
春節祭神,是一種遍及我國東西南北的習俗。全國各地祭神習俗大同小異,但目的基本相同,都是為了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大吉大利等等。
祭祖一般情況下都是在祭神之后,各地風俗也不盡相同,在我們老家都是每天中午吃飯之前,各家各戶派個代表,端上食物、供品去祠堂祭奠先祖,一直延續到正月十五,祠堂才會關門。
四、吃水餃、吃湯圓、吃年糕
北方大部分地區,春節都有早晨吃水餃的習俗,還經常在水餃里面放一枚硬幣,誰要是吃到硬幣,大家就說他是全家當年最有福的人。在江蘇淮安,早上有吃湯團的習俗,河南開封一帶,春節這天既吃餃子又吃湯圓。春節期間還有吃年糕的習慣,年糕口味因地而異。
五、守歲、給壓歲錢
除夕守歲,也是最重要的春節活動之一,鄰居朋友聚在一起,或者一家人在一起,有的打牌,有的看春節晚會,大家終日不眠,一起等待天明,迎接新年的到來。
壓歲錢是小孩子和晚輩最喜歡的習俗。除夕吃過年夜飯后,長輩會向晚輩分別贈送錢幣,并用紅線穿編銅錢成串,掛在小孩胸前,說是能夠壓邪驅鬼。這個習俗自漢朝開始就已經流行,當然,現在已經沒有銅錢了,一般都是拿個紅包裝現金了。
六、燃放炮竹
新春來臨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聲辭舊迎新,以示吉慶。當然,現在很多地方都禁止燃放爆竹了,還是應該遵守國家規定,以安全為主。
七、拜年
拜年是春節最重要的活動和習俗之一。大年初一的早上,大人小孩都穿上新衣、戴上新帽,走親訪友,相互拜年問好,恭祝新年大吉大利。拜年一般是從自家開始,小輩給長輩拜完年后,人們在外出相遇時,再笑容滿面地互相恭賀新年。
八、逛廟會
春節期間,一般在農村里都會有廟會。早期的廟會,僅僅是一種隆重的祭祀活動,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的需要,廟會在保持祭祀活動的同時,又逐漸增加了集市交易活動,還有一些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
九、舞龍、舞獅
龍是傳說中的吉祥動物,據說能夠在天上呼風喚雨,也能為人間祈福消災。早在漢代時期,就有舞龍求雨的活動。除了舞龍,還有舞獅子,也是春節期間比較普遍的習俗,在我們北方,也叫耍獅子,小時候經常見,現在也少了。
十、踩高蹺
踩高蹺,也是春節期間的一項娛樂活動,歷史悠久,在《列子.說符篇》就有記載:“宋有蘭子者……以雙肢長倍其身,屬其脛,并驅并馳。”踩高蹺也叫“扎高腳”、“踏高蹺”,表演的人在兩只腳上綁上兩三尺高的木質蹺棍,表演各種古怪滑稽的動作,小時候基本村村都有這項活動,后來就越來越少了。
【過年的來歷】相關文章:
過年春節的來歷01-08
過年舞獅的來歷02-06
精選有關過年的來歷12-23
過年吃餃子的來歷02-06
過年的來歷習俗及禁忌01-11
介紹過年吃餃子的來歷01-17
過年吃餃子的來歷簡介02-09
過年放鞭炮來歷12-13
過年貼福字的來歷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