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傳讀書筆記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何不寫一篇讀書筆記記錄下呢?可是讀書筆記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曾國藩傳讀書筆記,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曾國藩傳讀書筆記1
近日從圖書館借閱了唐浩明先生所著的歷史小說《曾國藩》三部中的第一部《血祭》。這部小說以豐繁的史料、富有湖南特色的語言真實地、藝術地再現了中國近代史上一位“中興名臣”——曾國藩。看完第一部后,心緒久久沉浸在書中那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中,急切的想要借閱第二部《野焚》和第三部《黑雨》一睹為快。第一部《血祭》主要介紹了曾國藩在母親逝世后,回家丁憂創立湘軍(此時還只能稱湘勇),并與太平天國起義軍初步會戰的經歷。
曾國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函,號滌生,謚文正,湖南湘鄉人,少年苦讀,追求功名。他出生于耕讀之家,家境殷實,家風淳樸,耕田得以養家糊口,讀書則是為了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其祖父曾玉屏雖少文化,但操持家業,閱歷豐富;父親曾麟書身為塾師秀才,熟讀詩書,曾國藩做為長子長孫自然受兩位的影響頗深。曾家以勤儉持家,受影響,曾國藩自小養成了勤快的習慣,不貪睡,愛讀書。6歲時入塾讀書,8歲能讀八股文誦五經,14歲時能讀周禮、史記文選,并參加長沙的童子試,成績俱佳列為優等,至道光十二年(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后來又去異地拜師求學,刻苦讀書。
在27歲時,他考中了同進士,從此之后,一步一階的踏上仕途之路。后來成為軍機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門生,在京十多年間,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遷侍讀,侍講學士,內閣學士,禮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職,曾國藩就是沿著這封仕途之道,步步升遷到二品官位。
位列二品官位期間,奉旨付江西擔任鄉試主考官時,母親逝世,曾國藩中途回鄉,為母丁憂。在丁憂期間,依靠師徒、親戚、好友等復雜的人際關系,曾國藩建立了一支地方團練,稱為湘軍。湘軍在曾國藩的帶領下,逐漸成為絞殺太平天國運動的中堅力量,并與朝廷的八旗、綠營,其他地方武裝,平定了太平天國運動。此時,曾國藩也達到了他事業的高峰,奠定了他“中興第一名臣”的.地位。
回顧曾國藩的一生,他能成為晚清中興之名臣,為后人廣為傳談的名人,與其的家庭、社會以及自身的修養、努力是密不可分的。
首先是勤奮。曾國藩勤奮刻苦,不僅表現在其求學生涯,當其位居要職時,還堅持每日讀書,每日自省,修身養性,韜光養晦,終成大器。
其次能夠團結和籠絡一幫人,協助自己共成大業。曾國藩拜軍機大臣穆彰阿為師,后來又拜官文為師,為其仕途鋪平道路;結識劉蓉、郭嵩燾、胡林翼、羅澤南等朋友,又有李鴻章、左宗棠、塔齊布、曾國荃等人,為其出謀劃策,排憂解難、沖鋒陷陣。這些人,或老師,或同年,或學生,或兄弟,或朋友,曾國藩能夠團結起來,共赴大業。
合上書本,內心一遍遍地想:作為一個個體生命,曾國藩以病弱之軀在短短六十年里,何以做了那么多有意義的事?他的超常精力和睿智的頭腦從何而來,作為一個頭領,他白手起家創建了一支體制外的團隊,在千難萬險中將這支軍隊帶到成功的彼岸,他的本事在何處?作為一個父兄一生給子弟寫信數以千計,即便在軍情險惡時仍對子弟不忘諄諄教誨,他的這種非同尋常、不計功利的愛心源于何處? 在中國歷史上做出大事業的人數不勝數,近代叱咤風云的人物當以千百計,但為什么曾國藩特別引起人們的興趣?
這是因為作為政治家,曾有著一個明顯區別于中國歷史上政壇上大人物的地方,這就是,他在事功建立的過程中,非常注重完善自己的人格修養,并以自己的人格修養的完善來促進事功的建立。作者唐浩明說,中國歷史上,很少有人自覺去這樣做,更別說做得好的。人格修養和事功同時建立,相互促進,這是他不同于一般政界人物的地方。這就足以敲打我們一些人的靈魂。
讀懂這本書,便感覺與胸中有著萬千溝壑的大人物心靈通了一次話。感覺擠壓在心底的困惑竟然輕輕化解了。第一遍讀得有點狼吞虎咽,還沒完全讀透。好書不厭讀,待有時間再細細品味咀嚼吧。
曾國藩傳讀書筆記2
我對于曾國藩這一歷史人物的了解并不是很多,他在中國近代史上的給人的評論也是很有爭議的,通過閱讀了《曾國藩家書》,我意識到這本書不僅字里行間表達了他的真知良言,另外更是可以作為研究曾國藩這個人物及這一時期的重要歷史資料。
曾國藩創辦了中國最早的洋務軍工企業安慶內軍械所,是洋務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但他也做了一些引人謾罵他的事情。然而,在我看來,對于歷史人物的評價,不能脫離當時的歷史背景等條件,特別是曾國藩這樣的學識很高的人物,決不能片面的下評價。
《曾國藩家書》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有修身、齊家、勸學、養生、教子等領域,是他在治政、治家、治學等的主要思想的反應。全書分為勵志篇、勸學篇、修身篇、齊家篇、敦親篇、教子篇、做人篇、養生篇、師友篇、人才篇、居室篇、軍事片以及為政篇。通過閱讀曾國藩寫給其弟的書信中,我知道他對很多事情都有獨到的見解,另外他經常勉勵弟弟們要“用功譬如掘井,與其多掘數井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這對我們現在的學生來講仍是非常實用的。現如今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很多東西或者文化都變成了“快餐”式的了,即“快餐文化”,很多人沒能夠持之有恒,不然就是過眼就忘,只是稍稍看個大概,并無法深入了解其中的精髓。再者,讀了這本書不難聯想到,經濟的發展與物質文化的發展仍無法取得一致的步伐,很多家庭的經濟水平上升了,也為孩子的教育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和金錢,但是卻只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并沒有投入及時的'道德教育、安全教育、為人處世等方面的教育知識,造成了很多人格方面的缺失。這是我們現代人應該檢討的地方,試著努力了解曾國藩的其思想,學習其治國治家治政的精髓,改正現今不正確的教育孩子的出發點的方面。
《曾國藩家書》里面讓我看到的是一個好兒子,好哥哥,好父親,他講求人生理想、道德修養、為人處事態度。他說:“凡人皆望子孫為大官,余不愿為大官,但愿為讀書明理的君子”。這也折射出我們教育的問題來,我們的教育似乎太過重視“才”,忽視了“德”的教育。我們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談、口號的層面,未能落實到實處。現在的青年應該是“有理想、有道德、有紀律、有文化”的“四有”青年,不僅要有才,更要有德。
曾國藩傳讀書筆記3
我們這些人,對曾國藩總有一種復雜的感情阻隔。曾國藩給我的最初印象是——一個雙手沾滿了人民鮮血的劊子手。
年長以后,我開始對這種印象產生疑惑,因為有許多事實證明,這種單一的社會評價包含著極大的不公正,從而促使我去積極搜索有關文獻和資料,特別是在仔細閱讀了《曾國藩傳》后,對他有了一些客觀正確的認識。
曾國藩出身貧寒,以并不超絕的資質,完成了偉大的功業。他的家書、日記、書信、文章,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許多成名的人物,都受過他的思想熏陶,梁啟超和毛澤東對曾氏就傾心推崇,而蔣介石對他更是頂禮膜拜,認為曾國藩為人之道,“足為吾人之師資。”曾國藩的個人魅力,由此可見一斑。
拋開階級立場而言,曾國藩確實是中華歷史上具有強健人格的少數人物之一,在他的身上體現著許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美德,譬如說胸懷大志、清正廉潔、淡泊功名、知人善任,等等。而他的勤儉節約之品德,更值得時下我國國民借鑒和發揚。
曾國藩一生生活簡樸。他自己衣著樸素,布袍鞋襪,都是其夫人、媳婦所做,吃的也是粗茶淡飯。即使是官至大學士,每次吃飯也僅一個葷菜,如果不是有客人來,從不增加。曾國藩的節儉還表現在一些特殊事情上。他認為,日常持家應當把一些零碎物件,如碎布、小紙片都要收集起來,以備使用。如他所言:“務宜細心收拾,即一紙一縷、竹頭木屑,皆宜撿拾。”曾國藩不僅自己節儉,還屢次告誡其家人、屬下、朋友也要節儉。如他在給四弟的'信中寫道:“弟為余料理家事,總以‘儉’字為主。情意宜厚,用度宜儉,此居家居鄉之要訣也。”對待兒子,更是不厭其煩,悉心教導,反對奢華;他在去世前不久,還在夜間與兒子詳談,講求節約之法。
反觀當前我們中國,國人似乎正在失去中華民族一貫擁有的“節儉”的傳統美德,奢侈之風盛行。除了奢侈之外,浪費現象更是隨處可見。或許有人要說,勤儉節約這樣的小事情算不上什么大問題,不值得重視。時代發展了,多花費一點無可厚非。殊不知,節儉并非省錢這樣的小事,它關乎一個國家的興旺發達,關乎一個人的功名事業,甚至身家性命。因此,節儉是永恒的主題,任何時候都不能輕視。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以人為鑒,可以明自我。曾國藩以“儉”字行之終身,毫無更改。我們應該以曾國藩為榜樣,從小事做起,大力構建節約型社會,讓“節儉”這朵美麗之花在神州大地處處綻放。
曾國藩傳讀書筆記4
因為最近對家庭教育很癡迷,所以見人就聊家庭教育。在一次上班路上,有幸與一位藝術學院老師同坐班車,聊起這個話題。他喜歡民國的人和事,喜歡中國古代那些關于家風的思想。一席話,讓我感觸很多,所以,班車開到學校以后,我立馬去圖書館借了這本《曾國藩家書》,并把它列入我的讀書清單中。
這本書一開始并不是我喜歡看的書,讀起來比較生澀,沒有白話文那么輕松,但是,靜下來慢慢讀,又覺得這些文字挺有味道,就像我們恩施人吃辣椒一樣,一開始吃覺得辣,越吃越辣,越辣越想吃。
恩施人到江蘇,吃什么都食之無味。我生在白話文的時代,所以不會對白話文食之無味,但也希望自己能讀些古文,靜下來,嚼一嚼,有味。
曾國藩在家書里寫了很多叮囑弟弟的話,受益之處太多,以后慢慢體會,慢慢梳理。對我目前感觸最大的三點:
第一,“求業之精,別無他法,日專而已矣。”諺曰“藝多不養身”,謂不專也。“吾掘井多而無泉可飲,不專之咎也。”
我總想做很多事情,最后卻是一事無成的感覺。放棄也是一種收獲,專而后才會精。道理都明白,卻很難做到。只能一點一點去改變。
20xx年我需要養成的幾個習慣:1—3月,養成每周看一本書,寫一篇300字以上讀后感的習慣。4—6月,養成每天早上5點起床的習慣。7—9月,10—12月,待定(如果讀者朋友有什么好的習慣,歡迎留言分享,我會認真考慮。)。
第二,“凡軍行太速,氣太銳,其中必有不整不齊之處,唯有一靜字可以勝之。不出隊,不喊吶,槍炮不能命中者不許亂放一聲,穩住一二日,則大局已定。”
戰火連天的時刻,靜下來,就能定大局。這是何等的挑戰?但是曾國藩做到了。這就是與眾不同,這就是內心有力量!
再回想自己的經歷,還有什么痛苦能比戰場上的廝殺更猛烈?還有什么壓力能比手握千軍萬馬的性命、守住疆土更有壓力?
這樣一想,覺得自己的生活只有美好和不夠努力了。想成為一個認真做事的人,必須還要具備沉穩,這樣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第三,“信來,須將本房及各親戚家附載詳明,堂上個老人須一一分敘,以煩瑣為貴。”
我常年不在老家,從小到大,我的事情都是自己做主,事情做好了,給父母報喜,事情搞砸了,自己默默鼓氣。我一直都是報喜不報憂的人。
有一次和老公聊天,我很認可自己的這種做法,我問他怎么看?他說:“我覺得你很有主見,也很堅強。但如果以后我有個女兒,我還是希望她什么事都告訴我。”這句話,讓我頓時淚流滿面。
當我看到曾國藩家書中的那句“以煩瑣為貴”,頓時感觸很多,他希望了解更多家里的事情,不嫌繁瑣。
也許每個父母都希望了解更多自己孩子的.真實情況,父母并沒有我們以為的那么擔心,不告知,才是最大的擔心。
所以,我決定以后要加強與家人的溝通能力,讓他們知道我也有不開心的時候,讓他們看到我的喜怒哀樂,看到我的成長。
這本書,對于現代大多數年輕人來說,只能慢慢讀,但是特別值得細細品味。
【曾國藩傳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曾國藩傳》讀書筆記01-04
《曾國藩傳》讀書筆記06-09
《曾國藩傳》讀書筆記(精選39篇)02-16
曾國藩血祭的讀書筆記08-17
曾國藩家書讀書筆記03-02
《曾國藩的啟示》讀書筆記(精選12篇)03-26
曾國藩家書讀書筆記12篇03-13
《貝多芬傳》 讀書筆記01-16
拿破侖傳讀書筆記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