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簡史》讀書筆記
為大家推薦的是《經濟學簡史》讀書筆記,歡迎閱讀。
一、引言部分
本書作者E.雷.坎特伯里,從各個時代背景闡述經濟學史,沒有枯燥的理論推理,代之以耳熟能詳的歷史事件和文學人物,通俗有趣。正如作者在引言中所述“我們想走出理性重構的瓶頸并一更加廣闊的視角來思考問題”,這就涉及到歷史、哲學、數學、政治、科學和文學等領域,例如“歷史是研究思想的基礎”,例如199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就授予諾斯和福格爾,兩位歷史研究者,對制度經濟學貢獻極大地諾斯實際上把歷史帶回了經濟理論中。
在經濟安排上,作者分為四類:習慣、命令、競爭和合作。習慣性經濟中,各種安排有傳統來決定,工作往往是世襲的。指令型經濟中,市場如同軍隊一樣被要求改如何做,在新中國早期就存在較多的指令成分。競爭性市場,人們通過競爭,依靠自己的要素稟賦和主動意愿來尋找自己合適的位置。合作更像是一種折中的競爭市場,生產和流通由市場決定,財富分配更受政府的影響。而所有現代經濟體都是有市場和政府的共同作用,四種經濟安排都存在,只不過各個比例不一樣。
二、封建制度及其演化
1、世界觀——托馬斯.阿奎那
中世紀人們認為世界是和諧統一的,正如《圣經》.《創世紀》所說的,上帝創造了宇宙,由高到低安排各個生命,各從其類。阿奎那在《神學大全》中闡述了當時世界觀,即每一個個人按照上帝的法則和秩序履行義務。
2、中世紀前的發展——奴隸經濟的完結
在以前閱讀馬克思.韋伯經濟史時,就在思考如何從經濟上解釋一個勞動力從奴隸到依附于土地的”自由人”的轉變。韋伯認為奴隸的風險全在奴隸主身上,奴隸主至少要保證勞動的連續,即提供必要的食宿和繁衍的條件,而自由勞動力可以做到風險自擔,在經濟不堪重負時,解雇就行,只需為勞動支付對價,風險分擔到各個勞動力那里。而本書作者認為,由于野蠻人侵襲,大量莊園損壞,人口下降使得勞動力變得稀缺和昂貴時,奴隸才得以解放,產生了城鎮和村莊。韋伯從經濟學理論分析,
我個人認為,奴隸作為莊園主的財產,可以看做固定資產,而雇傭的勞動力是流動資產,由固定資產轉變為流動資產,縮小企業的運行周轉,做到靈活適應市場變化。
3、封建主義發展史
6世紀以前,各團體通過掠奪經濟經濟交流,武士備受尊重。在貴族階層中,婚姻和土地、政治交織在一起,聯姻作為雙方對當時兩國關系和地位的承認,避免日后兩國的沖突。
解放的'奴隸由于缺乏土地和大型勞動工具,不得不依附于領主,成為農奴。領主效忠國王,國王保證領主農奴制度得以延續,勞動力更像是土地附著物,甚至隨著土地的出售而出售。從交換角度看,農奴將剩余產品獻給國王、領主和教會,作為回報,農奴得到安全、和平和公正,雖然這些安全、和平、公正微不足道。
從思想上看,原罪使得人們很少考慮改革,畢竟相比于奴隸制來講,農奴更優越。宗教,不僅主導人們日常思維,還控制人們的想象力。通常,對未來的想象總是重要的。
作者認為,物品的交換可能始于宗教節日的禮物交換,正如教科書所說的交換的好處一樣,一旦有了交換的契機,變化開始發生了,隨之而來的貨幣的運用使交換變得簡單。貿易與專業化分工相互促進,圈地運動沖擊著莊園經濟,現代意義上的國家開始形成。思想上新教興起,教導人們“上帝幫助自救者”,辛勤工作、積累財富是一種美德,因此繁榮打上了虔誠的烙印。在這一時期,產生了重商主義,認為財富就是貨幣金銀,所以主張:(1)鼓勵出口,限制進口,努力擴大貿易順差。(2)限制國內消費。實踐中,對金銀的興趣使得人們意識到了貨幣和價格的關系,貿易順差使得國內貨幣增多引發通貨膨脹,反過來抑制貿易順差;同時貨幣流入擴大國內生產,產品和服務的增加也會大大抵消貨幣流入導致的價格增長。
當各國都奉重商主義為金科玉律時,重商主義的失敗不可避免。重農主義首先提出自由放任,將貨幣多寡視為繁榮的標的即將被打破。
【《經濟學簡史》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時間簡史讀書筆記12-28
《時間簡史》讀書筆記01-12
《未來簡史》讀書筆記12-31
人類簡史讀書筆記04-02
【熱】《時間簡史》讀書筆記01-07
《人類簡史》初中讀書筆記12-31
《時間簡史》的讀書筆記04-01
時間簡史讀書筆記三篇01-18
《人類簡史》讀書筆記1500字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