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做人爱视频免费,97久久精品人人搡人妻人人玩,欧洲精品码一区二区三区,999zyz玖玖资源站永久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讀書筆記

時間:2020-12-28 16:46:18 讀書筆記 我要投稿

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讀書筆記

  內容簡介

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讀書筆記

  本書是一部媒介文化研究的經典著作。作者認為,電話、電報、廣播、電視等電子媒介的廣泛使用,塑造了一個新的文化形態和傳播方式。通過對不同媒介的比較,以及與種種文化現象的關聯,作者勾畫了一種電子媒介文化社會的圖景,并對其發展趨向作出了某些預言。

  作者簡介

  赫伯特·馬歇爾·麥克盧漢 (Herbert Marshall McLuhan,1911—1980),加拿大傳播理論家,多倫多大學英語教授,著有《古騰堡星系》(1962)、《媒介即信息》(1967)、《文化是我們的事業》(1970)等。

  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讀書筆記一

  這學期讀了馬歇爾麥克盧漢的《理解媒介》。

  因為在準備考研所以這學期讀了很多傳播學的書,每一章在講到傳播學的重要觀點的時候都會提到麥克盧漢和他的老師英尼斯。最重要的就是英尼斯的媒介偏倚理論,麥克盧漢對冷熱媒介的進一步探討,媒介即訊息、和媒介是人體的延伸這一論點。

  原本我是并不理解為何說“媒介是人體的延伸”的,大二的時候學傳播學用了郭慶光老師的《傳播學教程》,對這個觀點解釋的并不全面,直到最近認真的看了胡正榮老師的《傳播學總論》,才對這個觀點有了更深的理解:媒介對個人和社會的任何影響,都是由于新的尺度產生的,我們使用的任何一種媒介,都延伸了我們感覺的界限,改變了我們認識世界、理解世界的方式。媒介是人體感覺方式的延展,文字和印刷媒介延伸了人的視覺能力,廣播延伸了人的聽覺能力,電視是視覺、聽覺能力的綜合延伸,而新媒體在多種方式的超文本形式技術下,是對人的聽覺、視覺、觸覺、甚至味覺和嗅覺的綜合延伸。

  我是微博的深度用戶,就以微博為例分析一下我的看法吧。微博是一種新媒體,可以整合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多媒體形式進行傳播,相比較其他的互聯網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用戶自己就是傳播者。受眾從原本的最被動的接受者變成了多元的接受者再成為元的傳播者,現在在新媒體技術不斷進步的情況下,傳播者和接受者的界限也不斷的模糊。作為微博的使用者,微博上的內容開闊了我的眼界,微博自身也在我使用的過程中改變著我認識世界、接觸世界的方式,麥克盧漢說媒介即信息,想表達的就是一種新的媒介的出現必然改變人們理解世界的方式,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義的訊息。人類只有在擁有了某種媒介之后才有可能從事與之相適應的傳播和其他社會活動。媒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影響了我們理解和思考的習慣”。有了微博以后,微博就是我的搜索引擎,我在找圖片、新聞報道的時候第一反應是打開微博搜索;微博變成了我的社交工具,我有很多好朋友是微博上認識的;微博就是我的垂直興趣社區,我在微博有關于電影電視劇的分組,在分組里面的人轉發的微博都是我平常所關注的演員、作品。微博成為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確確實實在改變著我理解和思考的習慣。

  其實這本書有點晦澀,不太易讀,我自覺并沒有看的太懂,多數的理解是借助其他傳播學的書輔助理解,原來復習的時候也做過一些筆記,當時只覺得麥克盧漢大師不愧是大師,他所提到的理論現在看來的確不無道理,尤其是“地球村”、“電子烏托邦理論”,在這幾十年里已經擴展在更大的領域被加以運用。

  劉海龍老師的《大眾傳播理論:范式與流派》對麥克盧漢的觀點有著較為詳細的解釋。當時讀的時候就感覺麥克盧漢的觀點的確正確,媒介的產生創造了新的環境,對人們整體的心理和社會復合體產生了影響,改變了人們感知世界的方式,也改變了人們理解環境的框架,同時影響著人們相互交往的方式;繼承他老師的媒介偏移論和感覺平衡輪,以時間和空間的偏移將媒介分為能夠保存較長時間的時間偏向媒介與易于攜帶、擴散范圍較大的空間偏移媒介;按軟、硬劃分的媒介街定論,硬媒介即信息系統對社會具有必然的、不可抗拒的影響,軟媒介即媒介提供事件產生的可能性,事件狀態和影響是諸多因素的結果;以及飽受爭議,被批評劃分的并不清晰的衡量媒介的新尺度,即冷熱媒介,熱媒介清晰程度高,不需要投入較多的想象力,冷媒介清晰度較低,受眾在接收時需要投入想象力進行加工理解;麥克盧漢還認為,任何媒介都有提升、過時、復活、逆轉四個階段,這也是我堅定地認為紙媒不會消失的理由之一,紙媒經歷過廣播、報紙、網絡的不斷沖擊,到現在雖不能說是生機勃勃,但遠不到垂死掙扎,在法國等地區的報紙銷量甚至呈逐年上升的趨勢,用麥克盧漢的觀點解釋,紙媒在發展的過程中雖然也會‘過時’,但紙媒在權威性、深度報道的層次等方面有著不可比擬也無法取代的優勢,可以在發展中不斷地汲取、吸收其他媒介的優點,并加以改良,重新‘復活’,迎來‘逆轉’的階段。

  作為廣告系的學生,覺得麥克盧漢還有一個理論不得不提,就是“注意力經濟”理論,麥克盧漢認為受眾的時間和注意力才是真正的商品,而這一點也的確來源于受眾理解、認識世界的方式是由于新媒介的產生而造成的。

  麥克盧漢對于媒介的認識非常透徹,雖然很多觀點并不明晰,也在后續的研究中受到一些批評,但在當時的社會無疑是偉大的著作,在麥克盧漢之后,媒介生態學、媒介等同學說梅羅維茨的擬劇理論等研究不斷發展,為我們能更好的理解媒介、使用媒介做出了更大的貢獻。

  在現今新媒體層出不窮,過去的理論不斷過時、翻新的時代,《理解媒介》還是能給我很多啟發,希望以后還能對新的媒介有更多更深層次的了解。

  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讀書筆記二

  耳機中音樂正在緩緩流淌,隨著指尖地不斷敲動,文字開始源源不斷地流出,寫累了就玩會游戲,從網上下部電影,順便瀏覽一下最新的新聞動態;如果寫論文時要需要什么資料,打開網絡瀏覽器就可以迅速地搜索到大量的信息。

  麥克盧漢認為媒介即是訊息指的是媒介對個體和社會的影響源于新的尺度的產生;任何一種新的媒介都要在我們的事務中引進一種新的尺度。并指出,任何媒介的訊息是由它引入的人間事物的尺度變化、速度變化和模式變化。一種新媒介的出現總是意味著人的能力獲得一次新的延伸,從而總會帶來傳播內容(訊息)的變化。

  從以上的觀點出發,可以說網絡是對人體除了嗅覺和觸覺以外的感官的綜合性延伸。

  從媒介的歷史來看,從口語到文字再到廣播,再到電視,都是對人體感官的單一延伸。口語是對聽覺的延伸,文字是對視覺的延伸,廣播是對聽覺的延伸,電視是對人的視覺,聽覺的'綜合性延伸,但是以上的媒介都是不完善的。

  麥克盧漢認為任何一種新的媒介對人的感知的延伸都要改變各種感知的比率。“媒介作為我們感知的延伸,必然要形成新的比率。不但各種感知會形成新的比率,而且它們之間在相互作用時也要形成新的比率。”麥克盧漢指出了新老媒介的交替并不是簡單地取代與被取代地關系,而是一種雜交的能量。但這種雜交的影響卻是不明確的。因為麥克盧漢認為“兩種媒介雜交或交匯的時刻,是發現真理和給人啟示的時刻,由此而產生新的媒介形式。”任何新的媒介在延伸一種感知的同時也會對舊有媒介對感知的延伸形成一種壓抑和削弱。文字在對視覺延伸的同時也對口語對聽覺的延伸形成了壓抑和削弱。

  麥克盧漢認為“熱媒介只延伸一種感覺,并使之具有‘高清晰度’。高清晰度是充滿數據的狀態。熱媒介要求的參與程度低;冷媒介要求的參與程度高,要求接受者完成的信息多。”由此出發,麥克盧漢認為收音機、電影、照片等是熱媒介,而電話、電視、卡通畫等是冷媒介。在這里我們暫時忽略以上媒介的歸屬問題,這不影響到我下面的論述。從麥克盧漢的劃分中我們可以看出以上媒介都是單向度的或不完整的對感知的延伸。鑒于這種情況我們可以斷言在電腦之前的任何一種媒介都無法完成人類除了嗅覺和觸覺以外的感官延伸的完整性。

  但是我們也應看到由于政治意識形態和“把關人”的存在,現在的人們是很難完成對除了嗅覺和觸覺以外的感官延伸的完整性,或者說在理想情況下電腦可以完成的人類除了嗅覺和觸覺以外的感官延伸的完整性受到了現實的阻礙。雖然電腦已經極大的完成了人類除了嗅覺和觸覺以外的感官延伸的完整性,但是我們也不應忽略人的主觀能動性與電腦的延伸的結合程度。下面我就結合一個具體的實例進行闡述。

  在我國56%的用戶年齡在24歲以下,學生為網絡的主要使用者之一,約占20%以上。70%以上的用戶具有大專以上學歷,40%左右的用戶具有本科以上學歷,這一比例與過去相比有所降低,說明網絡的普及程度有所提高,使用網絡對專業知識的要求將越來越低。從用戶上網的主要目的可以看出,獲取信息是絕大多數網民的主要目的(68.84%),而休閑娛樂也成為一個普遍選擇(51.37%),這說明與過去相比我國網絡信息及網絡服務的多樣性和娛樂性都有所提高,網絡不再僅僅是工作和學習的重要工具,更成為人們休閑娛樂的工具之一。(第七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簡析(2001/1))

  以往研究顯示,我國青少年中約有10%-15%的網民上網成癮。例如,有報道稱,“總體而言我國上網人群中大約有6%的網癮用戶,而在青少年中這個數字更高達14%” 。另外,民盟北京市委2002年的一項抽樣調查也顯示,“北京市中學生中網絡成癮者比例達14.8%” 。本次研究實地調查和網絡調查的結果都與以往相關研究的結果比較接近。另有約13%青少年存在網癮傾向。23歲的青少年網民中網癮比例為13.7%;同時,初中學生網癮現象嚴重,群體中的網癮比例高達23.2% 。通過進一步分析發現網癮現象的發生與性別、年齡及職業都有明顯聯系。美國社會學家、美國網絡上癮中心執行主任金伯利·揚博士在她的報告《應對校園網絡上癮》中分析說,“青少年學生沉溺網絡的原因包括:校園中幾乎無限的免費上網的機會,大量的課余時間,網上行為沒有監管或控制;逃避學習壓力;與社會生活疏離,等等。”(《中國青少年網癮報告》全文 ——中國網 | 時間:2005 年11 月23 日 | 文章來源:人民網 )

  通過以上的數據可以得出,電腦雖然已經極大的完成了人類除了嗅覺和觸覺以外的感官延伸的完整性,但是人的主觀能動性對這種延伸性是具有極大的影響的,這種影響在以上的例子中體現的是十分明顯的。

  現在有許多人在恐懼電腦給人帶來的負面影響,覺得電腦是洪水猛獸,但是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清楚的看到這種說法是站不住腳的是缺乏科學性的。電腦于人是極好的工具,電腦已經極大的完成了人類除了嗅覺和觸覺以外的感官延伸的完整性,剩下的就看人們如何發揮它的延伸性了,如何將人的主觀能動性與電腦業已完成的延伸結合起來在政治意思形態和“把關人”的包圍下更好的去把握是周遭的環境。

【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理解媒介讀書筆記07-05

麥克白讀書筆記01-09

麥克福爾《擺渡人》讀書筆記01-04

媒介專員簡歷模板05-10

讀書筆記有助于理解隨筆03-04

麥克阿瑟名言精選12-31

讀《麥克白》有感02-24

廣告媒介公司的實習日記01-09

媒介策劃工作簡歷模板03-30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屯昌县| 眉山市| 陵水| 景德镇市| 汝州市| 黄冈市| 腾冲县| 安陆市| 志丹县| 宜君县| 台江县| 无锡市| 张家口市| 金寨县| 色达县| 永丰县| 盱眙县| 丰镇市| 左云县| 昭觉县| 张家港市| 澎湖县| 巴南区| 五原县| 临武县| 永康市| 东至县| 吐鲁番市| 镇沅| 玉门市| 饶河县| 桦甸市| 遂宁市| 巴东县| 株洲市| 精河县| 额济纳旗| 将乐县| 儋州市| 枣庄市| 通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