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讀書筆記兩篇
篇一:《山海經》讀后感
寒假的一天,我正在看魯迅的一本書,名字是《朝花夕拾》,我立刻被一篇名叫《阿長與<山海經>》的文章所吸引,故事講的是:保姆長媽媽買了一部他夢寐以求的《山海經》,他如獲至寶。這是一本什么書呢?我也想看一看,媽媽同意了,于是,我得到了期待已久的《山海經》。
《山海經》一共分兩經,一部是《山經》,一部是《海經》。 《山經》主要寫了四百四十七座大山的地理位置,以及山上的動物、植物、礦物的分布及數量,這些山分別放在東、南、西北、四個方面,加上一些神話故事,真是讓我大開眼界。
《海經》主要寫了海、內外國家的奇風異俗,怪異事物,與一些上古時期的神奇故事。有婦孺皆知、老嫗能解的夸父逐日、女媧造人,也有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無腸國,大人國,也有感天動地的比翼鳥、神女峰,祝融取火??真的饒有趣味。
我很喜歡《山海經》中的刑天,他以前是有頭顱的,是一位勇士,是炎帝的手下,他經常一手拿一面巨大無比的盾牌,一手拿一把鋒利無比的大斧。他很有才華,通曉音樂,后來因為炎帝打敗了,刑天氣得怒目圓睜,一路殺到黃帝面前,兩個拼得你死我活,最后,被砍了頭,但他沒死,用乳頭當眼睛,用肚臍當嘴巴,繼續戰斗,直到趕走黃帝為止。
我聽說過“五岳”,但真正了解它們也是在《山海經》中。東岳泰山,在山東泰安,是“五岳”之首,孔子曰:“登泰山而小天下”,古代帝王祭拜天地都在泰山;西岳華山,在陜西華陰市,是“五岳”最高的一座山;南岳衡山,在湖南衡陽,是“五岳”風景最美的;北約恒山,在陜西省渾源縣,是“五岳”最奇絕的;中岳嵩山,因有“少林寺”,所以是“五岳”中最神秘的。
我還在《山海經》中了解到了一些稀奇古怪的詞語:例如“封禪”指的是祭天拜地的意思;古書“河”通常指的是黃河;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中國古代君子都要戴玉,玉的種類有璧、環、玦、璜等多種,因為玉有溫潤、縝密、清脆、無暇等特點,用以比喻君子仁、智、禮、樂、忠等美好的品質。
讀了《山海經》,我十分感謝魯迅,是這位文學大師,引領我了解了上古時期的地理知識,讀到了那么多神奇的故事,讓我們知道古代人的想象力是多么豐富啊。向你隆重推薦《山海經》,它真可算得上是一部奇書了。
篇二:《山海經》讀后感
當堅硬的石塊與石塊相碰撞,產生的是耀眼的電光;當粗糙的木船與木材相碰撞,產生的是熊熊的烈火;當遠古的神話與原始的真理相碰撞,產生的是一本曠世奇書,名曰《山海經》。
《山海經》,先秦古籍,具體成書年代與作者均不詳,是一部富于神話傳說的最古老的地理書,它主要記述古代地理、物產、神話、巫術、宗教等,最具有代表性的神話故事有:夸父追日、女媧補天、精衛填海、鯀禹治水等。
若不是在“一中講壇”聽老師解讀《山海經》,或許很多人對于這本書古籍的印象和之前的我一樣,僅僅是停留在魯迅的文章里,停留在長媽媽帶給小少爺的那個布包中,停留在“持干戚而舞”的刑天的畫面上。是的,印象里的《山海經》只不過是一本故事集,滿載著祖先們的奇思妙想、奇聞趣事。但是,我們看到的只是它的表象,其實在它的深處,隱藏著更多的奧妙。
《山海經》與《圣經》相通?
《山海經》中有一個著名的神話故事叫做“女媧補天”,女媧是一位傳說中的女神,她用黃泥造出了人類,又教給人類婚姻、樂器,后來還幫人類彌補了被破壞的蒼天。不要認為這個故事荒謬可笑,基督教的經典《圣經》中講述的上帝造人的故事也不過是與此類似。上帝和女媧一樣,都是不存在的神話人物,東方的盤古開天辟地和女媧造人、西方的上帝用七天創造世界和亞當夏娃,這些故事反映出的都是原始人類對世界、人類起源的無限遐想。雖說來自居住在大陸兩端的不同人種,但這些傳說卻驚人地相似與相同;雖說這些理論早已被推翻,但我們也不得不佩服祖先的幻想之奇妙。
而《圣經》的作者同樣不祥,同樣也是民間流傳下來的傳說,更可巧的是,《山海經》和《圣經》中都記錄了一次大洪水(《山海經》中為女媧補天前的大水,《圣經》中為“諾亞方舟”的故事)從這些角度來看,說不定《山海經》與《圣經》因記錄了同段歷史時期的事情而有著未知的相通性!
千年前的.奇妙生物也許真實存在過?
《山海經》作為一本富于神話傳說的地理書,其中記載的奇妙生物有不少。像人們熟
知的青龍、白虎、鳳凰、鯤鵬等等都出自《山海經》,書中還記載著天上飛的、地上走的、能食人的、可防火的,總之上天入地無奇不有。這些生物也許大多是假想,但并不能排除曾經真實存在的可能。在達爾文的《物種起源》一書中,提到的“自然狀態下的變異”、“自然選擇”等觀點,說的就是在漫長的時間內,由于種種原因使得某一物種發生變異。《山海經》是先秦古籍,距今至少有兩千多年,這期間又不知經歷了多少海陸變遷、環境變化,雖然我們沒有找到那些奇妙生物的化石,但也許它們在經過漫長的演變后不復存在。
《山海經》記錄著地理大發現?
對于《山海經》中記錄的地理區域,有一種設想是:《山海經》描述的其實是當時整個世界的模樣。就是這樣一種大膽的設想,卻巧妙地遇到了支持它的理由。有地理學家無意間作過了個假設:將海平面上升600米,將低洼的陸地淹沒到海水里,而余下的陸地上的地理環境與方位,和《山海經》中恰巧相契合。可是哪來這么多的海水呢?有一種猜想是那個時候曾發過一次巨大的洪水,而《山海經》中又恰好記載著火神與水神大戰后,“共工怒觸不周山”,將蒼天撞破引起大水,而后便有了我們熟悉的“女媧補天”的故事。也許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這個故事:在先秦的某個時期,古中國遭受了嚴重的自然災害,高溫、暴雨接連來襲(火神水神大戰),之后又經歷了一次大洪水,百姓民不聊生,引發了一場大遷徙,質樸的中國人民便開始游歷世界尋找新的避難所,一路見識了許多奇聞怪事,當他們的子孫最后又回到神州大地時,便將這些故事一一記錄,形成了《山海經》。而在美洲出土的、有中國古文字的陶片也恰好證明了我們的祖先曾到過那里。
雖然祖先們用的是荒謬的故事來記載,但這些發現仍不容忽視。
《山海經》是神話與真理相碰撞的產物,也是古代地理一層神秘的面紗。讓我們小心地去探究它、揭開它,也許真理就在底下!
【山海經讀書筆記兩篇】相關文章:
《山海經》讀書筆記合集15篇03-24
工資調級制度兩篇03-27
實習證明模板(兩篇)10-13
《阿長與山海經》閱讀答案04-05
阿長與山海經教學設計12-09
精選醫德自我評價兩篇04-14
員工辭職信兩篇01-10
真誠辭職信兩篇01-08
股東證明書兩篇02-15
銷售演講稿[兩篇]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