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藍星雙語名著導讀之蘇菲的世界讀后感
14歲的少女蘇菲不斷接到一些極不尋常的來信,世界像謎團一般在她眼前展開。在一位神秘導師的指引下,蘇菲開始思索,她運用少女天生的悟性與后天知識,企圖解開這些謎團。然而,事實真相遠比她所想的更怪異、更離奇……《蘇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夢的世界。它將會喚醒每個人內心深處對生命的贊嘆與對人生終極意義的關懷與好奇。
哈佛藍星雙語名著導讀之蘇菲的世界讀后感
蘇菲收到的陌生來信帶她走進了一個她幾乎從未接觸過的世界,引導她的思維走進了人類更深、更本質的思考。
這本書從哲學的角度向人們解釋了世界和大自然等的形成與發展,告訴人們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是一個怎樣的世界。本來我認為哲學是枯燥乏味的,但《蘇菲的世界》卻截然不同。它向讀者講述哲學的同時,運用了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了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使讀者閱讀時產生不斷探索。蘇菲她具有強烈的好奇心求知欲。這使她走上了通往解開世界謎團和哲學的大門。并且,蘇菲她還具有持之以恒,鍥而不舍的精神。這一點是十分值得我們學習的。只有這樣,我們才有機會去做好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書中的一段話令我記憶深刻:世界就像魔術師變出的白兔,人類生活在白兔皮毛的最深處,把所有一切都當作理所當然,而哲學家們都是充滿好奇心的孩子,他們不斷攀登白兔的毛發,目的是為了看清魔術師的真面目,也就是看清世界,看清人生的意義。《蘇菲的世界》使我覺得世界上還有很多事情等著我們去探索,大自然的秘密使永遠也揭不完的,從前的哲學家為我們解開了不少世界之謎,使后人變得聰明起來;我們不也應該向他們學習,運用哲學的觀點揭開自然與人類社會的奧秘,也為我們后人做一點事嗎?
《蘇菲的.世界》能喚醒人們內心深處對生命的敬仰與贊嘆、對人生意義的關心與好奇。
哈佛藍星雙語名著導讀之蘇菲的世界讀后感
本書以一種獨特的方式,不落俗套、新穎地以一個曲折離奇的故事揭示西方哲學史的發展歷程。故事是這樣開始的:14歲的少女蘇菲在某天放學回家后發現了神秘的一封信,從思考信中提到的“你是誰?世界從哪里來”的問題開始,在一個神秘導師(艾伯特)的指引下,蘇菲開始思索。之后,艾伯特陸續向蘇菲娓娓道來:從古希臘自然派哲學,到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的哲學,到人性被神化的中世紀,到人性復蘇的文藝復興時期的笛卡爾“我思故我在”,到啟蒙運動的“理性”主義,再到黑格爾的辯證法,康德的人本主義,最終到現代以人為中心的存在主義觀點,各種學派、各種學說讓人應接不暇,實際上這卻是作者借艾伯特之口把這一切展現在讀者眼前。
本書的另一個奇妙之處在于,蘇菲不斷接到一些極不尋常的來信,這些信雖是寄給她,卻是寫給一個與她同一天生日的、似乎是不存在的女孩——席德。更出奇的是,艾伯特不停地給蘇菲講課,卻發現他們所做的一切似乎是席德的父親艾勃特少校的“特意”安排,或者說他們是活在少校的意識當中。他們的談話和舉動被少校安排好后寫進一本叫《蘇菲的世界》的書,作為生日禮物送給她的女兒。故事的結尾,艾伯特與蘇菲試圖逃出少校的思想控制并且成功。
席德與少校,蘇菲與艾伯特,這兩對人物,時虛時真,讓人有一種糊涂的感覺,真實與虛幻二者難以分開,留給讀者無限思考。
本書最大的一個特色是作者用了“書中有書”、環環嵌套的寫法。本書要講的哲學內容全部通過艾伯特給蘇菲的書信(后期是談話)呈現的,而這一切恰好是記錄在少校寫給女兒作為生日禮物的書中,但是,不要忘記,所有這一切一切最終卻只是作者意識的反映寫在書上罷了。書中的人物是那么真實的存在,卻又是活在別人的意識當中,兩對人物,或真或假,究竟誰才是真實世界的客觀存在,誰是意識形態的思維反映呢?既然蘇菲與艾伯特可以是少校意識中虛構的兩個人物,誰又能否認少校不是別人意識當中的虛幻人物呢?或者這才是作者寫本文的真正意圖,這就符合本書開頭提出了兩個問題——我是誰?世界從哪里來?也就引發我們對哲學終極問題的思考——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 相信很多人看過電影《盜夢空間》。電影在最后留給大家一個懸念。科布(男主角)在“回到現實”與兒女團聚之后,用陀螺測試是否還在夢境中,電影突然結束,到底是在現實,還是夢境呢。這跟《蘇菲的世界》的結尾很相像,蘇菲與艾伯特最終似乎是逃出了少校的意識,但說不定又闖入了另一個人的意識當中,或者說,由始到終,他倆包括少校和席德都是活在第五個人的意識當中呢(至少他們都是作者虛構的)?所有的一切作者并無明示,耐人尋味,引人深思。
【哈佛藍星雙語名著導讀之蘇菲的世界讀后感】相關文章: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04-01
蘇菲的世界的讀后感01-02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01-02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06-09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06-12
【熱門】蘇菲的世界讀后感12-30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精】01-28
【熱】《蘇菲的世界》讀后感01-28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薦】01-28