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波《激蕩三十年》讀書筆記
吳曉波《激蕩三十年》讀書筆記一
花了好幾天的時間分段讀罷《激蕩三十年》,心頭潮起潮落,思緒萬千。作者吳曉波用及其簡單而又精煉的語言將中國企業三十年的變遷娓娓道來,甚至于那交織在企業發展的過程中復雜的政治和經濟因素,也在他的文字中顯得那么平和與沉穩。它以編年的體例,網羅大量的素材,以一個記者敏銳而獨特的眼光,記錄了自1978年來每一年可堪載入史冊的大事及人物。在歷史的機遇面前,有人窺見先機,一躍而起抓住了機遇,獲得了飛躍的發展和急速的膨脹;有人隨改革的進程,在不斷廓清思路的拉鋸中起起伏伏;亦有人始終站在政策的前端,撈取著轉型時期中國經濟的厚利;還有更多的人,他們以自己的勤勉、奮斗在這個英雄的年代,大寫英雄的歷史。
掩卷沉思,這本書令我印象深刻、時;匚逗退伎嫉牟粌H僅是紛繁的事件和卓俊的群雄,還有幾個問題。我想,這也是作者的高明之處,他知道在一千個人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以,他不以自己的結論來圈住別人的思想。
一是對于1984年的回顧。
通過這本書我第一次知道原來在企業的發展史中,1984年是一個非同尋常的年份。這一年,響當當的萬科、聯想和海爾就是這個時候出現的,作為現在中國企業的“標桿”,這三家企業的領導人開始了他們艱辛但是卻足以改變歷史的經營管理。也是在這一年,我出生在福建三明的一個小縣城里,我深感榮幸,在這一個偉大的年份里,我也很幸運的出生了。雖然我的出現不能帶來企業管理史上什么劃時代的意義,但是能和這些中國偉大的企業和企業家同時出現在一個年份里,倍感母親大人之英明。還有就是健力寶的橫空出世,這個帶有我童年記憶的飲料也是在這一年打出名號,占據國內市場的。作為80、90年代的“民族飲料”,它的發展歷程值得我們關注。
而這時我們再把眼光放到國際上,卻發現現在赫赫有名的戴爾和思科也是在這一年創立的,歷史有諸多的巧合,但是并非所有的巧合都符合歷史的發展,唯有在這特殊的年份,才會產生特殊的事。
1984年,是一個騷動而熱烈的年份。
二是對于1992年的解讀。
繼1984、1987年的下海風潮之后,這一年是鄧小平南巡的一年,在中國歷史上引起了第三次的下海風潮,很多政府官員、事業單位人員都投身于改革經濟的浪潮之中。也正是在這一年,我的父親思慮良久,在帶有中國特色的“停薪留職”中,坐上了南下的汽車,一待就是18年。那一年,我小學二年級。也正是從這一年起,父親就逐漸淡化了對我的影響,現在回想起來,我雖然不喜歡他對我的嚴厲和強勢的態度,但是如果當時他能在教育上對我多些影響,或許我性格中“堅定”的成分會增加許多。
正是在這一年,也出現了很多下海的“92派”,像郭凡生、馮侖、陳東升等,包括后來在地產界享有一代盛名的SOHO房地產領軍人物潘石屹。財經作家、《中國企業家》主編牛文文評論“92派”說,他們是中國現代企業制度的試水者,和之前的中國企業家相比,他們應該是中國最早具有清晰、明確的股東意識的企業家的代表,這些人往往在政府部門待過,有深厚的政府關系,同時又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具有前瞻性的預測能力,創立一個行業并成為行業的領頭羊。
三是三十年間市場主體的力量變換與博弈。
在時光的推進中,我們看到國有企業、民營企業、跨國企業在中華的大地上互相博弈。這三大力量究竟誰優誰劣,誰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誰更能代表未來經濟發展的方向,誰更維護了大多數中國人的更長遠的利益?至少現在來說,還沒有絕對的論斷,我想,這個結論需要每個有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的人來做出。應該說,這三大力量在中國經濟發展史上都做出了并正在做著巨大的貢獻,正確地評價它們的作用有助于借助這三方力量正確地發展我們的經濟。但是,蛋糕只有一個,而三方都想多切一點。說白了,是利益之爭,是市場份額之爭。因此,我們在理解市場經濟主體行為的時候,如果能從這個立足點出發就能清晰多了。
四是改革進程中的企業家命運值得我們關注。
改革就是突破,突破不合時宜的觀念、法律、政策的障礙。而企業家作為市場中最有活力的人群,他們思想活躍、思維敏銳,能看人所不能看到的,想人所不能想到的,處處占領高地、獨得先機,這是他們的優勢。然而,法律的壁壘、政策的障礙、民眾觀念的落后、媒體的過分關注和利潤最大化的貪婪本性,常常使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身敗名裂,成為后來者的墊腳石。中國歷史上是個抑商的國家,然而步入全球經濟、實現和平崛起、完成復興偉業,無不需要優秀的企業家去陌生的國度開疆辟土。因此,如何發現、培養企業家成長,使他們在追逐利潤最大化的同時背負上對國家、對民族、對人性的責任感,使追逐財富、創造財富成為一種快樂、一種成就而不是萬惡之源,也是一個需要正確看待和引導的問題。
五是中國制造的'軟肋是核心技術。
中國有句老話,叫“拿來主義”。我們國家的民族工業在發展之初的確需要發揚這種“拿來主義”取得經濟的迅速發展。但是隨著國力的增強和市場經濟發展,我們的制造業單純的依靠附加值來賺錢已經越來越有難度了。實踐已經證明,核心技術是買不來、引不進的,不是我們不想要,是人家不愿給。核心技術是科研人員智慧與心力的結晶,它需要全社會對領先技術、產品的選擇和支持,更需要科技人員沉靜而不浮躁地攻關克難,還需要商家不以價格為利器而赤膊上陣。但一項新技術的發明與創造,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當中國的產品以其質高品優走向世界的時候,期望中國的技術也能在自己的產品中占一點份額。
吳曉波的這本書令我能更全面的了解中國的商業發展,了解中國的企業,避免陷入“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陷阱之中。
吳曉波《激蕩三十年》讀書筆記二
近期一直在上課,沒有時間看書,這也是2015年看的第一本書,周日閉門修煉一整天,準確的說是利用上周六晚上和周日休息的一整天的時間里,讀完了吳曉波寫的《激蕩三十年》“過去的三十年是如此的輝煌,特別對于沉默了百年的中華民族,它承載了太多人的光榮與夢想,它是幾乎一代人共同成長的全部記憶。”這是一本非常好的書籍,是近期看的幾本書期中比較值得推薦的一本,希望朋友們在空閑時間一定去讀讀。1978-2008這段歷史對于80后和90后應該還是一段難以忘記的歷史。所以很有價值的記載!
1978年,中國社會拉開了改革開放求發展的全新時代,30年的艱難與輝煌鑄就了中國發展史上不可替代的獨特年代。30年的中國企業經歷了大起大落、大悲大喜的激蕩歲月。中國30年改革開放成就舉世睹目,大國的崛起,中國迎來歷史上的空前盛世。從一場沒有藍圖的改革到今天,這30年是中國企業崛起的時代。并預測未來30來,中國企業將何去何從?
本書描繪的都是中國的企業家們在1978-2008這三十年中的奮斗歷史,其實它也是一部中國崛起的歷史,書中記錄著改革開放這三十年來,數百位企業家的成長經歷,無論今日他們或成為福布斯富豪,或成為階下囚,或又成為人海中的一個普通人,記錄著像王石、劉永好、任正非、柳傳志、史玉柱黃光裕和張近東等這一代人的發家史和奮斗史以及像丁磊、陳天橋、馬云、江南春、求伯君這一代在中國IT界叱咤風云的精英人物,描繪出年廣九、孫大午、褚時健、牟其中、唐萬新、禹作敏、張國這些商業能人的命運沉浮,這其中也許你有很多熟悉的企業家,有的企業家現在還掌管著公司,有的企業家可能淪為階下囚,《激蕩三十年》通過一個個企業家的成功或者失敗,勾繪出一幅中國經濟三十年來的改革發展進程。
讀完《激蕩三十年》,讓我想起《三國演義》中的卷首詞《臨江仙》中那句“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對于一個個個體而言,過去的三十年是個人奮斗的三十年,長久被壓抑的求富欲望被激發、釋放,于是開始絞盡腦汁賺錢,一門心思想的都是賺錢。有的是在政策、法律的河邊游走,有的甚至直接趟進了河里,在渾水里歡快地摸魚。其中獲益最豐富的通常都是這些在河邊游走的人,也有部分人直接掉進河里淹死了,而更多的普通人則是在離河較遠的地方活動,當然了,安全也就意味著收益下降了。
當然在三十年的改革過程中,仍有很多問題值得重視:1. 對內歧視,針對民營經濟始終有諸多限制,甚至曾經一度打壓。本來民營經濟的發展是無心插柳柳成蔭,而有了一定發展之后,政府總是希望犧牲民營經濟來維護國有經濟。2. 對外資的超國民待遇。3. 政府本身在很多領域中又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不公平競爭。4. 建立股市的最初目的就是為了國有經濟輸血,因此之后的所有改革、調控根本上離不開這個目的。諸如此類,不一而足。當然,這也跟中國的現狀、政府官員的利益等密切相關,錯綜復雜的大問題。
無論成功與否,都非常值得我們以更一種仰望的神態來崇敬我們這些曾經中國企業歷史的締造者們,在他們的成長歷程中,復雜的體制政策和商業環境給了他們更多的挑戰和阻擾,他們百折不饒、堅韌頑強、睿智創新、敢于沖破陳規等等這些品質,都值得我們這一代人學習和傳頌。
也許每一個民族都有一個大國的夢想,這三十年便是夢想實現的三十年,在這三十年中,中國這頭“沉睡的雄獅”吼出了世界的奇跡。在這三十年中,無數的人和事如明星般閃耀,也有無數的明星化作流星般滑落。在這三十年中,人們的思想經歷了前所未有的變革,很多的爭論變成了共識,很多的雷池變成了舞池,也有理智的覺醒,也有道德的淪喪;在這三十年中,國家的體制經歷了復雜的變化,各種模式產生又消失,各種政策緊縮又放寬,但一種開放的視野已經無可置疑的定位住。
【吳曉波《激蕩三十年》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吳曉波:預見201702-03
《激蕩三十年》讀書筆記12-08
《波麗安娜》讀書筆記04-06
兩篇優秀讀書筆記:《激蕩三十年》02-22
《波西·杰克遜》讀書筆記04-24
《大衛科波菲爾》讀書筆記精選01-06
《大衛·科波菲爾》讀書筆記08-14
《波麗安娜》讀書筆記3篇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