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信客》的讀書筆記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書筆記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書筆記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信客》的讀書筆記,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信客》的讀書筆記1
其實有些人他們就生活在我們身邊,很平凡,但卻很重要。就像文中的那個老信客,他連著那個小鄉村與外面的聯系,可他犯了一個信客最不應該犯的錯誤,這個錯誤對他來說是致命的,他再也無法做一個信客了。因為這件事,他失去了盡管苦,但他卻非常熱愛的工作。事后他很后悔,但這一切都晚了,只好把這個既讓他熱愛又讓他痛苦的工作交給了一個年輕人,因為他深深地知道,這個鄉村不能沒有信客。老信客很不放心,詳細的為年輕人講解著,年輕人沒有拒絕,當起了這個村與外面聯系的新信客。
漸漸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年輕的信客也變老了,在他當信客的十幾年中,他對工作從來都是認認真真、兢兢業業,不敢有絲毫的馬虎。但是有一次送信發生的那件事,讓他傷心極了,回到家,他當即到老信客的墳頭燒了香,這位老人已死去多年。他跪在墳頭請老人原諒:從此便不再做信客。信客已不再是信客,他只是有時間帶別人寫信,掙錢養家。
幾年后,村里建起了學校,正缺一位地理老師,人們想到了信客。果然,信客講的繪聲繪色。不久,他就脫穎而出,成為了這個小學的校長。
后來,信客死了,前來吊唁的人非常多,有不少還是從外地特地趕來的。根據他的遺愿,他的墓就筑在老信客的墓傍。此時的鄉人已大多不知老信客是何人,與這位校長有什么關系。為了看著順心,也把那個不成樣子的.墳修了一修。很多年過去了,在現在的社會里,所謂的信客似乎已經不那么重要了,我們有了許多完全可以代替信客的高科技產品。但在那個時代,信客很重要,但常常受人們誤解,做信客要講究信字,老信客就是例子。雖然這些人身份非常的卑微,但我們離不開他們。就像現在的乞丐,隨處可見,雖然他們無法和信客相比,但是他們就一定要受到人們無情的鄙視和冷嘲熱諷嗎?
人們啊,請多給他們一點他們僅有的自尊,只是一個微笑也好,因為他們需要的僅僅是我們的關愛,僅此而已。
《信客》的讀書筆記2
信客是余秋雨筆下的一篇文章,也是一種職業。
這份職業平凡而又偉大,貧窮而又富裕,一個人支起了農村和城市的橋。
之前,老信客在時,并沒有人在意。而僅僅是因為他犯下的一點點事,所有人都把矛頭指向了他。人性中的自私、虛榮在文章中充分地體現。而在這種氛圍中,老信客還為全村著想,重新選了一個信客。
盡管他并沒有答應,但老信客還是把自己一生的經驗告訴了年輕人。
年輕人終被感動做起了信客,但他的路也十分坎坷,充滿了不同的危險。
作者在文中使用了多種手法,襯托出了人性的險惡,但也用人性的險惡襯托出了信客善良的心。
每當有人死去,信客總是作為第一個被發泄的對象。親人死去的痛苦總是發泄在信客身上,若是常人,早已揮手不干。而他不同,他有著和所有信客一樣的`品質——善良、堅強。
人并不是沒有良知,而是大多良知都被迷惑。就如那位發了財的同鄉一般,總有良心發現的那一天。
那人承信客的恩,發了更大的財,這才知要報答信客,讓信客的生活變得不像從前一樣辛苦勞累。
人是有感情、有良知的,無論他到了什么地步。而那些善良的人的堅持,最后也都會得到相應的回報。
我們何嘗不是如此?此時對于一些事物充滿了厭惡,但總有一天,都會化成理解與感恩。
《信客》的讀書筆記3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總是有著一股力量,讓人深深的沉入歷史,在靈魂的掙扎中體味那獨特而厚重的美。《道士塔》是這樣,《信客》也是這樣。
這是關于兩代信客的故事,這是關于信任與不信任的警醒。回溯老信客的一生,我看到了他對這份職業的重視、責任感,甚至是無奈放棄后的深深依戀——在交接信息時的細聲慢氣,在“逼著”年輕信客講各個碼頭的變化后的唏噓聲里。我著實感動,因為,不論從現在還是當時來看,信客絕對是個吃力不討好的活兒,老信客干了一輩子,窮困潦倒,連一個家室也沒有。家中一無所有。沿途投宿,總是揀最便宜的小旅館。吃飯找那種“可以光買飯不買菜”的小店。終年奔波,勞累孤獨,陪伴他的只有胃病和風濕玻除此之外,還有許多額外的工作,經常幫助寫信、譴信。有時還要充當代理人,某個外出謀生者死去,代表家屬料理后事,收拾遺物。回到家鄉,要通報噩耗,吊唁死者家屬,交出遺物。信客還要遭受無端的懷疑,憎恨和誣陷。可以說是身心俱疲的來往于城市和鄉村,做著那個“最敏感的神經末梢”。
我不禁要想,是什么讓老信客愿意擔當起這份瑣屑和辛苦?這樣的事,放在現代,實在是不可思議。也許,老信客就是我們這個時代丟失的人格。令我感覺驚訝的是,這樣一個顯而易見的任勞任怨、恪守職責的信客,怎么就會栽在那樣一件小事上。
第一,信客只是為了圖喜慶,撕了一點布邊。這件事,可大可小,大了說,他的確不應該動托寄的物品,這是信用問題;可往小了說,這個行為,放在平時,就相當于借了別人的肥皂洗了次衣服那樣無足輕重。就事件本身而言,我認為,實在是小題大做。對老信客,我始終覺得這個行為很生活化,很真實。就像天使偶爾偷了一回懶。
第二,事態嚴重化的關鍵,就是上海那邊又派了個人隨后到,關照家里人看布匹頭尾的標記,以免信客動手腳。看到這里,我覺得人心啊,實在是——不說險惡吧——太具有防備性了。這個在上海闖蕩的同鄉,看來已被城市同化,而信任到了需要被檢驗的時代。不幸的是,從未犯錯,從被信任的老信客被這突如其來的檢驗難住了。唯剩百口莫辯……
第三,最令我心寒的是鄉民的反應。老信客的善良仗義,飽受艱辛,曾經帶來的喜悅和希望,全被他們拋到九霄云外,宛若不曾發生。也許,他們真是鐵石心腸?也許,他們也是值得我悲憫的受害者——突來的證據,把老信客推到了鄉親們的對面,他們那簡單甚至狹隘的心不能接受,就像被最信任的朋友背叛的孩子,有一種近乎偏執的怨恨,于是,找來許許多多的回憶做證據——老信客已經干過很多這種事了,他一無所有的家就是通過克扣賺來的!文章剛開篇到這里,我便嘗出彌漫著的諷刺意味。一生的信譽毀于一旦! 老信客失了信譽,懊悔莫及,帶著自殘后的手,獨自到外鄉看墳常信客的工作由年輕信客來繼續。而他,只能“躲在山間墳場邊的破草房里,夜夜失眠,在黑暗中睜著眼,迷迷亂亂地回想著一個個碼頭,一條條船只,一個個面影”。
這是他干了一輩子的事,走南闖北,過山過橋,找尋熟悉的身影,那心情,一如在外風塵苦旅的游子期盼他腳步聲的急切。這算不算“身在曹營心在漢”?亦或是他從來都不曾離開過,年輕信客的腳步就是他的腳步,一次次的重溫漫山遍水的鄉情。年輕的信客謹遵老信客的`血的教訓:要誠信!但耿直的信客因壞了同鄉的“好事”,被發了財而拈花惹草的同鄉誣告為“私闖民宅的小偷”,將他扭送到巡捕房。這一系列的傷害和兇險令信客心灰意冷,他在老信客的墳前鄭重請求原諒,打算抽身而退。可笑的是,嘗到失去的滋味的人們,這才想起他全部的好。后來還請他當教師,死了還有很多人來悼念。我不禁為老信客鳴不平,同樣辛勞一生,這結局卻是慘慘淡淡,是借著信客的光,順便修修他的墳! 這是為什么呢?一個是全身而退,所以“贏得身前身后名”,另一個,是有了污點,從此被放逐,被打入無底深淵,直至被徹底遺忘。他只是個游走于兩地的鄉村信客,他不是民族英雄,死后可以被平反,被悼念,然后永存世人心中,光輝照耀大地。但我慶幸,有這樣一段文字,記錄下了那個年代的那些人,一種原生態的喜與怒,堅守與不舍。讓我,可以去感受、思考那源于歷史的無奈和無奈背后的深沉。
《信客》的讀書筆記4
每次讀《信客》,都讓我淚眼婆娑,為那后半輩子凄凄慘慘的老信客。
老信客栽了跟頭,因為他在別人的紅綢上裁下窄窄的一條捆扎禮品。四鄉立即傳開了他的丑聞,以前叫他帶過東西的各家都在回憶疑點,好像他家的一切都來自克扣。
人們最先的反應最先的懷疑我能夠理解,畢竟老信客確實自己把自己的名聲毀了。
老信客是那樣的悔恨自己的行為,拿那把剪紅綢的剪刀直扎自己的手。這種后悔足以讓人感動了吧。
老信客讓人感動的.還不止這些。第二天,他掂著那只傷痕累累的手找到同村剛從上海落魄回來的年輕人,進門便說:“我名糟蹋了,可這鄉間不能沒有信客。”在年輕人面前,他從不避諱自己的錯誤自己的丑事,在鄉親們都鄙夷他的時候,他心里裝著的還是鄉親,還在為他們物色合適的信客。
年輕人知道做信客的艱難,沒有答應老信客,但是老信客既然看準了這位年輕人,也就百折不饒。他講了整整兩天。老信客是很有智慧的,兩天里,他沒有用正面的話語逼年輕人接受信客這個差事,而是給他傳授信客的基本知識,好像他早已經就是一個信客了,這樣下來,反得讓年輕人覺得不好推脫了。老信客自己的飯碗丟了,為什么還要花這么大的精力勸說年輕人做信客,那就只有一個原因——鄉間不能沒有信客。老信客的心里始終裝著的是他的鄉親呀。
雖然晚節不保,但是,全面幾十年老信客都是兢兢業業恪盡職守地為鄉親們服務。事發以后,老信客也后悔莫及,并且盡自己所能為鄉親們選拔新的信客。
應該說,知錯就改,善莫大焉。但是,老信客重新得到了人們的信任嗎?
否!
老信客遠離村里去守了墳場,單身一人,從此再也沒有回村。
他沒有回村,一方面是他覺得無臉見人,另一方面,難道不是鄉親們忘記了他,或者有意疏遠他,因為他曾經對年輕的信客說過:“你挨著我也會把你惹臭。”人們其所有回避他疏遠他,是因為怕把自己惹臭。
這么多年來,難道就沒有一人記起過他的好嗎?我不知道是該嘆息人情的冷淡還是嘆息一失足成千古恨?
好在也還有人不怕“惹臭”自己,那就是這位年輕的信客,他死前留下遺愿——他的墓筑在老信客的墓旁。
心才稍稍寬慰了些。
《信客》的讀書筆記5
“信客信客就在一個信字,千萬別學我!”老信客用他慘痛的教訓告訴了年輕信客誠信的重要性。他一輩子風塵苦旅,來回奔忙,但是唯一的一次失信便將他維持一生的清譽毀于一旦,不得不被迫放棄了信客的工作,此后孤獨終生。
年輕的'信客傳承了老信客的品質,在漫漫的路途中含辛茹苦,忍辱負重,堅實的邁著誠信的步伐,直到有一天,被同鄉誣陷進入巡捕房。他思量再三,覺得這條路太兇險了,說不定什么時候就會被埋葬,此時他沒有選擇繼續忍耐,而是做出了新的選擇,這一選擇成就了他的另一種人生。在他苦苦堅守自己的職業道德時,發現現實生活變化的太快了,以至于固有的文化被所謂的現代文明遠遠地甩在了后面。一邊是誠信的堅守,一邊是社會的需要,兩難之間,他選擇了前者,寧可艱難的選擇獨立支撐自己的信念,也不愿屈服于世俗的現實。
難道兩者真的只能成就其一嗎?未然,后來他當了教師,當了校長,也正是由于他的堅守,才有了另一種人生的輝煌。誠信在不同的環境中可能會受到挫折,甚至被抹殺,但是只要堅持下去,堅守心靈,成功一定會在路途的另一頭等候你!從信客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種對誠信的堅持,更是對人性的堅守!
《信客》的讀書筆記6
第一次讀《信客》這篇課文,我看到了他默默奉獻的精神。信客,作為一種職業已經消失了,而作為一輩子默默奉獻的一類人,卻沒有絕跡,也不會絕跡。因為,這種精神存在于大多數人心中。
讀完《信客》這篇文章,我從“整整兩天”、“細聲慢氣”兩個詞中,可以看出老信客是很有耐心的盡管不會有人去看重他的職業,可他依然任勞任怨地幫助別人,默默地奉獻著。
作為一名信客,雖然經常要長途跋涉,四處奔波,可是依然存在著幸運的一方面。因為他們可以開闊視野。盡管信客的責任很重,可是他們并不會因這一點小小的責任而壓倒,而是會更加努力、更加辛勤地忙碌著,為他人默默奉獻著。
無論信客這種職業多么卑微,信客這種職業多么不受人尊敬,可是他們默默奉獻的`精神是其他人無可比擬的。
雖然信客的時代已經過去,可是信客的精神依然存在,它就像一粒種子,播種在每個人心中,讓這種默默奉獻的精神,永遠流傳下去!
《信客》的讀書筆記7
這幾天在網上讀余秋雨老師的散文集《文化苦旅》,感受頗多。讀了很多篇文章,感受最深的是他那篇體現“誠信”的《信客》,我們上次學生做作文也是寫了反映“誠信”的話題作文,所以想把自己的一點粗淺的看法談一下。
《信客》寫的是早年在鄉間的事,那時候通信手段很落后,對外的通信往來主要依靠一種特殊職業的人——信客。沒有信客,好多鄉人就不不能聯系上出遠門的親人了。在很長的時期中,信客沉重的腳步,是鄉村和城市的紐帶。文章說的是這里的一個老信客,曾有一次為客戶送給女兒的紅綢,而他也要為一遠親送一分禮,就裁下了客戶窄窄的一條紅綢扎禮品,圖個好看。沒想到上海那位又托另一個人給家里帶來口信,說收到紅綢后看看兩頭有沒有畫著小圓圈,以防信客做手腳。這一下老信客就栽了跟頭,四鄉立即傳開他的丑聞,以前叫他帶過東西的各家都在回憶疑點,好像他家的一切都來自克扣。但他的家,破爛灰黯,值錢的東西一無所有。小小的一件事毀了老信客一生的名譽,老信客申辯不清,滿臉凄傷,拿起那把剪紅綢的剪刀直扎自己的手。這就是不講"誠信"的結果,哪怕只有僅僅的一次;這就是我要說的,在這個世界,你要想頂天立地的站在這個世界上,請記住一句話——萬事"誠"為先!
西方有句話:“他騙了所有的人,最后發現他被所有的人騙了。”信譽,是對權益的維護和尊重。承諾,就自己來說是一種責任,就對方來說是一種希望。失信和失諾,不管對象是誰,都是一種失責。然而,正是這種誠信,才顯示出一個人思想品德的高下。古人云:“君子一言,駟馬難追。”為何難追?因為言出諾隨,方顯君子本色。“言必行,行必果”,特別是存在激烈競爭的現代社會,承諾更是事業生存發展的基石。只有一諾千金,才可贏得至高無上的信譽。
鄭周永說過,信用是財產,有信用就有一切。麥可格雷爾也說過,一切商業交易中,信用第一。請看美國的凱特皮勒公司是怎么做的,這個公司是生產推土機和鏟土機的世界性跨國公司,它的廣告中說:“凡是買了我們產品的人,不管在世界的哪一個地方,需要更換配件,我們保證48小時內送到你們手中。如果送不到,我們的產品就白送給你們。”他們說一不二。有時候為了把一個價值50美元的零件送到邊遠山區,不惜用一架直升飛機,費用高達20xx美元。有時無法按時在48小時內把零件送到用戶手中,就真的按廣告所說,把產品白白送給用戶。由于經營信譽高,這家公司歷經幾十年風風雨雨仍然興旺。這就是講究信譽給凱特皮勒公司帶來的效益。正是有了信譽,才有了凱特皮勒公司的發展,才有了凱特皮勒公司興旺。這就是說,承諾就是信譽,承諾的實現與否直接關系到企業的'生存。有一家國內的銀行的員工們也很好的做到了講誠信,維護了“青年文明號”的榮譽稱號,做到了名不虛傳。當記者拿出1100元錢,卻故意在存款憑條上填寫了1000元,遞進2號窗口,服務員熱情的接待了他們,并將多出的100元退了回來。這是發生在國家級“青年文明號”工商銀行吉林市湘潭儲蓄所的一件事。正是因為有了這些普普通通的銀行普普通通的職工,默默無聞兢兢業業的堅持,才換來了他們這樣的光榮稱號。這種品德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這告訴我們:信譽要靠實際行動積累。
但也有一些單位口號喊得震天響,在真有事發生后卻一再推諉,在群眾中造成很壞的影響。一消費者到一家門面堂皇,公開向消費者承諾“包修3年”的電器商店,花820元買了一臺全自動洗衣機,使用僅10天,就發現定時器失靈了。當該消費者帶著發票把洗衣機運回商店要求換一臺新的時,就惹得營業員滿臉的不高興。她說,換新的不可能,只能給你修理一下,今天沒修理人員,你先運回去,明天派人來維修。不得已,筆者只好運回去等人上門修。殊不知,修了壞,壞了修,折騰了好幾個回合仍無效果。真是讓人有苦說不出。這樣的服務,這樣的承諾,又怎么能讓人信服?這件事告訴我們:承諾不是只說不做。就像池田大佐說的:“信用是難得易失的。費十年的功夫積累的信用,往往由于一時的言行而失掉。”這也是我們今后生活中要吸取的教訓吧!
說到這里,不禁又想起了《禮記》上的一句話:“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這句話戰國時期的尾生做到了。尾生曾與一女子約會于橋下,女子未來,河水卻開始上漲。于是他便面臨著兩難的選擇:要么固守著誠信被淹死;要么丟掉誠信保全生命。尾生最終選擇了誠信,抱柱而死,成就了千古美名。讀來雖覺慘重,但在追尋誠信的道路上沒有什么捷徑可走的。正像《信客》里的那位老信客,一生的信譽毀在了那條窄窄的絲綢帶上,大半輩子的風塵苦旅,整整一條路都認識他。流落在外的游子,年年月月都等著他的腳步聲。而他只能躲在山間墳場邊的破草房里,夜夜失眠,在黑暗中睜著眼,迷迷亂亂地回想著一個個碼頭,一條條船只,一個個面影。世人,牢牢的記住那句話吧:萬事誠為先。
《信客》的讀書筆記8
雖然說信客這個職業,已經隨著世界的變化,,時間的流逝,消失了……
但是,曾經或者愿意成為信客那樣的人卻沒有消失,他們仍然在世界的各個地方,這樣擁有無私奉獻的人,仍存在著,并卻永遠不會消失。科技是在進步,可是信客這種高尚的精神,卻會成為心中的永恒,如同儒家的教育一樣悠久,如雷鋒的象征一樣深遠。他們這些人就是我們道德的最高境界,這種品質卻永遠不會想他們曾經的職業一樣消逝,現在,他們仍在世界的某個角落默默的奉獻著。
信客的苦是并不是一方面的,他們賺的錢僅僅夠自己來吃飯而已,但工作卻異常艱苦,往往鄉親們的親戚都不在一個地方,所以要走的路程可想而知,跋山涉水,翻山越嶺,然而當收到了如此苦難后的'信客們,回鄉不會受到鄉親們的致敬,也不會受到鄉親們的重視,甚至都沒有人會去注意這些整天跑東跑西得信客們。而且如果有哪家人死了,還得主動去安慰他的家人,任憑別人打罵。更糟糕的是,信客們常常收到鄉親們的無端懷疑,這是信客們不止身體上過度勞累,也使信客們心理上得不到一絲安慰。這些痛苦,這些磨難,不是普通人們所能承受的,然而,信客們卻默默承受這一切,并沒有絲毫怨言。
信客的職業已經消失,并不再回來,但是他們那種:任勞任怨,恪盡職守、善良厚道、寬以待人的優良品質,這些正是我們所需要學習的品質。
信客會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信客》的讀書筆記9
一個平凡的職業,一個平凡的人,一個平凡的故事,一段平凡的敘說……那是信客。
前段時間為了趕教學進度,課文總是匆匆趕完,《背影》如此精典的課文竟講得毫無生氣,《老王》如此高尚的靈魂竟來不及讓學生去現實中追尋……當靜下來認真翻著一些感人的、優美的、令人思索的文章,心里竟慚愧起來。似乎,不再是一個顆自由的靈魂徜洋在文字中去感動,不再是一個熱情的心靈漫步在文字中去欣賞,而是一個呆板的、機械的、麻木的為分數奮斗的勢利機器。無奈、難過……
“不要成為考試的奴隸,”是我對學生說的。但似乎最近一段時間我在為了證明自己不斷地要把他們變成奴隸。
前天晚上,我累得眼花腦脹。燙了腳,穿上寬松的衣服,把小魚兒放在床頭作為背墊,打開臺燈,把耳塞插入手機,拔通了錦的電話。我拿起書對錦說:“我給你讀上一段!”“求之不得,洗耳恭聽”。
于是,我讀著信客的二、三小節,我的情感隨著余秋雨的筆調走進了那個連系城鄉兩地的信客,體味著信客這個消失在歷史舞臺的職業的`辛酸,文字的精隧、情感的真摯流淌于心靈深處,讀著讀著竟哽咽起來。錦在電話那頭靜靜地聽著,沒打擾我的哽咽,他知道我在為文字而哭泣,他知道我在調整自己的情感,我仍舊讀著,直到讀完,靜靜地讀完。錦說:“文章在夜深人靜時讀起來別有風味。”我想也許是,但真正的別有風味與時間無關,只因為心態。
于是,我上《信客》這個自讀課很慢,我在用自己的感情去講課文,而不再是一味的為了那惹人厭煩的考試。
【《信客》的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信客的教學設計欣賞08-19
信客教學設計范文08-16
《信客》精品教學設計08-18
信客的閱讀答案-參考08-04
《信客》教學設計方案08-19
信客語文教學設計08-18
信客教學設計方案08-18
人無信而不立《信客》教學設計08-18
牛客面試技巧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