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淀》讀后感精選
讀后感范文1
讀罷孫犁的《荷花淀》,就仿佛有一股清新的泥土氣息樸鼻而來,一幅幅淡雅、幽靜的畫面展現在眼前,使人感到“詩體小說”的詩意:用詩一樣的語言,創造了詩一樣的意境。
作品第三節,寫水生嫂深夜編席。“她坐在一片潔白的雪地上,也象坐在一片潔白的云彩上”。兩個比喻,既寫出了夜的深遠,又表現了水生嫂勤勞、樸實的品質。作者讓畫面隨人物的視線推移:“她有時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銀白世界。水面籠起一層薄薄透明的霧,風吹過來,帶著新鮮的荷葉荷花香”。寫銀白的淀,使畫面淡雅,寫輕紗般的霧,又使畫面靜中有動,而荷葉荷花香更使這寧靜優美的意境增添了色彩和質感,這是作者通過周圍的景物抒寫了自己美好的感情、愿望和理想。不僅如此,這幅畫還隱寓著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景色是平靜優美的,而水生嫂的心情卻不平靜。夜這么深了,丈夫還沒回來,她正在焦急地在等他呢。可見水生夫婦的篤深情意和恩愛,這與后面描寫夫妻話別場面相照應,突出了人物性格的形成和發展,表現了水生嫂對和平生活的向往。可是,日寇的侵略破壞了這美好的生活,這就奠定了水生嫂最后決定參加抗日斗爭的思想基礎。這一段的景物描寫把寫景、抒情、心理刻畫融合在一起,象一曲隨風飄來的樂曲,又象涓涓流水奏出的完整的樂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言盡而意無窮。
這夜景的描寫作者抓住了“靜”,文中對中午的描寫卻抓住了“動”。“這風從南面吹來,從稻秧上葦尖上吹過來,水面沒有一只船,水象無邊跳蕩的水銀。”廖廖幾筆勾勒出了中午的荷花淀動態中的靜美,襯托出荷花淀的明朗。景物描寫的明快節奏使我們從中看到了這群年輕婦女裝了一肚子的不快,那躍騰的浪花正暗暗反映出這群婦女樂觀的精神。
淀上風光的描寫,詞淺意深,意境優美。可以想象:一群婦女坐在小船上,身后是一望無際的荷花淀,近景遠景層次井然,線條分明。讓這群婦女處在這種特定環境中,從她們身上,我們可以看到根據地人民群眾的精神風貌;同時從稻秧、蘆葦、浪花的起伏跳躍,我們仿佛聽到這幅畫面外的風聲、水聲,那就是當時風起云涌的抗日的時代潮流。一處景物的描寫,竟然能反映如此深刻的內容,可見作家筆底的功力的深厚。
倘若我們對文中的幾段景物描寫對比嘴嚼一番,會從中獲得無限美好的享受。它們的構圖不同、意境不同,那詩一樣生動而凝煉的語言,創造了畫一般美的充滿詩情的意境。孫犁“詩體小說”的風格,我們從中可見一斑。
讀后感范文2
以詩化的語言譜寫了一曲戰爭中的人性美、人情美的頌歌——題記
孫犁的作品以寫冀中農村人民抗日斗爭而著名,其作品具有濃郁的冀中平原的泥土氣息,在藝術上,獨有一種清新、真摯、自然而又明麗的風格,素有“詩體小說”的稱譽。而《荷花淀》則是最能代表孫犁小說風格的優秀短篇小說。
該文主要描述了以水生嫂為代表的白洋淀青年婦女逐步由普通勞動者成長為機智勇敢的抗日游擊戰士的過程,表現了抗日根據地人民的夫妻之情、家國之愛,以及純美的人性、崇高的品格。值得關注的是,該文如詩般的語言、環境和對新型農民人性美、人情美的贊頌特別是對男女間的愛情的大膽抒寫,這與國統區小說中對國民性的批判以及對愚昧、殘酷的揭露是完全不同的。但也因此,文章中對北方農民的描寫也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浪漫主義色彩而缺乏全面性、客觀性。
在作品中,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以水生嫂為代表的農村婦女的群像。作者寫人不是平均用力,而是抓住最能展現人性美、人情美的場面,人物語言、動作,細節等,準確傳神地刻畫出人物的內心世界,凸現人物的可貴品質。作品寫水生嫂等婦女如何組織隊伍,練兵習武,如何配合主力部隊打擊敵人等場面、情節,采用的是粗線條勾勒,而對于那些最能表現水生嫂等婦女內心深處感情世界的細節、舉止、言談、場面等,則采用工筆細描。如水生嫂與丈夫話別那個片斷,就寫得很精彩。深夜,水生歸來,告訴妻子自己“明天我就到大部隊上去了”。聽到這突如其來的消息,疼愛丈夫的水生嫂一時不知說什么好,她的“手指震動了一下,想是叫葦眉子劃破了手,她把一個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這個細節非常傳神,其中“震”、“吮”兩個動作,把一個鐘愛自己丈夫的妻子,不忍與他分離,又極力克制自己感情的復雜內心準確地表現了出來。接著,“女人低著頭說:你總是很積極的”,這簡短的話語,既帶有對丈夫的贊許,又似有依依不舍的嗔怪,同時又似乎透露出人物不甘落后的自尊。再后來,“女人沒有說話”,同樣準確地傳達出了水生嫂此刻內心既痛苦,又強壓痛苦的復雜心態。但也有人指出某些地方體現了作品人性的缺失,如戰斗結束時,“不是她們是誰,一群落后分子!”,但我覺得這看似冷酷,實際上包含了一種埋怨和擔心:“不是才告訴你們要堅強的嗎?怎么我們才走幾天就受不了了,剛才有個萬一怎么辦?”
如詩般的語言和環境描寫。作品開篇便從水生嫂“月下編席”切入,景色被渲染得很有詩意,它使人物與明月、清風、銀白的水、透明的霧以及清清的荷香,共同構成了妙不可言的詩的境界;同時,這景色又與具有人情美的人物交相呼應,彼此映襯,有力地烘托出了人物的心靈美。再有:“那一望無邊際的密密層層的大荷葉,迎著陽光舒展開,就像銅墻鐵壁一樣……”這段景物描寫,通過奇妙的比喻,使景中有情,很好地抒發了作者對抗日軍民的深切之愛。
至于作者的主觀性和浪漫主義,在描寫人物以及戰爭場景方面都有體現。作者所描寫的抗戰時期的北方人民,有人說是作者的“美化”,我覺得倒不如說是“選擇”,或者“過濾”。因為在抗戰時期,眾多革命作家都按政治標準將人歸類,而作者正是“選擇”了那一部分積極參與抗戰的底層民眾,而且是“選擇”了他們身上的熱心抗戰、充滿信心、無私奉獻等優秀品質和人類亙古不變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作為謳歌的對象。這也成為在戰爭時代能夠激勵和鼓舞人們熱愛生活,熱愛國家的力量的源泉。作者所描寫的戰爭場面,只有短短兩句:“槍聲清脆,三五排槍過后,他們投出了手榴彈,沖出了荷花淀。手榴彈把敵人那只大船擊沉,一切都沉下去了。”而后面戰士們的歡笑、議論才是主體。作者將戰爭的殘酷與激烈略寫,也是經過“過濾”的。作家創作時的主觀性當然和他的革命戰爭的經歷和時代背景是分不開的。
http://m.shddsc.com/【《荷花淀》讀后感】相關文章:
《荷花淀》教學設計06-22
《荷花淀》讀書筆記01-18
荷花淀讀后感10-13
《荷花淀》讀后感03-24
荷花淀讀后感15篇04-07
《荷花淀》讀后感(9篇)03-25
《荷花淀》讀后感3篇03-27
荷花淀讀后感(精選22篇)08-31
《荷花淀》讀書心得03-27
荷花淀讀書心得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