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春節習俗15篇
春節習俗1
孔府年節
孔府年節有一些和民間不同的地方,
臘八。臘八的一切活動都是圍繞臘八粥進行的。熬粥要安排很多人,“戶人”中的燒火戶在這天專來燒火。支起大鍋,熬出的粥分盛在很多缸里。臘八粥分兩種:一種是粗的,給當差的喝,粥里放大米、肉片、白菜、豆腐之類,喝粥時,一個還給一斤饃饃;另一種是細的,用薏米仁、桂元、蓮子、百合、栗子、紅棗、紅豇豆、江米等熬成,粥面再放上用山楂雕刻的“粥果”。這樣的粥是供內宅,本族以及上供用的。孔府在外面有很多香火院,都在臘八這天派尼姑來要粥,要“盆頭米”。
臨近三十,孔府忙年活動中最熱鬧的場面“蒸壯”就出現了,“蒸壯”就是為過年蒸各種饅頭、餃子、糕餅。這時“燒火戶”又來燒火,蒸各式各樣的饅頭。
大年三十整夜包餃子。府內到處燃燈、燃檀香末、鋪地毯、院子里搭彩棚、拉彩帶。午后去報本堂行禮,晚飯后去祖廟辭歲。大人給孩子送“壓歲錢”,裝在紅紙袋里,上面寫有“長命百歲”的字樣,放在小孩子的枕邊,每人準備一個景泰藍食盒,其中放粘米面做的如意、小柿子、桔子等物。
除夕夜晚衍圣公還要親自到安懷堂擺供,祭拜白胡子老神仙,據說孔府中所有的精靈鬼怪都歸這個白胡子老神仙管。
午夜過后所有的人起來拜天地神。在前上房院子里用席子搭起“天地樓”。朝各個方向,東、西、南、北、東北、西南、西北,各擺一張桌子,桌子上擺放神的牌位,正中一張桌子上擺天地神牌位。“天地樓”旁,立“朝天竿”,點“天燈”,日夜不熄,一直要點半個月之久。
元旦早晨醒來,先不說話,用手摸摸食盒里的東西和壓歲錢。起床后拜廟、拜祠堂、接受仆人拜年。本家來孔府拜年。下午當地“龍燈會”的獅子舞等進孔府表演,孔府的當差和“花炮戶”燃放焰火,慶祝新年。
寧陽縣
寧陽縣元旦吃餛飩,稱為“填倉“,黃縣、蓬萊一帶,元旦早起要照虛耗。由女主人手持紅燭,把家中各個角落照一遍,意思是以光明驅逐黑暗,然后將年前以面粉做成的各種窗花放在窗臺上。小孩子起床后,要攀著門拴打三個秋千,據說可以長得快。有些地區煮餃子時要用芝麻秸燒火,意味新的一年像芝麻開花一樣,節節高升,飯后在鍋內要放上饅頭,意味有“余頭“。膠東的新媳婦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拜年,稱為“札根“。據說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札下,不會有離婚和早年喪偶之事。舊時還有初五“送窮“的習俗。當天祭拜年,要放鞭炮以示“趕五窮“。曲阜則在初五辦“文曲星會“,初五晚上,要到老師家,向孔子神像拈香祭拜。再由老師出題做一篇文章,完成后由老師它焚掉,叫做“文曲星會“。
嶗山
春節期間,嶗山村村鎮鎮扭秧歌、跑旱船、舞龍燈、踩高蹺……熱鬧非凡。元宵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的燈節。嶗山沿海的漁村里,鞭炮齊鳴,漁民在船老大的'帶領下來到各自的漁船上送燈,預祝新的一年漁業豐收。
農歷清明節到谷雨期間,是嶗山漁民祭海的時節。祭海時,漁民們在海灘上擺設豬、雞、魚三牲供品,大面饃和糖果,點燃香燭鞭炮,舉行傳統的祭海儀式。祭海的日子里,純樸豪爽的漁家人用好酒好菜熱情地招待前來觀看祭海的親朋好友,大家一起開懷暢飲。
春節習俗2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轉眼間又迎來了一年一度的春節。我也從一個無知的孩子成長為一個風華正茂的大學生。作為大學生,就一定要有大學生存在的價值。
今年春節,我沒有像以前一樣沒心沒肺的玩耍,而是做了一件有意義的事。我特意調查研究了我國傳統節日春節的一些習俗。通過走訪調查、查找資料、聆聽老人們的講述,我獲益匪淺。
春節食炎黃子孫共有的傳統節日,古今中國人都把過年看的特別重要。無論天南海北,無論男女老幼,無論富貴貧賤,全國各地區各民族的中國人都以特有的方式慶祝這個最盛大的節日。家家戶戶歡聚一堂,盡享天倫之樂,感受家庭的`幸福和溫暖,分享一年的收獲與喜悅,回顧過去的一年,展望新年的開始。
春節首先是個親人的節日、家庭的節日,而人特別是中國人最看重家庭和親情。中國有句老話:“大年三十吃餃子,沒有外人”,意思是說一年忙到頭的人們,四處漂流的人們,過春節時一般都要回家,父子兩代,祖孫三代,甚至四世同堂,敬杯酒,鞠個躬,父慈子孝,母良妻賢,人們在鞭炮聲中,在鑼鼓聲中,在歡笑聲中,享受著人間溫暖。這種溫暖同金錢無關,同權力無
關,同勢利無關,是骨肉情,闔家歡。同時,春節還是加深人與人之間感情、溝通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節日,是團結的節日。不但在親人之間,即使在互不相識“外人”之間,包括在有些隔閡、有些矛盾的人們之間,春節見面時也會客氣一點,會有笑容和寬容。有點理解和關心,一句“恭喜發財”,一句“新春愉快”,誰聽了誰高興。總之,春節是使人和睦相處、歡樂愉快的盛大節日。
春節作為我國如此重要的文化載體,我們必須更加努力的傳承傳統文化,繼承我國優秀的文化傳統,并聯系所學知識,積極在實踐中創新與弘揚中華傳統。
通過這次實踐活動,我不僅鍛煉了自己的能力,也增長了見識。不僅認識到勞動人民的辛勤樸實,而且學到了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我深深的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親情與溫暖,我深刻的意識到自己作為21世紀的大學生必須有所作為。必須在生活的點滴增長見識,拓展視野,逐步的走進社會,為社會盡微薄之力。
春節習俗3
以前過年,只是和大人湊熱鬧。今年過年我知道了不少和春節有關的風俗習慣。以下是“春節的習俗作文”,希望能夠幫助的到您!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壓歲錢
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于床腳;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后當眾賞給,也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家長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
民間認為分壓歲錢給孩子,當“年”去傷害孩子時,孩子可以用這些錢讓它化兇為吉。壓歲錢牽系著一顆顆童心,而孩子的壓歲錢主要用來買鞭炮、玩具和糖果等節日所需的東西。
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壓歲餞的數額從幾十到幾百不等,這些壓歲錢多被孩子們用來購買圖書和學習用品,新的時尚為壓歲錢賦予了新的內容。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于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于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等。“門心”貼于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于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于門媚的橫木上。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墻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祝愿。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
春節到了,家家戶戶喜氣洋洋,團團圓圓。春節有許多習俗,比如:貼春聯,放鞭炮,吃餃子等等。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了解它們吧!
貼門神這是幾乎家家戶戶過年都要做的,關于貼門神還有一段有趣的神話傳說:相傳在古時候,有位龍王總想偷吃玉帝的貢品,玉帝發現后狠狠地懲罰了它,可龍王依然屢教不改,于是,玉帝讓兩位身強力壯的天神看守大門,不讓龍王再來搗亂。可是兩位天神和我們一樣要睡覺休息。于是玉帝想了一個好辦法,把兩位天神的.畫像貼在門上,從此貼門神的習俗就這樣代代流傳。
在我國的北方有一種習俗,就是吃餃子,餃子的諧音即“交子”,表達了人們對更歲交子,對新的一年吉祥富裕的一種渴望。而南方人則喜歡在大年的早晨吃湯圓,意味著我們在新的一年里圓圓滿滿,團團圓圓。人們還喜歡把一種叫“薺菜”的蔬菜和湯圓一塊吃,“薺菜”有被稱作“聚財”意喻在新的一年招財進寶,心想事成。
春節里,我們更少不了要放鞭炮來活躍一下春節時歡歡喜喜的氣氛了。放鞭炮在民間還有一個傳說:相傳在遠古的時侯,有一只叫“年”的怪獸,每到春節的時候就出來嚇唬人,于是人們就想了個辦法,用竹筒點燃扔向它,竹筒爆炸后發出很大的聲響,嚇走了年獸,放鞭炮的習俗就這樣流傳下來了。
春節的習俗還有很多很多,它豐富了我們的知識,拉近了人們的距離。它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讓我們一起去了解它們吧!
我國一年中有一個最重要的節日,它就是古老的“春節”。千百年來,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如掃塵,貼春聯,貼年畫,貼窗花,貼‘福’字,守歲,爆竹,拜年與春節食俗文化等等等等。春節的眾多風俗至今都代代相傳的。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原古時代就記載著春節掃塵的風俗。因為‘塵’與‘陳’是諧音,新春掃塵有除舊布新的涵義,用意是把一切貧窮,晦氣統統掃地出門。人們寄托著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借掃塵的方法去整理全年來的得失,向往打算新年的美好開始。用貼春聯,貼年畫,貼窗花,貼‘福’字等方式來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烘托出喜慶的節日氣氛,把福字倒著貼,意示著“福氣已到,幸福已到”,還有行行色色的年畫,窗花,春聯貼掛,期盼賜予福祿壽,一年更比一年好。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兩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等待著辭舊迎新的時刻,當五彩繽紛的爆竹遍地開花,四處響起的時候,新年走到我們眼前,人們都會穿得整齊漂亮,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祝賀。長輩們給晚輩分發壓歲錢,真是其樂融融,新年新氣象啊,春節還有不得不說的食俗,大年初一吃紅豆,寓示著一年紅紅火火;吃年糕,寓示著一年更比一年高;吃湯圓,寓示著全家都團團圓圓。春節的習俗還有很多很多,趣味樂事也說不勝說,祝福寓意講不勝講。試問有誰不喜歡這傳統的春節呢?試問又有誰不想傳承這古老的習俗呢?
俗稱破五。民俗一說破五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按照舊的習慣要吃“水餃子”五日,北方叫“煮餑餑”。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沒有不吃的。從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戶都如是,就連待客也如此。婦女們也不再忌門,開始互相走訪拜年、道賀。新嫁女子在這一天歸寧。一說破五這一天不宜做事,否則本年內遇事破敗。破五習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窮,迎財神,開市貿易。
祭財神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財神。民間傳說,財神即五路神,所謂五路,指東西南北中,意為出門五路,皆可得財。
清代顧祿《清嘉錄》云:“正月初五日,為路頭神誕辰。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爭先為利市,必早起迎之,謂之接路頭。”又說:“今之路頭,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謂五路,當是東西南北中耳。”上海舊歷年有搶路頭的習俗。正月初四子夜,備好祭牲、糕果、香燭等物,并鳴鑼擊鼓焚香禮拜,虔誠恭恭敬財神。初五日俗傳是財神誕辰,為爭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搶路頭”,又稱“接財神”。
五祀即祭戶神、灶神、土神、門神、行神,所謂“路頭”,即五祀中之得神。凡接財神須供羊頭與鯉魚,供羊頭有“吉祥”之意,供鯉魚是圖“魚”與“余”諧音,詩個吉利。人們深信只要能夠得到財神顯靈,便可發財致富。
因此,每到過年,人們都在正月初五零時零分,打開大門和窗戶,燃香放爆竹,點煙花,向財神表示歡迎。接過財神,大家還要吃路頭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滿懷發財的希望,但愿財神爺能把金銀財寶帶來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發大富。
路頭神
路頭神是吳地所信奉的一位財神。俗以是日為他的生日,祭曬迎接,頗為壯觀。
路頭又稱“五路神”。據說元末有一何五路。為抵御外寇而死,人們因此祀他為神,名“五路神”。但此五路神似乎與作為財神的路頭五路神無涉。或又以五路神實為五圣神,或曰五通神,在康熙年間湯斌毀禁上方山五通寺以后,民間不敢祀五通神,故改其名為路頭而祀之。一般以此路頭為古五祀中的行神,所謂五路乃東西南北中也;財貨無不憑路而行,故人們以行神為財神,謹加祭祀,冀求它引財入門,或出行獲利。古人外出行旅,祭祀路神以求平安,此為“祖道”之俗;吳俗接路頭,祭祀的也是路神,而這路神變成財神。路神變為財神,是因商業的發展,財貨流通的加劇。財貨往來于陸水之間,人們直觀地認為,路在冥冥之中主宰了財貨。
俗以為接路頭,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別靈驗,因此叫“搶路頭”。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搶路頭”了,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的保護者,人們便不再在赴旅時祭祀它了。
至于人們在元月初五祭拜路頭神,并以此日為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五”與初五之“五”牽連之故。北方于此日祭“五窮”也是一樣。在正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氣象,圖一年吉利,財源茂盛,東西南北中,財富五路并進。
送窮
正月初五“送窮”,是我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這一天各家用紙造婦人,稱為“掃晴娘”,“五窮婦”,“五窮娘”,身背紙袋,將屋內穢土掃到袋內,送門外燃炮炸之。這一習俗又稱為“送窮土”,“送窮媳婦出門”。陜西韓城一帶,破五這一天忌出門,而且要將鮮肉放在鍋中炙烤,還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發聲,認為這樣可以崩除窮氣,求得財運。此外舊時除夕或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別飽,俗稱“填窮坑”。民間廣泛流行的送窮習俗,反映了我國人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傳統心理。
開市
舊俗春節期間大小店鋪從大年初一起關門,而在正月初五開市,俗以正月初五為財神圣日,認為選擇這一天開市必將招財進寶。
春節習俗4
快過年了,今年我們是回爺爺家過年。仲春七號的清晨我們坐火車,直到下戰書我們才到爺爺家。
固然離過年還有十天,但是我看到了一片忙碌的景象。大家都在預備辦年貨,清早爺爺提著菜籃去買魚、肉、牛肉……買回來以后還自制臘腸,大伯還在炒自己地里種的花生,哥哥上街買來春聯、鞭炮、煙花。伯媽還開鹵鍋鹵菜,海帶阿藕……爸爸就殺雞,我和媽媽就貼兩家的春聯、貼門神,貼門神是為了防止年獸入侵,貼完春聯、門神就去洗海帶、藕……我們以前在長沙還從來沒這樣過,都是去超級市場買現成的,而且這里和鄰居好親熱啊!難得一見。
由于城市很少有挨家挨戶的屋子,就算有,也很少親熱。在吃晚餐之前還要先祭祖,于是我們提著鞭炮來到奶奶的墳上,燒紙錢、放鞭炮。在爺爺這里大年節團年飯必需要湊足十個菜。在餐桌上,我們互相敬酒,不飲酒的`就以飲料代酒,相互之間祝福,在我的記憶當中,在長沙只有我們三個人吃飯,也沒說過祝福,吃完飯就開始給壓歲錢給小孩,吃完飯我們大家就出去放煙花、放鞭炮……這里有各式各樣的煙花、鞭炮,大年初一,我們晚輩要給長輩拜年,還要送補品、禮物。
這就是我們湖北過春節的習俗。
春節習俗5
漢族的春節習俗:一般以吃年糕、餃子、糍粑、湯圓、荷包蛋、大肉丸、全魚、美酒、福橘、蘋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饌為主;并伴有撣揚塵、洗被褥、備年貨、貼春聯、貼年畫、貼剪紙、貼福字、點蠟燭、點旺火、放鞭炮、守歲、給壓歲錢、拜年、走親戚、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如年夜飯,尤為講究:一是全家務必聚齊,因故未回者必須留一座位和一套餐具,體現團圓之意;二是飯食豐盛,重視“口彩”,把年糕叫“步步高”、餃子叫“萬萬順”,酒水叫“長流水”,雞蛋叫“大元寶”,金魚叫“年年有余”;這條魚準看不準吃,名為“看余”,必須留待初一食用.北方無魚的地區,多是刻條木頭魚替代;三是座次有序,多為祖輩居上。孫輩居中,父輩居下,不分男女老幼,都要飲酒。吃飯時關門閉戶,熱鬧盡興而止。
在天津過春節還有掛中國結的習慣,大年三十之前天津人有到天津古文化街喬香閣請中國結的習俗,取喬香納福之意。
除夕的家宴菜肴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舊時北京、天津一般人家做大米干飯,燉豬肉、牛羊肉、燉雞,再做幾個炒菜。陜西家宴一般為四大盤、八大碗,四大盤為炒菜和涼菜,八大碗以燴菜、燒菜為主。安徽南部僅肉類菜肴就有紅燒肉、虎皮肉、肉圓子、木須肉、粉蒸肉、燉肉及豬肝、豬心、豬肚制品,另外還有各種炒肉片、炒肉絲等。湖北東部地區為“三蒸”、“三糕、“三丸”。“三蒸”為蒸全魚、蒸全鴨、蒸全雞;“三糕”是魚糕、肉糕、羊糕;
“三丸”是魚丸、肉丸、藕丸。哈爾濱一帶一般人家炒8個、10個或12、16個菜不等,其主料無非是雞鴨魚肉和蔬菜。贛南的年夜飯一般為12道菜。浙江有些地方一般為“十大碗”,討“十全十福”之彩,以雞鴨魚肉及各種蔬菜為主。江西南昌地區一般十多道菜,講究四冷、四熱、八大菜、兩個湯。
各地除夕家宴上都有一種或幾種必備的菜,而這些菜往往具有某種吉祥的含義。比如蘇州一帶,餐桌上必有青菜(則安樂菜)、黃豆芽(如意菜)、芹菜(勤勤懇懇)。湘中南地區必有一條一公斤左右的`鯉魚,稱“團年魚”,必有一個3公斤左右的豬肘子,稱“團年肘子”。皖中、皖南餐桌上有兩條魚,一條完整的鯉魚,只能看卻不許吃,既敬祖又表示年年有余,另一條是鰱魚,可以吃,象征連子連孫,人丁興旺。祁門家宴的第一碗萊是“中和”,用豆腐、香菇、冬筍、蝦米、鮮肉等制成,含義為“和氣生財”。
合肥的飯桌上有一碗“雞抓豆”,意思是”抓錢發財”。管家人要吃一只雞腿,名為“抓錢爪”,意味著明年招財進寶。安慶的當家人要在飯前先吃一碗面條,叫“錢串子”。南昌地區必食年糕、紅燒魚、炒米粉、八寶飯、煮糊羹,其含義依次是年年高升、年年有魚、糧食豐收、稻米成串、八寶進財、年年富裕。
吃餃子
北方地區春節喜吃餃子,其寓意團圓,表示吉利和辭舊迎新。為了增加節日的氣氛和樂趣,歷代人們在餃子餡上下了許多功夫,人們在餃子里包上錢,誰吃到來年會發大財;在餃子里包上蜜糖,誰吃到意味著來年生活甜蜜等等。
門神
中國各地過年都有貼門神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人的旁邊,后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于門。傳說中的神荼、郁壘兄弟二人專門管鬼,有他們守住門戶,大小惡鬼不敢入門為害。
然而,真正史書記載的門神,而不是神茶、郁壟,而是古代的一個叫做成慶的勇士。在班固的《漢書·廣川王傳》中記載:廣川王(去疾)的殿門上曾畫有古勇士成慶的畫像,短衣大褲長劍。到了唐代,門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寶和尉遲敬德所取代。
春節習俗6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每個地方都有各自的特色,我家鄉也不例外。
我家鄉在德慶縣舊院村。那里山清水秀,風景迷人,鳥語花香,綠樹成蔭,連過年的習俗也別有一番風味。
年三十那天,早上一起床洗漱完畢就得忙開。首先要去柴房拜灶神。灶神是天地之間的一個神,每到今天,他就會告訴上帝這家人一年的喜憂,所以人們買來麥芽糖,先上他幾株香,以示尊敬,然后放一碗麥芽糖,拜三拜,讓他只報喜,不報憂,這樣上帝以為我們過得很好,就能讓莊稼風調雨順。
拜完灶神,大概9點左右就開始做午飯,午飯幾乎就是年夜飯的“彩排”,因為只是有些人現在來不。
菜也有講規矩哦!必須有兩碟青菜,意思就是莊稼在夏天可以長得蔥蔥綠綠的,保證秋天好收成。然后是一大碗水煮蛋,只能是孕婦吃或者還沒生的吃,除此之外,就只有小孩可以吃。然后是一碟公雞肉,意頭是在人們滿山頭叫牲畜的時候不傷害到嗓子。再來1碟紅鯉魚,必須有兩只,意頭紅紅火火,年年有余(魚)。
吃完午飯,在平時,應該是每日一次的午后休閑時光,但今天不是,2點左右就要為年夜飯開始動手,這個切菜,那個砍排骨,這個生火,那個加柴。大約4點半有多的時候,更為熱鬧,新屋舊屋的柴房一共8個灶洞都塞滿柴。年夜飯得在7點前開臺,必須要有三個人邊吃飯,邊守柴房,因為這時灶神君嘴上的麥芽糖已經快沒,沒的話,就會向上帝報憂,不過,在家人面前,他是不會這樣做的,七點半上帝就回去休息,守到七點半就OK。
到8點30,人們守歲肚子餓不能再吃年夜飯的.,只能吃甜食糕點,因為今后三天,是全村的休息日,吃光就不能做。
12點00開始“鞭炮交響曲”,全村都放超長鞭炮,不過是有節奏的哦,這邊剛燒完,那邊正在燒,比年夜飯和制作過程更加熱鬧!
這是我家鄉的習俗,你的呢?
春節習俗7
作為一個福建人來講,對于當地的習俗,我可是再熟悉不過了。不管是節日習俗,還是其他的。我都是有問必答。就拿春節的習俗來說吧,對于這方面,我可稱得上是“萬事通”呀!
我們泉州從初一到十五,都稱為“過年”,要等過了十五,“年”才算過去。
從正月初一到初四,人們都歡度春節,初五,百業經營,俗稱“初五隔開,初六淘肥,初七人生日,初八五谷生日。 ”當零點一到,四處爆竹聲響成一片,人們就會在家中廳堂設案,擺上三牲、水果、清茶、金豬等供品,點上三支清香,點蠟燭,恭拜“天公”,祭祀祖先,這種祭祀一直持續到初四。
除夕之夜要守歲至深夜12點鐘,迎來了新年黎明,家家戶戶都燃放煙花爆竹。開門迎春納祥,俗稱“ 開正” 。
元日,每家每戶都會把自家的孩子早點叫起來,帖紅春聯,逢門必貼,無論前后,無論大小。
清晨,無論男女老少,紛紛起床盥洗,穿上早已準備好的新衣。早餐合家吃面線加雞蛋,吃蛋去殼,意在除霉氣,迎吉祥;面線則象征福壽綿長。早餐后都會出門走訪鄰居,笑臉相迎,首次見面皆要互道“恭喜”。就拿春節的習俗來說吧,對于這方面,我可稱得上是“萬事通”呀!
到了正月初九,也就是“天誕日”,民間普遍都要“ 敬天公 ”,放爆竹、點上一對紅燭燈。祈求新的一年里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在大廳的天井口用兩條長凳架起一塊八仙桌,桌上靠后擺上一道紙糊的高大“天公廟”,桌前擺上三牲,隆重的主牲是大豬頭,其次是五斤大豬腳,邊牲是雞、魚、或魷魚干、目魚干,這三項組成三牲,放在一個大盤子里。以及酒瓶、酒杯。這些都得在當天的清晨擺好。長輩領著全家大小,跪在桌前叩謝玉皇大帝保庇平安順舒的浩大天恩。與此同時,也向玉皇大帝有所祈請,并許愿日后隆重酬謝。
正月十五,元宵節,在這一天,大家都要吃“元宵丸”。泉州的'元宵丸聞名遐邇,其制法與其他地區與眾不同。以炒熟的花生米磨成沫,加上白糖、芝麻、蜜冬瓜、金桔泥……捏成丸陷,沾濕后置于有干糯米的盤子里。除此之外,我最興奮,最期待的事情就是“鬧花燈”了,這個活動,把元宵節的氣氛推向了高潮,每一個人都會去逛花燈,整條街道上都掛滿了花燈,還有許多的燈謎。這些可不是一般的花燈,都是請泉州的燈匠精制。品種繁多,平時都很少見。這也大大豐富了泉州人民的文娛生活。
這就是泉州春節的風俗民情,每家每戶都是紅紅火火地過年;都是開開心心地迎接新年黎明的到來!
春節習俗8
中國各地都有各自的過節習俗,而我的老家,位于福建省漳州市云霄縣,這里的春節與別的'地方截然不同。
在云霄,春節期間忌講不吉利的話,萬一小孩無知,說了不吉利的話,要用紙巾拭嘴。同時忌吵嘴打罵和摔破碗碟,萬一不小心打破碗盤,要將碎片收集起來放進石臼里,口中念“歲歲平安”,借“碎”與“歲”諧音來化兇為吉,保持祥和歡樂的氣象。
正月初一子時新年開始,家家戶戶燃放鞭炮,稱為“開正”,還要在門前備清茶、糖果,焚香,稱為“拜正”。初一日人人早起,穿新衣服燒香點燭,祭拜天地祖先。小輩向長輩拜年,長輩隨即賜以紅包。
在“開正”的時候,家人都要吃點紅糖線面湯。糖,意為甜蜜;線面,意為長壽,即祈求全家幸福長壽。
初一日不吃粥,以免往后出門遇雨;不往戶外倒垃圾,忌“財氣外泄”。此外還有不不討債,不打罵孩子等禁忌。
怎么樣?云霄的春節既講究又別有一番風趣吧!除此之外,大家還可以在網絡、書籍上多多了解一些異地的習俗,多豐富自己的見識!
六年級:喵奇歆
春節習俗9
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又稱農歷年,俗稱“新年”。它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的傳統節日之一。
春節的歷史非常悠久。如何慶祝這個節日,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已經形成了一些風俗習慣。
掃塵
每逢春節到來,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洗各種器皿,拆下洗被子窗簾。到處都洋溢著歡聲笑語、衛生、清潔、潔凈的歡樂氣氛,迎接農歷新年的到來。
它用簡潔、優美的文字表達美好的祝愿。每逢春節,無論是在城市還是在農村家庭教育,家家戶戶都要選一個大紅色的春暖貼在門上,為節日增添節日氣氛。在粘貼彈簧聯軸器時,有些家庭不得不在房屋的門和墻壁上粘貼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指好運、好運,傳達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對美好未來的`憧憬。有些人干脆把“祝福”二字倒過來,表示“幸福到了”“祝福到了”。
保持年份
除夕之夜,全家人聚在一起,吃春夕夜等著退舊迎新的時候,整夜守夜,象征著趕走一切壞事,期待吉祥祥和繁榮的新年。
鞭炮新年伊始,家家戶開門,開門磚開門,開年開年,開年之
春節習俗10
在我的家鄉許昌有許許多多的傳統節日,比如:春節、端午節、重陽節……每個節日都有傳統的風俗習慣。
春節是中國最隆重、熱鬧的傳統節日,俗稱“新年”。年節從農歷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廣大城鄉年節前就開始備辦年貨,豬、羊、兔等,制臘肉、購食品、逢新衣,過年時大家穿好衣服、掛年畫、貼春聯,年三十吃團年飯,初二、三就開始走親戚家拜年,祭祖等活動。這就是我們許昌的風俗!清明節在一年的二月中旬,公歷的.4月5日前后,主要是郊游踏青、野炊;有的是祭祖上墳掃墓等活動。這一習俗活動也是城鄉較普遍的活動。這就是我們許昌的風俗!漢族火把節:火把節是許昌孝山漢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時間為每年農歷六月廿四日,家家飲酒、吃坨坨肉、并牲以祭祖先。人們穿新衣,開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體活動,男人們參加斗牛、羊、雞、賽馬、摔跤;婦女則唱歌,吹口弦,彈月琴。晚上把火把在房前屋后游轉;第三天晚上成群結隊地舉著火把遍游山野,火光一片,然后又集中到一處點燃篝火,打著火把,喝酒、唱歌跳舞,一直玩到天亮結束。我們都玩得很開心很快樂!
我喜歡我的家鄉!我喜歡我的家鄉!今天可真快樂!
春節習俗11
中國的春節有有許許多多的傳統。比如在我們廣州,第一個傳統肯定是逛花市,因此廣州的別稱是花城。
每年廣州的人們都要到天河體育中心和許多地方去逛花市。在花市上,有紅、紫、白、黃......各式各樣的鮮花,有一根根的,也有一束束的`,真是玲瑯滿目,目不暇接!第二個傳統也是必不可少的,就是回家吃年夜飯。每個人到了過年的時候,肯定會思鄉。所以中國就有了這么一個傳統——過年回家跟家人一起吃年夜飯。第三個想都不用想了,那就是拜年。在舊社會,由于大家的出行沒有現在這么方便,所以人們只好冒雪登門拜訪和拜年。
現在,已經沒有幾個人會這樣登門了拜年。因為現在大家都有了手機,只要隨便按一個微信語言通話或視頻通話,就算是在萬里之外的外國,也能跟有手機的親人或老鄉說話了。第四個傳統來自于一個傳說。傳說以前有一只叫“年”的小怪物,只要一到過年,它就要作惡。
為了嚇跑它,人們想出了用對聯和煙花來嚇跑小怪物的方法。所以至今每家每戶門口過年時都有貼春聯的傳統。
有南方的春節傳統,就肯定有北方的春節傳統。實際上,南方和北方的春節傳統差不多,大家都是拜年和吃年夜飯。但是,北方的年夜飯很特別,因為北方和南方溫差較大,北方寒冷,南方溫暖,南方主要是種植水稻,而在北方則主要種植小麥。所以南方人過年吃年夜飯以大米和蔬菜為主,北方人則以吃餃子或者小麥包為主。
北方還有一個傳統那就是剪窗花,人們剪的形態各異的窗花像小狗,像小貓,又似青蛙。而且只有大師才能刻出窗花來,它們都是經過一刀一劃刻出來的,簡直是惟妙惟肖。
此外,北方因為有冰和雪,所以他們比南方人特殊一些,他們建起了許多的滑雪場,這樣春節溜冰和滑雪就給大家的春節帶來了更多的快樂。并且,北方的人們還可以把冰雪收集起來加工成冰雕,讓人們欣賞美麗的冰雕。
看看我們的春節傳統多么有意思,所以大家一定要牢記中國的傳統文化!
春節習俗12
春節到,家家戶戶喜氣洋洋,團團圓圓。春節有許多習俗,比如:貼春聯,放鞭炮,吃餃子等等。讓我們一起來解解它們吧!
貼門神這是幾乎家家戶戶過年都要做,關于貼門神還有一段有趣神話傳說:相傳在古時候,有位龍王總想偷吃玉帝貢品,玉帝發現后狠狠地懲罰它,可龍王依然屢教不改,于是,玉帝讓兩位身強力壯天神看守大門,不讓龍王再來搗亂。可是兩位天神和我們一樣要睡覺休息。于是玉帝想一個好辦法,把兩位天神畫像貼在門上,從此貼門神習俗就這樣代代流傳。
在我國北方有一種習俗,就是吃餃子,餃子諧音即“交子”,表達人們對更歲交子,對新一年吉祥富裕一種渴望。而南方人則喜歡在大年早晨吃湯圓,意味著我們在新一年里圓圓滿滿,團團圓圓。人們還喜歡把一種叫“薺菜”蔬菜和湯圓一塊吃,“薺菜”有被稱作“聚財”意喻在新一年招財進寶,心想事成。
春節里,我們更少不要放鞭炮來活躍一下春節時歡歡喜喜氣氛。放鞭炮在民間還有一個傳說:相傳在遠古時侯,有一只叫“年”怪獸,每到春節時候就出來嚇唬人,于是人們就想個辦法,用竹筒點燃扔向它,竹筒爆炸后發出很大聲響,嚇走年獸,放鞭炮習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春節習俗還有很多很多,它豐富我們知識,拉近人們距離。它是中華民族優良傳統,讓我們一起去解它們吧!
春節習俗13
潮汕地區春節習俗
在中國傳統的節日中,最重視的就是春節。因此,潮汕地區便有著許多既同于中原地區又異于中原地區的習俗活動。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貼門神、對聯。在潮汕地區的春聯中,經常還看到單扇門兒或谷簟、福龕上貼著斗大的一個“春”字。“春”字在這里有兩層含義:一層表示春回大地,萬象更新;一層巧借“春”與潮音的“存”相諧,表示年年有余的良好愿望。這跟北方人喜筵上吃魚,諧音“余”有異曲同工之妙。傳說潮汕地區的對聯中最有名的是明朝潮州才子林大欽撰寫的“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堂”一聯。
春節期間,潮汕的另一個有特色的民俗活動便是“摜春盛”(春盛,一種分成三四層的,有蓋子的竹編禮籃,通常是成對使用,所以也叫“擔春盛”)。送壓歲錢是潮汕春節習俗中重要的`一項,長輩要分錢給后輩,能掙錢的后輩也要送錢給長輩。年初一早上,第一件事是自家對拜年,往往是后輩先祝福長輩。早飯后,就各自向自己的親朋好友拜年。潮汕俗諺說:“有心拜年初一、二,無心拜年初三、四。”說的是拜年越早越見其誠意。
春節習俗14
春節的習俗是什么?我一一介紹大家:有掃塵、貼彈簧聯軸、貼年畫、倒掛祝福人物、吃跨年飯、放鞭炮、掛中國結門口。春節的習俗真是豐富!有一個名字叫“除夕守年踩年”,這個名字實在是奇怪,為什么除夕守年踩年?原來,除夕是指一年中最后一天的晚上,與春節的開始和結束聯系在一起,是“一夜兩年,五更分兩年”的重要時刻。“分”的意思是“去”,除夕的意思是“月累了”,意思是舊年在這里分,來年換成新年。農歷除夕之夜是元旦的`第一個高潮。過年,俗稱“熬夜過年”,從吃跨年飯開始。跨年飯后,除了年幼的孩子,全家人開始觀老,一起迎接新年。另外,在漢代,已經有農歷除夕夜吃喝胡椒柏酒辟邪病,后人改喝涂蘇酒,王安石有一首詩:春風送土蘇。
除夕之夜,中國人還舉行新年踏步活動,在院子里用黃紙卷成元寶狀的芝麻秸稈,收集成一捆,稱為“聚寶盆”。然后。全家人用腳砸“聚寶盆”調和“年”,借芝麻花節的吉意祝一家人興旺發達。
春節習俗15
舊俗春節從初一零點開始,山東各地一般由家長首先起來“發紙”,開門前先放一掛火鞭,然后才能說話。男人在家長的帶領下祭拜天地神靈。春節的第一頓飯都是吃餃子。煮餃子時,要鳴放鞭炮。為驅邪惡、求吉利,有的地區燒火煮餃子要用芝麻秸,意味著新一年像芝麻開花節節高,日子越過越好。餃子要煮得多,必須有余,飯后鍋內要放上饅頭,意在有余頭。水餃煮好后,先盛一碗敬天地,再盛一碗敬灶君。就餐時,除每人一碗外,還要多盛一到二碗,意在希望人丁興旺。吃餃子充滿了節日的歡樂氣氛。
春節的餃子里多包有錢、棗、栗子等,吃到紅棗,意味著新一年能起早干活,勤勞致富;吃到栗子,意味著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吃到花生米,就能長命百歲;吃到錢,就能發財。不管誰吃到其中的哪一種,大家都衷心地祝賀。如果小孩吃到了錢,家長更十分高興,認為孩子有出息,除了鼓勵以外,還要賞錢,以示祝賀。許多地方初一吃素餡餃子,取“素靜一年”之意。臨清地方初一早飯吃各種饃饃、棗糕、粘窩窩等,又佐以各種丸子、粉條、白菜熬成的“全菜”,名為“吃全年的飯菜”。
一、拜年習俗介紹
春節拜年的習俗由來已久,至今不衰。首先進行家拜,一家人中,晚輩給長輩拜年,平輩之間互相拜年;爾后進行近拜,就是給沒出五服的長輩拜年;最后是遠拜,給出了五服的長輩和親朋好友拜年。舊時拜年要磕頭,現在一般只是問好。商人拜年,除了問好外,還要互道恭喜發財。晚輩向長輩拜年時,長輩要給壓歲錢。臨清初一拜年,男子與已婚婦女參加,男女分開,拜過自家長輩,再拜族內各長輩,此謂“合族拜年”。
之后,由族長率領到各廟宇、異姓祠堂內敬拜神位,此謂“拜莊鄉年”,最后,村長指揮全村人于村中十字路口互拜,以解往年糾紛怨氣,此則謂“拜團結年”。鄆城等地有“春節五更乞長”的習俗。兒童起床后一聲不響,先去緊緊抱住椿樹,同時唱“椿樹椿樹王,你長粗來我長長,你長粗了做材料,俺長長了穿衣裳”。鄒城則有搗鼠洞的特殊習俗,初一早晨,用面杖搗鼠洞,邊搗邊說“戳打戳,戳打戳,十個老鼠九個瞎,還有一個不瞎的,也要叫我戳煞它”,意在保證糧食安全。
二、串親習俗介紹
串親是春節的一項重要活動。串親拜年的順序各地不一,臨清是:初二日,姑祖母、姑家,出嫁不久的姐家、妹家,外孫至外祖母家;初三日,拜岳父,俗稱“走丈人家”;初四日,姨家及較遠的.親戚家。膠東東部和萊蕪等地于初二到岳父家串親,未婚的男女青年可代替父母去看望外祖父和外祖母。
春節串親,都要帶一些禮物。新婚女婿給岳父的禮物十分講究,萊蕪一般是四色、六色、有的甚至八色、十色。四色就是酒、肉、糕點、饃饃、雞、魚、香腸、罐頭、掛面、油條各算一色。此外,香煙、糖塊必不可少,但不算一色。雞要帶兩只,魚要帶兩條,各色禮物,均要雙數,切忌單數。即墨于初三或初四給岳父母拜年,但初五不能去。俗話說:“拜四不拜五,拜五死丈母。”
萊西串親的順序是“先看姑,后看舅,岳父岳母在后頭”。岳家對姑爺,特別是新婚姑爺要盛情接待。萊蕪等地的酒席上,除了雞、魚、肉、蛋外,一般都要擺“四頂四”,就是四個果碟,四個炒碟,四個小碗,四個大碗和四個大盤。陪客的人要輪流給姑爺敬酒。岳家給姑爺的回禮是10斤左右的大饃饃和大糕各一個。
膠東的新媳婦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串親,叫做“扎根”,據說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扎下,不會有離婚和早年喪偶之事。扎根時,外祖父、舅舅、姨媽等都要送給新娘壓歲錢,魯西南的新婚夫婦串親一般都在雙日,意為成雙成對,大吉大利。舊時,臨清在正月十五以前一般不串親,過了十五之后才能串親。
三、地區習俗有什么規矩
魯西南地區俗規,初一早上不能把雞、鴨、鵝等放出來,有的圈一天,至少也要圈半天,怕攪亂了年(因為鞭炮齊鳴,會把家禽驚得到處亂飛),其它如牛、馬、狗、貓等家飼動物,都得到優待,有的吃餃子,有的啃肉骨頭。有的人家用五谷雜糧喂牲口,牲口吃飽以后,再用掃帚從牲畜頭上往下掃,掃出什么糧食來,就意味著這種糧食豐收。即墨初一早晨用隔年飯喂雞,據說雞吃一粒米,就能下一個蛋,把各種食品端給狗吃,據說狗先吃的東西,必定豐收。
膠東龍口、蓬萊一帶,初一早晨還有些特殊活動。一是照虛耗,女主人一起床,就手持紅燭,掀起炕席照照,然后再把各個角落照一遍,意思是用光明驅逐黑暗,把邪氣惡習統統趕出去。二是壓窗臺,把年前用面粉做好的各種各樣的面花于初一早晨放到窗臺上,十分美觀。三是“打秋千”,小孩一起床,就遵照父母年前的囑咐,攀著門栓打三個“秋千”,據說這樣能長得快。
四是放壓缸錢,把一些硬幣扔進水缸,據說放了壓缸錢,一年不會干旱,五谷豐登有余錢。五是丟盛蟲(蟠龍),初一早晨,女主人先要把年前用面蒸的盛蟲放進糧囤和面缸之中。盛是剩的諧音,丟盛蟲取“剩余”之意。地當京杭大運河的XX縣南陽鎮,年初一由兒童擎燈籠上街,跳躍歡呼唱吉利歌謠,俗稱“喊發”。兒童所唱吉利歌謠有多種:“發財!發福!買地!蓋屋!”,“今年好子(個)年!明年排大船!裝紅棗,下江南,裝一個,卸一萬,掃倉掃個八百擔!”,“發來!圓來!元寶轱轆家里來!”
萊蕪等地有初一送家堂的習俗。人們上墳、燒紙、鳴炮、叩頭,將祖宗送回墳塋。回家以后,把家譜收起來,春節祭祖儀式遂告結束。但是,有的地區是初二送家堂,還有的地區是在初三送家堂,各地不一。
四、初一忌諱
初一忌諱很多,各地大同小異。莒南忌推磨(年前封磨,直到初五才準用磨),忌挑水,忌掃地,忌打人罵人。臨沂則忌動針錢,忌包餃子,忌吃葷,忌搗蒜。沂源初一晚上忌點燈,據說點了燈,老鼠就會泛濫成災。膠東各地最忌初一打破東西,萬一打破東西,要手持碎片,不回頭,不說話,直走到井邊,將碎片拋擲井中,否則“主兇”。也有的地方在打破器物之后,念吉語“歲歲(碎碎)平安”來破解。初一煮餃子,破了不可說“破了”,要改說“掙(賺)了”。過年吃餃子同時吃蒜時,因“蒜”與“散”音同,改稱蒜為“義和菜”。
【春節習俗】相關文章:
春節習俗有哪些 春節習俗大全介紹11-03
春節的習俗03-25
春節的習俗02-08
春節習俗06-21
【實用】春節的來歷及習俗(附各地習俗)02-19
春節習俗:臘月二十九的習俗03-12
福建春節習俗06-07
春節習俗作文07-02
廣西春節習俗02-27
海南春節習俗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