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對聯的種類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對對聯都再熟悉不過了吧,對聯,又稱對偶、門對、春貼、春聯、對子、楹聯等,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你所見過的對聯應該是什么樣的?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對聯的種類,歡迎閱讀與收藏。
對聯的種類1
什么是對聯
對聯,漢族傳統文化之一,又稱楹聯或對子,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對聯相傳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國漢民族的文化瑰寶。
對聯的別稱:對偶、門對、春貼、春聯、對子、桃符、楹聯(因古時多懸掛于樓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對聯是一種對偶文學,起源于桃符。
對聯典故
對聯相傳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春節時掛的對聯叫春聯,辦喪事的.對聯叫做挽聯,辦喜事的對聯叫慶聯。對聯是利用漢字特征撰寫的一種民族文體,一般不需要押韻(律詩中的對偶句才需要押韻)。對聯大致可分詩對聯,以及散文對聯。隨著唐朝詩歌興起,散文對聯被排斥在外。散文對聯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過分強調詞性相當,又不失對仗。
對聯的發展階段
1、對偶階段
2、駢偶階段
3、律偶階段
對聯的種類
按用途
1、通用聯——春聯,例如;''堂繞紫氣臻福祿,庭盈春光添壽禧''
2、專用聯——茶聯、壽聯,婚聯,喜聯,挽聯,行業聯,座右銘聯、贈聯,題答聯
3、春聯:新年專用之門聯 。如:楊柳吐翠九州綠;桃杏爭春五月紅。
4、賀聯:壽誕、婚嫁、喬遷、生子、開業等喜慶時用。如:一對紅心向四化;兩雙巧手繪新圖。(喜聯),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壽聯)
5、挽聯:哀悼死者用。如:著作有千秋,此去震驚世界;精神昭百世,再來造福人群。
6、贈聯:頌揚或勸勉他人用。如: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7、自勉聯:自我勉勵之用。如:有關家國書常讀;無益身心事莫為。
8、行業聯:不同行業貼于大門或店內之用。如:欲知千古事;須讀五車書。(書店)雖是毫發生意;卻是頂上功夫。(理發店)歡迎春夏秋冬客;款待東西南北人。(旅店)
9、言志聯:道出志向之用。如:寧作趙氏鬼;不為他邦臣。
按字數
1、短聯(十字以內)
2、中聯(百字以內)
3、長聯(百字以上)等。
按修辭技巧
1、對偶聯:言對、事對、正對、反對、工對、寬對、流水對、回文對、頂針對。
2、修辭聯:比喻、夸張、反詰、雙關、設問、諧音。
3、技巧聯:嵌字、隱字、復字、疊字、偏旁、析字、拆字、數字。
按聯語來源
1、集句聯:全用古人詩中的現成句子組成的對聯。
2、集字聯:集古人文章,書法字帖中的字組成的對聯。
3、摘句聯:直接摘他人詩文中的對偶句而成的對聯。
4、創作聯:作者自己獨立創作出來的對聯。
古代著名對聯
1、寂寞寒窗空守寡
俊俏佳人伴伶仃
2、獨立小橋人影不流河水去
孤眠旅館夢魂曾逐故鄉來
3、紅面關 黑面張 白面子龍 面面護著劉先生
奸心曹 雄心瑜 陰心董卓 心心奪取漢江山
4、調琴調新調調調調來調調妙
種花種好種種種種成種種香
5、朝云朝朝朝朝朝朝朝退
長水長長長長長長長流
6、綠水本無憂, 因風皺面
青山原不老, 為雪白頭
7、煙鎖池塘柳(至今仍是絕對)
8、我俄人,騎奇馬,張長弓,單戈成戰,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
爾人你,偽為人,裘求衣,合手即拿,魑魅魍魎四小鬼,鬼鬼在邊
9、雞犬過霜橋 一路梅花竹葉
燕鶯穿繡幕 半窗玉剪金枝
10、人說之人 被人說之人說 人人被說 不如不說
官管之管 被官管之管管 管管被管 不如不管
11、冰凍兵船 兵打冰 冰開兵出
尼姑泥鞋 尼洗泥 泥落尼歸
12、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喜茫茫空闊無邊。看:東驤神駿;西翥靈儀;北走蜿蜒;南翔縞素。高人韻士,何妨選勝登臨。趁蟹嶼螺州,梳襄就風鬟霧鬢。更頻天葦地,點綴些翠羽丹霞。莫辜負:四周香稻;萬頃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
數千年往事,注到心頭。把酒凌虛,嘆滾滾英雄何在。想: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偉烈豐功,費盡移山心力。盡珠簾畫棟,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斷碣殘碑,都付與蒼煙落照。只贏得:幾杵疏鐘;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枕清霜。
13、游西湖 提錫壺 錫壺掉西湖 惜乎錫湖
過南平 賣藍瓶 藍瓶得南平 難得藍瓶
14、望江樓,望江流,望江樓下望江流,江樓千古,江流千古。
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萬年,月影萬年。
15、煙沿艷檐煙燕眼
霧捂鳥屋霧物無
16、水有蟲則濁,水有魚則漁,水水水,江河湖淼淼。
木之下為本,木之上為末,木木木,松柏樟森森。
17、少水沙即現
是土堤方成
18、蠶為天下蟲
鴻是江邊鳥
19、喬女自然嬌 深惡胭脂膠肖臉
止戈才是武 何勞銅鐵鑄鏢鋒
20、寸土為寺,寺旁言詩, 詩曰:明月送僧歸古寺。
雙木為林,林下示禁, 禁云:斧斤以時入山。
對聯的種類2
一、什么是對聯。
對聯是中國文化中的特有現象,對聯又稱“對子”、“楹聯”、“楹帖”,是對偶的語句。對聯是指用字數相等,對仗工整的文字組成的、意義關聯而又書寫在其它實用物上的兩個句子,一個上聯,一個下聯。
一般構思巧妙,形式多樣,既可抒情寫意,繪景敘事,也可賀喜、慶功或題于亭榭樓臺、廟宇碑祠、客廳書齋。對聯是我國人民喜聞樂見的一種文體形式,是集書法、文學等于一體的綜合性藝術。
對聯具有鮮明的階級和時代特征,其內容往往是有很強的針對性,什么時候使用什么樣的對聯基本是一定的。同時由于對聯本身含有美的'屬性,所以人們也可將其作為藝術品來欣賞和回味。
我國對聯的歷史悠久,是傳統的實用文體。從古至今,無論是個人家庭或機關單位,每逢喜慶日子或重大節日,都有寫對聯的習慣。詞堂廟宇,名山大川,旅游勝地也雕刻懸掛,張貼不少對聯。
對聯專題
二、對聯寫作格式
(1)上聯和下聯必須字數相等,句法相似,才能對得起來。它有四字對,五字對,六字對,七字對,最多有幾百個字的對子。
(2)上下對聯要對仗。
古人講對仗的花樣很多,什么實字對實字,虛字對虛字等等。如“天”對“地”就是實字對,“無情”對“有意”就是虛字對。還有什么人名對人名,地名對地名,數字對數字等。
我們現在做對聯可以學習古人的對仗技巧,但不要過于受它的約束,甚至為了將就字數與對仗,硬把詞語拆開或生造詞語。
(3)做對聯要講究的和諧,每個字的讀音高低不同,就有了平仄聲的差別。
舊社會做對聯很講究這個平仄聲,如果上聯聲調是“仄仄平平仄平”,下聯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這個平仄學起來很麻煩,我們現在做對聯不必過多講究這一套,只要做到聲調和諧、讀起來順口、響亮、易懂,就可以了。
對聯除了上下聯以外,還有橫聯。橫聯就是貼在兩個對聯中間上面的,一般是四個字的。它的作用是把上下聯的中心思想概括出來。如果橫聯與上下聯聯系不緊或無關,就不好了。這是有的寫對聯的人不懂橫聯的作用造成的。
三、對聯的種類
按照不同的劃分方法,可以將對聯分為不同的類型。
對聯的種類3
(一)按使用的范圍分
對聯從使用范圍上劃分,可分為應用聯和裝飾類兩大類。這里裝飾聯主要指用于美化環境的對聯,如裝飾亭臺、樓閣、名勝古跡的對聯;裝飾書房臥室、名畫寶硯的對聯等。裝飾聯一般富有哲理,回味無窮。
應用聯是指有較強針對性的對聯。它可以再分為專用于慶祝春節的春聯,用于某一具體事項的對聯如挽聯、壽聯、婚聯、喜聯、行業聯等。還可分為人們在各種交往中所用的交際。總之從時間、空間的使用范圍看,對聯的分法如下表所示:
1、實用聯——春聯
2、專用聯——挽聯,壽聯,婚聯,喜聯,行業聯,座右銘聯等
3、交際聯——贈聯,題答聯
2、裝飾聯
(二)按寫作方法和上下聯的關系分
按上下聯在內容上的關系分,對聯可分為三種,即正對,反對,流水對三種。
1、正對
指對聯上下兩聯的內容相關或相似,從不同的角度說明大致相同的道理。如:
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一派春光明四海,萬枝桃李艷三江。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夫婦共譜勞動曲,男女同謳致富歌。
2、反對
指上下聯內容相反,對比鮮明,這種對聯往往從正反兩面來說明同一個問題,在對比中突出表達效果。如: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幸鑄佞臣。
莫忘當年創業苦,春看今朝生活甜。
又如: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鋪張浪費損家害國,勤儉節約積少成多。
3、流水對
也叫串對,指一個意思分兩句說,兩句合起來是一個整體,上下聯有承接假設、遞進、因果、條件等關系。如:
江河無止終而為海
桃李不言下自成溪
又如:
但使人家有遺愛
曾將詩句結風流
(三)從形式字數上分
以對聯的字數來劃分的話,對聯可分為四字聯、五字聯、六字聯、七字聯、八字聯、九字聯、幾十字聯、幾百字的長聯等。如:
晝夜不舍;天地同流。——太原番祠難老泉聯
峭石千重立,藤蘿百道開。——五臺山望海峽聯
泉自幾時冷起,峰從何處飛來。——杭州飛來峰,董其昌聯
漓江酒綠招涼去,常侍詩清賞雨來。——桂林疊彩山“元常侍清賞處”
紅花并蒂同朝陽比艷;紫燕同飛向浩宇高歌。——婚聯
君不見為人百歲誰不死;意難平行世一時志未酬。——挽聯秦皇安在哉,萬里長城筑怨。
對聯發展起源
對聯又稱對偶、門對、春貼、春聯、對子、桃符、楹聯(因古時多懸掛于樓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種對偶文學,一說起源于桃符。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后漸漸發展為春聯,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愿望。對聯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字數相同,結構相同,是中文語言的獨特的藝術形式。
駢文與律詩是對聯的兩大直接源頭。對聯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又吸收了古體詩、散文、詞曲等的特點。因而對聯所用句式,除了律詩句式、駢文句式外,還有古體詩句式、散文句式、仿詞曲句式。不同句式適用格律不同、寬嚴不同。其中律詩句式平仄要求最嚴,古體詩句式則除了對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
對聯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有歷史記載的`最早對聯出現在三國時代。明洪武年間(1368年—1399年),在江西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地方,出土一尊特大鐵十字架,上鑄有三國時代孫權赤烏年號(238—250年)。在鐵十字架上又鑄有藝術精美的對聯云:“四海慶安瀾,鐵柱寶光留十字;萬民懷大澤,金爐香篆藹千秋。”春節時掛的對聯叫春聯,辦喪事的對聯叫挽聯,辦喜事的對聯叫慶聯。對聯是利用漢字特征撰寫的一種民族文體,一般不需要押韻(律詩中的對偶句才需要押韻)。
對聯作為一種習俗,是漢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05年,中國國務院把楹聯習俗列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楹聯習俗在華人乃至全球使用漢語的地區以及與漢語漢字有文化淵源的民族中傳承、流播,對于弘揚中華民族文化有著重大價值。
歷史探源
楹聯者,對仗之文學也。這種語言文字的平行對稱,與哲學中所謂“太極生兩儀”。即把世界萬事萬物分為相互對稱的陰陽兩半,在思維本質上極為相通。因此,我們可以說,中國楹聯的哲學淵源及深層民族文化心理,就是陰陽二元觀念。陰陽二元論,是古代中國人世界觀的基礎。以陰陽二元觀念去把握事物,是古代中國人思維方法。
這種陰陽二元的思想觀念淵源甚遠,《易經》中的卦象符號,即由陰陽兩爻組成,《易傳》謂:“一陰一陽之謂道。”老子也說:“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老子》第42章。)荀子則認為:“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合而變化起。”(《荀子·禮論》)《黃老帛書》則稱:“天地之道,有左有右,有陰有陽。”這種陰陽觀念,不僅是一種抽象概念,而且廣泛地浸潤到古代中國人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萬事萬物的認識和解釋中。
《周易·序卦傳》:“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禮儀有所措。”《易傳》中,分別以各種具體事物象征陰陽二爻。陰代表坤、地、女、婦、子、臣、腹、下、北、風、水、澤、花、黑白、柔順等;與此相對應,陽則代表乾、天、男、夫、父、君、首、上、南、雷、火、山、果、赤黃、剛健等。
這種無所不在的陰陽觀念,深入到了中華民族的潛意識之中,從而成為一種民族的集體無意識。而陰陽觀念表現在民族心理上,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對以“兩”、“對”的形式特征出現的事物的執著和迷戀。對聯格式嚴格,分大小詞類相對。傳統對聯的形式相通、內容相連、聲調協調、對仗嚴謹。
語言尋根
一副標準的楹聯,它最本質的特征是“對仗”。當它用口頭表達時,是語言對仗,當它寫出來時,是文字對仗。語言對仗的含義是什么呢?通常我們提到要求字數相等、詞性相對、平仄相拗、句法相同這四項,四項中最關鍵的是字數相等和平仄相拗,這里的字數相等,不同于英語的“單詞數”相等,其實質上是“音節”相等。即一個音節對應一個音節。在英語中,單詞“car”與“jeep”在數量上是相等的,但音節不相等。而漢語“卡車”與“吉普”,數量相等又音節相等。漢語之所以能實現“音節”相等,是因為漢語是以單音節為基本單位的語言。音節、語素、文字三位一體。
漢語每個音節獨立性強,都有確定的長度和音調,音調古有平、上、去、入四聲,今有陽平、陰平、上聲、去聲四聲,皆分平仄兩大類。平對仄即謂相拗。這樣,漢語的語素與語素之間(即字與字之間)就能建立起字數相等、平仄相諧的對仗關系。而英語中,即使事物的名稱、概念能夠相對,單詞的數量和詞性能夠相對,兩個句子的句式能夠相對,但其音節長短不一,獨立性弱,可自由拼讀,又無聲調,故無法相對。
楹聯大多數是寫成文字,并且很多時候還要書寫、懸掛或鐫刻在其它建筑物或器物上。因此,楹聯對仗的第二層即是所謂文字相對。文字相對意味著楹聯不僅是語言藝術,又是裝飾藝術。作為裝飾藝術的一副楹聯,要求整齊對稱,給人一種和諧對稱之美。漢字又恰好具備實現整齊對稱的條件,它是以個體方塊形式而存在的,方方正正,整整齊齊,在書寫中各自占有相等的空間位置。它具有可讀性,又具可視性。其方塊構形,既有美學的原則,又包含著力學的要求。它無論是橫寫與豎排,都能顯得疏密有致,整齊美觀。而英文呢,它是拼音文字,每個單詞長短不一,只表音,不表義,更無可視性,只能橫排,不能豎排,無法從形體上實現真正的對稱。下面試舉兩個意思相同的中英文對偶句進行比較,以進一步說明為何只有漢語才有真正的對仗,而英文和其他拼音文字則不能。
特征
獨特性和普遍性
人們普遍認為楹聯是中國最獨特的一種文學形式。其獨特性究竟表現在哪里呢?主要表現在結構和語言上。楹聯可稱之為“二元結構”文體。一副標準的對聯,總是由相互對仗的兩部分所組成,前一部分稱為“上聯”,又叫“出句”、“對頭”、“對公”;后一部分稱為“下聯”,又叫“對句”、“對尾”、“對母”。兩部分成雙成對。只有上聯或只有下聯,只能算是半副對聯。當然,許多對聯,特別是書寫懸掛的對聯,除了上聯、下聯外,還有橫批。橫批在這種是對聯中是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往往是對全聯帶有總結性、畫龍點睛或與對聯互相切合的文字,一般是四個字,也有兩個字、三個字、五個字或七個字的。
從語言上看,楹聯的語言既不是韻文語言,又不是散文語言,而是一種追求對仗和富有性的特殊語言。楹聯這種特殊的“語言——結構”方式,完全取決于漢語言及其文字的特殊性質。這種“語言——結構”的獨特性使得楹聯創作在構思、立意、布局、謀篇上迥異于其它文學形式。同樣的客觀對象和內容,楹樣總是設法從兩個方面、兩個角度去觀察和描述事物,并且努力把語言“整形”規范到二元的對稱結構之中去。
寄生性和包容性
所謂寄生性,指楹聯本從古文辭賦的駢詞儷語派生發展而來,小而言之,它就是一對駢偶句,因此,它能寄生于各種文體之中。詩、詞、曲、賦、駢文,乃至散文、戲劇、小說,哪一樣中又沒有工整的對偶句呢?但反過來,楹聯又具有極大的包容性。它可以兼備其他文體的特征,吸收其他文體的表現手法,尤其是長聯和超長聯,簡直能集中國文體技法之大成。諸如詩之精煉蘊藉,賦的鋪陳夸張,詞之中調長調,曲的意促爽勁,散文的自由瀟灑,經文的節短韻長等等,皆兼收并蓄,熔鑄創新。
實用性和藝術性
如前所述,楹聯是中國古典文學形式的一種,理所當然具有文學性和藝術性,它以詩、詞、曲等前所未有的靈活和完美而體現了中國文字的語言藝術風采。對聯之美在于對稱、對比和對立統一。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卷二十引《復齋漫錄》記載;晏殊一次邀王琪吃飯,談起他一個上句:“無可奈何花落去”,恨無下句。王琪應聲對道:“似曾相識燕歸來。”晏殊大喜,于是把這個絕妙對句寫進了《浣溪沙》一詞。楊慎稱這個對句“二語工麗,天然奇偶”。這就是對聯的藝術魅力。
楹聯的藝術性,可以當代學者白啟寰先生一副對聯來概括:對非小道,情真意切,可諷可歌,媲美詩詞、曲賦、文章,恰似明珠映寶玉;聯本大觀,源遠流長,亦莊亦趣,增輝堂室、山川、人物,猶如老樹燦新花。
通俗性和高雅性
人們常說對聯雅俗共賞,這絲毫不假。試想,還有那一種文學形式,象楹聯一樣,上為學者文人,下為婦人孺子所喜聞樂道,既可走進象牙之塔,又能步入隴畝民間,既是陽春白雪,又是下里巴人呢?這種奇妙的合一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因在于楹聯是一種既簡單又復雜、既純粹又豐富的藝術,誠如前所述,楹聯的規則并不復雜,尤其是對語言的色彩、風格,對題材、內容都沒有什么要求,它一般很短小,又廣泛應用于社會生活,不像其它文學形式戴著一副高雅的面孔,它易學、易懂、易記,也不難寫。只要對得好,無論語言之俗雅,題材之大小,思想之深淺,皆成對聯。但其他文學則未必然。
詩尚典雅蘊藉,如“江山一籠統,井上黑窟窿,黃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之類,只能稱之為“打油詩”。一般人是不敢問津詩詞的,怕寫成打油詩。而楹聯,至若逢年過節,家家寫之,戶戶貼之,實為文學中之最通俗者。但是,楹聯俗而能雅,而且是大雅。楹聯固規則簡單,形式純粹,但其對道、聯藝,卻博大精深,沒有止境。短小雋永者,一語天然,非俗手能為;長篇巨制者則更是鋪錦列繡,千匯萬狀,如同史詩,非大手筆不能作。那些優秀的風景名勝聯,輝映山川古跡,永放異彩;那些著名的哲理格言聯,傳播四海,流芳百世;那些仁人志士的言志聯,慷慨磊落,光耀千秋,豈非大雅乎?
嚴肅性
一般來說,文學和藝術是嚴肅的,人們反對文學、語言的那種不嚴肅的創作態度。但對于楹聯來說,情況就不同了。楹聯有嚴肅性創作,也有性的。比如,開辦于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的浙江平陽“益智高等女學校”門聯“德張民智開明范;學領女權炳耀風”,其風格是高雅而嚴肅的。清末有個叫趙藩的人,在成都武侯祠題了一聯。此聯就屬于嚴肅性的。聯云: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后來治蜀要深思。
這副楹聯既概括了諸葛亮用兵四川的特點,又總覽了諸葛亮治理四川的策略,借此提出自己關于正反、寬嚴、和戰、文武諸方面的政見,極富哲理,蘊含深刻的辯證法,發人深思。和歷史任何優秀的哲理詩相比,它都毫不示弱。此聯問世以來,好評如潮。人們“看中”的,正是此聯深刻性和嚴肅性。毛澤東1958年參觀武侯祠時,對此聯看得很細,予以高度評價。
對聯的種類4
1. 平仄對聯:這種對聯根據平仄聲調來配對,平平配平平,仄仄配仄仄。例如:“白云深處見青山,夜雨微茫聞石灘。”
2. 繞口令對聯:這種對聯一般都是用很多的同音字組成,用來考驗人們的口語能力。例如:“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
3. 偶聯:這種對聯每個句子都是獨立的,沒有直接聯系。例如:“銀花飄落大雪中,瓢蟲爬過小山坡。”
4. 對仗對聯:這種對聯需要兩個句子之間有相互呼應的關系,例如: “春風吹,百花香,秋月明,萬里霜。”
5. 韻對聯:這種對聯是根據韻腳來配對的,比如說“東籬種菜南籬草,秋來收獲冬來栽。”
6. 反復對聯:這種對聯要求兩個句子相互呼應,而且有很多重復的詞語,例如“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
7. 典故對聯:這種對聯是用典故來構成的.,例如: “水落石出,殺雞儆猴。”
總而言之,對聯有很多種類,并且在不同的場合和目的中都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對聯的形式豐富多彩,其所蘊含的文化內涵、歷史背景和精神世界也十分豐富多彩,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聯的種類5
作為華夏五千年的歷史文化瑰寶之一的對聯,它的分類標準很多。今天就從用途上來分,對聯的種類約分為春聯、喜聯、壽聯、挽聯、裝飾聯、行業聯、交際聯和諧趣聯等。
1、春聯
明代人們用紅紙代替桃木,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春聯。至于人們傳說的王羲之改春聯之事,(“福無雙至今日至,禍不單行昨夜行”)純屬傳說,是人們仰慕其書法而已。春聯,顧名思義是春節時人們用來表示喜慶的一種良好祝語,或表示合家團聚生活幸福,或祝愿來年五谷豐登事事如意……。例:運際升平人共樂,氣當和淑鳥知春。
2、喜聯。
喜聯又叫婚聯。是人們對結婚者的一種良好祝愿。它起源于何時,無從考證。這種對聯有一個特點,就是上下聯語中一般都或明或暗的含有一個能表示夫妻意義的名詞。例:秋水銀堂鴛鴦比翼,天風玉宇鸞鳳和聲。
3、壽聯。
壽聯現在一般很少有人再寫了。在清朝時極為盛行,是老人過壽時,晚輩或親朋好友贈送的.表示贊美、祝愿長命百歲的吉祥話。這種聯語分男壽聯與女壽聯兩種。例:鶴算千年壽,松齡萬古春。
注意事項
春聯和其它用途的聯語在字數上有著區別,即上下聯一般都是單數,取“陽”,盡可能避免雙數,因為在我國傳統意識中,雙數為陰。
明清兩代,對聯的發展達到全盛,主要表現在它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各類對聯都得到廣泛的應用。家家戶戶以至各行各業都有了掛貼對聯的習慣。寺廟道觀、風景名勝地點,用它做楹聯;日常交際中,人們用它祝壽、慶婚、哀挽、題贈;文人學士用它寫景詠物,言志抒懷。
【對聯的種類】相關文章:
粽子的種類06-25
德國的獎學金設置種類08-15
各種年糕的種類盤點08-11
經典的對聯01-20
經典的對聯02-03
對聯06-24
精選經典對聯03-15
經典的對聯(經典)05-21
經典對聯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