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安德烈》讀書筆記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領悟呢?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書筆記吧。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書筆記頭疼,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親愛的安德烈》讀書筆記,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筆記1
每代人之間都有隔閡,可這隔閡卻又說不清是什么,導致我和爸爸交流時總有一層膜,怎么捅也捅不開。讀了《親愛的安德烈》后,我們的隔膜似乎一下子灰飛煙滅了。
以前,我考試沒考好,可不知為什么,我就是不想跟爸爸說,不知是出于我的自尊心,還是我已經長大了。爸爸也漸漸發現了,我心里的小秘密已經很少有他知道了。倒是老師、同學了解的我很透徹。
爸爸和班主任聯系后,班主任對我說:“孩子,爸爸媽媽才是你最親的人啊!同學老師和你再好,也是外人,如果你對爸爸都敞不開心扉,那以后你們會形同陌路的啊!”聽了老師的話,我心里的加鎖打開了。可就算這心靈之墻可以拆除,但山和水都是墻,天和地都是墻,時間和空間都是墻,命運是無窮的限制。但我相信,只要找到合適的方式,這墻再堅不可摧也終會坍塌。
直到我讀了《親愛的安德烈》后,我的心才完全打開,對爸爸能夠坦誠相待,我知道,現在的我是一個嶄新的我,我和爸爸還要重新認識,不過,在這段時間里,我也發現爸爸與以前不同的地方。比如:他的臉千變萬化,能夠在一瞬間就變臉,可把我逗得哈哈大笑,這時,他也會露出會心的微笑。
有時,我會獨自坐在窗前,回想著和爸爸發生的點點滴滴:和爸爸做游戲時發出的“呵呵”笑聲;對爸爸耍小脾氣時的姿態;做錯事被爸爸訓斥時的場景……這些都是我童年里最珍貴的時光。
我知道,日后的人生旅程,當然還是要飄萍離散,但人生哪有恒長的廝守?但是這幾年的快樂時光,如星辰凝望,如月色滿懷,我,還奢求什么呢?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筆記2
一位母親,為了清除與兒子之間的隔閡,走進他的內心世界,以通信的方式建立了一座溝通的橋,重新認識了她18歲的孩子。這就是《親愛的安德烈》的前世今生——臺灣作家龍應臺和兒子安德烈互通的35封家書。
母子倆交流范圍豐富。他們在信中暢談音樂、電影、民主、權利、德國教育制度和東西方文化。母語是德文和中文的兩人,折中用英文交流。龍應臺擔心曲解了安德烈信中的意思,常通過電話和郵件反復確認——她是多么強烈地希望了解自己的孩子。他們像老朋友一樣坦誠地交流觀點,述說彼此的經歷。分別接受東西方文化教育成長起來的兩代人,在思想碰撞和觀點沖突中愈加了解彼此。他們就這樣通過信函走進了對方的生活和內心,龍應臺“認識了人生里第一個十八歲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兩人之間的“代溝”,在這一封封信函往來中被一點點填平,這位母親,終于“找回”了她的兒子。
父母與孩子溝通難,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曾看過一部電視劇《愛情多米諾》,劇中的女孩,因母親突然離世而變得自閉。父親想要走進她的世界,將她從自閉中帶出來,卻發現女兒唯一愿意對話的,只有她的玩具。于是,他將自己變成一名玩具設計師,讓他設計的玩具代替他陪伴著女兒。這些仿佛能說話有思想的玩具,每一款玩具都飽藏著父愛。
“雖然心中有愛,但是愛,凍結在經年累月的沉默里,好像藏著一個疼痛的傷口,沒有紗布可綁。”這是我最為觸動的一句話。很多人以愛之名,做著傷害彼此的事,最后扔下一句:我這都是為你好!直到發現彼此漸行漸遠才幡然悔悟,為時已晚。不管是《親愛的安德烈》,還是《愛情多米諾》,都在告訴我們什么是真正的愛,告訴我們愛要怎樣正確表達——溝通,讀后感才是萬事的解決之法;溝通,才是表達愛的必經之道。溝通初始,觀點第一次激烈碰撞,難免覺得對方不可理喻,也許會爭吵和受挫,后悔跟他/她說了那些話。但是,請你下定決心。你有多愛對方,就需要付出多大的耐心,想適合的方法,將愛出色地、毫無保留地表達出來。
“父母親,對于一個20歲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棟舊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為你遮風擋雨,給你溫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會和房子去說話,去溝通,去體貼它、討好它。搬家具時碰破了一個墻角,你也不會去說'對不起'。父母啊,只是你完全視若無睹的住慣了的舊房子吧。我猜想要等足足20年以后,你才會回過頭來,開始注視這座沒有聲音的老屋,發現它已殘敗衰弱,逐漸逐漸地走向人生的'無'、宇宙的'滅';那時候,你才會回過頭來深深地注視。”
讀到這段,一時間淚水翻涌,心里久久不能平靜。我看見世間父母在孩子成長中深沉的注視,和目送他們遠去的心酸。帶著些許悔恨,我第一時間想打電話給爸媽,跟他們說聲對不起,祈求他們的原諒。即便他們不曾怪罪過我,因為無論我做過什么讓他們心寒的事情,我始終是他們最疼愛的孩子。
你已經多久,沒和父母好好聊聊了?你是不是一直厭煩他們一次次的催促婚姻大事、叮囑冷暖。不妨主動告訴他們,你對愛情和婚姻的看法,告訴他們你會照顧好自己。一次不行,那就兩次、多次。不為別的,只為你們仍愛對方。
行動吧!為了彼此!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筆記3
在這個暑假,我讀了《親愛的安德烈》一書,這本書以寫信的形式寫出了母親與他的兒子安德烈的故事。
這本書對我的震撼很大,龍應臺生下兒子安德烈后,把他送去德國接受德國式的教育,母親由于事情多而回國。不久,龍應臺開始給安德烈寫信,并要求安德烈回信,去講述自己一天所發生的事與感想,沒想到安德烈竟然堅持了下來,完成了35封信,加上龍應臺的信共70封著成此書。
母親永遠是母親,不論自己的孩子長到多大,都只把他當作自己的孩子。我認為,母親與孩子應該平時多溝通,讓母親去了解孩子的想法,避免產生代溝。
母親是偉大的,當你要求母親給自己買一包薯片或路邊小販賣的食品時,母親也很想給你買,讓你嘗嘗這些美味,但這些食品都對身體沒有好處,有的甚至有添加劑,對你的身體不好,所以,你一定要體諒自己的母親。只有她,才是世界上最愛你的人!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筆記4
1、我也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2、思想需要經驗的積累,靈感需要孤獨的沉淀,最細致的體驗需要最寧靜透徹的觀照。
3、你需要的伴侶,最好是那能夠和你并肩立在船頭,淺斟低唱兩岸風光,同時更能在驚濤駭浪中緊緊握住你的手不放的人。換句話說,最好她本身不是你必須應付的驚濤駭浪。
4、所謂父母,就是那不斷對著背影既欣喜又悲傷,想追回擁抱又不敢聲張的人。
5、你不用道歉,我明白我不是你最重要的一部分。那個階段,早就過去了。父母親,對于一個二十歲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棟舊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為你遮風擋雨,給你溫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會和房子去說話,去溝通,去體貼它,討好它。搬家時碰破了一個墻角,你也不會去說“對不起”。父母啊,只是你完全視若無睹的住慣了的舊房子吧。 我猜想要等足足二十年以后,你才會回過頭來,開始注視這沒有聲音的老屋,發現它..
6、人生,其實像一條從寬闊的平原走進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結伙而行,歡樂地前推后擠、相濡以沫;一旦進入森林,草叢和荊棘擋路,各人專心走各人的路,尋找各人的方向,那推推擠擠的各人情感,那無憂無慮無猜忌的同儕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年才有。離開這段純潔而明亮的階段,路其實可能越走越壓抑。你將被家庭羈絆,被責任捆綁,被自己的野心套牢,被人生的復雜和孤獨壓抑,你往叢林深處走去,越走越深,不復再有陽光似的...
7、你知道嗎?象棋里頭我覺得最“奧秘”的游戲規則,就是“卒”。卒子一過河,就沒有回頭的路。人生中一個決定牽動另一個決定,一個偶然注定另一個偶然,因此偶然從來不是偶然,一條路勢必走向下一條路,回不了頭。我發現,人生中所有的決定,其實都是過了河的“卒”。
8、什么樣的工作比較可能給你快樂?第一,給你意義;第二,給你時間。你的工作是你覺得有意義的,你的工作不綁架你使你成為工作的俘虜,容許你去充分體驗生活,你就比較可能是快樂的。 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9、愛,不等于喜歡,愛,不等于認識。愛,其實是很多不喜歡,不認識,不溝通的借口。因為愛,所以正常的溝通也不必了。 雖然心中有愛,但是愛,凍結在經年累月的沉默里,好像藏著一個疼痛的傷口,沒有紗布可綁。 多少父母和兒女同處一室卻無話可談,他們深愛著彼此卻互不認識,他們向往接觸卻找不到橋梁,渴望表達卻沒有語言。
10、你將來會碰到很多你不欣賞、不贊成的人,而且必須與他們共事。這人可能是你的上司、同事,或部署,這人可能是你的市長或國家領導。你必須每一次都作出決定:是與他決裂、抗爭,還是妥協、接受。抗爭,值不值得?妥協,安不安心?在信仰和現實之間,很艱難的找出一條路來。你要自己找出來。
11、設想一個跑道上,有人正在跑五千米,有人在拼百米沖刺,也有人在做清晨的散步。你要看你讓自己站在那一條跑道上。
12、農村中長大的孩子,會接觸更真實的社會,接觸更豐富的生活,會感受到人間的各種悲歡離合。所以更能形成那種原始的,正面的價值觀——那“愚昧無知”的漁村,確實沒有給我知識,但是給了我一種能力,悲憫同情的能力,使得我在日后面對權力的傲慢、欲望的囂張和種種時代的虛假時,仍舊得以穿透,看見文明的核心關懷所在。
13、無法表達自己的人──不論是由于貧窮,或是由于不自由,或者單單因為自己心靈的封閉,而無法表達自己的人,我最同情。因為我覺得,人生最核心的“目的”──如果我們敢用這種字眼的話,其實就是自我的表達。
14、一半的人在贊美我的同時,總有另外一半的人在批判我。我有充分機會學習如何“寵辱不驚”。至于人們的“期待”,那是一種你自己必須學會去“抵御”的東西,因為那個東西是最容易把你綁死的圈套。不知道就不要說話,傻就不裝聰明。你現在明白為何我推掉幾乎所有的演講、座談、上電視的邀請吧?我本來就沒那么多知識和智能可以天天去講。
15、安德烈,我們自己心里的痛苦不會因為這個世界有更大或者更“值得”的痛苦而變得微不足道;它對別人也許微不足道,對我們自己,每一次痛苦都是絕對的,真實的,很重大,很痛。 你應該跟這個你喜歡的女孩子坦白或者遮掩自己的感情?我大概不必告訴你,想必你亦不期待我告訴你。我愿意和你分享的是我自己的“心得報告”,那就是,人生像條大河,可能風景清麗,更可能驚濤駭浪。
16、母親想念成長的孩子,總是單向的;充滿青春活力的孩子奔向他人生的愿景,眼睛熱切望著前方,母親只能在后頭張望他越來越小的背影,揣摩,那地平線有多遠,有多長,怎么一下子,就看不見了。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筆記5
《親愛的安德烈》一書,給我的印象就是母子之間的親密家書,原本兒時的情深,卻成了現在的冷冷淡淡。讓我們來看看這位傳奇母親——“龍應臺”,是則樣和兒子“安德烈”恢復原本的純真、幸福的親情吧!
三年的不斷通信簡直是不可思議。這本書的語言文字讓人感到一種痛切心扉的感覺。龍應臺與她的兒子帶著不同的心態寫信;一個是帥氣、年輕的兒子,一個是在漸漸衰老,想與兒子一起找回往日親情的母親。兩個人之間的感情不斷的變化。讓我看到了一位努力深入兒子內心,想要打開親情這扇無形大門的母親。與這位偉大的母親相反的是一個青年對母親的不屑。可隨著母親努力的深入,兒子的態度也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一開始只為了稿費而寫的單純,到想要和母親真的交談而改變。
書中的一個個深奧的問題,敲打著我的內心,或許我從未想過如此復雜的國家、新年、家人之間的那層不明的關系。可作者龍應臺卻看透了這一層關系。用龍應臺在書中的一句話叫:我是一個難民的女兒,是一個靈魂的漂流著,那也許是文學的美好境界,卻是生活的痛楚。
想想生活中的我,我常常會嫌飯菜難吃,水燙或太冷……再想想母親的付出,又會有一絲抹不去的痛楚。
雖然我懂的那些孝敬母親、懂事、擔任起家的重任的大道理,卻永遠望不可及,父母的一句關心問候,會被我當成成年人的嘮叨,拒之入耳。我只顧著我自己的花樣年華,卻不顧父母的日漸老去。總以為自己很聰明,到頭來才發現那個聰
明,其實是愚笨。我們總是不顧一切的大步向目標走去,絲毫不知道背后,有著一雙眼睛,有一雙渴望的眼睛,等待著渴望你回頭看著他,扶她一把,暖他一輩子!
其實你不可能陪在父母身邊一輩子,父母也不可能陪你一輩子,可能他們會在某一時刻忽然的離你而去,所以不要再把孝順放在嘴上,多多陪著他們。你所能給予的,不是掛在嘴上的孝順,讓他們快樂一時,傷悲的無底深淵,是因為你不是為了孝順而孝順,來讓自己心安;其實不久之后你會后悔自己為什么不能坦誠相對……所以趁現在不要把他們的日子一天天減少而是一天天的增加,因為父母永遠都在你的身邊。龍應臺溫文爾雅、親情流動的優美色彩文字與父母的辛酸與無奈;讓我懂得,無論你走到哪里,總有一個人在家等著你。——不管她有多老、多累、多苦,他都盡他所能及的事情,哪怕是極限,他也會努力著不放棄的去做,記住他的好只為你,他,不曾后悔!不要嫌他對你冷,只是他暖的時候,你一直冷得刺骨!他是讓你去鍛煉,學會照顧她,暖他一輩子,等他暖你,那就吃了。她暖的永遠是你!——爸,媽,我愛你們!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筆記6
手捧一本《親愛的安德烈》,此時的我已被其中的一個情節深深打動:“母親想念成長的孩子總是單向的,充滿青春活力的孩子奔向他人生的愿景,眼睛熱切地望著前方,母親只能在后頭張望他越來越小的背影,揣摩那地平線有多長,有多遠,怎么一下子就看不見了。”
是啊,人生旅程,必然漂萍離散,哪有恒長的廝守?當我滿懷憧憬地奔向遠方,卻從未留意在背后默默目送的她!
那次,我報了個夏令營,為的是逃離母親的約束。臨行當天,我起的很早,卻發現廚房的燈竟然亮著,走近才發現,原來是母親為我包了我最愛吃的餃子。在我狼吞虎咽時,母親已經麻利地把我的行李收拾好。在去往機場的路上,母親欲言又止,只是時不時地看我。
到了機場,母親突然發現我衣服拉鏈沒有拉上,于是費力地踮起腳尖,為比她高一頭的兒子拉好,口中喃喃的說著:“出門注意安全,好好照顧自己。”她的眼中滿是疼愛與不舍,我心中的堅冰被狠狠擊破:我是多么無情,讓母親為我牽腸掛肚,我這么大了還不知感恩,只是一味地心煩她的嘮叨,不時地與她頂嘴。母愛是自然界第二個太陽,無私地把母性的溫柔給予了我,我則是一粒渺小的種子,貪婪地吸收每一縷光芒,但待我沖破土壤,卻忘記了感恩!我突然看見母親像疾風驟雨中的海棠,仿佛不堪一擊!我敬愛的母親啊!您何時消磨了自己的容顏?天邊如血的殘陽變得格外耀眼,像劍一般射入我單薄的瞳孔,我想把這討厭的陽光揉出去,卻不料它又化為一彎淺淺的水,在我的眼角,描繪出您慈祥的面孔!我緊緊地抱住母親,哽咽了好久才鄭重地說:“媽,你放心,我一定會照顧好自己的。”母親的臉上終于露出幸福的微笑。
在《親愛的安德烈》中,我讀懂了母親默默地目送只為你回頭一望,只為你一句鄭重的諾言。
魚對水說:“你不了解我,因為我在你的囚籠里。”水對魚說:“我最了解你,因為你在我心里!” (后記)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筆記7
這本書,是由媽媽推薦的。拿到它時,粗略地翻閱,知道這是一本龍應臺與兒子安德烈的書信集。不由得,讓我想到了著名的《傅雷家書》,嚴謹、認真,顯露出父愛的光輝。細細品讀這一本《親愛的安德烈》,體會到的不僅是母親作為一名傳統女性對兒子的愛,更有對社會及人性彌留的愛。
龍應臺,是一名傳統的東方女性。文筆犀利,對社會現狀揣摩深入、透徹,卻如萬千母親一樣,對正在成長的孩子有深深的眷戀、濃濃的深情。
安德烈,叛逆但有思想、有看法,不是玩世不恭的紈绔少年,而是關心社會現狀的青年。對母親有嘲諷,有不耐煩,和許多青少年一樣,拒絕母校不厭其煩地管轄自己的生活。
年齡、國籍、環境、文化背景,無一不是母子交談的障礙,但他們卻在三年中不間斷地進行交流,實在難得。
當龍應臺講到她的十八歲時,她的家鄉是貧困的、臟亂的,人們是沒有文化的,但她這樣寫道:“你也許覺得,我是在描繪一個黯淡壓抑的社會,一個愚昧的鄉村,一段浪費的青春,但不是那么簡單,安德烈……可是整個社會,如果歷史拉長來看,卻是在抑郁中逐漸成熟,在浪費中逐漸累積能量。因為,經驗過壓迫的人更認識自由的脆弱,更珍惜自由的難得。”
一個從抑郁中成長出來的女人,使我不得不跳出書本來談談了。正因為她經歷了壓抑,嘗過了人間的苦澀,才會更珍惜生活,才會更享受社會帶來的一切果實,不管是無奈還是喜悅,反而,他們將現在的權、利、誘惑等,看得更淡了,生活對他們已經足夠好,何以再貪圖更多呢?這是一位母親告訴我的。
當安德烈點起了煙,龍應臺沒有多說,只是看著他蹺起腿、抽煙、吐出一團青霧。她只能對自己說,他早已不是自己的孩子,他是一個“別人”,一個獨立自主的成人,他得對他的行為負責。于是她沉默了。她何嘗不恨,可這也是她不得不接受的現實。她對安德烈說:“我們最終級的負責對象,千山萬水走到最后,不是‘自己’二字。”這位母親,是思考了很久,還是早已知曉,只等傳輸那一刻呢?不論如何,這何嘗不是一位英明、博大的母親呢?
安德烈眼里,香港是一座沒有文化的城市。他說的文化,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生活情趣,習慣了歐洲生活的他熱愛他閑適與從容。“人跟人之間愿意花時間交流,坐下來為了喝咖啡而喝咖啡,為了聊天而聊天,在歐洲生活里是很大的一部分,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很重要的一種生活藝術。香港沒有這種生活藝術。”雖然,我覺得他的說話過于片面,因為香港人喜歡這種奔波,而且,這是只是生活的一方面,但,我認為他的形象從一個叛逆的青年完全轉變了,我覺得他有思想,有情操。這一點,我還能從他對校園里的暴力事件的看法中體會出來。
當那些低薪家庭、問題家庭的學生初刀子追殺,學校不在乎;而這些家庭條件優異,是精英班成員的學生被打了耳光,學校異常緊張、鄭重時,安德烈火了。他說:“我無法接受學校把這些學生當做問題的替罪羊,我更沒法忍受這種典型的私立學校精英思維,勢利,傲慢,自以為高人一籌,以為自己出身好,國家就是他的.。”這種問題我們的社會不常出現嗎,又有多少人能站起來反抗,這些文字交流帶給我們的不僅是思維的震撼,更有心靈的反思。
安德烈最后發出了如此的咆哮:“讓木屋里有和平,讓豪宅里起戰爭!”
讀完這本書,我心緒飛涌,心情時起時伏,有無數對自己反思以及能社會的再度探究。滿滿一本母子情深,更多的是對人性的思考、心靈的頓悟,境界的提升與深切的認同感。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筆記8
又過了一段日子,又讀了一段時間,又多了一些思考,我又要開始寫讀后的感受了。
我覺得《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給我的最大震撼是這本書中那些關于父母與子女的溝通的描述;那些和我一樣的中國孩子看來新奇無比的教育且見解獨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爛漫的安德烈更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非常羨慕他們這種真誠的沒有絲豪障礙的交流,希望我和自己的父母也能敞開心扉的交流,可以告訴他們我們的思想,告訴他們我想想要的是什么,然后聽他們說說他們喜歡什么,他們希望什么,最后我們可以互相交流,明白各自的難處和各自的目的。
我覺得,其實用書信交流是一種非常棒的交流方式。書信中的交流沒有當著正面交流的拘束感,在信中的言語都是自己心中最真實的感受,你可以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想法、感受和煩惱,也可以向他們表達自己的不滿。這樣父母可以更加深思熟慮我們的感受,然后明向我們在這個時期的煩惱,懂得我們之間存在的代溝,他們會給我們回一封帶著他們愛意的信,我們也就更能時白他們的期望,良好的溝通就此建立,這真是令人羨慕的一種方式。
這本書給了我許多的啟示,這真的是一本很好的書,我要把這本書推薦給父母,讓他們也認真讀一讀。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筆記9
最近,我閱讀了著名的書信文集《親愛的安德烈》,感觸深刻,內容涉及到音樂、電影、民主、權利、德國教育制度、東西方文化等,讓我從中獲益良多,收到了很多啟發,也明白了很多道理,這是一本對教育有著很好引導性作用的書,推薦給所有人閱讀。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筆記摘抄好詞:
寬闊、前推后擠、結伙而行、相濡以沫、推推擠擠、無憂無慮、無猜忌、同儕深情、寂寞無比、微不足道、驚濤駭浪、遮風擋雨、視若無睹、殘敗衰弱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筆記摘抄好句及感悟賞析:
1、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感悟:我們常常告訴孩子,讀書的目的就是要掙一口飯吃,大多數時候,人們給自己的孩子灌輸的都是這樣的思想,無非是為了生活的容易點兒。而龍應臺從哲學的角度進行反思,告訴我們讀書用功是為了長大之后有選擇的權利,不用被迫去謀生。
2、你需要的伴侶,最好是那能夠和你并肩立在船頭,淺斟低唱兩岸風光,同時更能在驚濤駭浪中緊緊握住你的手不放的人。換句話說,最好她本身不是你必須應付的驚濤駭浪。
感悟:俗話說,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而真正的伴侶并不是這樣的,而是可以同甘苦、共患難,這樣的感情才是值得珍惜的。
3、人生中一個決定牽動另一個決定,一個偶然注定另一個偶然,因此偶然從來不是偶然,一條路勢必走向下一條路,回不了頭。
感悟:人生軌跡是很難把控的,我們每一個決定都牽動了另一個決定,因此偶然發生的事情,也需要引起我們的警覺,因為它可能改變我們的計劃。
4、如果你年輕卻不激進,那么你就是個沒心的人;如果你老了卻不保守,你就是個沒腦的人。
感悟:這句話告訴我們,年輕人應該中流擊楫,奮發圖強,而年紀大的人應該保守一點兒,不同的人生階段,處事方式應該有所改變。
5、農村中長大的孩子,會接觸更真實的社會,接觸更豐富的生活,會感受到人間的各種悲歡離合。
感悟:生活在農村里的孩子,因為物質相對貧乏,與生活也就更近,生活自然也就更加豐富了,在鄉土社會里,更加有悲憫之心,接觸的事物也更加有人情味。
6、什么樣的工作比較可能給你快樂?第一,給你意義;第二,給你時間。你的工作是你覺得有意義的,你的工作不綁架你使你成為工作的俘虜,容許你去充分體驗生活,你就比較可能是快樂的。
賞析:龍應臺的這句話給我的感觸深刻,告訴了我們對工作的思考,我們需要做什么樣的工作?那就是有時間并且有意義,而工作不是以謀生為主要目的,便能夠給我們帶來真正的快樂。當我們在自己喜歡的工作中做出了成就感,變讓我們的人生增添了快樂的因子,是我們追求的方向。
7、所謂家嘛,就是一個能讓你懶惰、暈眩、瘋狂放松的地方。——安德烈
賞析:這是安德烈對家的思考,其實我們常說家是心靈的港灣,可以隨時停靠和得到庇護,也就是這個意思,家可以讓我們的心靈得到修整和溫馨。
8、你一定要“離開”才能開展你自己。所謂父母,就是那不斷對著背影既欣喜又悲傷,想追回擁抱又不敢聲張的人。
賞析:這句話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那就是孩子長大了是要學會獨立的,也是要具備獨立精神和人格的,這樣他才能獨當一面,成長起來,可以為自己的人生鋪出更美麗的路。
9、大樹有大樹的長法;小草有小草的長法;這世上大部分的人,都是小草。你不是孤獨的。
賞析:這句話告訴我們一個關于教育的哲理,那就是孩子能夠最好自己認為的最好即可,如果是一顆小草,是無法成長為大樹的,那么我們就不應該強求,努力做好一顆小草即可。
10、無法表達自己的人──不論是由于貧窮,或是由于不自由,或者單單因為自己心靈的封閉,而無法表達自己的人,我最同情。
賞析:溝通和交流在這個社會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我們的人生道路上,必須做好這件事,因為沒有這種能力,就無法實現理想。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筆記10
這段時間利用午休的時間重讀完此書。值得反復重溫的一本書,特別是作為母親的角色。我也在想,當孩子十八歲成年后,我有沒有可能這樣與孩子暢所欲言呢?答案可能是否定的。
其中有一封讀者來信深深觸動了我。”人生的吊詭就在這兒,當時急于想逃脫的,往往是現在追憶或追悔的。“這段時間頗有這樣的感受。看著兒子的模樣,心里想,怎么不知不覺就長大了?還記得有一次,我出差回家,他躺在床上看到我,在床上高興得打起滾兒來,嘴里還喃喃自語到,”媽媽回來了!媽媽回來了!“(心都化了。)這樣的軟軟的小不點兒只在記憶中了。”我們誰沒有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有過遺憾呢?如果錯過了他們童年或青少年期的任何一段,何不謙卑的感恩,幸好還有下一段。然后給孩子這個階段所需要的。“是的。我以后更要學習的是--放手。
另外還有一個體會,這么多家書絕不是婆婆媽媽的拉家常,內容涵蓋了對政治、民主、文化、藝術、人生等多方面的探討。也讓我意識到,要有一個優秀的孩子,優秀的母親是多么的重要!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筆記11
在我看過的書中,最喜歡的收獲最大的是《小故事大道理》。
讀了《小故事大道理》,我從中體會到:即使是出身在一貧如洗的家庭里,即使是過著食不果腹的生活,我們也不要泄氣,不要因為自己的窮相自認倒霉。其實,努力可以改變一切,努力能改善自己的生活,努力能托起明天的太陽。
這本書中有個小故事叫《成功只與努力有關》,給我留下的印象最深。故事寫了一個叫施瓦辛格的人,他出生在很貧窮的環境里,很羨慕來自美國的商人,因為他知道只有他們才能吃得起比薩和牛排。有一次,商人意外碰上了施瓦辛格,商人見他勤勞善良,便邀請施瓦辛格去美國豪宅一游,在游完豪宅后,施瓦辛格贊嘆道:“您真了不起呀!”商人卻說:“這沒什么,只要你肯付出努力,你也能夠擁有我現在有的一切。”“這不可能吧!我家這么窮,還沒有美國國籍。”施瓦辛格半信半疑地說。“努力與這些都無關,只要你去努力,就能做得到。”施瓦辛格聽了這句話決定去美國闖蕩一番。后來他終于成功了,有很好的事業,家財萬貫。
這本書告訴我們做什么事都要努力,如果遇到困難也不要放棄,而要勇敢地往前走,去實現自己的夢想。我現在還是小學生,我們的任務是學習,當然,學習也需要努力。
是啊,人生要有奮斗的目標,朝著目標去努力,努力不會白費,終有苦盡甘來的一刻;雖然有時付出的努力與收獲的成果不相等,但如果不努力,會一無所獲的。
大家都去看《小故事大道理》吧!學習其中的道理,并用在實際生活中,成功之門將會為你打開。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筆記12
龍先生的《孩子你慢慢來》中的安安才幾歲,一個剛開始做母親的媽媽充滿欣喜和好奇的看著兒子的成長,歲月悠悠,可愛的安安已長成親愛的安德烈,在《親愛的安德烈》中,母子的書信交流,龍應臺對正處于叛逆的青春期孩子的教育給我深刻的啟示。
讀了龍應臺的《親愛的安德烈》,我有一種找到了知音的感覺,更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書中那些關于父母與子女的關系的描述,那些在我獨到的見解令我耳目一新,書中那個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爛漫的安德烈更是給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在此書中作者討論的話題包羅萬象,例如對感情世界的迷惑、自我價值的追結、對全球化的看法及討論,也有讀者的回應引申出人省思的議論。不僅僅動人,并且滌蕩人的胸懷啊!
現實生活中,孩子的教育問題令多少人有一種難以名狀的壓抑身為教師的我也不明白如何去觸動孩子的心靈,《親愛的安德烈》中母子之間的睿智對話,觸及了我的神經。
從這本書中,我看到了對孩子的尊重和肯定是多么的重要:菲力浦在第34封信《獨立宣言》中總結歸納出一個十分精辟的結論:歐洲人看人是看年齡的,只要滿十四歲了,連教師也要用“您”來稱呼學生。可是,中國的家長和教師卻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齡,而是刻意的去強調輩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經長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媽媽或是教師身邊,他的身份就永遠只能是“孩子”,永遠不能得到尊重,永遠只能選擇服從。難道在中國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個成人們隨身攜帶的物件中國人之所以不肯尊稱一個14歲以上的少年為“您”,僅僅是為了保全那點少的可憐的面子嗎順著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發現了一點,那就是中國的父母在夸贊孩子時總是對他的父母說:“你的兒子真厲害!”,“你的女兒真棒!”……諸如此類,真是可笑,這到底在夸誰呢由此看來,在東西方在對待孩子的觀念真的有著巨大的差異。
其中最令我感動的篇章是《給河馬刷牙》,資料是作者安德烈對他的母親說:“我覺得我將來的事業必須比不上你和爸爸……,要理解一個事實,那就是,你有一個極其平庸的兒子。”而龍應臺回答:“對我而言,最重要的不是你是否有成就,而是你是否歡樂。我要你用功讀書,不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而是因為我期望你將來能擁有有選擇的權利……”“平庸”是跟別人比,“心靈的安適”是跟自我比。
我們最終極的負責對象,千山萬水走到最終,還是“自我”二字。讀完這一段,龍應臺對要求兒子讀書的精辟詮釋,帶出另一種想法,“用功讀書”其實是讓自我有更好、更多的選擇權。從事自我喜歡的工作而不是為了謀生,這才會在心中產生成就感,而成就感會給我們歡樂。為了傳遞這一信息,我也特意讓女兒也讀一讀這本書,異常是對于龍應臺關于“讀書”的精辟見解,我們母子之間還進行了一次討論:想從事自我喜歡的工作,就必須具備必須的競爭本事,就必須努力學好本領。為了將來的歡樂,今日必須用功讀書。看來“用功讀書”并不是我們中國孩子的“專利”,我們崇羨的西方人要用功讀書。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筆記13
十幾歲的時候讀《野火集》從此知道了龍應臺,知道了原來有這樣一種寫作方式,有這樣一種批判精神可以通過筆端展現出來。還記得當時的震撼,以及在無數次的作文中給我的啟示。很敬佩這位女性,可能比起魯迅比起更多的犀利筆觸,龍應臺是溫和的,但她卻實實在在地活在我們這個世紀,就在我們的身邊,所以更覺得親切,覺得真實。帶給自己更多的尊敬。
用了一天讀完了《親愛的安德烈》,給我的最大震撼是書中那些關于父母與子女的溝通的描述,那些在我這樣的中國孩子看來新奇無比的教育且見解獨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個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爛漫的安德烈更是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書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滿了樂趣,他喝酒、聊天、聽歌、開Party、旅行……,簡直是五光十色,豐富多彩,再來看看我們學生時代的生活: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學、沒完沒了地做作業、上不完的各種補習班……,即使偶爾也有短暫的放松和娛樂,也大多是來去匆匆,蜻蜓點水,從來無法盡興,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愜意差得何止十萬八千里;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媽媽龍應臺來安慰他,而當我們遇到這種情況時,卻往往收獲的是家長和老師的聯合斥責;安德烈成功時,媽媽、弟弟和朋友會為他送去衷心的祝賀,但我們取得的成功卻永遠是理所當然,不足為奇,甚至在老師和家長眼睛里永遠是那樣微不足道,與他們的期望相距甚遠。……這難道就是東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嗎?
菲力浦在第34封信www.duhoUgan.com《獨立宣言》中總結歸納出一個非常精辟的結論:歐洲人看人是看年齡的,只要滿十四歲了,連老師也要用“您”來稱呼學生。但是,中國的家長和老師卻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齡,而是刻意的去強調輩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經長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媽媽或是老師身邊,他的身份就永遠只能是“孩子”,永遠不能得到尊重,永遠只能選擇服從。難道在中國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個成人們隨身攜帶的物件?中國人之所以不肯尊稱一個14歲以上的少年為“您”,僅僅是為了保全那點少的可憐的面子嗎?順著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發現了一點,那就是中國的父母在夸贊孩子時總是對他的父母說:“你的兒子真厲害!”,“你的女兒真棒!”……諸如此類,真是可笑,這到底在夸誰呢?別以為對方是“小孩”就可以剝奪他的努力和成就!“小孩”也是人,也是有資格獲得尊重的人,也需要平等的對待,難道所謂的“人人平等”在孩子身上就不適用了嗎?!由此看來,在東西方在對待孩子的觀念真的有著巨大的反差。
除此,令我感到驚奇的是,一個18歲的孩子可以有這么深的文化底蘊,思想境界和人文關懷精神,實在是難能可貴的。他的那顆溫柔感恩的心時刻縈繞在我的心頭,他的對于高尚生活的向往讓我羨慕。看了他的文章,我才知道原來港大的學生也和我們內地的學生有異曲同工的地方,英語看和讀沒問題,但是根本無法交流。看了他的文章,我對歐洲開始向往,向往每間咖啡館的靜謐,向往在那里和三五好友悠閑的生活狀態,和內心的平靜,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關注更多的東西,比如藝術比如環境比如貧困比如真正的生活。
《親愛的安德烈》是一本適合闔家觀賞的書籍,母親可以從安德烈的字里行間知道現在的同齡人的孩子心里在想什么;而年輕人,站在安德烈的角度,看著龍應臺那一封封飽含關心與愛護的回信,也許對父母會有更多的理解。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筆記14
“媽媽,你和我說話的方式,還是把我當作……小孩看待,你完全無法理解我是個……成人,你給我足夠的自由,是的,但你明白嗎你一邊給,一邊覺得那是你的‘授權’或‘施予’,你并不覺得那是我本來就有的天生的權利!對,這就是你的生態啊。也就是說,你到今日都沒法明白:你的兒子不是你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于你的‘別人’!”拿起《親愛的安德烈》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這樣一段話,瞬間一種強烈的共鳴撲面而來。的確,我們這個年齡段的人,總是會有很多自我的思想,想著走自我的路,選擇自我的品味,在搞自我的游戲,并總是在心底高呼:“媽,你能不能理解,我們要自我出去探索。”這便是我們心中的獨立。
而我是從何時開始變得上述般反叛的,具體自我也說不清楚。或許是我產生“這么大的人同母親還太親近,代表著本身人格獨立性不夠完整”的觀念開始的。只記得去年自我當選“蠡中年度十大人物”后,家里沒人明白,直到頒獎的前一天晚上,母親才因我的一句話“明天的頒獎典禮我是獲獎者之一”而得知。“什么你!你申請了怎樣沒和我們商量”那一刻望著母親驚愕的表情,心底卻莫名地涌起一種快感,這是這么多年來我第一次自我做決定,并且是一次成功的決定。于是每每當我想起這一經歷,嘴角便會情不自禁地揚起一絲得意的笑。然而當我讀到書里第三十四封信中龍應臺應對兒子的獨立宣言時的“慘狀”,這抹淺笑滿滿的凍結、封存。
從未想到原先作為母親的她們,應對這樣的言語與場面是這般“無法應付”。那一刻,我首次于她們的角度開始試想。一開始的自我,只是個柔軟地躺在母親懷里的小嬰兒,大聲地啼哭,傻氣地笑,流著口水親切地叫著媽媽。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我悄然成長,一點點地變得成熟,一點點地追求獨立,然后毅然地奔向那個未知的世界。這一切都在母親的眼里,而她只能遠遠地站在身后,惆悵地望著我的背影,在遙遠的地平線上變得越來越小……或許,在她心里依舊清晰地記得,那個柔軟地躺在自我懷里無助啼哭的嬰兒時代的我,而我卻仿佛一夜之間變得亭亭玉立,說話干脆,做事自信,又不拈人,并且叛逆地表示,我沒話想和她說。這個時候,一旁的母親真得會很心痛吧。
此時再回想自我,在這羽翼還未豐滿之際,就早已想方設法地追求“獨立”,是否的確疏忽甚至在無形中傷害了有著中國“保護式”教育心理的母親。
一番沉思之后,目光再一次回到手中的書上。書的封面,是英俊的安德烈沉思的樣貌。驀然發現再叛逆的孩子,在母親面前,其實仍然只是一個孤獨成長的少年,一個應對學習、情感、生活常常困惑,卻努力地去適應和排解的少年,一個擁有和自我一樣血液的優秀、感性、率真、誠實、幽默的可愛少年。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筆記15
如果說了解是彼此溝通的橋梁,那么溝通就是在了解中開出的美麗的鮮花。——題記
當我看完《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后,我感觸極深。
《親愛的安德烈》主要是龍應臺先生和她的兒子安德烈的三十六封書信,同時其間也穿插了一些讀者的來信。龍應臺先生因工作原因與兒子幾年未見,等到再相見,安德烈已是一米八左右的小伙子,已不再是龍應臺先生《孩子你慢慢來》書中的小男孩安安。兩人之間總有著一層隔膜,所以他們通過書信的方式來緩解這種尷尬的氣氛,讓彼此更加了解熟悉。
正如信中所說,安德烈有三分玩世不恭,二分黑色幽默,五分認真;而龍應臺有八分認真,二分知性懷疑。在信中,安德烈對龍應臺“嘲笑有加”,而龍應臺對安德烈“認真研究”,龍應臺想重新了解自己長大的兒子。
信中,這對母子討論了自己的價值觀,討論了中西文化的差異等。同時,安德烈也捍衛了自己喜歡的搖滾樂,喜歡的電影。他們通過一封封的書信,增強了彼此的理解與信任,從而在代溝上架起了一座溝通的橋梁。
通過這本書,我感受到了龍應臺先生對安德烈藏在心底的母愛,明白了,再優秀的父母,在孩子面前,也會焦慮地幫孩子在迷途中尋找出口,也會放下自己的尊嚴,甘于自己孩子的嘲笑。同時我也感受到了安德烈希望被母親理解的心情。我們慢慢長大,但卻與自己的父母漸漸疏遠。我們從稚嫩走向成熟,從懦弱變得勇敢,從懵懂無知的孩子,變成了懂事知禮的少年。我們在慢慢長大,父母卻在慢慢變老。我們的父母也和龍應臺先生一樣渴望能夠與自己的孩子溝通,能夠走進孩子的內心,可有時,我們卻用沉重的枷鎖,鎖住了自己的內心,不讓任何人靠近。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也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在今生今世不斷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因為懂得,所以珍惜。我們要學會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
我們應該和安德烈一樣,學會與自己的父母溝通,多去了解自己的父母,多去關心自己的父母。了解與溝通會拉近我們與父母的距離,打破與父母之間的隔膜。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筆記09-05
慕安德烈傳推薦11-10
親愛的漢修先生讀書筆記15篇12-03
寫給親愛的女孩的話04-08
梵高自傳:親愛的提奧09-26
《親愛的蘇格拉底》經典臺詞11-05
【熱門】親愛的漢修先生讀后感03-24
【精】親愛的漢修先生讀后感03-23
寫給親愛的的一封情書1000字11-15
讀《親愛的笨笨豬》有感(匯編15篇)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