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隨筆讀書筆記300字(精選18篇)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中,應該很少人不知道隨筆吧?隨筆是散文的一種,可以不受體裁的限制,靈活多樣,不拘一格。想要找更多優秀經典的隨筆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培根隨筆讀書筆記300字,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培根隨筆讀書筆記 篇1
《培根隨筆》就是一部寫道理的文章集錦,沒有華麗的辭藻和聲情并茂的人物,只有無限的討論與研究,真是是物必談,無所不談。
本書作者,自然就是弗蘭西斯-培根英國著名哲學家和文學家。一六零三年被封爵士,一六一三年升為首席檢察官,一六一七年成為掌璽大臣,一六二零年被封為子爵。一六二一年被控賄賂,從此下野,脫離官場。一六二六年死于實驗。本書的道理,均是其一生中經歷中總結出來的。
還有其中一些完全是十七世紀的思想,例如:世上的確有人好見異思遷,視固守信仰為枷鎖纏身,故而在思想行為上都追求自由意志。
雖說專講道理,但也不乏有趣的比喻:一位先人曾因詩能滿足想象而稱其為魔鬼的酒漿。而有些話也是經典:所有感情中最令人神魂顛倒這莫過于愛情與嫉妒。
本書也似乎是借助《圣經》來說明道理。從書中所用的人名、地名、事名,更可以看出他的才識來。我悶在生活之中總會不經意之間說幾句富有哲理的話,只要用心記錄,你也會成為培根。
培根隨筆讀書筆記 篇2
歷時一個多月的床前閱讀《培根隨筆》讀完了,感謝兒子的陪伴,使我有機會有耐性完完整整得讀完了這本書。
培根,是英國17世紀最著名的思想家和科學家之一,他說:“讀史使人明志,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他被馬克思稱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鼻祖。”
據說培根從來沒有結過婚。或者也是因為他花了太懂時間和精神去研究這個世界和人性吧。所以當他論述婚姻與獨身的時候,過多關注的是婚姻中對于男人來說消極的那一個方面。“妻與子是大事的拖累”,卻沒有關注到成功的婚姻關系中,妻(或者夫)與子也是男人(或者女人)成就人生的動力和力量源泉。比如說,我覺得像比爾蓋茲的父母親,一定不會覺得“妻與子是大事的拖累”,而是他們人生投資的一個最劃算的部分吧。
培根隨筆讀書筆記 篇3
培根的文章,散發著古老的悠遠的的歷史的味道。
“高度的閱歷、豐富的想象、有力的機智、透徹的智慧。他把這種智慧用在一切對象中最有趣的那個對象,即通常所說的人世上。這是培根的特色。”
《論真理》是整本書的第一篇,也是我最喜歡的一篇。它表達了培根對真理的崇敬之情。培根認為感官上可以感知的是最低級的感知,而理智上的認知則是最高級的認知。在他看來,只要擁有真理和光明,世界就顯得無比光明和快樂,就是人間的天堂。應該敬佩這位先哲,這個追求真理的先驅者,是指引人們走向光明的英雄。
“培根勛爵是一位詩人。他的語言有一種甜美而莊嚴的節奏,這滿足我們的感官,正如他哲理中近乎超人的智慧滿足我們的智力那樣。他的文章的調子,波瀾壯闊,沖擊你心靈的局限,帶著你的心一起傾斜,涌向它永遠與之共鳴的宇宙萬象。”
這本書就是要細細品嘗,慢慢消化的茶。要讀透了才能知道,其中的道理,要喝到最后了,才可以嘗到甜頭。即使這只是一本隨筆集!
培根隨筆讀書筆記 篇4
不久前,經朋友推薦拜讀了著名學者何新先生翻譯的《培根人生論》,讀完之后頓覺收益非淺。《培根人生論》兼有散文、論文和隨筆的意義。它不僅文筆優美而且論述精辟。用其敏銳的洞察力把復雜的人生問題用散文的體裁寫出來,一下讓原本枯燥無味的人生理論變得栩栩如生起來,而且寫得是如此生動有趣,這確是讓我的精神為之一振。
在《培根人生論》優美且充滿睿智的文字的感召下,我一口氣通讀了兩遍,仍覺意猶未盡,便十分想將其推薦給更多的朋友,正謂之‘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但又不免猶豫,因為《培根人生論》這本書中也有些篇章存在著爭議。如《論韜晦》、《論野心》等篇章中敘述的做人之道,實際上是典型的市儈哲學。《論帝王》、《論貴族》等篇幅中則旨在向君王介紹統治經驗和權術。但畢竟小瑕難掩大瑜,《培根人生論》以一種優美與莊嚴的韻律,以超人智慧的論述,給人以深刻的啟迪而廣為讀者所喜愛。因而,我認為《培根人生論》的確是值得一讀的好書。
培根隨筆讀書筆記 篇5
這幾天,我讀了朋友的《培根隨筆》。讀完之后,我深有感慨。
《培根隨筆》里不僅是一篇篇論文,還是人類聰明的結晶、人類文學的寶庫,里面裝滿了無窮的真理。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論情誼》和《論時機》。
培根說過:“把快樂告訴朋友,快樂就會加倍。把憂傷告訴朋友,憂傷就會減半。”但是,人生中,有多長情誼是真誠的呢?正像《論時機》一樣,要掌握一切好的機遇,才能成功。否則,只能到頭來感概機遇的流逝。所以,假如我們不懂得抓住情誼的機會,情誼就會離我們而去。
想著想著,我忽然想到了我自己。是啊,情誼的機會一定要抓住!但是我呢?每次都會為了一點小事和朋友們吵架!跟情誼比起來,那些小事又算得了什么呢?以前,還沒有小學畢業時,我恨不得早點畢業。而現在,心中卻有點淡淡的'傷感。心中總會浮現出那一幕幕快樂的情形。我開始后悔,開始害怕了,后悔當時沒有抓住情誼,害怕再也見不到同學們!但是,后悔和害怕又有什么用呢?誰叫我那時沒有好好珍惜情誼呢?
我一定要好好的抓住情誼的機會!不再讓情誼離我而去!
一定要好好抓住情誼的機會!否則,情誼將會一次次離你而去……
培根隨筆讀書筆記 篇6
《培根隨筆》里不僅僅是一篇篇論文,還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人類文學的寶庫,里面裝滿了無窮的真理。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論友誼》和《論時機》。
培根說過:“把歡樂告訴朋友,歡樂就會加倍。把憂傷告訴朋友,憂傷就會減半。”可是,人生中,有多少友誼是真誠的呢正像《論時機》一樣,要把握一切好的機遇,才能成功。否則,只能到頭來感概機遇的流逝。所以,如果我們不懂得抓住友誼的機會,友誼就會離我們而去。
想著想著,我突然想到了我自我。是啊,友誼的機會必須要抓住!可是我呢每次都會為了一點小事和朋友們吵架!跟友誼比起來,那些小事又算得了什么呢以前,還沒有小學畢業時,我恨不得早點畢業。而此刻,心中卻有點淡淡的傷感。心中總會浮現出那一幕幕歡樂的情形。我開始后悔,開始害怕了,后悔當時沒有抓住友誼,害怕再也見不到同學們!可是,后悔和害怕又有什么用呢誰叫我那時沒有好好珍惜友誼呢
我必須要好好的抓住友誼的機會!不再讓友誼離我而去!
必須要好好抓住友誼的機會!否則,友誼將會一次次離你而去……
培根隨筆讀書筆記 篇7
船是注定要在海中顛簸的,而棟梁卻必須是能立定腳跟的。
閱讀《培根隨筆》,獲益匪淺,會發現自己曾經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完美的地方,也許是很多很多吧。培根筆下的優秀品質,如果全部匯集到一個人身上的話,那將會是一個美妙的人生。
對于一件事情,要經過反復的推敲、斟酌和計議,避免在執行中出現無法預料的差錯;處理一件事情往往需要三個步驟:預備、討論和實施,討論充分來提高辦事效率……
這些都是我在書中學到的!
論財富,依靠善良的方法和正當的工作獲得的財富,是來之不易的;論真理,就算行為卑劣的人也會承認光明磊落是人性崇高的美德;論善良,惟有善良的品格,無論對于神或人,都永遠不會成為過分的東西;論讀書,種種心靈上的缺陷,都可以通過學習而得到改善;論時機,對于危險與困難,勇敢面對,對其迎頭痛擊要比遠遠地躲避,以防其近身的做法更值得推崇;論美德,擁有內在美德的人即便外表并不華貴,卻可以讓人心生敬意;論逆境,逆境因其能夠磨練人的意志恰恰成就了人生的信念與夢想;人是注定要在人生中顛簸的,而生活的強者卻必須是能立定腳跟的。
培根隨筆讀書筆記 篇8
今天,我讀了《培根隨筆》中的《論嫉妒》一章,在文中,培根將嫉妒做了很透徹的解釋。他說嫉妒能激發出強烈的欲望,創造出虛幻的意向,并能蠱惑人的心靈。我認為,嫉妒來自自我與別人的比較,嫉妒別人的人所嫉妒的事物一定是自己沒有或得不到的。當一個人缺乏某種東西的時候,他一定要貶低別人的東西,以求兩者的平衡。
有時,嫉妒是在不經意中形成的,所以嫉妒這種東西很常見。比如《三國演義》里的周瑜,本來是一個年輕有為的人,就因為諸葛亮氣了他兩回,竟被活活氣死了。
在生活中,嫉妒又分為公妒和私妒兩種。公妒是指某人做的事或擁有的東西引起公憤,是強迫他們收斂和節制的一種方法;私妒是某人因為別人在某件事或擁有的某件東西超過了自己而妒恨。
所以,當我們春風得意的時候,千萬要小心樹大招風,在某件事上也不要總占上風,否則很容易招來別人的嫉妒。但是,在別人嫉妒我們的時候,要學會“宰相肚里能撐船”,寬容大度的對待嫉妒你的人,因為他們正是因為缺少你擁有的某樣東西才產生這樣的情感,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淡泊。在生活中,我們既要謹慎自己的言行,防止遭到嫉妒,又要寬容一些,因為在人類的一切情欲中,嫉妒是最頑強,最持久的。
培根隨筆讀書筆記 篇9
《論美》。這是一篇關于"美"的佳作,充滿哲理。"美"本身是個很廣泛的問題,有內在美和外在美。本文著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
美,是一個永恒的話題。但美的定義究竟是什么呢?是內在美重要,抑或是外在美?
我本人十分贊同培根先生的觀點---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只有這樣,美才會放射出真正的光輝。
本人認為,外在美要建立在內在美的基礎上,才能發揮它的作用。單單只有外在美的軀體,永遠都散發不了高貴的氣息。
在街上往往會見到一些外貌非凡的人,衣著也十分高貴,但口中總是說出一些與他們外在身份不相符合的話語。盡管有的年輕人具有美貌,卻由于缺乏優美的修養而不配得到贊美。
一個外貌美的人可以瞬間迷倒他身邊的人,但真正令人欣賞和尊重而耐看的人,是擁有能力,內涵和氣質的!
所以與其花時間裝扮自己的外貌,不如把時間用在吸收知識,豐富自己的閱歷和提高自己的內在素質上。
一個打扮并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
培根隨筆讀書筆記 篇10
前幾天翻開了很久沒看的培根隨筆集,記得我曾經以培根所寫的|《論讀書》寫過一篇口頭作文參加過比賽,那次比賽對于我來說使一次新的挑戰,記得,那位老師和我說了題目后,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培根的那篇文章,
論讀書中講到讀書之用有三:一是:心曠神怡、二是:增趣添雅、而三是:長才益智。這三點我深有體會,但卻不覺得如此,我深感的是,我從來不會如此認為,但是這確實真正的原理,愛學、想學那就一定會覺得所講的沒錯。
我這次,我所看到的這篇就是人人都有的——憤怒。培根的筆者翻譯得很好,人之所以會有怒是因為人很脆弱,經不起波折,但是易發怒者,脾氣就必定會很暴躁,但是大部分人卻無法克制發怒的傾向。
所以培根就說“憤怒乃人之常情,但不可因發怒而犯罪。”其實,筆者認為,要克制再一次發怒,就應該反省每一次發怒的原因,從而改變。到哪這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只有用時間慢慢的改變。不可急于一時。
看完這篇文章,我發現自己也如此,易發怒,但卻從未反省。也學這就是人吧。
而《圣經》里說人要有耐心。我給大家一個小小的建議“要保持冷靜,耐心等待”這樣,你一定可以打敗憤怒的。
培根隨筆讀書筆記 篇11
《培根隨筆》為英國十七世紀聞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所著,同時也是英國隨筆文學的開山之作,在世界文學史上占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前段時間讀了《培根隨筆》后,我發現了一個培根。
在《論求知》中,培根說道:“人的天性如同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可見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相稱重要的。
在《論情誼》中,培根說道:“假如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假如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說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論猜疑》中,培根說道:“當你產生了猜疑時,你最好還是有所警惕,但又不要表露于外。這樣,當這種猜疑有道理時,你已經預先作了預備而不愛其害。當這種預測疑無道理時,你又可避免因此而誤會了好人。可見在人生中猜疑,是人的思想在做亂。”
培根隨筆讀書筆記 篇12
《培根隨筆》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的文學家、哲學家和科學家弗朗西斯培根一生心血的結晶,一共有58篇,其中涉及哲學、倫理、處世之道等。隨處可見那些發人深思的語句,大多數都與個人生活密切相關。但由于培根的行文方式,對于我們來說,雖然語言優美,但卻有些深奧。
給我印象到深的,是《論逆境》。我最欣賞的話是“順境中的好處人人向往,逆境中的好處人人羨慕。”“順境的美德在于節制,逆境的美德在于堅韌不撥”在這兩名話中我們看到一個自強不息的培根。遭遇逆境是人生的不幸,也給我們帶來困難與挫折;遭遇逆境也可理解為人生的萬幸,因為它給我們一個鍛煉的機會。
《培根隨筆》這本書蘊含了豐富的哲理,我們要向培根學習,并且學會用小故事描繪出深刻的道理。
培根隨筆讀書筆記 篇13
《培根隨筆》是英國費蘭西斯.培根所著,他是十七世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哲學家。
《培根隨筆》里面內容廣泛,涉及到人生的個個層面,以作者的獨到人生觀察,簡約的文筆,明澈的智慧成為數世紀以來廣為流傳的名著,
我最欣賞《培根隨筆》書里的一段話,“順境帶來的幸運固然,逆境造就的品質更令人折服,順境的德行是節制自律,逆境的德行是不屈不撓”。從這兩句話可以看出作者自強不息的精神,同時我受到了很大的啟發,逆境的意志力可以為成功鋪上了墊基石。
讀了這本書,讓我懂得了無論遇到什么逆境,都不絕望,不沮喪,不嘆息。要樂觀,進取,努力奮進,把逆境當著動力,把握自己,灑下汗水,不段耕耘,讓自己的人生出現一片煥然旑旎的風景!
培根隨筆讀書筆記 篇14
前兩天讀了《培根隨筆》后,我看到他對哲學的執著,對政治的熱衷,對生活的熱愛,對理想的追求與對困難決不輕言放棄、自強不息的精神和態度。
讀完這書后,我忽然想起,人是沒有十全十美的,而且每個人的理想與信念不同,當然,所追求的事物和追逐的夢想也各不相同,不可把自己的喜好強加在別人身上,也不能依照自己的喜好來評判他人。況且人是有兩面的嘛!應多看看別人的優點,吸取精華之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為將來漫漫人生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本好書可以使人明白一個道理,一本好書可以為人建造一條捷徑,一本好書甚至可以改變人一生的命運!如同培根所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不得不肯定,從某一方面來說,這是一本使人上進的好書!
培根隨筆讀書筆記 篇15
《論求知》是一篇啟迪人們增長學問,探求真理的文章。我們現在讀的課內書本,最終的目的是運用。需要實踐,使一門技藝。就如培根先生說的“求知的目的不是為了吹噓炫耀,而應該是為了尋找真理,啟迪智慧”。
人的出生并不是什么都懂,因為知識不能靠遺傳得到的。需要不斷地去學習,我們的精神和思想上雖然不是十全十美的,但可以靠獲取知識來改善。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
知識是人一生的財富,要靠自己去求知,學到的東西都是屬于自己的,要通過實踐,把閱讀的知識發揮到現實當中去。因為實習嘗試則可檢驗修正知識本身的真偽。
活到老學到老,知識就是力量……這些名言一直教育著我們要博學,來充實自己的人生,發揮個人價值,乃至對社會做貢獻。這一切一切都需要以知識來作扎實的根基。
培根隨筆讀書筆記 篇16
西諺道,有一千個觀眾,便有一千個哈姆萊特。戲劇如此,對學問的認識也不相同。培根說,“機巧的人輕視學問,淺薄的人驚服學問,聰明的人卻能利用學問”。輕視學問,因為太看重自己,以為自己是天下第一;驚服學問,因為太看輕自己,以為自己無用,利用學問則取中庸之道,把自己擺在一個適當的位置上。
的確,有學問是回事,而用學問則是另一回事。事實上,用學問有時不在學問之內,而在“學問”之外,是超越學問之上的一種感悟與直覺!如果我們再細仔地推測下去,那么就會發現冰層之下的秘密。有學問,不過是一種積累,一種秉承;用學問更多的是一種創新,一種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創造。
創新意味著改變事物的本身、環節、模式、觀念、思想;創造意味著按自己的目標去大膽的思考或大膽的實踐,最終形成自己的東西。
培根隨筆讀書筆記 篇17
眾所周知,培根是一位身世浮沉的偉人。他在邏輯學、美學等方面作出重要貢獻。并且為英國本土創造了隨筆。而《培根隨筆》就是他的著作。
這本書可以說是他一生的寶貴經驗。用一個偉人的經驗來提升自我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由此可見,這本書更像是一本人生指導手冊,把他搞明白就會開悟。每一篇文章都是培根對待一個問題獨到的見解和方法。
思想的精妙在于注重細節。培根肯定有學問的人的作用,但并未沉湎其中,一味地以為自己高明,相反他的頭腦極為清醒,目光格外銳利。他告誡人們:“耗費過多的時間去讀書便是遲滯,過分用學問自炫便是矯揉造作,而全憑學理判斷一切,則是書呆子的癖好。”
這似乎有沒有全然否定實踐的作用,既然如此,那么人性與學問、實踐三者之間的關系究竟如何呢?培根說:“學問能美化人性,經驗又能充實學問。”換句話說,只實踐不求學問,或者一味求學問而不實踐,同樣對人性無益。
培根隨筆讀書筆記 篇18
翻開培根的《隨筆集》,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文章短小。58篇隨筆中,很多都不超過一千字,個別最長的也只有五千多字。培根自己也在《談快捷》一文中說:“冗長而玄妙的講話不利于快捷,就像長袍拖裙不利于賽跑一樣。”所以培根力求以最短的篇幅擺明事實,講清道理,擯棄那種空洞、膚淺、絮聒的毛病,注重文字的深刻老練、沉重有力,幾乎篇篇都是警句格言層見疊出。
培根用客觀冷靜的筆調寫了這些短小精悍的說教文章。他不追求抒情效果,不買弄幽默風趣,從不談論自己。所以讀培根的隨筆我們是聽不到作者靈魂的絮語,也不像一位朋友在娓娓談心,倒像是在聽一位高人賜教,一位法官判案。
通過讀《培根隨筆》我懂得了許多道理,知道了友誼是什么,體會到了人世間的對與錯,懂得了什么是美。
【培根隨筆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培根隨筆》讀書筆記01-10
培根隨筆讀書筆記01-02
弗蘭西斯·培根《培根隨筆》讀書筆記06-21
關于《培根隨筆》讀書筆記01-29
培根隨筆的讀書筆記范文01-16
英國《培根隨筆》讀書筆記01-12
培根隨筆優秀讀書筆記01-22
讀書筆記:讀培根隨筆12-31
精選培根隨筆讀書筆記500字02-14
培根隨筆讀書筆記5篇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